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CLIC-1mRNA及蛋白在结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攀;张超;刘涛;崔浩

    目的 探讨氯离子通道-1(chloride intracellular channel 1,CLIC-1)mRNA及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2011年1-6月本院手术切除的54例结肠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CLIC-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的CLIC-1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658±0.043)vs (0.281±0.027),P<0.05],CLIC-1蛋白表达与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部位、分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IC-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在结肠癌的进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修饰的甲氨蝶呤体内释放研究

    作者:张雅溶;曾理;吴学萍;王驰

    目的 研究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修饰的甲氨蝶呤(LHRH-MTX)在模型动物体内释放MTX情况.方法 建立HPLC的分析方法,经尾静脉注射给药,测定荷瘤裸鼠血液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MTX制剂比较,评价LHRH-MTX在体内释放MTX情况.结果 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回收率高于85%,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均小于10%,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静脉注射给药后,经统计学分析,与MTX制剂相比,LHRH-MTX释放的MTX在血浆、肝脏、肾脏的浓度有明显下降(P<0.05),而在肿瘤组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所建立的HPLC用于LHRH-MTX体内释放研究结果良好,LHRH-MTX释药后MTX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有明显的改变,在肿瘤部位有明显的浓集.

  • 大黄素下调ERCC1和Rai1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作者:何林;毕娟娟;郭倩;余音;叶秀峰;李伟

    目的 研究大黄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毒性,并观察其对非小细胞肺癌ERCC1和Rad51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肺鳞癌细胞株SK-MES-1,据MTT法测定结果将细胞分为5组:①对照组;②大黄素处理组;③溶剂处理组;④U0126处理组;⑤大黄素联合U0126处理组.细胞以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处理48 h后分为4组.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目的基因RECC1和Rad51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两种细胞在大黄素作用前后的变化.结果 MTT法测定出大黄素作用48 h时A549和SK-MES-1细胞株IC50值分别为(70.18±1.94)μmol/L和(41.95±1.27) μmol/L.大黄素100μmol/L处理A549和SK-MES-1 48 h后抑制率为(60.42±1.37)%和(75.48±0.48)%,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大黄素作用A549和SK-MES-1浓度越大,ERCC1和Rad51表达水平越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与ERK信号通路阻滞剂U0126联合使用时,ERCC1和Rad51表达明显低于大黄素和U0126单独使用(P<0.05).大黄素对A549和SK-MES-1细胞均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电镜观察可见大黄素处理的A549和SK-MES-1细胞有空泡变性.结论 大黄素可降低ERCC1和Rad51的表达,从而引起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抑制.

  • TO901317抑制叉头盒蛋白M1表达并影响HepG2细胞增殖

    作者:胡长江;张艳;黄刚;张立;申晓冬;高敏;何谐;曾益军;何凤田

    目的 探讨肝X受体(liver Xreceptors,LXR)特异性激动剂TO901317对HepG2细胞中叉头盒蛋白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FOXM1)的表达及对HepG2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TO901317(终浓度分别为0.5、5 μmol/L)处理HepG2细胞24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OXM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并用CCK-8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经不同浓度的TO901317(终浓度0.5、5μmol/L)处理HepG2细胞24h后,FOXM1 mRNA和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调(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G1期细胞数占间期所有细胞数的百分比为(52.98±2.53)%、0.5μmol/L TO901317处理组为(61.32±2.36)%、5μmoL/LTO901317处理组为(70.40±4.65)%,表明TO901317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HepG2细胞G1期阻滞(P <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450)为(1.53±0.07)、0.5 μmoL/L TO901317处理组为(1.25±0.09)、5μmol/L TO901317处理组为(1.06±0.06),表明TO901317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细胞增殖(P<0.05).结论 肝X受体诱导HepG2细胞的G1期阻滞,并且抑制该细胞的增殖,其原因之一可能由于抑制了细胞周期蛋白关键调节因子FOXM1的表达.

