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医疗应对策略”培训班的通知(第一轮)
摘要: 为提升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医疗处置能力,2014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医疗应对策略”培训班(项目编号2014-03-08-011)决定于2014年7月开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培训内容①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管理体系;②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鉴定和检测新技术;③近年新发和突发呼吸道、消化道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概况、医疗处置以及重症救治;④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新进展;⑤传染病医疗救治的模拟培训。
-
天津市1992-2010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天津市1992-2010年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效果和经济效益。方法以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计划免疫报告资料和血清学监测结果为基础,借助社区大规模乙肝及相关疾病监测,以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为经济负担调查对象,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现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策略下,天津市20岁以下人群报告发病率由14.14/10万(1992年)下降到9.46/10万(2010年),下降幅度达33.00%。1992-2010年共减少HBsAg携带者98984例,慢性乙肝17830例,乙肝肝硬化5310例,肝癌1606例。共产出效益473.51亿元,净效益473.12亿元,效益成本比为1213∶1。结论天津市实施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耐药增加肝细胞癌风险研究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队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抗病毒方案的优化.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0月随访2年的1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队列,包括拉米夫定(LAM)组29例、阿德福韦(ADV)组57例、替比夫定(LDT)组30例、恩替卡韦(ETV)组38例及对照组39例.按HCC发生前是否耐药将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分为耐药组(31例)和无耐药组(123例),分析各组Child-Pugh评分、病毒学指标、耐药率、HCC发生率、患者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各抗病毒治疗组在随访2年时Child-Pugh评分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均<0.05);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基线值,各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e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V组累计2年耐药率低于LAM组、ADV组和LDT组(P均<0.05);抗病毒治疗各组及对照组间累计2年HCC发生率、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耐药组HCC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耐药组和对照组(P均<0.05);在2年随访中各组均未出现严重肌病等不良反应.结论 ET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优于其他单药治疗,抗病毒治疗耐药可增加HCC发生风险.
-
北京地区近4年肠道病原菌感染的特点
目的监测北京地区肠道致病菌的组成及耐药状况,为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常规大便培养,筛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结果肠道病原菌分布以男性为主,儿童和青年发病为多,7月~9月为腹泻发病高峰.病原以志贺菌属居首位,其次是弧菌.各菌属对抗生素的敏感率有差异.结论北京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有性别、年龄、季节的分布特点,耐药性不同,应重视监测.
-
1株新型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目的从1例急性肝炎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新型肠道病毒,鉴定其牛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动物试验、中和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子牛物学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该病毒对乙醚不敏感,在pH 3.0及37℃60 min条件下稳定,56℃30 min可以被灭活;能在A549和RD细胞中稳定传代,并致细胞病变;不能被已有肠道病毒免疫血清中和;小白鼠乳鼠对该病毒不敏感;电子显微镜下可见27~30 nm的肠道病毒样颗粒;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89型的同源性为87%,与其他病毒无有意义的间源性.结论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肠道病毒相似,但其抗原性和核苷酸序列等与已知肠道病毒有较大差异,可能属于肠道病毒89型的1个新亚型.
-
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94例患者进行生化、病毒标志物及病毒定量检测,并结合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光镜下见肝组织基本正常者10例,病理诊断为轻度肝炎者220例,肝硬化22例,其中活动期肝硬化16例,静止期肝硬化2例,未明确4例.在所有患者中炎症分级≥2者计116例,占总数的42.6%(116/272).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而HBV DNA阴性组肝纤维化程度要重于HBV DNA阳性组;HBeAg阴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均要重于HBeAg阳性组.WBC、PLT、GGT、CHE和γ球蛋白5个指标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结论 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尽可能行肝脏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和神经生长因子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主要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级、肝癌临床分期、肝功能及AFP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肝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D-1、PD-L1和NGF的表达量,16例正常供体肝脏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不同肝癌临床分期、不同肝功能及不同AFP水平情况下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的表达差异.结果 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PD-1、PD-L1及NGF的阳性表达率不同,以中分化肝癌高(P<0.05).PD-1、PD-L1及NGF阳性表达率以肝癌巴塞罗那分期C期升高为显著(P<0.05).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患者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织PD-1、PD-L1、NGF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FP水平≥400μg/L与<400μg/L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而在年龄≥50岁与<50岁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癌患者肝癌组织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D-1、PD-L1和N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
生物素标记HBV、HEV 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目的 探索适合肝穿标本石蜡切片核酸性原位杂交的方法.方法 利用本实验室摸索出一套原位杂交处理程序,以生物素标记的HBV、HEV DNA探针,检测肝穿组织内的HBV、HEV病毒核酸.结果 肝组织内HBV、HEV杂交阳性部位呈紫蓝色.结论 本方法既灵敏、特异、直观,又简便、安全,适合大多数实验室开展.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生化学指标的改变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CHB肝活检时、肝活检前3个月高值和平均值的3次生化指标(ALT、AST)进行分析,并观察与其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所观察病例中,当血清生化学指标异常时,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G),但3次的ALT、AST并不随着G的增加而平行增加(P>0.05).结论3个月内的血清生化指标能提示CHB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但ALT和AST的异常程度与肝组织炎症程度不相关.
-
熊去氧胆酸纳米混悬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GGT升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纳米混悬剂治疗GGT持续升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纳米混悬剂口服治疗,分别检测2组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时血清GGT水平.结果 2组不同时间点血清GG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治疗第2周和第4周时,血清GGT下降速度更快.结论 熊去氧胆酸纳米混悬剂能快速、有效地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持续升高的血清GGT水平.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衰竭多地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纳入对象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和内科综合治疗.结果 经χ2检验,在治疗第8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生存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经Log-rank检验,2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周、第6周、第7周及第24周4个时间点试验组腹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48周试验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乏力、腹胀、水肿等中医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在降低慢性肝衰竭病死率方面未显示出优势,但在控制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