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流感病毒感染后接种肺炎链球菌继发中耳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范芳梅;马毓蓉;王子萌;王维;董益麟;何纤;张欣欣;何於娟

    目的 建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IAV)感染后继发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感染性中耳炎小鼠模型.方法 经鼻感染不同剂量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PR8,感染后第5天听泡穿刺接种Spn建立C57BL/6小鼠继发感染中耳炎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和生存率;于建模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制备中耳组织切片HE染色,收集中耳灌洗液进行细胞及细菌计数,ELISA检测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结果 PR8预感染可导致Spn感染性中耳炎小鼠死亡,而单纯Spn感染小鼠无死亡,小鼠体质量变化及生存率与病毒剂量呈剂量依赖方式;PR8感染后继发Spn感染小鼠中耳腔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多于单纯Spn感染小鼠,且细菌载量明显增加;PR8继发Spn感染小鼠中耳腔炎症因子IL-6、IFN-γ与单独Spn感染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明显增高(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IAV感染后继发Spn感染性中耳炎C57BL/6小鼠模型.

  •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通过氧化应激、凋亡诱导大鼠尿道下裂

    作者:黄方圆;周玥;王绍;刘星;沈炼桔;龙春兰;唐向亮;李典;魏光辉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诱导大鼠发生尿道下裂的发生机制.方法 20只成年孕SD大鼠[10 ~ 12周龄,体质量(240 ±20)g]按完全随机分为:玉米油对照组[750 mg/(kg·d),n=10]和DEHP暴露组[750 mg/(kg·d),n=10],于妊娠期(gestation day,GD)第8.5 ~18.5日每日灌胃,于GD19.5时剖宫取出胎鼠,以有无睾丸分辨雌雄,并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尿道下裂的发生,将DEHP暴露组有尿道下裂的列入尿道下裂组,以玉米油对照组雄性无尿道下裂的胎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测量雄鼠胎鼠的肛门生殖器距离(anogenital distance,AGD)和肛门生殖指数(anogenital index,AGI),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阴茎组织形态改变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胎鼠肝脏中的维生素A、E水平,Westem blot检测阴茎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SOD1、Gpx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Bax、Bcl2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阴茎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结果玉米油对照组胎鼠无尿道下裂发生,DEHP暴露组胎鼠出现尿道下裂,发生率为27.5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道下裂组AGD、AGI均明显降低(P<0.05);尿道下裂胎鼠阴茎出现腹侧尿道皱褶融合障碍及尿道口开口异常;此外,尿道下裂胎鼠体内维生素A、E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阴茎组织中Nrf2、HO-1、Gpx、SOD1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增高(P<0.05),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结论DEHP诱导SD大鼠发生尿道下裂,可能与机体氧化应激失衡、Nrf2-HO-1信号通路被抑制后阴茎组织中细胞凋亡异常增加有关.

  • 氧化苦参碱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抑制HBV转基因小鼠的病毒复制

    作者:谢靖婧;阳学风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小鼠病毒复制的作用,并探讨其是否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有关.方法 选取SPF级HBV转基因雄性小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及拉米夫定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非转基因BALB/c雄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清及肝脏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较低(P<0.05),而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液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较高,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P<0.05);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干扰素-y(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较高,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较低,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能有效抑制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该作用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 131I-antiAFP导向载药纳米粒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季发权;戚宁;张东升;张佳;张杰;吉安平;柏凌;杜明华;张龙江

