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不同剂量鞭毛蛋白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对比研究

    作者:胡明冬;徐剑铖;周长喜;杨昱;钱桂生;毛梅

    目的 研究经大鼠尾静脉注入不同剂量鞭毛蛋白后,观察不同时相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生的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24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致伤1组、致伤2组和致伤3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各致伤组分别给予5、50、500μg/kg的鞭毛蛋白,于静注后2、4、6、12、24、48 h,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湿干比值(W/D)、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细胞因子的含量以及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静注鞭毛蛋白后,在对应时相点,鞭毛蛋白注入剂量越大,大鼠PaO2越低,肺W/D越高;外周血及BALF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含量越高;肺组织病理改变越明显.以上各指标在各对应时相点,致伤2、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伤2、3组与致伤1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致伤2组与致伤3组间仅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鞭毛蛋白可致大鼠急性肺损伤,且其具有剂量和时间的差异性.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MMP-9的表达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宗铎;孙晓川;何朝晖;蒋理;林斌

    目的 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MMP-9参与早期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分为假手术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采用经额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方法 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12、24、48、72 h,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大鼠海马MMP-9的活性;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 明胶酶谱法结果 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 h海马MMP-9活性明显升高,24 h达到高峰,并于48 h开始下降,72 h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 h海马层粘连蛋白表达开始下降,24 h降至低,并于48 h表达开始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 h海马层粘连蛋白表达仍低于假手术组水平(P<0.01);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 h海马凋亡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24 h达到高峰,并于48 h表达开始下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 h海马凋亡阳性细胞数仍较高(P<0.01).结论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MMP-9可能通过降解其底物层粘连蛋白,导致海马神经细胞发生失巢凋亡,参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 密闭舱室内冲击波作用下胸部动态响应规律的研究

    作者:康建毅;彭承琳;赖西南;黄小龙;赵兴虎

    目的 探讨密闭舱室内大鼠胸部对不同大小爆炸冲击波的动力学响应过程,分析胸壁的粘弹性运动过程及其与伤情间的关系.方法 在密闭舱室内用不同当量的点爆源爆炸对大鼠致伤,采用REDLAKE-HE高速摄影机观察胸壁的运动情况,记录冲击波超压,分析大鼠损伤的伤情.结果 胸部变形量、胸壁向内大速度与损伤严重程度指数ASⅡ有一定的相关性(r=0.967 78,P=0.032 22;r=0.968 81,P=0.031 19).胸壁运动对内部器官造成损伤机制主要是粘性损伤机制.结论 胸壁的变形运动过程是造成胸部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密闭舱室内胸壁向内大速度与损伤严重程度指数ASⅡ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是预测冲击伤伤情的可靠参数.

  • 超声微泡促腺病毒载体转染MDR1基因效率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王佚;郭振华;金先庆;郭玉霞;罗庆;王志刚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在体外促进腺病毒载体介导的MDRl基因转染兔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效率,并初步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根据是否加入超声微泡造影剂和超声辐照将分选的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常规培养组(A)、腺病毒MDRl基因转染组(B)、腺病毒MDRl基因转染+超声辐照组(C)、微泡造影剂+腺病毒MDRl基因转染组(D)、微泡造影剂+腺病毒MDRl基因转染+超声辐照组(E).收集各组细胞,应用RT-PCR法、流式细胞技术等分别从基因、功能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检测外源性MDR1基因在骨髓单个核细胞内的功能性表达及安全性.结果 收获高滴度的Ad5-MDR1腺病毒载体并成功制备腺病毒微泡造影剂;RT-PCR结果 显示,除A组外其余4组在194 bp处均观察到特异性MDR1电泳条带,证实外源性MDR1基因通过腺病毒载体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且E组MDR1电泳条带的光密度比值明显高于B、C、D组(P<0.05);柔红霉素排出实验证实外源性MDR1基因表达产物P-gP有药物外排泵功能,且E组P-gp阳性率高(P<0.05),而柔红霉素阳性率显著降低;一定强度的超声辐照及微泡造影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结论 低频超声波击碎微泡造影剂,能促进以腺病毒为载体介导的外源性MDR1基因转染兔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效率,且安全可行.

