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Genetic toxicology is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of research involved in detecting DNA damaging and protective compounds,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NA damage and their molecular modes of action that lead to alterations and repair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
男性钢铁工人倒班年限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
[目的]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探讨倒班年限与高血压的关系. [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对6103名某钢铁企业男性工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职业因素,同时测量血压.应用x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倒班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倒班年限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调整年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平均月收入、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嗜成、父亲和母亲高血压患病及高温、噪声暴露情况后,曾经倒班和现在倒班者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为从不倒班者的1.255倍(95%CI分别为1.026~1.536,1.071~1.470).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倒班年限与高血压的关联强度有统计学意义(x2=52.62,P<0.05),且呈非线性(x2=13.05,P< 0.05).按开始倒班年龄分层后,<21岁和≥21岁者,倒班年限分别于23年和32年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呈下降趋势. [结论]男性钢铁工人倒班年限与高血压患病有关.
-
应激状态下新兵训练倦怠与血压、心率间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应激状态下,新兵训练倦怠与血压、心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新兵采用问卷调查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为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以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为观察指标,采用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训练倦怠与血压、心率的关系. [结果]①新兵任务期血压和心率值高于基线期、结束期(P=0.000).训练倦怠高分组任务期和结束期SBP、DBP、HR值高于低分组(P<0.01).②身心耗竭得分与任务期HR值呈负相关(r=-0.139,P=0.005);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均与任务期-基线期HR波动值、任务期-结束期HR波动值呈负相关(P<0.05或0.01).③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任务期和结束期HR对身心耗竭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4.137、2.519,P=0.000、0.012);任务期-结束期HR对训练倦怠总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2.637,P=0.009). [结论]新兵的血压、心率在受到心理应激时反应强烈,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与心率变化有一定关联,加强身心耗竭、训练疏离的调控有利于其心率的控制.
-
孕期慢性应激对子鼠情绪及海马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孕期处于应激状态对其子代情绪的影响,从海马神经递质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建立孕期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母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利用液体消耗实验、行为学旷场实验、悬尾实验进行子鼠情绪变化的测定,ELISA方法测定子鼠大脑海马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质量浓度,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模型组母鼠皮质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47,P=0.001),提示模型组大鼠处于应激状态.模型子鼠组的体重在PND 28和PND 42均低于对照子鼠组(P<0.05);子鼠情绪变化:模型子鼠组水平及垂直运动得分低于对照子鼠组(P<0.05);糖水消耗和1%蔗糖偏爱百分比模型子鼠组得分均低于对照子鼠组(P<0.05);悬尾实验模型子鼠组较对照子鼠组静止时间长、挣扎次数低(P<0.05).模型子鼠组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均下降. [结论]孕期慢性应激影响子鼠情绪变化,可能与母体血浆皮质酮升高,与子鼠海马组织中枢神经递质降低有关.
-
上海市居民营养变迁特点:基于1982-2012年国家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
[目的]分析1982-2012年经济转型期上海市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探索其营养变迁特点. [方法]本研究分析1982、1992、2002及2010-2012年国家营养调查上海地区的膳食调查数据,对4次调查的居民膳食结构进行比较. [结果] 1982年至2012年间,谷类摄入量从502.0g下降至276.4g;畜禽肉类的摄入量从46.2g上升至110.3g;蔬菜摄入量有小幅度下降;水果、乳类摄入量均有所上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明显下降,从69.0%下降至46.8%;而脂肪供能比从19.6%上升至39.0%. [结论]1982-2012年期间上海市居民营养变迁的特点是膳食结构总体上从谷类食物摄入过多、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变为谷类摄入不足、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
-
砷致雌性大鼠生殖系统损害的研究
[目的]探讨砷致雌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损害作用. [方法]以雌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亚砷酸钠(NaAsO2)染毒剂量:对照组(0mg/kg)、低砷组(0.36 mg/kg)、中砷组(1.44 mg/kg)、高砷组(5.77 mg/kg),连续灌胃染毒3个月,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尿砷(UAs)、卵巢砷(OAs)及大鼠血清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周期素D1(CYC-D1)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卵巢病理学改变. [结果](1)各砷染毒组ER、PR、VEGF、CYC-D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砷染毒剂量的增高,表达水平逐渐降低.(2)UAs、OAs与ER、PR、VEGF、CYC-D1均呈负相关(P<0.05),ER与PR、VEGF、CYC-D1间均呈正相关(P<0.05).(3)光镜下,中砷、高砷组大鼠卵巢HE染色可见卵泡闭锁或塌陷,间质细胞大量增生呈铺石板状或梭状排列. [结论]ER-PR/VEGF/CYC-D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砷暴露致雌性大鼠的生殖损害,卵泡的减少、闭锁及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可能是砷中毒对大鼠卵巢损害的主要病理类型.
-
上海市母亲孕早期空气污染物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目的]研究母亲孕早期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2012年上海市出生登记系统记录的所有在沪出生的单胎耍儿资料,污染数据来自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网站;根据母亲孕周和分娩日期计算孕妇孕早期污染物个体暴露水平,分析母亲孕早期不同等级的污染物暴露对耍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结果]上海市5年间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78%.不同性别、出生年份、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胎次、产次分组的婴儿,其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亲孕早期污染物不同暴露水平间耍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早期PM10、SO2、NO2暴露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孕早期接触PM10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 g/m3,出生体重减少4.3g;孕早期接触SO2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出生体重减少7.6g;孕早期接触NO2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出生体重减少6.0g. [结论]孕早期空气污染物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有关,空气污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值得关注.
