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外科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국제외과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96/R
- 国内刊号: 谷俊朝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雷帕霉素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之一.雷帕霉素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移植中.近来研究发现,雷帕霉素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同时还具有抗肿瘤特性.这一特点使得近关于雷帕霉素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
腹股沟疝的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治疗日渐成为普通外科的一种趋势,受到很多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重视,腹股沟疝的治疗也是这样.随着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不断涌现,腹股沟疝治疗方法的选择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新问题.本文就如何认识腹股沟疝的个性化治疗进行探讨.
-
血脾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血脾屏障是脾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血脾屏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血脾屏障的研究时常可见报道.本文就血脾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肝脏外科半肝血流阻断技术研究进展
肝切除手术中减少术中出血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进行肝切除时术中出血量比应用其他血流阻断技术少,肝损害也较轻微.这种技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本文复习新研究成果,介绍半肝血流阻断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
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s tyrosine kinase,RTK)介导许多关键的细胞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ON属于RTK亚家族中成员之一,主要表达在上皮来源的细胞,其配体是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acrophage stimulating protein,MSP).RON活化后引起细胞转化、生长、迁移和基质侵袭.我们就RON分子结构、激活方式和致癌机制作相关阐述,并探讨RON在肿瘤中的表达,有助于肿瘤的治疗.
-
开窗型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累及重要脏器动脉开口或瘤颈较短的主动脉瘤一直是腔内修复术的禁忌证.开窗型腔内修复术就是利用带侧孔(开窗)的开窗型支架移植物在隔绝主动脉瘤的同时重建重要的分支动脉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它的出现给这类主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此项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散发性甲状旁腺腺瘤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
散发性甲状旁腺腺瘤是引起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重要原因.但甲状旁腺腺瘤发病机制不清且缺乏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甲状旁腺腺瘤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其在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做一综述.
-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再狭窄是导致血管重建术后闭塞、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明确其发生机制对防治再狭窄及提高血管重建术后长期通畅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再狭窄发生机制的主要观点有弹性回缩、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和血管壁重塑等,本文就以上几方面进行综述.
-
胆囊胆固醇息肉形成机制的研究回顾
胆囊胆固醇息肉的形成是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病变处胆囊黏膜固有层内胆固醇酯等脂质的堆积,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发病可能涉及多基因表达的改变,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Fbx4蛋白质及其研究进展
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途径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SCF复合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E3 泛素连接酶,F-box蛋白是SCF复合体的一个亚基,Fbx4蛋白是众多F-box蛋白中的一种,是底物特异性识别SCF Fbx4/αβ-crystallin酶的重要组成部分,Fbx4蛋白失活或表达水平改变影响SCFFbx4/αβ-crystallin酶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水平.同时Fbx4蛋白还是端粒长度调节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
-
下腔静脉畸形的胚胎发育及临床意义
下腔静脉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多见,除少部分患者外,绝大部分畸形不引起临床症状,故无需外科手术治疗,然而在外科手术操作尤其是涉及腹膜后方的操作时要格外注意该类畸形,以免出现副损伤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熟悉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过程,能帮助我们了解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畸形的发生机制及其分类,而对下腔静脉畸形的准确判断则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总结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分析外科治疗对术后短、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6.6%),术后随访6月~13年.出院患者死亡5例,其他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43例,Ⅲ级9例.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内、外科综合治疗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成功治疗的关键.
-
不同术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评价
目的 观察3种外科术式(即结肠全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和结肠部分切除术)在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中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ly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8年1月实施手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结肠全切除术者10例,12例行结肠次全切除术,13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结果 35例患者经过手术后,其排便困难、大便性状、下坠感、频次及腹胀等症状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肠全切除术者术后无复发,结肠部分切除术者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结肠全切除术.结论 结肠全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和结肠部分切除这3种外科术式对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满意的疗效,但结肠全切除术后患者腹泻发生率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术式.