  • 评价携氧抗休克液体的动物模型建立

    作者:李涛;刘良明;刁有芳;范小青;廖自福;陈凤

    目的 探讨一种可评价具有携氧功能的抗休克液体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做35%、45%、55%和65%放血失血性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全血进行复苏,观察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大速率(the 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的影响,同时观察血气指标变化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35%失血性休克后,输注LR和全血均可使MAP恢复到90~100 mmHg水平,同时LR和全血对恢复休克后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以及对存活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45%和55%失血性休克后,单纯LR输注不能使MAP恢复到90~100 mmHg水平,且对休克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指标以及存活率的影响明显不及输注伞血以后效果好,在55%失血性休克时差异更大.65%放血后动物很快死亡,休克程度太重,不能作为评价模型.结论 55%失血性休克大鼠可作为评价具有携氧液体抗休克作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 肿瘤坏死因子对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肌动蛋白的影响

    作者:李琪;张学渊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肌动蛋白(F-actin)的影响,为研究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用0.05、0.1、0.2 ng/ml浓度的TNF-α作用90 min后,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测定其中各组的F-actin含量变化,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结果 TNF-α能使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F-actin含量明显减少(P<0.01),且TNF-α的浓度越高F-actin的含量降低越明显.结论 通过TNF-α的作用能够改变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内F-aetin密度及含量.

  • 运用新的体视学方法研究大鼠胼胝体及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

    作者:徐瑲;李琛;杨妹;张伟;卢伟;唐勇

    目的 建立定量研究胼胝体体积及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的体视学方法 .方法 运用卡瓦列里原理计算胼胝体和胼胝体额区体积.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在胼胝体额区切取组织块,用"球切法"保证满足三维空间内各向同性抽样原则后,用超薄切片机切取60 nm厚的超薄切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从每张切片随机拍摄4个视野.使用无偏计数框计算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长度密度,使用等距测试点计算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体积密度.胼胝体额区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长度密度和体积密度分别乘以胼胝体额区的体积就得到了胼胝体额区内有髓神经纤维的总长度和总体积.测量所有被无偏计数框计数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直径.与纤维断面的长轴相垂直的所有横轴中长的1条横径为其直径.结果 大鼠胼胝体的体积为(70.67±5.64)mm3,胼胝体额区体积为(15.29±1.62)mm3,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的总长度为(16.01±2.28)km,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的总体积为(9.11±0.44)mm3,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总体积为(3.91±0.40)mm3.胼胝体额区有髓神经纤维的直径为(0.58±0.05)μm.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定量研究胼胝体体积和胼胝体额区内有髓神经纤维总长度、总体积和有髓神经纤维直径的研究方法 .

  • 应用双向启动子RNA干扰技术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的表达

    作者:王燕;傅春江;王旭开;曾春雨;杨成明;章波;许雪青;白云

    目的 应用双向启动子技术构建针对MAPK的干扰载体,观察其对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MAPK的干扰序列,构建基于双向启动子的干扰载体pHippy-MAPK,RT-PCR检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转录水平受抑制情况,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蛋白表达受抑制情况,3H-TdR掺入法检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免疫沉淀法检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活性.结果 构建了针对大鼠MAPK 3段序列的干扰载体pHippy-MAPK,并证实其中的1个干扰载体pHippy-MAPK3能有效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的表达.结论 基于双向启动子的编号为3的pHippy-MAPK干扰载体能有效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的表达,为干预MAPK信号途径通路提供了有效手段.

  • 葡萄糖调节蛋白78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闵敏;陈东风;王军;艾正琳;樊丽琳;严丽丽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过程中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变化,探讨内质网应激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高脂饮食诱导NASH模型,检测血清ALT、AST、FFA、TG和肝组织MDA的变化,用RT-PCR与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NASH形成过程中肝组织GRF78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NASH组大鼠血清ALT、AST、FFA、TG和肝组织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肝组织GRP78基因和蛋白表达也随NASH加重而增强,16周时升高为显著(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GRP78表达增强,启动内质网应激,导致脂质异常沉积,其可能与NAsH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烧伤后大鼠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宋华培;黄跃生;党永明;张东霞;褚志刚;张琼

    目的 探讨PDK/Akt信号途径在烧伤后大鼠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首先建立模拟烧伤的动物模型,通过Western blot观察P13K/Akt信号途径的活化规律,TUNEL实验观察烧伤大鼠心肌凋亡.然后建立离体培养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型,并分为对照组、单纯缺血缺氧组、LY294002处理组或IGF-1处理组,应用ELISA观察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并通过DEVD荧光检测caspase-3酶活性,RT-PCR检测p53、Bax的转录活性.结果 烧伤后大鼠心肌组织内P13K和pAkt表达逐渐增加,伤后3 h达高峰;烧伤3 h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应用LY294002特异性抑制P13K/Akt通路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缺血缺氧导致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凋亡增加,caspase-3活性逐渐增强,p53、Bax 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与单纯缺血缺氧组相比,应用LY294002阻断P13K/Akt途径活化后,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加更显著(P<0.05),caspase-3活性增高更为明显(P<0.05),053、Bax 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用IGF-1预先激活P13K/Akt途径后,与单纯缺血缺氧组比较,心肌细胞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P13K/Akt信号途径在缺血缺氧心肌细胞中具有抗凋亡作用,该作用与P13K/Akt调控促凋亡基因p53、Bax的表达,抑制caspase-3凋亡反应有关,并为心肌缺血缺氧损害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及实验依据.

