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多孔钽颗粒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钟建鑫;节云峰;罗金英;张倩;朱璨;汪昆;王晓亮;周继祥

    目的 评价多孔钽颗粒对下颌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首先拔出比格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待拔牙创愈合后(3个月)采用牙科种植机在下颌骨缺牙区构建颌骨骨缺损模型,随即将多孔钽颗粒(实验组,n=9)和Bio-oss骨粉(对照组,n=9)分别植入右侧和左侧下颌骨骨缺损区内.半流食喂养3个月后,双侧下颌骨行X线摄片比较2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然后采用EXAKT切磨机制取硬组织切片,行甲苯胺蓝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新骨成熟情况.结果 3个月后,大体标本和X线摄片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颌骨骨缺损区内均有新骨生成;按照X线评分标准对骨形成及塑形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9.54 ±0.10) vs (8.98 ±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缺损区骨组织较对照组更为成熟,且包绕了大量的多孔钽颗粒,其相互交联呈网状;虽然对照组(Bio-oss骨粉颗粒)周围有较成熟的骨组织包绕,但颗粒之间仍有大量骨陷窝存在.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多孔钽颗粒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其修复颌骨缺损效果优于临床常用的Bio-oss骨粉.

  • 一种昆明种属来源的视网膜变性小鼠同源导入C57BL/6J小鼠近交系的表型研究

    作者:姚璐;齐林嵩;安晶;张作明;张磊

    目的 将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昆明种属来源的自发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小鼠(暂命名为KMrdr/rdf小鼠)的致病基因同源导入C57 BL/6J小鼠,培育一种新的近交系小鼠(暂命名为B6rd/rdf小鼠),并对B6rdf/rdf小鼠进行眼部表型的发育学研究.方法 采用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组织形态学和视网膜电图观测不同年龄B6rdf/rdf小鼠的眼部表型.结果 眼底照相和荧光素血管造影发现B6rdf/rdf小鼠表现为进行性视网膜血管退化及脱色素改变,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外核层在P14显著变薄,外核层和外网状层至P21已基本消失,视网膜电图自P14已记录不到明显波形.结论 B6rdf/rdf小鼠眼部表型呈快速进行性改变,与KMrdf/rdf小鼠表型相似.

  • 不同版本Partin表预测国人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准确性比较

    作者:刘高磊;刘秋礼;袁文强;江军

    目的 验证1997、2001、2007、2012版Partin表对预测国人前列腺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2月至2013年12月163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患者资料,4种Partin表分析应用患者术前PSA、穿刺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等资料,依据不同预测表要求分别查出对应的肿瘤器官局限、包膜外侵犯、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并比较各版本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1997、2001、2007、2012 4种Partin表预测的器官局限AUC值分别为0.749、0.725、0.709和0.665;包膜外侵犯的AUC值分别为0.503、0.461、0.504和0.607,精囊侵犯的AUC值分别为0.749、0.603、0.627和0.730,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18、0.698、0.632和0.797.结论 1997、2001及2012版Partin表预测国人局限性前列腺癌预测价值相对较好,1997、2012 Partin表对精囊侵犯及淋巴结转移预测较准确.2012版对预测淋巴结转移优于其他3个版本.4种版本均对包膜侵犯预测较差.联合1997版和2012版Partin表可以提高预测准确性.

  • 阈值期和高危阈值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宗华;李秋平;何涛;杨秀梅

    目的 分析阈值期和高危阈值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确诊的阈值期和高危阈值前ROP患儿106例,分析其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病变程度和病变部位特点.结果 106例阈值期和高危阈值前ROP患儿出生胎龄(28.70±1.89)周.44.34%患儿出生胎龄≤28周,其中2例出生胎龄为24周,2例出生胎龄为25周,84.91%≤30周.出生体质量(1 190.00 ±282.33)g,86.27%患儿出生体质量<1 500g,20.59%<1 000 g,3例患儿出生体质量超过2 000 g.1期病变2.83%,2期21.70%,3期73.58%,4期1.89%,没有5期病变的患儿.33.96%为Ⅰ区病变,66.04%为Ⅱ区病变.Ⅰ区病变患儿的出生胎龄(28.94±1.57)周和出生体质量(1224.31±196.04)g,与Ⅱ区病变患儿[(28.51 ±2.03)周;1 168.54±321.32)g]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时矫正胎龄Ⅰ区病变为(35.09±1.28)周,与Ⅱ区病变(38.43±6.32)周有显著性差异(P =0.000).结论 我国仍有较大、较成熟早产儿进展为阈值期或高危阈值前ROP的情况,目前指南适合我国国情.Ⅰ区病变进展至阈值期或高危阈值前发生较早,应注意及早筛查,缩短筛查间隔,及时治疗.

