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圈簧矫治器扩弓效果长期稳定病例报告
摘要: 患者女性,17岁7个月,日本籍.主诉牙排列不齐,咀嚼障碍.因先天性左侧唇腭裂于4个月时行口唇修补术,1岁4个月行腭裂修补术.由于先天性唇腭裂致上颌发育不足,尤其是横向发育较差,牙弓宽度不足致牙量大于骨量,牙拥挤及反.
-
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小牛脱细胞骨修复口腔上颌窦瘘
目的 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小牛脱细胞骨修复口腔上颌窦瘘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骨囊肿摘除术或上颌磨牙拔除术后口腔与上颌窦相通的9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缺损大于5 mm×5 mm),采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小牛脱细胞骨进行同期植入修复缺损.结果 9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口腔上颌窦相通处黏膜均未见瘘道及分泌物,无鼻塞、流脓涕等上颌窦炎症相关症状,临床检查鼓气试验及CT检查均证实创口愈合.结论 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及小牛脱细胞骨修复口腔上颌窦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上颌切牙内收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并分析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的正畸病例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14.5岁.所有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且使用种植钉强支抗内收上颌切牙,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上颌切牙内收角度、内收量及伸长量,使用NewTom NNT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调整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切缘和根尖的牙齿长轴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结果 上颌前牙内收治疗前后,中切牙内收角度为12.92°±6.43°,内收量为(5.54±2.21)mm,伸长量为(0.60±0.95)mm,牙根吸收长度为(0.81±0.46)mm,牙根吸收率为6.80%±3.60%,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量为(0.20±0.22)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吸收率与上颌中切牙切端的水平向位移及根尖至唇侧皮质骨的距离具有相关性;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上颌切牙内收角度的相关系数为0.3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突患者代偿性治疗后,上颌切牙产生了明显的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移动量越大,或超出了牙槽骨的解剖限制和改建限度,容易导致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切牙内收角度呈负相关.
-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分析
目的 探讨全口无牙颌患者应用固定种植修复后的咬合特点.方法 选取30例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作为试验组,30例天然牙列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二者在牙尖交错位、前伸位、侧方位等不同位的咬合时间及咬合力分布等特点.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试验组的咬合接触时间、大咬合力均小于对照组(P<0.05),而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则相反;前伸位时,试验组的咬合分离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侧方位时,试验组的咬合接触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二者的平均咬合压力、前牙区总受力百分比、侧方的型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牙尖交错位时的大咬合力会降低,但与天然牙列相似的是,前伸位时咬合力量均集中在前牙区,侧方位时均以组牙功能为主.
-
酸蚀技术对乳牙玻璃离子窝沟封闭临床效果的影响
目的 评价采用酸蚀技术对乳牙玻璃离子封闭的效果.方法 选择3~4岁幼儿第二乳磨牙无龋者共100名,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以左侧上下颌第二乳磨牙分为A组,右侧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为B组,每组200颗牙.两组均采用Ketac?Molar Easymix玻璃离子和非创伤性充填指压技术进行窝沟封闭,其中A组采用酸蚀技术(35%磷酸酸蚀40 s)进行封闭,B组不作酸蚀处理.观察12个月后两组封闭剂保留情况和第二乳磨牙患龋情况.结果 12个月后随访到幼儿86人,每组172颗牙,共344颗牙.A组封闭剂的完全保留率、部分脱落率和完全脱落率分别为83.14%、9.88%和6.98%,B组分别为62.79%、20.35%和16.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龋率别为8.14%和16.86%,龋均为0.08±0.31和1.17±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酸蚀技术,窝沟封闭剂的完全保留率高而脱落率低,固位效果提高,防龋效果增强.该技术操作简单,无需其他固化设备,适宜在幼儿乳牙群体防龋中使用.