  • 卵巢多囊性间皮瘤1例

    作者:李培峰;李懿;王涛

    患者,女性,35岁,因"痛经进行性加重伴月经量增多6年,查体发现子宫肌瘤5年"人院,欲行全子宫切除术.B超示右侧卵巢区一6.5 cm×2.7 cm混合性包块,内透声差,可见条带状分割,未见血流信号.诊断:右卵巢区混合性包块.

    关键词: 多囊性间皮瘤 卵巢
  • IgG抗-Ce、抗-e联合抗体致迟发性溶血反应1例

    作者:陈月宽;张绍基;钟吉康;谭成孝;徐艳

    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为1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配血发生困难时,采用O型Rh(D)阳性洗涤红细胞给予输注,3 d后患者出现迟发性溶血反应,经检测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意外抗体抗-ce、抗-e抗体引起,现报告如下.

  • 多旁道伴发的快慢综合征及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1例

    作者:贾锋鹏;雷寒;马康华;覃数

    患者男性,41岁,农民.因"反复心悸15年,复发伴头昏乏力4 d"于2007年1月4日入院.病程中无黑朦、昏厥、胸痛及气短症状.查体:血压95/60 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40~150次/min,律不齐,心音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 小剂量团注法测试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优化研究

    作者:吕发金;吕富荣;肖智博;张志伟;尤云峰;万兵

    目的 探讨头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佳扫描延迟时间.方法 对47例拟行头部增强检查的患者先后采用小、大剂量团注法对比扫描,得到相应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计算各自达峰时间,统计分析两者的差值,确保达峰时大剂量团注的CT值在95%的可信区间内.结果 监测鞍上池水平,小剂量团注测试达峰时间和大剂量团注测试达峰时间相差(7.43±1.20)s,达峰时大剂量团注CT值95%的可信区间为311.6~364.2 Hu.结论 小剂量团注法预测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系数为7.43 s,大剂量团注法达峰时CT值95%在300 Hu以上,可以保证大血管高对比度及小血管的充分显示.

  • "去组织"双侧乳内动脉在高龄患者非体外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卿;张凯伦;程兆云;肖明第;顾以茼;Maiza Dominique

    目的 探讨"去组织"的双胸廓内动脉在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评价该技术对老年胸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202例年龄>65岁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采用双侧"去组织"的乳内动脉,急诊手术8例,部分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桥血管采取裸化的、去组织的乳内动脉,尽量保留胸骨血供的侧支循环.结果 202例患者平均搭桥3.2支(包括续贯桥).手术死亡率(术后30 d内)3%,其中年龄≥80岁死亡率6.8%,<80岁者为2.4%;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5例(2.5%),有胸骨感染4例(2%),还有4例(2%)因术后渗血2次开胸止血.结论 高龄患者冠脉搭桥中采用裸化的乳内动脉作为旁路材料,其手术死亡率低,围术期恢复快.术后远期通畅率和生存率高,心功能改善显著,而胸骨感染的发生率低.但在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及急诊手术中应慎重考虑.

  •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液态芯片构建中的影响因素

    作者:党倩丽;陈超;杜篷;杜艳华;冯捷

    目的 基于LuminexTM100技术平台,构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分型液态芯片;探讨在构建HPV基因分型液态芯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LuminexTM平台上,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HPV质粒构建13种基因分型HPV芯片,选择通用引物、探针,将探针有效的偶联到微球上.优化PCR体系和杂交体系,检测反应中PCR浓度、杂交反应时间、微球的时效等对构建芯片的影响,测定标准质粒变异系数(CV)值.结果 采用构建的HPV液态芯片,可准确区分HPV基因型.对349例标准样本检测结果 进行回代特别函数判别分析,检测准确率在96.7%以上.对构建芯片条件进行分析,杂交反应时间对杂交反应结果 在一定的杂交时间内有明显的影响;当PCR产物不同浓度范围时,PCR产物的浓度对荧光值有不同的影响,各型HPV探针CV范围为0.41%~14.69%.结论 杂交反应时间、样品PCR反应中的污染、微球的时效和探针的质量等均可以影响液态芯片系统的构建.构建的HPV基因分型液态芯片检测系统,检测性能稳定,具有可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的大量样品的筛查.