    目的 探讨131 I-antiAFP McAb-DOX-BSA-NP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和杀伤作用.方法 制备131I-antiAFP McAb-DOX-BSA-NP;培养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及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将成瘤裸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A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B组:单纯131I核素治疗组;C组:131 I-antiAFP McAb治疗组;D组:131 I-antiAFP McAb-DOX-BSA-NP治疗组;E组:antiAFP McAb-DOX-BSA-NP治疗组.裸鼠瘤周注射治疗,DOX剂量为40 μg/只,131I活度0.2 mCi/只(1 mCi =3.7×107Bq),注射体积为0.2 mL/只.于4、9、14、20 d测量并记录各组裸鼠瘤体体积.同时分别在24、48、96、168 h对放射治疗组(B、C、D组)裸鼠进行SPECT检查.结果 标记产物呈澄清溶液;pH值7.4;放射性化学纯度>99%,活度浓度3.91 mCi/mL;在0.2 mol/L PB缓冲液中1、2、4h放射性化学纯度分别为97.17%、97.10%、95.22%,稳定性良好.各组裸鼠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及生长抑制率比较:B、C、D、E治疗组较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与B、C、E组比较,D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检查结果显示:24 h时,B、C、D3组瘤区放射性计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8、96、168 h时,131 I-antiAFP McAb-DOX-BSA-NP治疗组(D组)及131 I-antiAFP McAb治疗组(C组)放射性计数值均高于131I治疗组(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延长其差异性越来越显著.结论 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放射性131I内照射治疗及载药纳米粒缓释化疗联合运用对肝癌移植瘤有显著抗癌效果.

  • FoxM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鼻咽癌细胞5-8F增殖、迁移的影响

    作者:万婕;祝琳;雷越;刘亚男;文韬宇;李丹丹;叶琳;陈鸿雁

    目的 探讨FoxM1对鼻咽癌细胞5-8F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靶向FoxM1的siRNA转染鼻咽癌细胞5-8F(FoxM1-siRNA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oxM1表达变化.采用MTT法、FCM法、Transwell法分别检测下调FoxM1表达对细胞增殖、周期、凋亡、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下调FoxM1表达后β-catenin、C-Myc、Cyclin D1、MMP-2、MMP-9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转染FoxM1-siRNA的5-8F细胞Fox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下调FoxM1表达可抑制5-8F细胞增殖(P<0.05),FoxM1-siRNA组的凋亡率为(22.68±0.67)%,较阴性对照组[(1 1.74±1.36)%]和空白对照组[(10.94±1.52)%]显著增加(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FoxM1-siRNA组细胞穿膜数(100.00±10.97)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246.00±6.66)和空白对照组(233.70±12.41),细胞迁移能力降低(P<0.05).下调FoxM1的表达可抑制β-catenin细胞核表达,抑制C-Myc、Cyclin D1、MMP-2、MMP-9总蛋白表达(P<0.001).结论 FoxM1表达下调抑制鼻咽癌细胞5-8F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细胞迁移能力,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Wnt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细胞核表达从而抑制Wnt 通路活性实现的.

  • 双氢青蒿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作者:刘洪伟;梅基雄

    目的 探讨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10、20、40 μmol/L)的DHA分别作用于人胃癌BGC-823和SGC-7901细胞,采用MTT法、划痕实验、Transwell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DVL2、GSK-3β、p-GSK-3β、β-catenin和Cyclin D1等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不同浓度的DHA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且呈浓度依赖性增长(P<0.05).DHA作用48 h后,细胞S期比例显著增加,诱导细胞凋亡(P<0.05).DHA 可以降低胃癌细胞Dvl2、p-GSK-3β、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增加GSK-3β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SKL2001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DHA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XAV939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一步加强DHA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DHA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阻滞细胞周期停留在S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L929细胞增殖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作者:王凌;李敏;贾益君;覃语思;彭贵勇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L929细胞增殖的影响,为体外研究预防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狭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实验分为两组,①空白对照组:L929细胞不做处理;②TGF-β1组,用10 ng/mL TGF-β1 持续刺激L929细胞,依据刺激时间不同又分为24、48、72、96、120 h 5个亚组.观察各组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qPCR检测α-SMA及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MMP1、TIMP1 mRNA 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SMA、MMP1、TIMP1蛋白水平,ELISA检测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合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1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高(P<0.05),TGF-β1组α-SMA、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MMP1、TIMP1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TGF-β1刺激24 h组Ⅰ型前胶原合成增加(P<0.05),TGF-β1组Ⅲ型前胶原合成增加(P<0.05);TGF-β1组MMP1、TIMP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TGF-β1能促进L929细胞增殖,并诱导L929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同时促进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以及MMP1、TIMP1合成.