  •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卟啉病7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海英;马建国;曹亦宾;刘静;陈丽丽;王丹丹;庄严;郭红梅

    血卟啉病又称血紫质病,系由遗传缺陷造成血红素合成途径中有关的酶缺乏导致卟啉产生和排泄异常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卟啉代谢产物可引起多器官功能受损,常累及神经系统,甚至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因其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故极易误诊[1].现总结我们诊断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7例病例,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IL-1β、IL-6、IL-10表达的影响

    作者:倪志宇;丛斌;董玫;马春玲;李淑瑾;文迪;徐之璐

    目的 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LPS诱导RAW 264.7细胞不同时间(0、3、6、12、24、48 h),在各细胞因子表达高峰的时间点用ELISA及RT-PCR法检测不同剂量(10 - 10、10-9、10-7、10-7、10-6mol/L) CCK-8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IL-1β、IL-6、IL-1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LPs可诱导RAW 264.7细胞IL-1β、IL-6、IL-10蛋白合成及mRNA表达增加(P<0.05,P<0.01):各细胞因子蛋白的浓度分别于LPS刺激后6、24、24h达到高峰[分别为(209.41±10.04)、(2 071.64 ±9.08)、(207.65±16.27) ng/L];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分别于LPS刺激后3、24、24h达到高峰[分别为(0.723±0.030)、(1.157±0.045)、(0.767±0.035)].②CCK-8可剂量依赖性抑制IL-1β、IL-6的表达,并使IL-10表达进一步增加(P<0.01),且孵育细胞24h,CCK-8上调LPS诱导IL-10生成的幅度要大于孵育48 h.结论 CCK-8通过抑制LPS诱导RAW 264.7细胞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的表达和进一步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参与抗炎反应过程.

  • 535例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罗婕;宋志强;钟华;尹锐;黄秀英;李垚莹;程良金;向明明;王莉;郝飞

    目的 了解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2010年1月1日至9月30日,对临床确诊为CU的53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到有效问卷535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331例,年龄(34.4±14.0)岁,初发年龄(30.6±14.8)岁,以20~40岁多见.诱发因素中物理因素94例(17.6%),药物23例(4.3%),食物29例(5.4%),精神因素39例(7.3%),工作压力9例(1.7%),蚊虫叮咬24例(4.5%),其他54例(10.0%),无明显诱因263例(49.2%).临床分型中常见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294例(55.0%),其次皮肤划痕症120例(22.4%),未发现延迟压力性、震动性和运动诱发性荨麻疹.CU伴血管性水肿105例(19.6%),其中,女性70例(21.1%),CSU 76例(25.9%).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总阳性率为49.6%.结论 CU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伴发血管性水肿并非少见.关注CU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 大鼠正畸牙根吸收修复早期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张琳林;单春城;戴红卫;邹林洪;吴杨;周建萍

    目的 观察SD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早期修复过程中牙周组织的修复情况.方法 选取72只雄性SD大鼠,加力14 d后拆除加力装置,分别在拆除加力装置后0、1、3、5、7、10、14 d和28 d处死,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检测破牙骨质细胞在牙根周围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加力装置拆除时间的延长,牙周组织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修复相关性细胞,破牙骨质细胞在0~5d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28 d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拆除加力装置后,吸收的牙周组织逐渐发生不同程度的修复,随着时间的延长,修复越好.

  • Twist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作者:任林飞;程勇;贾健锋;徐维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中Twist基因的表达以及与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0例正常结直肠粘膜、25例结直肠癌癌灶中心及癌灶边缘组织、9例淋巴结转移灶中Twist、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 Twist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TNM分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4种蛋白在以上4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Vimentin、N -cadherin在结直肠癌灶边缘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结直肠粘膜和癌灶中心中的表达(P<0.05).E-cadherin在正常结直肠粘膜和癌灶中心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结直肠癌灶边缘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P<0.05).Twist、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在4种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其相应mRNA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结直肠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E-cadherin表达水平与rwist呈负相关(r=-0.263,P<0.05;r=-0.605,P<0.05),Vimentin的表达水平与Twist呈正相关(r=0.214,P<0.05;r =0.470,P<0.05),N-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Twist呈正相关(r=0.381,P<0.05;r =0.581,P<0.05),而E-cadherin表达水平与Vimentin呈负相关(r=-0.562,P<0.05;r=- 0.591,P<0.01),E-cadherin表达水平与N-cadherin呈负相关(r=-0.267,P<0.05;r=-0.617,P<0.01).结论 Twist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il transition,EMT)从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等过程,所以结直肠癌中Twist的表达及EMT发生可能成为独立于TNM分期以外判断结直肠肿瘤预后及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 沉默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促进膀胱癌BIU-87细胞生长和转移潜能