-
72例肾移植受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状况的调查
目的 比较不同肾源及免疫治疗方案的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状况,寻找可有效监测排斥反应的观测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2例进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状况.结果 亲属肾移植与尸体肾移植,CsA+MMF+Pred和FK506+MMF+Pred两种免疫治疗方案的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压和体温能有效监测排斥反应.结论 肾移植术后仍需做好监测、护理工作,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和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6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膜后肿瘤以腹部肿块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本组病例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33例.47例完整切除(76%),10例大部切除,5例仅行病理活检,联合脏器切除12例,死亡2例.结论 充分的手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能是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
放射性粒子125Ⅰ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性粒子125Ⅰ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06年6月~2007年4月采用放射性粒子125Ⅰ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10例,其中5例为原发性肝癌患者,5例为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在治疗计划指导下,利用放射性粒子125Ⅰ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进行治疗.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肝功能出现损害,经常规保肝治疗后恢复.术后经腹部摄片证实放射性粒子的位置无变化,于术后1、3、6月作CT复查肿瘤体积变化,提示肿瘤不同程度缩小.术后1月存活8例,术后3月存活7例,术后6月存活5例,术后1年存活2例.随访3~18个月,其中短存活1个月,长存活22个月,有2例患者现仍然存活.其余患者死于术后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放射性125l粒子和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应用具有安全、微创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综合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
特拉唑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特拉唑嗪,辅助用药为活血化瘀中药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126例.结果 126例中治愈82例(65%),好转30例(23.8%),无效14例(11.2%),总有效率为88.8%.结论 特拉唑嗪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特拉唑嗪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血清h-FABP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定量检测,cTnI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K-MB采用免疫抑制法.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组血清h-FABP、cTnI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FABP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cTnI、CK-MB或心电图的阳性率(P<0.01),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死亡8例,病死率为17.02%(8/47),血清h-FABP、cTnI及CK-MB异常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FABP预测发生死亡具有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但特异性和准确度较低.结论 血清h-FABP定量测定作为一种对微小心肌损伤高敏感的指标,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病情轻重、评价发生意外的一项客观指标.
-
腹壁疝外科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腹壁疝外科的发展同现代外科学的发展一样得益于现代麻醉学、无菌术、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进步.自1887年Bassini提出了第一个现代的、以疝解剖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以来,疝外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现在Bassini修补仍是外科医生基本的疝修补手术之一.此后的100年间大约有200多种手术方式被用来进行疝修补,其中不乏对疝外科做出很大贡献的经典方法,如Halsted、Fuguson、McVay等.
-
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方法选择
腹壁切口疝为医源性疝,为开腹手术后造成的手术并发症.临床并不少见,其一般可使患者丧失一定的劳动力,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负担.传统的切口疝修补术由于复发率高、手术难度大、并发症率高,近年来已逐步被应用合成或生物补片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所取代.腹壁切口疝的治疗在外科领域目前仍然是较为困难、并有较大争议的问题[1].
-
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7例漏诊报告
胆囊结石是腹部外科常见疾病,胆囊摘除术是当前腹部外科中常见的手术之一.胆囊摘除术后一年内发生的结肠肿瘤被认为胆囊摘除时肿瘤已存在[1].报告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7例漏诊病例.
-
生物补片的进展和临床应用
1 补片材料学的发展当前认为腹外疝发生的病理解剖基础就是筋膜缺损,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筋膜缺损是治疗腹外疝的关键点.1804.年Astley Cooper指出: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腱鞘是腹股沟区抵御疝形成的主要屏障.完整的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腱鞘提供的保护不利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生.
-
MilliKan技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20世纪晚期开始,医学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疝的修复治疗的研究.自Francis Usher's报道使用Marlex网片修补切口疝和腹股沟疝后,Leving Lichtenstein在1968年开始使用一个紧密缠绕的圆柱型网塞或者称为"烟卷"塞来治疗股疝和复发性腹股沟疝.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 分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 总结2002年6月~2007年5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32例,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15~60个月,术后切口持续疼痛3例,术后复发1例,阴囊水肿16例,尿潴留20例.结论 术中仔细解剖是减少无张力疝修补并发症的关键.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