  • HBx基因抑制肝前体细胞凋亡与分化的小鼠体内研究

    作者:霍本念;刘洁;王薛;张婷;刘梦楠;冯涛

    目的 构建将乙肝病毒X(hepatitis B virus X,HBx)基因导入小鼠肝脏内的动物模型,探讨HBx蛋白对小鼠体内肝前体细胞凋亡与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小鼠肝门静脉注射携带HBx基因的肝前体细胞和生理盐水,于第30、60、90、120天收取小鼠肝前体细胞标本,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 验证HBx基因在肝前体细胞中的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RT-PCR检测细胞株是否到达小鼠肝脏并表达目的基因;使用TUNEL-FITC/DAPI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前体细胞的凋亡和分化情况.结果 携带了HBx基因的肝前体细胞株成功到达小鼠肝脏内并表达HBx蛋白,TUNEL-FITC/DAPI法显示HBx显著抑制小鼠肝前体细胞发生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凋亡蛋白Bcl2、Mcl-1的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下调,细胞分化早期指标CK19表达增加,而细胞晚期分化指标CK18表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x蛋白在小鼠体内可以抑制肝前体细胞凋亡和分化成熟,诱发肝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 rs2200733多态性与心房颤动、肺静脉大小及其隔离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亚珠;殷跃辉

    目的 研究rs2200733多态性与心房颤动、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重庆地区4家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207例,其中男性1 14例,女性93例,年龄(60.8±10.7)岁,体质量指数BMI(24.2±3.9) kg/m2.按有无心房颤动分为2组:房颤组(有心房颤动,100例)和对照组(无心房颤动病史,10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静脉血标本,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各患者的rs2200733多态性的基因型.随访40例行肺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通过生存分析探讨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房颤组的CT基因型频率(75.0%)较对照组(61.7%)明显增高(P<0.05).②房颤患者中,CT基因型患者的肺静脉口较TT/CC基因型患者明显增大(P<0.05).③随访40例行肺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中早期复发11例(27.5%),晚期复发9例(22.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rs2200733多态性的各种基因型与心房颤动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无统计学差异(x2=1.076,P >0.05);左上肺静脉前后径≥17.45 mm(x2=33.089,P<0.05)、左上肺静脉上下径≥17.50 mm(x2 =32.189,P<0.05)、右上肺静脉前后径≥18.60 mm(x2=34.264,P<0.05)、右下肺静脉前后径≥16.30 mm(x2=13.546,P<0.05)、右下肺静脉上下径≥16.70 mm(x2=14.870,P<0.05)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rs2200733多态性CT基因型可促进房颤患者肺静脉增粗,是房颤发生、发展以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子.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皮层形态改变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尧;左智炜;石颖;邹庆华;方勇飞;黎海涛

    目的 观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大脑皮层厚度及表面积的改变,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中西医结合科确诊的50例RA患者(RA组)及同期40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高分辨率3D-T1WI结构相扫描,利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两组间皮层厚度及表面积的差异,与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 磁共振图像处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A组的左侧额下回岛盖、额上回、额中回下部,右侧中央前回、海马旁回、皮层厚度明显的减低(P<0.05);右侧中央后回皮层表面积明显减低(P<0.05).RA组MoCA及MMSE总分,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功能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控制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后,经多元逐步回归,RA患者海马旁回皮层厚度与延迟回忆、定向功能评分,右侧中央前回皮层厚度与MoCA总分及语言、视空间执行功能等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多个脑区的皮层厚度变薄,表面积减少,认知功能存在受损,部分皮层厚度的改变与RA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眼发生率及原因探讨

    作者:赵抒羽;邹玉平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干眼的情况,并探讨造成干眼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0月1日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共72例144眼.根据视网膜造影评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分组,A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0例,B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2例;另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C组).对比各组间主观症状、Schirmer I test(S I T)、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up time,NIBUT)、脂质层分级、印迹细胞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患者干眼发生率为61.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眼的发生率为50.0%,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眼的发生率为70.0%,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与干眼发生有相关性(OR=17.00),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于眼发生呈明显正相关(OR=57.29);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得分A组为(64.32±1.00),B组为(28.45 ±1.10),C组为(13.54 ±0.90),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组NIBUT为(5.90 ±2.28)s,B组为(7.58±2.15)s,C组为(11.55 ±2.25)s,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SIT为(7.75 ±2.03) mm,B组为(8.75±1.98)mm,C组为(10.78±2.21)mm,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1);A组杯状细胞数为(59.00±5.18)个,B组为(67.50±3.93)个,C组为(80.94±8.87)个,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易发生干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较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状明显,泪膜功能稳定性下降,容易造成眼部干涩异物感.