  • 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作者:杨柳青;张磊;张冬;文利

    目的 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探讨MRTA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10例HFS患者临床及MR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10例HFS患者,MRTA显示患侧(共215侧,双侧症状5例)有血管压迫和接触面神经分别109侧和86侧,可疑接触9侧,阳性率为94.9%;健侧(205侧)面神经有血管压迫和接触分别12侧和23侧,可疑接触6侧,阳性率为20%.HFS患者患侧与健侧面神经与邻近血管解剖关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症状与血管接触或压迫面神经有显著相关性(P<0.01).80例手术患者术中见78例有血管压迫或接触,未见责任血管2例;71例术前MRTA与术中所见完全相符,4例术前MRTA阴性患者,术中3例见静脉责任血管.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RTA诊断HFS的灵敏度为96.2%,诊断符合率95.0%.结论 MRTA是术前诊断HFS病因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为HFS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首次前循环TIA后脑血流量降低与认知功能减退的关系

    作者:王俊;王建;王庆松;王志强;段丹;李余霞

    目的 运用脑CT灌注成像技术评估首次TIA后认知功能减退是否与脑血流量变化有关.方法 选择性回顾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首次临床诊断为前循环TIA及认知量表评定正常的50例患者,发病1周内进行全脑CTPI检查,分别监测感兴趣区域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发病第4周进行认知量表评价,根据认知量表结果分为VCI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早期CTPI灌注参数的差异,并将VCI组认知量表评分与灌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CI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前循环TIA发作至入院平均时间及前循环TIA发作至完成CTPI的平均时间等方面结果相仿,基线水平无统计学差异;VCI组与对照组相比,VCI组CBF降低,MTT、TTP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BV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oCA与VCI组MTT值负相关(r=-0.51,P=0.009).结论 TIA发生后脑血流灌注降低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提示CTPI对前循环TIA后VCI早期预警有一定诊断价值.

  • 小波变换提取谷氨酸代谢对大鼠视网膜电图b波的时频域贡献特征

    作者:戴加满;阴正勤;李世迎

    目的 通过建立Müller细胞内谷氨酰胺合成酶损伤模型,探讨b波的时频域特征,检测谷氨酸代谢对b波时频域的影响.方法 大鼠(Rcs-rdy +-p+)右眼注射4μL不同浓度(7、70、140μg/μL)的谷氨酸合成酶抑制剂(DL-AAA),左眼注射等计量PBS作为对照组.采用RETI-scan系统,环形角膜电极和不锈钢针状电极,记录18只30 d龄大鼠系列暗适应视网膜电图.导出数据后,在Matlab7.1环境下自编程序行小波分析.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时域特征:随着DL-AAA浓度的增加,a、b波的幅值降低.在低浓度时双眼间无统计学差异,中、高浓度实验组a、b波幅值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 <0.05,P<0.01),而b波的峰时未见明显变化.高浓度时,b/a及T1/2d均出现明显变化.频域特征:在设定包络阈值为0.8时,归一化处理后发现,低浓度时小环比基本重合,而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实验组小环比则明显增高(P<0.05),且离散度增高,同时高峰值的时间点后延(P<0.05).结论 抑制谷氨酰胺合成酶后,视网膜内谷氨酸代谢出现异常,该变化对b波的贡献在时域上体现为早期成分,在频域上体现为慢相低频成分,且对维持视网膜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的临床疗效回顾性观察研究

    作者:何长龙;吴全新;况雪梅;陈虹汝;毛青;易东

    目的 探讨HCV 6型感染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为试验组,治疗2/3型感染者为对照组,纳入病例必须完成治疗24周且随访时间达到24周以上.分析2组基本资料特征,比较2组病毒学应答效果.结果 纳入HCV 6型感染者53例、2/3型感染者84例.HCV 6型、2/3型感染者获得RVR比例分别是88.7%、89.3%,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13 9,0.101 9);获得EVR的比例分别是94.3%、96.4%,率差95%可信区间为:(-0.095 0,0.053 0);获得SVR的比例分别是86.8%、90.5%,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7 6,0.073 6);HCV 6型、2/3型感染者RVR对SV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3.3%,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3 6,0.065 6);EVR对SV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0%、91.4%,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2 8,0.074 8).结论 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的疗效非劣于2/3型感染者,故HCV 6型感染者推荐使用24周的标准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