    作者:陈俊霞;高娟;朱军;姜蓉

    目的 研究沉默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基因表达,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用RI mRNA的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和无同源性的对照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稳定转染膀胱癌BIU-87细胞,通过筛选、鉴定后,用Am-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将siRNA RI BIU-87(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皮下注射到BALB/c裸鼠中,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变化,以及nm23-H1和E-cadherin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RI基因表达下调显著增加了细胞的增殖,而且显著增强了MMP-2和MMP-9的表达.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显著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促瘤增长率31.85%),具有更大的瘤质量和更高的肿瘤微血管密度以及更低的nm23-H1和E-cadherin的表达.结论 抑制RI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提高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潜能,RI可能作为治疗膀胱癌的靶蛋白.

  • 健康青年人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的MRI测量研究

    作者:贾颖;陈金华;李雪;张玉龙;向建波;方靖琴;王舒楠;张伟国

    目的 评价MRI在测定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中的作用,探讨各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 选取26例20 ~22岁完全健康的男性青年志愿者,利用3.0T MRI的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TureFISP)电影序列扫描,测量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及主动脉可扩张性(aortic distensibility,AD).结果 股动脉FMD值为(11.26±2.67)%;升主动脉在心脏收缩末期的大面积为(600.9±115.7)mm2,心脏舒张末期的小面积为(449.2±92.3) mm2,AD值为(10.04±3.29)×10-3/mmHg;近段降主动脉在心脏收缩末期的大面积为(369.6±59.8)mm2,心脏舒张末期的小面积为( 287.4±59.7)mm2,AD值为(8.54±4.78)×10-3/mmHg;远段降主动脉(distal descending aorta,DDA)在心脏收缩末期的大面积(310.7±58.1) mm2,心脏舒张末期的小面积为(221.9±41.2)mm2,AD值为(11.80±4.56)×10-3/mmHg.比较股动脉平静状态舒张末期直径及加压后舒张末期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升主动脉、近段降主动脉、远段降主动脉3组收缩末期的大面积及舒张末期的小面积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o.01).结论 利用MRI测量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各项指标,安全、无创、组织分辨力高、重复性好,有利于血管疾病的早期检出,可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 B7家族共刺激分子VSIG4在巨噬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李鸣;王沂芹;李燕;陶光利;庞琪;袁发焕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表达共刺激因子VSIG4( 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对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VSIG4基因敲除型(VSIG-4-/-)小鼠和同窝的野生型(VSIG4+/+)小鼠(遗传背景为C.57 BL/6)腹腔收集巨噬细胞,在CD3单抗的刺激下与T细胞共培养,设为VSIG4-/-/T组及VSIG4+/+/T组,经CD3单抗刺激的T细胞单独培养设为对照组,未经CD3单抗刺激的T细胞单独培养设为空白组.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FACS测T细胞的活化标志CD69;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L-2、IFN-γ蛋白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IL-2、IFN-γ基因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两共培养组中T细胞3H掺入量均低于对照组(P <0.01);CD69阳性率、IL-2、IFN-γ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同样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VSIG4+/+/T组中T细胞以上指标相对于VSIG4 -/-/T组下降更加明显,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巨噬细胞特异表达的共刺激因子VSIG4在巨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补肾固齿丸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重建的影响