  • 创伤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

    作者:蒋建新

    创伤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疾患之一,在所有疾患死因顺位中,创伤高居第4位,在年轻人群中高居首位 [1].随着创伤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救治技术的不断提高,创伤患者因伤所致的早期(伤后48 h内)死亡率已显著减少,但因伤后并发症所致的后期死亡率并无明显降低.感染不仅是较为常见的创伤并发症,而且是导致伤后其他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等的重要原因,也是创伤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 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共识与争议

    作者:梁后杰;赵晓昕

    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每年的新发病例约为940 000例,其中有15%~25%的患者在初诊时已被确诊有肝转移,而有25%~35%的患者在后来的病程中也会发生肝转移;其中1/3~1/2的患者为仅有肝转移.研究证实,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25%~40%,而未经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0%~5%.所以,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能否争取行手术切除,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在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80%~90%的患者在初诊评估时是不可行Ⅰ期手术切除的.

  •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作者:肖颖彬

    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技术是现代心脏外科发展的两大基石.20世纪50年代研究成功的体外循环技术利用人工心肺装置替代循环和呼吸功能,使得心内直视手术成为现实.但在初期,阻断心脏血液供应,进行心内手术对心脏造成的损害,严重制约了心脏外科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心肌麻痹液灌注技术临床应用改善了心肌保护效果.20世纪80年代含血心肌麻痹液应用于临床,之后提出了综合心肌保护技术,使心肌保护效果得以进一步提高.低温体外循环和心肌麻痹液灌注心脏停搏成为几近完善的心脏外科基本模式.

  • 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作者:张绍祥

    当前,在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领域中,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均占有突出的地位.信息科学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引发的数字化技术革命,已经深入到各个不同的领域.生命科学运用数字化技术大大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这两大前沿科学的有关技术交叉、渗透、融合后,涌现出很多创新性很强的热点研究领域.

  • 低氧肺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概况及展望

    作者:王关嵩;钱桂生

    低氧是呼吸系统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持续的低氧会导致低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rmion,HPH)的不可逆性损害,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肺血管重构是HPH持续发展的病理基础,同时也是肺动脉高压药物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低氧性肺血管重构的防治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深入研究与理解低氧时肺血管重构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低氧肺血管重构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 血管重构 低氧
  • 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房殿春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在这知识迅速更新的年代里,临床医学随着基础科学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有了很大发展.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化内科也不例外.无论足在疾病本质或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足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甚至在概念上也有所更新.现就此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如下.

  • 交感神经调节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作用与展望

    作者:王军平;粟永萍

    在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战争等情况下常发生烧伤、冲击伤、挤压伤、放射损伤以及放射复合伤等各种类型的严重创伤.目前,在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中,创伤已居各类死亡原因的第4位,而其寿命损失年数则居各类死因的第1位.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将并发剧烈的全身性损害反应,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n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休克、脓毒症等.这些全身性反应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muh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clrome,MODS)、多器官衰竭(muhiple organ fail-ure,MOF)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对早期全身性反应进行有效的调控与救治,是创伤医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 基因诊断治疗与预测医学

    作者:府伟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提高和加深了人们对基因与疾病火系的认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利根川进指出:人类的一切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因为凭借人体基因密码可以预测相关疾病的风险性,做到早检测、早预防、早治疗,所以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在后基因组时代如何发展和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解码个体基因、评估患病风险和对个体进行基因诊断和治疗,基因检测、诊断和预测医学随之迅速兴起,并正在逐渐改变现有的医疗模式.

  •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发病机制

    作者:祝之明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主要特征为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关键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重要的临床后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 [1].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15%,患者超过2亿.如何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应用于临床,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提出干预策略是研究的焦点.

  • 汶川大地震灾后卫生防疫的几个宏观问题的思考

    作者:邹仲敏;刘勇;董兆君;糜漫天;曹佳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分别承担对群体和个体的健康保障,卫生防疫(preventive health care/anti-epidemic measures)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重大灾害之后往往上升为主要问题 [1-3].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三军医大学卫生防疫队是第一批成建制参加理县抗震救灾工作的防疫队.在2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中,我们的队伍从卫生防疫意识、专业技术水平、应急处置能力、思想和体能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灾害卫生防疫全局性和具体性工作应该考虑的诸多问题,在此提出来进行研讨.