  • 大麻素对人和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ABA电流的调控差异

    作者:罗雪;刘诗亮;江梦南;沈雨濛;胡单萍;沈吟

    目的 比较人和小鼠视网膜内源性大麻素类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CB1)的表达差异,观察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对不同种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ABA电流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B1受体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制备视网膜薄片,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在神经节细胞上给予100 μmol/L GABA快速加药诱导出电流I GABA,而后观察孵育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时GABA诱导的IGABA及同时孵育WIN 55212-2和大麻素受体拮抗剂SR141716A的电流IGABA.结果 人和小鼠视网膜CB1受体的分布有所不同,人的内核层、外核层、神经节细胞层有显著的CB1表达,但小鼠CB1受体主要表达在内网状层、外网状层上;膜片钳结果显示不管是在人还是在小鼠的视网膜上,孵育WIN55212-2后的GABA诱导电流幅度均有显著减小.不同的是,在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上,WIN55212-2明显减慢了GABA电流的反应速度,表现在电流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恢复时间缩短(P<0.05).WIN55212-2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ABA的反应速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CB1受体在人和小鼠视网膜中有差异性分布,对神经节细胞的GABA电流影响也不同.孵育WIN55212-2可抑制人和小鼠神经节细胞GABA电流幅度,但仅对人的神经节细胞的GABA电流的动力学速度有影响.

  •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彦茹;张俊华;翁景宁;方丽君;王丽

    目的 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 随访13 ~ 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 三七总皂苷抑制K562细胞m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翟玮玮;李玉云;杨向荣;于北凯;王露;李见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体外培养K562细胞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PNS(50~800 μ,g/mL)干预体外培养K562细胞24 ~ 72 h后,MTT比色法检测PNS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O/EB双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死亡及凋亡状况;RT-PCR检测mTOR、p70S6K、4E-BP1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TOR、p70S6K、4E-BP1及p-mTOR、p-p70S6K、p-4E-BP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0~ 800 μg/mL的PNS能够抑制K562细胞增殖(P<0.05),促进K562细胞凋亡及死亡(P<0.05),PNS对K562细胞72 h的IC50为(229.07±2.36) μg/mL;100、200、400 μg/mL PNS作用于K562细胞72 h后mTOR蛋白表达量及mRNA表达量降低(P<0.05),且磷酸化蛋白p-mTOR (Ser2448)、p-p70S6K (Thr229/389)及p-4E-BP1(Thr37/46)表达水平也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 PNS能够抑制K562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这可能是PNS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RGD修饰共载紫杉醇与microRNA-34a脂质体对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赵欣;张健

    目的 探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修饰共载紫杉醇与microRNA-34a脂质体(RGD miLPs-34a/PTX)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以及体内对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RGD miLPs-34a/PTX的体外血清稳定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构建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近红外活体成像研究RGD miLPs-34a/PTX在荷瘤裸鼠的体内分布.荷瘤裸鼠治疗实验检测RGD miLPs-34a/PTX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RGD miLPs-34a/PTX在50%血清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在荷瘤小鼠血液中的microRNA-34a的消除速率明显快于miLPs-34a/PTX和RGD miLPs-34a/P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RGDmiLPs-34a/PTX在肿瘤组织的荧光分布显著强于miLPs-34a/PTX.肿瘤生长抑制实验结果显示,RGDmiLPs-34a/PTX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其他脂质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对肿瘤生长抑制能力显著强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内研究证实RGD修饰的共载紫杉醇和miRNA脂质体能够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达到长循环效果,具有良好的体内肿瘤靶向性和体内肿瘤治疗效果.