    作者:丁一;杨恒;文钦

    目的 研究补肾固齿丸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重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补肾固齿丸对牙周炎的治疗机制.方法 成功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之后,大鼠分为正常组、牙周炎模型组、补肾固齿丸组,给予补肾固齿丸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蛋白与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浓度,同时采用显微CT对大鼠牙槽骨进行三维重建,以评价补肾固齿丸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修复重建的影响.结果 经过补肾固齿丸治疗1个月后,补肾固齿丸组血清骨钙蛋白与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浓度[分别为(0.859 1±0.1569)、(2.038 6±0.407 5)]较牙周炎模型组[分别为(1.8064±0.258 5)、(3.056 0±0.461 5)]下降(P<0.05).补肾固齿丸组大鼠牙槽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0.304 1±0.010 0)明显高于牙周炎模型组[(0.181 6±0.020 0),P<0.05],且骨小梁数量(3.124 4±0.1000)略高于牙周炎模型组[(2.088 9 +0.200 0),P>0.05],而补肾固齿丸组的骨小梁分离度(0.575 1±0.020 0)较牙周炎模型组(0.611 0±0.030 0)有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 补肾固齿丸能改善牙周炎大鼠牙槽骨代谢状况,促进牙槽骨改建,对牙周炎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荔枝核总黄酮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覃浩;孙旭锐;欧仕玉;靳雅玲;罗伟生

    目的 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e from Litchi chinensis Sonn,TFL)预防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凋亡的变化,从细胞凋亡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以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TFL[100、200 mg/(kg·d)]灌胃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放射免疫法(RIA)检测大鼠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蛋白水平,取肝脏同一部位行HE、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纤维化程度,采用α-SMA及TUNEL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标记活化HSC凋亡.结果 TFL高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TFL高剂量组可明显增加活化的HSC凋亡指数,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P<0.05).结论 荔枝核总黄酮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HA、LN、PCⅢ表达,诱导HSC凋亡并改善二甲基亚硝胺所致肝纤维化程度,且具有一定量效关系.

  • 小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作者:靳慧勇;侯天勇;罗飞;李志强;易绍萱;常正奇;边巴罗布;许建中

    目的 建立一种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简便易行的标准化小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 测量小鼠股骨的解剖参数.将30只2~3月龄FVB/N品系的小鼠分成3组,每组10只,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内固定物固定后分别制备长度为1、2 mm和2.5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模型,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的方法来观察骨缺损的愈合进程.结果 术后3个月通过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证实1 mm的缺损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机制完成骨缺损的愈合,而2、2.5mm的缺损则无法自行愈合,建模成功率为89.7%.结论 通过自行设计的内固定物构建的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在不填充植骨材料的情况下,2 mm以上的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

  • 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进辐射损伤小鼠血小板水平的恢复

    作者:陈石磊;陈芳;许杨;王崧;王艾平;粟永萍;王军平

    目的 观察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rhIGF-Ⅰ)对辐射损伤小鼠血小板水平的促恢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BALB/c小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其中2组小鼠接受全身一次性5Gyγ射线辐照后,rhIGF-Ⅰ处理组连续7d皮下注射rhIGF-Ⅰ,另一组(辐照对照组)及正常未辐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辐照后不同时相点尾静脉采血检测血常规,辐照后第14天病理切片观察骨髓组织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未辐照小鼠Sca+-Ⅰ细胞经rhIGF-Ⅰ处理后CD41阳性率变化及rhIGF-Ⅰ对辐照所致巨核祖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rhIGF-Ⅰ处理组小鼠在辐照后11 ~17 d期间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辐照对照组(P<0.01).体外分离培养的rhIGF-Ⅰ处理组Sca+-Ⅰ细胞CD41阳性率及c-kit+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4.10±2.43)%、(47.84±6.02)%,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5.40±3.25)%和辐照对照组(24.68±5.83)%;巨核祖细胞辐照后给予rhIGF-Ⅰ处理,其凋亡率为(38.76±2.85)%,也明显低于辐照对照组的(50.58±4.32)%,上述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病理切片显示,rhIGF-Ⅰ处理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数目也显著高于辐照对照组.结论 rhIGF-Ⅰ可能通过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并抑制巨核祖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辐照所致的巨核细胞损伤并促进血小板水平的恢复.