  • 运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对腰椎间盘早期退行性变的定量评估

    作者:熊宣淇;李可;杜明珊;侯文静;李静;李莲;欧园;陈家飞;谢兵;陈伟

    目的 探讨黏多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ycosaminoglycan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agCEST)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变早期、定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年龄18 ~ 74岁有或无腰椎间盘退变的受试者,观察其L1/2~L5/S1五个椎间盘,共185个椎间盘.将185个椎间盘的T2WI按Pfirrmann分级标准,半定量地分为5级,检测其髓核与纤维环的T2*与gagCEST两个定量磁共振参数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的T2*与gagCEST在不同退变程度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组间差异性,尤其是gagCEST在正常组与早期退变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gagCEST与Pfirrmann分级显示出比T2*有更好的等级相关性(髓核:r=-0.951,P<0.001;纤维环:r=-0.938,P<0.001).结论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可用于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定量诊断,也可评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 5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军;唐茂芝

    目的 分析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伴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病理特点、临床治疗结果,探讨其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16年7月在本科接受肾活检、病理诊断为LN伴TMA患者55例,分为存活组(34例)与死亡组(21例);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死亡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点、临床治疗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急诊血液透析、感染发生率较高(P<0.01),补体C3较低(P=0.04),CRP(P =0.047)、24 h尿蛋白定量(P=0.02)、血肌酐(serum ereatinine)水平较高(P=0.04),SLEDAI-2000评分较高(P=0.02);当血小板计数(PLT) <50×109/L 时,死亡风险明显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透析、感染、PLT< 50×109/L时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透析、感染、血小板降低是伴TMA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危险因素.

  • 临床尿路感染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分析

    作者:张镭;孙凤军;冯伟;王若茜;夏培元

    目的 观察急性单纯性和反复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的差异,探讨临床尿路感染菌株的致病力.方法 收集本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采用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标本细菌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细菌平板计数法检测大肠埃希菌的黏附能力,通过细菌的泳动力实验检测大肠埃希菌的运动能力,并用血凝实验检测大肠埃希菌的溶血能力,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细菌对膀胱癌5637细胞的毒性.结果 共分离出26株大肠埃希菌,其中15株为反复性尿路感染分离菌株(反复性组),11株为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分离菌株(急性单纯性组),毒力结果如下:反复性组黏附能力[(4.95 ×107 ±1.21×106) CFU/mL]显著强于急性单纯性组[(2.57×107 ±1.63×106)CFU/mL,P<0.001];反复性组溶血能力(7.30±0.58)也强于急性单纯性组[(6.03±0.73),P <0.001];反复性组菌株对5637细胞的毒性[(76.66±3.65)%]显著高于急性单纯性组[(64.14±8.85)%,P =0.019];但两组耐药性、运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复性尿路感染菌株比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菌株致病力更强.

  • 早期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术在儿童后颅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纪文元;梁平;李禄生;翟瑄;周渝冬

    目的 探讨早期采用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术(continuous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对儿童后颅窝肿瘤切除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137例合并脑积水的后颅窝肿瘤患儿术后情况.研究分2组:CLCFD组(63例)在肿瘤切除术后即刻行CLCFD;常规治疗组(74例)在肿瘤切除术后行连续腰椎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LCFD患儿颅内感染率(P=0.031)、皮下积液发生率(P =0.006)、脑积水发生率(P =0.036)显著降低,术后发热>7 d(P <0.01)、颅内感染者抗生素使用>10 d(P=0.021)例数显著减少.结论 在后颅窝肿瘤术后早期采用CLCFD 能减少患儿颅内感染、脑积水、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和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