  • 3T3-fGFP细胞摄取神经干细胞胞外泌囊泡的途径

    作者:陈曦;赵从健;阴正勤

    目的 以超速离心方案提取胞外囊泡的鉴定为基础,初步探求小鼠神经干细胞C17.2胞外囊泡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fGFP细胞之间的通讯交流通路.方法 分别用超速离心法获得胞外囊泡(EV)和Total Exosome Isolation Kit试剂盒获得外泌体(EXO);用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对两种样品进行形态学比较;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别对两种样品进行生物化学比较;用染料标记超速离心法获得胞外囊泡;将标记的胞外囊泡与3T3-fGFP细胞共孵育,对3T3-fGFP细胞摄取胞外囊泡进行研究;通过药理实验筛选3T3-fGFP细胞摄取胞外囊泡的主要通路.结果 C17.2细胞生长良好,形态规则未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在透射电镜下两种样品均观察到圆形双层膜结构和“杯状”外形的囊泡,直径分布多集中在300 nm以内,并且发现胞外囊泡的平均直径大于外泌体.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显示,两种样品的高度分布多集中在2~20 nm以内,直径分布多集中在300 nm以内,并且外泌体的平均高度和平均直径均大于胞外囊泡.SDS-PAGE结果显示两种样品所含蛋白种类、表达丰度接近.在相同上样量下HSP70的表达强度两者接近,但CD63、CD9和CD81 3种蛋白在胞外囊泡中表达更强.摄取实验表明C17.2细胞胞外囊泡可以被3T3-fGFP细胞内化,被包裹在囊泡内,转运到细胞核周围的区域,并且摄取数量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通过药理实验确定网格蛋白(Clathrin)介导的内吞通路为3T3-fGFP细胞摄取C17.2细胞胞外囊泡的主要通路.结论 小鼠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可能主要经网格蛋白介导的通路参与了神经干细胞与3T3-fGFP细胞的通讯.

  • 三维培养hESCs来源视杯样组织中c-kit和SSEA-4的时空表达特点研究

    作者:付彩云;曾玉晓;黎其友;高笠雄;邹婷;黄厚斌;阴正勤

    目的 研究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三维培养后形成的视杯样组织中c-kit和SSEA4表达的时空特性.方法 H1人胚胎干细胞行三维培养和神经诱导分化,在分化7、14、21、30、49、70、90 d固定组织并行免疫荧光鉴定检测c-kit和SSEA-4的表达,同时在相应时间点将分化组织消化成单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验证.结果 三维培养第14天可见Rax+视泡(optic vesicle,OV)样结构,第30天形成具有内层Pax6+、外层Mitf+的双层视杯样(optic cup,OC)结构,第90天可见部分Crx+细胞.c-kit主要表达于hESCs来源OV状及OC状的神经上皮样结构中,SSEA-4早期均匀表达于整个组织,晚期则主要集中于周边部.c-kit+细胞比例呈先升高(P<0.01)后下降(P<0.01)趋势,并在分化14 d达40%的峰值.SSEA-4+细胞比例从分化0d至70 d持续下降(P<0.01),直到90 d一直维持于该低水平.结论 在三维培养hESCs来源OV或OC状组织中,c-kit基因随诱导分化而激活,且主要表达于神经上皮层,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SSEA-4早期高表达于整个组织,之后逐渐减少至周边部并维持于低水平状态.

  • ARFI破坏微泡增强Fe3O4纳米粒子在大鼠皮下移植瘤靶向递送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思思;丁俊;李锐;陈朝晖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磁共振显像功能的Fe3O4纳米粒子,通过声脉冲辐射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辐照脂质微泡(microbubbles,MBs),探讨ARFI辐照微泡对Fe3O4纳米粒子在肿瘤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温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检测其形态、大小、分布等,观察其体外磁共振显像效果.选取60只SD雌性大鼠,体质量为170 ~200 g,制备Walker256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6组(n=10):单纯ARFI辐照组、单纯MBs组、ARFI辐照MBs组、单纯Fe3O4纳米粒子组、ARFI辐照Fe3O4纳米粒子组、ARFI辐照MBs和Fe3O4纳米粒子组.微泡0.2 mL及5 mg/kg Fe3O4纳米粒子经大鼠尾静脉推注,ARFI辐照条件为探头间隔5 s辐照肿瘤部位,累计辐照5 min.将处理后的SD大鼠肿瘤部位行MRI扫描观察肿瘤组织信号变化;处死SD大鼠,取组织标本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形态规则,粒径分布均匀,具有磁共振显像功能.SD大鼠肿瘤组织普鲁士蓝染色结果为单纯Fe3O4纳米粒子组、ARFI辐照Fe3O4纳米粒子组、ARFI辐照MBs和Fe3O4纳米粒子组均可见点状蓝染颗粒.其中ARFI辐照MBs和Fe3O4纳米粒子组蓝染颗粒计数明显多于其余2组(P<0.05).SD大鼠肿瘤部位磁共振成像结果为单纯Fe3O4纳米粒子组、ARFI辐照Fe3O4纳米粒子组、ARFI辐照MBs和Fe3O4纳米粒子组经相应处理后T2*WI均可见肿瘤内部低信号部分增加.结论 ARFI辐照MBs能够有效地提高Fe3O4纳米粒子在SD大鼠皮下移植瘤组织的分布,增强Fe3O4纳米粒子在活体肿瘤内的靶向递送效果.