  • 绝经后妇女膳食结构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建;徐静;王斌;唐勇;秦玉;糜漫天

    目的 结合我国居民近年来膳食结构的改变,探讨现阶段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进行膳食调查,比较PMOP病例组与非PMOP对照组的膳食营养素和不同食物类别摄入水平差异性,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营养素和食物类别摄入水平与PMO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膳食中大豆蛋白(调整OR =0.291,95% CI =0.017 ~0.852)、维生素A(调整OR =0.671,95%CI=0.326~0.901)、维生素D(调整OR=0.412,95%CI=0.145~0.763)和钙(调整OR=0.352,95%a=0.176 ~0.824)摄入水平与PMOP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动物蛋白摄入水平(OR =2.316,95%CI=1.228~5.381)与PMO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MOP组的大豆类(制品)、新鲜水果、深色蔬菜以及奶类的摄入量显著低于非PMOP组(P<0.05),而烹饪油的摄入量显著高于非PMOP组(P<0.05).其余食物类别的摄入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水平的豆制品(调整OR=0.562,95%CI=0.274~0.835)、深色蔬菜(OR=0.629,95% CI=0.418~0.925)、奶类(OR =0.594,95%CI=0.237 ~0.839)摄入与PMOP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高水平的烹饪油摄入(OR =3.821,95%CI=1.479 ~7.738)与PMO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中老年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大豆类、深色蔬菜和奶类食品的摄入可减少PMOP发生风险,而长期高水平摄入动物蛋白和烹调用油会增加PMOP发生的风险.

  • 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谢家印;向大开;王东;杜佳;邹华;罗维

    目的 观察和评价国产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后12月经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的5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结果 50例患者CR 3例,PR 14例,SD 16例,PD 17例,ORR 34.0%,CBR 48.0%.中位生存期为415 d,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63 d.16例早期阶段(化疗≤2个周期)和34例后期阶段(化疗>2个周期)患者其ORR分别为50.0%、26.5%,CBR为68.8%、38.2%,后者相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曾用过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其ORR、CBR为19.4%、32.3%.毒副反应主要是粒细胞减少,Ⅳ级严重不良反应仅占8.0%.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患者生活质量高,尤其用在早期阶段具有明显优势.

  • 沉默乙酰肝素酶基因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赵玲;杨鹰

    目的 观察沉默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HPA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实验设计分为未转染组、实验转染组(选择3个靶点设计HPA-shRNA-1、HPA-shRNA-2、HPA-shRNA-3序列)、空白转染组;转染后,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PA在基因水平和转录后蛋白水平的沉默效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基质凝胶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①构建的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卵巢癌SKOV3细胞后,见HPA-shRNA-1和HPA-shRNA-2序列的HPA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HPA-shRNA-3序列在其表达上无降低,为无效转染序列;②实验转染组中有效转染序列HPA-shRNA-1、HPA-shRNA-2组中均见细胞G1期比例增加[分别为(69.69±3.87)%、(66.29±4.06)%],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分别为( 1.77±0.13)、(1.74±0.27)],穿膜细胞数显著减少[分别为(22.40±5.02)、(23.42±5.72)],与未转染组及空白转染组之间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干扰HPA基因后,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HPA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 去甲基化酶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人颌下腺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莹;刘淑丹;杨彦春;董世武;熊剑;李方;周继祥