-
矽肺大鼠肺内淋巴管增生与纤维化进程的关系
[目的]探讨矽肺发病过程中肺内淋巴管增生与纤维化进程的关系. [方法] 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矽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又按动物处死时间分为1、7、14、28、42和56d 6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墨汁-硝酸银染色观察淋巴管增生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VEGFR-3 mRNA转录水平,免疫组化法、比色法检测肺组织中Ⅰ型胶原表达及羟脯氨酸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矽肺大鼠肺组织中Ⅰ型胶原从染尘后1d、羟脯氨酸含量从染尘后7d即开始升高(P<0.05或P<0.01);从染尘7d开始发现增生的淋巴管,且随着染尘时间的延长,淋巴管增生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VEGFR-3 mRNA表达在染尘后7d开始增加(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染尘早期,即28d以前,Ⅰ型胶原含量、羟脯氨酸含量与VEGFR-3水平呈正相关(r=0.9744,P=0.0256;r=0.9985,P=0.0015),染尘28d后Ⅰ型胶原含量、羟脯氨酸含量与VEGFR-3水平呈负相关(r=-0.9751,P=0.0249;r=-0.9744,P=0.0257). [结论]矽肺大鼠发病过程中出现肺组织淋巴管增生,其增生程度与矽肺纤维化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矽肺纤维化 淋巴管增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Ⅰ型胶原 羟脯氨酸 -
上海市闵行区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家庭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通用职业倦怠问卷、工作要求-自主-社会支持模式简明职业紧张问卷以及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问卷于2015年4-6月对闵行区全体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414份,回收率为99.8%.家庭医生职业倦怠阳性率为79.2%.男性家庭医生中,社会支持得分越高,职业倦怠阳性率越低(OR=0.188,P=0.005).女性家庭医生中,年龄大于等于50岁(相对于年龄小于30岁者,OR=6.431,P=0.032)、参与轮班(OR=4.368,P=0.001)、职业紧张表现为阳性(OR=53.959,P=0.001)者具有较高的倦怠阳性率;而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倦怠阳性率越低(OR=0.234,P=0.001). [结论]阂行区家庭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较为严重.男性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女性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轮班情况、社会支持和职业紧张.
-
视屏作业时间与眼部症状、睫状前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视屏作业时间与眼部症状、睫状前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 [方法]将147名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设为观察组,142例非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设为对照组,计算并比较两组人员的视屏作业时间、眼部症状评分以及睫状前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分析视屏作业时间与眼部症状评分、睫状前动脉PSV、EDV及RI值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眼部症状评分、睫状前动脉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24 ±1.36 vs 1.68±0.24及0.57±0.07 vs 0.55±0.07.睫状前动脉PSV、EDV值则较对照组低;视屏作业时间与眼部症状评分、睫状前动脉RI值呈正相关(r=0.62,0.66,均P<0.05),与睫状前动脉PSV、EDV值呈负相关(r=-0.71,-0.64,均P<0.05);眼部症状总评分与睫状前动脉RI值呈正相关(r=0.74,P<0.05),与PSV、EDV值呈负相关(r=-0.66,-0.71,均P<0.05).[结论]长时间视屏作业易引发眼部症状的发生,并可导致睫状前动脉长期处于高阻力、低灌注状态.睫状前动脉血流灌注量越低,作业人员眼部症状越明显.
-
煤尘致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纤维化中胸腺分化抗原-1 DNA甲基化的变化
[目的]观察煤尘通过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致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纤维化改变过程中,胸腺分化抗原-1(Thy-1)表达及其DNA甲基化变化. [方法]用含500 nmol/L佛波酯的1640培养液培养人单核细胞,24h诱导分化后成巨噬细胞;收集100μg/mL煤尘刺激巨噬细胞24h的培养上清,再刺激MRC-5 24、48、72h,对照组分别为正常巨噬细胞和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巨噬细胞上清液中IL-6、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和MRC-5中TC F-β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α-SMA、Thy-1、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1、3a、3b mRNA的表达,巢式降落式特异性PCR检测Thy-1DNA甲基化. [结果]煤尘组巨噬细胞上清中IL-6、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5.542±0.953)ng/mLvs(2.498±0.456)ng/mL,(462.435±56.620) ng/Lvs(329.971±17.911)ng/L](P< 0.05);巨噬细胞染尘后上清刺激MRC-5 24、48、72h,TGF-β1蛋白表达[(223.813±5.723),(263.757±17.254),(326.720±11.263)ng/L]和胶原蛋白Ⅰ mRNA表达(3.38±0.37,3.87±0.28,4.40±0.10)、胶原蛋白ⅢmRNA表达(1.65 ±0.12,2.37±0.19,2.66±0.28)、a-SMA mRNA表达(2.41±0.47,4.76±0.10,4.23±0.63)均升高;且均存在时间效应关系,r值分别为0.965,0.876,0.899,0.667(P<0.05);煤尘组MRC-5中Thy-1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随着巨噬上清液作用时间的增加,其表达逐渐降低(0.634 ±0.014,0.448±0.055,0.352±0.044),呈负相关(r=-0.945,P<0.05);煤尘组MRC-5中DNMTs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DNMT1:1.57±0.12,2.51 ±0.33,7.00±0.71;DNMT3a:0.74±0.09,2.89±0.52,3.31 ±0.53;DNMT3b:1.46±0.18,2.25±0.44,5.33±0.16),且均存在时间效应关系,r值分别为0.924,0.890,0.937(P<0.05);煤尘组Thy-1 DNA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升高(0.506±0.014,0.536±0.017,0.570±0.032),存在时间效应关系(r=0.682,P<0.05). [结论]煤尘通过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致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发生,在此过程中Thy-1DNA发生甲基化,Thy-1mRNA表达降低,可能是煤尘致肺纤维化发生的重要表观遗传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