  • 模拟空间环境X射线和微重力对大鼠骨丢失的影响

    作者:杨晓勇;唐辉;徐永清;蔡志军;赵庆凯;汤逊

    目的 探讨辐照和微重力对于骨代谢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 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X射线辐照组(X-ray组)、尾吊模型组(HLS组)及尾吊结合X射线辐照组(HLS+X-ray组).分别对HLS组和HLS+ X-ray组进行4GyX射线全身辐照,对HLS+ X-ray组进行尾吊实验来模拟空间环境下辐射和微重力的条件,检测骨密度、骨小梁的数目、骨小梁的分离程度、骨小梁的厚度、骨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等参数并检测了骨碱性磷酸酶(ALP)、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骨钙素(OCN)的及骨调节基因Rankl、Runx2、Nfatcl的表达变化,研究两种因素所引起的骨丢失是否有相应的交互作用.结果 尾吊和X射线辐照在骨丢失方面引起了显著的变化,同正常对照组相比,HLS组和X-ray组的骨密度、骨小梁的数目、骨小梁的厚度、骨体积分数均表现为降低趋势(P<0.05),HE染色显示HLS组、X-ray组和HLS+ X-ray组中都出现骨小梁数量减少等特征,说明各个模型组都存在骨丢失现象,以HLS+ X-ray组为明显(P<0.05).Rankl、Nfatcl以及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表达在HLS组、X-ray组及HLS+ X-ray组均上升(P<0.05).碱性憐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在HLS组、X-ray组及HLS +X-ray组均有所下降(P<0.05).而作为成骨细胞特异性表达的Runx2基因在HLS组和X-ray组却没有任何改变,在HLS+ X-rays组发生了显著的下调(P<0.05).结论 尾吊和X射线双因素能够引起骨密度更大的丢失,两者存在交互作用,破坏程度会更加严重.

  • HCN1通道基因敲除下调小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中BK通道的表达及功能

    作者:孙碧韶;刘骞;朱景振;龙洲;冯观贵;李龙坤;宋波

    目的 观察小鼠HCN1通道基因敲除对其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中BK通道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探讨这种影响对膀胱兴奋性调控的意义.方法 健康清洁成年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和HCN1通道基因敲除的C57BL/6J小鼠各48只(雌雄各半)分别记为正常组和敲基因组,反转录PCR(RT-PCR)、荧光定量PCR (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其膀胱ICCs中BK通道各亚基的表达变化,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检测加入BK通道阻滞剂IBTX前后肌条收缩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分别加入BK通道激动剂NS1619、阻滞剂IBTX前后小鼠膀胱ICCs内钙荧光的变化.结果 Q-PCR显示敲基因组小鼠膀胱中BK通道α、β1、β2、β3、β4各亚基表达均降低(P<0.01);Western blot显示敲基因组小鼠膀胱中BK通道α、β1、β2、β3、p4亚基表达均降低(其中α、β3、β4:P <0.01;β1、β2:P<0.05);免疫荧光双标显示敲基因组小鼠膀胱ICCs中BK通道α亚基表达降低(P<0.01);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显示加入IBTX后敲基因组和正常组肌条收缩幅度均变大(P<0.01,P<0.05),且敲基因组肌条收缩幅度的变化值小于正常组(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加入NS1619后两组ICCs内钙荧光均降低(P<0.05)、加入IBTX后两组ICCs内钙荧光均增强(P<0.01),且不论加入激动剂或阻滞剂,敲基因组加药前后ICCs内钙荧光的变化值均小于正常组(P<0.01).结论 小鼠HCN1通道基因敲除下调了其膀胱ICCs中BK通道的表达及功能,这种下调可能是对HCN1通道基因敲除后膀胱收缩减弱的一种代偿.