    目的 构建去甲基化酶(methyl-CpG binding domain 2,MBD2)基因腺病毒载体,并观测其在人颌下腺(human submandibular gland,HSG)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以HSG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法扩增MBD2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克隆入载体pMD18-T后,亚克隆入pAdTrack-CMV腺病毒穿梭载体,构建pAdTrack-MBD2重组体.该重组体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my-1于BJ5183菌中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质粒Ad-MBD2,该质粒经293细胞包装,获得具有感染力的Ad/MBD2重组腺病毒颗粒,将该病毒颗粒感染HSG细胞,倒置显微镜检测转染后HSG细胞生长变化及MBD2在其中的表达等情况.图像分析法计算感染效率.RT-PCR法检测MBD2基因在该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克隆到909 bp大小的MBD2基因,构建了其腺病毒载体Ad/MBD2,该腺病毒载体经293细胞成功包装,并获具感染力的Ad/MBD2重组腺病毒颗粒,其感染效率约70%.感染的HSG高表达MBD2.结论 成功克隆到MBD2基因,构建了其重组腺病毒载体Ad/MBD2,并证实了其感染HSG细胞的有效表达.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黄海韵;郭燕丽;王文婷;申斌;李锐;景涛;刘建平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及牛眼图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7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脏病患者197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197例拟行冠脉造影的有明确冠心病史或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检测,使用Qlab 3DQA软件得出197例患者的左心室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和牛眼图.所有患者于超声心动图检查后行冠脉造影术,将造影结果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作对比研究.结果 197例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178例为冠心病.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冠状动脉某1支狭窄程度≥90%冠心病组和狭窄程度<90%冠心病组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和牛眼图均可以直接显示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同时能根据冠状动脉不同分支对心肌不同节段的供血关系,进一步明确病变的冠状动脉,其中单支病变灵敏性>79%,特异性>97%,多支病变灵敏性>79%,特异性>72%.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直观地显示出运动异常的左心室心肌节段,发现缺血病变的冠状动脉,诊断冠心病准确、无创.

  • 诱导多能干细胞/原代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表现出双向重建

    作者:熊挺淋;张晓刚;赵霞;马红芬

    目的 体外构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与原代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初步探讨融合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染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Oct-4)小鼠来源的iPSc与小鼠乳鼠心肌细胞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4000)诱导融合,建立细胞融合模型.动态观察融合细胞生长形态变化情况,融合细胞碱性磷酸酶( alkali phosphatase,AKP)染色,免疫荧光鉴定融合细胞表达干细胞与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情况,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融合细胞是否发生细胞核的融合及程度.结果 聚乙二醇( PEG-4000)能够介导iPSc与心肌细胞融合,融合后第4天开始出现成集落状生长的细胞团;第2、3、4、5天的iPSc和融合细胞AKP阳性率分别为(0.935±0.039)、(0.939±0.022)、(0.954 +0.017)、(0.944±0.027)和(0.761±0.044)、(0.740±0.023)、(0.681±0.034)、(0.748±0.045),同时间点的iPSc和融合细胞AKP阳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融合细胞初期主要表现为iPSc的特点,Oct-4表达阳性,cTnT表达阴性,融合7d后,逐渐表现出两种细胞的特点,Oct-4与cTnT均表达阳性;超过80%的杂交细胞染色体数目在76 ~ 80条之间.结论 二倍体iPSc与二倍体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具有两亲本细胞的特性,表现出双向重建.

  • 脑少突胶质肿瘤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作者:刘才保;肖华亮;陈金华;罗清雅;康厚艺;张伟国

    目的 探讨脑少突胶质肿瘤常见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通过观察104例少突胶质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边缘、境界、信号特点、囊变、出血、浸润范围、水肿程度、占位效应、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等MRI表现,分析不同观察指标与病理学分级的差异,明确肿瘤MRI表现与WHO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额叶62例,颞叶24例,顶叶13例,枕叶、小脑、侧脑室、鞍区、桥小脑角区、扣带回、四脑室、丘脑各有少数病例发生.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缘、境界、信号、水肿、囊变及强化程度8项观察指标在不同WHO分级的少突胶质肿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浸润范围、出血、占位效应、不同强化形式4项观察指标在不同WHO分级的肿瘤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肿瘤出血、浸润范围、占位效应和强化形式等常见MRI表现与少突胶质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可作为判断少突胶质肿瘤良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 不同作业环境下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特点