    关键词: 地震 卫生防疫 汶川
  •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建立卫生防疫综合管理片区的做法与经验

    作者:卞永桥;刘勇;许汝福;许斌;朱才众;张路;马翔宇;王思雄;曹佳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根据军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牵头负责理县的震后卫生防疫工作.我们组织协同进驻该县的9支卫生防疫专业队伍,紧密结合城乡居民野外安置的卫生实际情况,紧紧抓住灾区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科学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在受灾群众比较集中的安置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卫生防疫综合管理片区,将疾病监测、健康教育、食品卫生、检水检毒等各项工作综合安排、相互促进、全面落实,推动了震后理县卫生防疫工作的规范发展,在整个四川地震灾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受到了四川省、阿坝州和成都军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食品安全保障的措施及经验

    作者:王斌;糜漫天;朱俊东;张乾勇;韦娜;周永;唐勇;张坚;郎海滨;易龙;张婷;李明;董兆君;刘勇;曹佳

    目的 确保理县居民和救灾人员地震灾害后的食品卫生安全.方法 调查、评估理县灾后的食品卫生状况,全面开展卫生监督、食品理化、微生物快速检验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并针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和重点食品加强监管.结果 理县在地震灾后未发生任何食品安全事件,当地居民的卫生观念和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结论 组织有力、重点突出、多方协作是灾后食品安全防疫工作的重要手段.

  •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措施和效果

    作者:许汝福;刘勇;许斌;郎海滨;王思雄;朱才众;卞永桥;马翔宇;张路;曹佳

    目的 汶川大地震后有效预防理县灾后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方法 紧紧抓住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采取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 ,开展疾病症状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可疑传染源;科学消杀,卫生监督,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健康教育,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结果 理县灾后传染病疫情明显低于历年水平,确保理县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 采取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 能够有效预防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

  • 火车转运汶川地震伤员的运前准备与途中救护

    作者:屈纪富;孙激;张雷;王静;文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其中数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当地和外援的医疗机构力量远远不能在现场完成如此短时间出现的批量伤员救治任务,因此,在医疗需求极度超负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外界力量,有效分流转运过度密集的伤员,提高救治成功率是急救医护人员的重要任务和新的课题.作为重庆市火车专列转运医疗队成员和专家组组长,笔者连续3次(共3 d)参加火车专列转运地震灾区伤员(共计764人)工作,现报告如下.

  • 汶川、唐山大地震卫生防疫工作特点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作者:曹佳

    5·12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69 197人遇难,18 289人失踪,损失惨重,举世震惊.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国医药卫生系统面临两大任务和挑战:一是救死扶伤(救人、救命);二是卫生防疫(防传染病、防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集全国、全军之力,医药卫生系统很好地完成了上述两大任务.尤其足卫生防疫工作,在继唐山大地震创造的"大灾之后无大疫"之后,再一次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为灾区防病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城区饮水简易消毒的效果及评价

    作者:陈浩;黄玉晶;邱志群;董兆君;周紫垣;罗教华;赵文;曹佳;舒为群

    目的 了解和评价自制简易加氯器在震后生活饮用水消毒中的作用和效果,探讨使用自制加氯器后管网末梢水余氯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方法 使用自制简易加氯器对理县城区3个主要蓄水池进行水质消毒,并通过滤膜法检测水中总大肠菌群值,用余氯比色器跟踪监测末梢水余氯变化,评价自制简易加氯器对水中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结果 在使用自制加氯器后,该地区饮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合格率明显上升,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有偶然性检出.末梢水余氯波动较大,偶有低于国家标准情况发生.结论 简易加氯器能够对当地生活饮用水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但是大肠菌群仍偶有检出,余氯波动也较大.建议尽早安装适合当地的、能够根据水流量自动调节投放量的加氯装置.

  • 汶川大地震后遗体处理中卫生防疫工作的体会

    作者:孙建森;朱楚洪;邹仲敏;刘光久;应大君;曹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特别重大的损失.由于时值初夏,地震灾区午间温度高,人和动物尸体在细菌作用下很快发生腐败,产生恶臭.其中尸碱(包括尸胺、腐胺、神经碱、草毒碱等)可致人体中毒、污染水源,为防止由于饮用被腐烂尸体污染的水而致中毒,水源周围必须彻底清除掩埋的尸体,并进行消毒处理.

    关键词: 卫生防疫 遗体 消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