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病毒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rology 국제병독학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医务人员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索医务人员在院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提出院感防范重点及感染控制改进建议.方法 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的9家二级以上医院,将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作为一个队列,对其医疗行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依据咽拭子病原学检测结果判定研究对象的呼吸道感染状况,并将他们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比较两组人员在职业暴露与防护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数据分析应用STATA11.0软件完成,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 共有481名医务人员完成本次研究,随访率为100%.在481名研究对象中有40例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纳入病例组,其他441人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医院级别、工作科室、高危操作、接触病人后洗手等四个因素可能与医务人员发生呼吸道感染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共有2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其中从事高危操作(OR =2.42,95% CI1.06 ~5.50)为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病人后洗手(0R=0.41,95%CI0.19 ~0.89)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为防止医务人员在院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针对其危险因素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亟待开展.
-
EV71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密切接触儿童带毒状况的追踪观察
目的 调查EV71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密切接触儿童的病毒携带状况,探讨肠道病毒传播规律,为科学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现场追踪观察18名聚集性患儿及其50名密切接触儿童并采集标本,利用RD细胞分离肠道病毒,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结果 在发病后3~6周内,仍有38.89%(7/18)的确诊患儿粪便中可分离到具有感染活性的EV71;长排毒时间为39d.密切接触儿童中有22.00%(11/50)在采取“两周闭园”措施后开园第1~3周也可分离到EV71活病毒,其检出距同班首例患儿发病的长时间为49d.结论 EV71可引起相当数量隐性感染,且在患者和/或隐性感染者粪便中较长时间排出,“两周闭园”措施对阻断EV71的传播作用有限.
-
2007-2010年河北省卢龙县婴幼儿腹泻患者A组轮状病毒感染监测
目的 了解河北省婴幼儿腹泻患者轮状病毒的感染特点及基因型别的变迁情况.方法 2007 -2010年在河北卢龙县医院和卢龙县妇幼保健院收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病例1643例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643例标本中801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48.75%.对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2007 -2010年G3型所占比例波动于48.59% ~ 69.92%,G1型由2007年的10.59%下降至2010年的5.79%,G9型则由2007年的2.12%上升至2010年的19.74%.P分型以P[8]为常见,G/P组合以G3P[8]为主.结论 轮状病毒是要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3P[8]为河北省主要流行株,G9型有上升趋势.
-
157例手足口病病例密切接触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病原学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手足口病暴发、聚集性疫情相关手足口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信息及病原学检测结果,采用Epi Info3.5.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例密切接触者便标本、咽拭子标本手足口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21.0%,其中以7月份高(38.5%);检测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和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标本检测阳性率高于咽拭子标本(P<0.05),咽拭子标本检测时间间隔0天的检测阳性率高于间隔1天和2天及以上(P<0.05),无症状感染与显性感染比例为1.6∶1,阳性标本中CoxA16、EV71、肠道病毒未分型构成比分别为36.4%、12.1%、51.5%.结论 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率较高,有必要加强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减少续发病例出现.
-
汉坦病毒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 Hantavirus,HV),该属病毒至少包括42个血清型或基因[1],主要引起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和汉坦肺综合症(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
新生儿胆道闭锁与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胆道闭锁( biliary atresia,BA)是一种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几周内出现肝内胆管、肝管或胆总管发生闭锁或不发育的胆道破坏性疾病[1].该病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要高于欧美地区[1],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黄疸、陶土色粪便、浓茶样尿和肝脾肿大,晚期会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腹水、腹壁静脉曲张和凝血障碍,绝大多数患儿终需进行肝移植手术,如不进行有效治疗,终可因肝硬化、肝衰竭或严重的血凝障碍而导致死亡.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