  • RNAI沉默Grp94基因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樊建军;武家艳;李海玉;李韵;高月;曾帆;刘革力;宋方洲

    目的 探讨RNAI沉默Grp94基因表达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设计、合成靶向Grp94基因的siRNA基因片段,应用脂质体包埋转染食管癌ECA109细胞,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内Grp9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Grp94基因对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SiGrp94组中Grp94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0.01),MMP2、MMP9表达明显下调(P<0.05);SiGrp94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沉默Grp94基因可明显抑制ECA109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Grp94可能通过影响MMP2、MMP9参与其中.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病灶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随访观察

    作者:陈非凡;张泽华;李建华;罗飞;周强;谢肇;何清义;代飞;许建中

    目的 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同种异体髂骨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诊断为脊柱结核患者病例资料,严格按手术指征筛选出适合采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60例,植骨材料选择同种异体髂骨块.术后继续标准化抗结核化疗方案12 ~18个月,同时佩戴支具3~6个月;随访9~36(22.80 ±7.71)个月,定期复查CRP、ESR,监测肝肾功;观察X线、CT、MRI等影像学改变.根据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分析畸形矫正度数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根据Bridwell标准,骨融合时间9个月至1年,达到Ⅰ级骨性融合标准56例,Ⅱ级骨性融合标准4例.术后半年内血沉逐渐恢复,末次随访ESR均在正常范围(0~20 mm/h);术后融合节段Cobb's角丢失2.38°±1.86°.结论 在有效的抗结核化疗基础上,通过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应用同种异体髂骨块作为椎间植骨材料,可摆脱供骨区并发症困扰,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 抑制GM130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冯阳阳;陈婕;牟玲;苏琳茜;易永芬

    目的 分析GM130在不同分化人胃癌细胞系的差异表达,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来沉默GM130基因,研究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3株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系(高分化MKN-28、中分化SGC-7901、低分化MKN-45),Western blot和RT-PCR筛选出高表达的GM130细胞株MKN-45、SGC-7901,设计并化学合成、转染、筛选出针对GM130的小干扰RNA片段.通过MTF、Transwell、Matrigel侵袭实验,观测下调GM130后对胃癌细胞株的生物学行为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MP-2、MMP-9蛋白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MKN-45、SGC-7901细胞中GM130蛋白和mRNA水平呈现高表达水平.Westem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在低分化胃癌MKN-45细胞中,GM130-siRNA-519转染组GM130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抑制(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制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明显下降,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MMP-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抑制GM130基因的表达下调可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体外侵袭转移能力.

  • 尿激酶改善长时间热缺血肾脏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波;李传贵;郑宗钊;黄赤兵

    目的 探讨尿激酶对长时间热缺血(warm ischemia,WI)肾脏的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3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热缺血组(WI组)、热缺血+尿激酶治疗组(WI+UK组).夹闭左侧肾动、静脉90 min模拟热缺血过程,HCA液冷灌注及肾脏血流复灌,模拟自体原位肾移植.比较各组血肌酐(Cr)、肾脏组织病理改变(HE、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WI组和WI+UK组术后Cr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35 d Cr水平WI+UK组[(118.99±17.18) μmol/L]明显低于WI组[(165.34±8.38) μmol/L,P<0.01].WI组肾小球内大量微血栓形成,肾小管水肿、坏死;WI+UK组肾小球未见血栓,肾小管未见异常.WI组TM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WI+ UK组明显低于WI组(P<0.05).结论 热缺血90 min后有明显的微血栓形成,导致肾脏结构破坏及肾功能下降.尿激酶治疗后微血栓溶解,有利于肾脏结构和功能恢复.

    关键词: 热缺血 尿激酶 肾脏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电生理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敏;王刚;李世迎;刘勇;孟晓红;阴正勤