    作者:王立菲;郭成;冯正直;彭文胜

    目的 探讨不同作业环境下基层部队官兵情绪调节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AERTQ)对707名基层部队官兵进行测试.结果 ①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安慰(3.28±0.69)、情感求助(3.02±0.70)、行为抑制(3.00±0.71)、认知重视(2.66±0.81).②不同作业环境的军人在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调节方式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 =3.657 ~39.691,P<0.01):统计检验表明,岛礁环境军人认知重视使用频率高,且显著高于高原、沿海、盆地环境(P<0.01);盆地环境军人认知重视、情感求助使用频率低,且显著低于高原、沿海、岛礁环境(P<0.01).沿海环境中军人情感求助使用频率高,且显著高于高原环境(P<0.01).盆地环境中军人行为抑制使用频率低,且显著低于沿海、高原环境(P<0.05,P<0.01).沿海环境军人自我安慰使用频率高,且显著高于盆地、高原、岛礁环境(P<0.01).结论 作业环境与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频率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

    作者:曹建新;王一民;王爱军;刘莉;张羽;张晓东

    目的 评估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价值.方法 160例快心率(心率≥75/min)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P组)或回顾性心电门控(R组)CTCA检查,比较P组和R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P组中12例患者CTCA结果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P=0.38).P组辐射剂量较R组显著降低[(4.0±1.0) mSv vs(8.2±2.2)mSv,t =15.54,P=0.00].12例患者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86.5%、94.6%、84.2%、95.5%和92.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应用于快心率患者CTCA,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乳切牙和同名恒牙牙冠宽度关系的对比研究

    作者:姚军;王静;王雅林;卢兆杰

    目的 研究乳切牙和同名恒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福建省北部地区3~5岁儿童60例,男女性各30例.从2003年开始,每隔2年追踪制取牙颌模型,得到完整的乳牙列和恒牙列信息,用3DSS技术对乳切牙和恒切牙牙冠宽度进行精确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乳、恒切牙牙冠宽度的相关性,并探讨性别因素对乳、恒切牙牙冠宽度的影响.结果 上颌乳中切牙、恒中切牙和下颌恒中切牙、恒侧切牙的牙冠宽度存在性别差异(P <0.05,P<0.01);上颌乳切牙被恒切牙替换后,一侧牙冠宽度增加量男性为(4.292 7±0.728 8)mm,女性为(3.946 3±0.915 6)mm;下颌乳切牙被恒切牙替换后,一侧牙冠宽度增加量男性为(2.967 5±0.751 6) nn,女性为(2.200 0±0.897 8)mm;大多数乳切牙和同名恒切牙牙冠宽度的相关系数在0.40 ~0.65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 <0.05,P<0.01).结论 过分析替牙期儿童的乳切牙牙冠宽度可以有效预测未萌恒切牙的牙量信息.

  • 背外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回路异常介导抑郁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正直;涂静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学习工作失能、自杀等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负担疾病.中国人群中重症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高达6%[1].重症抑郁症终身患病的概率为17%,其中有10% ~ 15%面临自杀的危险[2].

  • 局部免疫调节治疗甲状腺相关性胫前粘液水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邓武权;吴绮楠;姜友昭;何敏;陈兵

    胫前粘液水肿(pretibial myxedema,PTM)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特殊表现之一,见于Graves病、桥本病等,主要发生在胫前、足背甚至足趾的浸润性皮损改变,少数有瘙痒、色素沉着,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局部免疫调节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目前使用的皮质激素效果差,易复发.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糖皮质激素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减少复发,长时间缓解病情是治疗的关键.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PTM患者23例,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多发性血管变异伴非完全性双输尿管1例

    作者:冯巧灵;刘鸿;谢拥军;张喆人;刘思琦;刘兴国

    一般而言,人体肾动脉为1支,平第1~2腰椎间盘高度起自腹主动脉侧面,于肾静脉后上方横行向外,经肾门入肾.腹腔干为短而粗的动脉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及脾动脉,并在走行过程中发出细小分支于腹部脏器,起到营养和血供作用;输尿管左、右各一,起自于肾盂,下端终于膀胱[1].我们在进行教学标本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中年男性尸体标本的腹腔干、肾动脉及输尿管等多处变异,极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