    目的 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电生理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确诊为NAION的17例患者28眼,分析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野(VF)等临床检查特征.结果 28眼均行PVEP检查,其中21眼P100波幅值在1°或15′空间频率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P100波峰时在1 °空间频率5眼中度延迟(> 15 ms),其余23眼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15′空间频率时6眼中度延迟(>15 ms),其余22眼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 15 ms).15患者23眼行FFA检查,其中6患者(40%)患者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T)大于15 s.7眼后期出现高荧光,其余后期呈低荧光.28眼均行视野检查,其中10眼正常,7眼视敏度降低或暗点(4眼集中在生理盲点附近),7眼呈现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缺损,4眼残存部分视野.对比分析PVEP和FFA,发现FFA后期高荧光的患眼P100波峰时呈中度以上延迟,后期低荧光患眼的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轻度延迟.对比分析PVEP和视野,发现14眼VF和PVEP均异常,7眼视野正常时PVEP异常,4眼PVEP正常时而VF异常.结论 NAION的PVEP的P100波峰时大多为正常或轻度延迟,当视乳头水肿、FFA后期视盘高荧光时P100波峰时明显延迟.FFA的ART延长不是NAION的敏感指标.PVEP对于视野正常的患眼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功能障碍DSA造影表现

    作者:武中林;刘亮;李杰;杨超;赵阳;魏盼盼;李智岗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静脉港)常见的远期并发症是导管功能障碍[1-6],导致部分患者不得不提前摘除静脉港[5-6],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痛苦,而且延误治疗.因此及时、正确地发现并处理静脉港导管功能障碍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少见静脉港导管功能障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的报道,现将静脉港导管功能障碍原因及DSA造影表现作简要分析和总结.

  • 自制“智能可调式下肢抬高装置”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红卫;马勇;郭杨

    目的 自制“智能可调式下肢抬高装置”并探讨其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40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男性1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74.9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智能可调式下肢抬高装置”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布朗氏架治疗,治疗7、14 d,观察2种装置对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肿胀、疼痛、及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结果 (1)治疗7d2组肿胀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72±1.51)vs (3.62±1.49),P<0.05];治疗14d2组患肢肿胀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61 ±0.71)vs (2.02±1.91),P<0.01].(2)治疗14d2组VAS评分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96 ±0.73 vs 4.25±1.21,P<0.05].(3)治疗7、14 d2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0.13 ±3.28)vs (19.36 ±2.37),P<0.05]、[(52.00±6.68)vs (35.43 ±5.56),P<0.05].(4)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比较,其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D.05);2组畸形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智能可调式下肢抬高装置”抬高患肢在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均优于使用布朗氏架抬高患肢.

  • 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周天羽;张威;林庶如;王荣

    目的 观察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ecombinated mutant of human 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rhITF)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11 ~ 12周龄、体质量(200 ±20)g的SD雄性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正常饲养)、模型组(灌胃蒸馏水)、美沙组(灌胃浓度为0.016 g/mL的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溶液)、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组(灌胃浓度为0.05 mg/mL的rhITF溶液)(n=8).造模并治疗12 d后,进行DAI评分,观察结肠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结果 ITF组:DAI指数在治疗后第4天(1.75±0.59)、8天(0.83±0.31)、12天(0.59±0.30)为逐渐降低趋势;溃疡愈合程度良好,结直肠病灶、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均优于其它组;血清、肠组织中TGF-β1含量为(414.07±54.24)、(418.60±19.74) ng/L,TNF-α含量为(44.89 ±2.54)、(48.67±7.12) ng/L,与美沙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rhITF可以显著改善UC大鼠症状、病理形态,通过上调抗炎因子TGF-β1、抑制促炎因子TNF-α的水平,减轻UC大鼠模型受损肠组织的炎症反应.

  • 动物视觉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动物视觉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作明

    Human obtain the outside information mainly from the visual system which is important in human work and life.To improve or recover visual fun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in clinical treatment,and visual function testing has special meaning in ophthalmology.The animal models are the key transformation from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outcome.Visual function testing in laboratory animals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indicator in animal study.For example,psychophysical methods are the main means to check human vision function,but not suitable for animals.Therefore,it needs to focus on research of visual function in animals and application of visual function testing in laboratory animals.

  • 重视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的规范应用

    作者:李世迎;王刚

    Vision electrophysiology test is a method for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vision pathway from the retina to the cortex.It is a unique non-traumatic,objective,and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whole and localized function of the visual passway.It is important in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follow-up and prognosis evaluation.How to achieve accurate and reliable results rely on a standard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flow chart.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 (ISCEV) suggested standard and updated procedure for basic vision electrophysiology test in clinical practise,including 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FVEP),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PVEP),pattern electroretinography (PERG),flash electroretinography (FERG),electro-oculography (EOG) and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usage in Chinese population,we summarized the details of standar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vision electrophysiology test.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