-
江西省3~5岁儿童对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与就诊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目的 了解江西省3~5岁儿童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与就诊利用现状,为制定相关的口腔保健政策,提高口腔卫生服务利用及就诊率,优化口腔人力及服务资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2880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参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规定.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方法为统计描述,卡方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80例3~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9.13%(1415/2880),53.37%(1537/2880)的儿童有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低年龄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口腔状况评价好于高年龄儿童(P<0.05),城市儿童的评价好于农村儿童(P<0.05).全部调查对象的口腔就诊率为12.33%(355/2880);有口腔疾病儿童就诊率为17.31%(266/1537),未就诊原因的前3位依次为:"认为孩子的牙没问题"、"以为牙坏得不严重"、"认为乳牙会替换不需要看".影响就诊的因素:女性较男性就诊率低(OR=0.499,95%CI:0.411~0.606),农村较城市就诊率低(OR=0.428,95%CI:0.353~0.519),口腔健康状况差、口腔知识得分高的对象其口腔就诊率高.结论 江西省3~5岁儿童患龋率低于全国水平,有口腔卫生服务需要而主动寻求就诊服务的比例较低,就诊目的以治疗为主,预防咨询较少.相关部门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并建议纳入幼师培训计划,以提高居民就诊意识和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
颞下颌关节髁突囊样变的锥形束CT影像特点
目的 利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观察髁突囊样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囊样变的影像特点并加以分类.方法收集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有囊样变的194例患者,观察并记录囊样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边缘骨白线、周围骨小梁结构、髁突整体骨质情况.根据髁突整体骨质情况,将髁突囊样变分为Ⅰ型和Ⅱ型,比较其发生的部位、数量、边缘骨白线以及周围骨小梁结构情况.结果194例患者的198侧关节发现囊样变表现,94例位于左侧关节,96例位于右侧关节,4例位于双侧关节.50.0%(99侧)的囊样变位于髁突前外侧皮质骨下方;囊样变直径小1.2 mm,大13.5 mm,平均(3.4±1.5)mm;75.3%(149侧)为单发囊样变;62.6%(124侧)存在完整的骨白线包绕;80.8%(160侧)周围骨小梁结构有骨质硬化.66.7%(132侧)囊样变髁突表现有晚期骨关节病征象,5.1%(10侧)囊样变髁突表现有早期骨关节病征象,28.3%(56侧)髁突除囊样变外无其他明显骨质改变.Ⅰ型和Ⅱ型髁突囊样变在发生部位、数量和周围骨小梁结构方面存在差异,Ⅰ型髁突囊样变较多发和骨质硬化,Ⅱ型髁突囊样变发生于髁突内部或髁突颈部较多.结论 Ⅰ型和Ⅱ型髁突囊样变在发生部位、数量和周围骨小梁结构存在不同,这可能与其病因及形成机制不同有关.
-
3种边缘设计铸瓷高嵌体修复不同程度缺损无髓磨牙的3年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使用3种边缘形式的铸瓷高嵌体修复不同程度缺损无髓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05例患者的165颗根管治疗后磨牙,根据牙体预备后残留壁的数目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缺损,每种缺损又根据不同的边缘设计分为平面对接组、斜面组和凹形肩台组,完成牙体预备后行高嵌体修复.治疗后随访,比较同种缺损情况下不同组间的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病例平均随访925.44 d.轻度缺损情况下,平面对接组和斜面组的成功率和存活率均为100%;凹形肩台组的成功率为94.4%,存活率为100%.中度缺损情况下,平面对接组的成功率为96.0%,存活率为100%;斜面组的成功率为80.0%,存活率为93.3%;凹形肩台组的成功率为95.2%,存活率为95.2%.重度缺损情况下,平面对接组的成功率为95.2%,存活率为100%;斜面组的成功率为73.7%,存活率为89.5%;凹形肩台组的成功率为73.3%,存活率为80.0%.各种缺损情况下,3组高嵌体的成功率和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平面对接式边缘的高嵌体牙体预备在轻、中、重度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情况下均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PRDM16基因及母亲孕期环境暴露因素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PRDM16基因rs7525173、rs2236518、rs2493264及母亲孕早期吸烟饮酒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7个患者-父母核心家系,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和直接测序两种方法进行基因分型,使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连锁不平衡检验(LD)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收集1710例唇腭裂患者及956例健康新生儿,填写《唇腭裂患者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孕期父母吸烟饮酒暴露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rs2236518位点C等位基因在腭裂组中存在过传递(P<0.05),其余位点在各组中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母亲吸烟、母亲被动吸烟及母亲饮酒3个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RDM16基因rs2236518多态性与NSCL/P存在相关性,母亲吸烟、母亲被动吸烟及母亲饮酒与唇腭裂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
-
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牙槽骨厚度及牙根牙槽骨交角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口腔美学修复、种植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0名牙周健康的志愿者,男性16名,女性24名,年龄范围23~34岁,平均(26.30±2.29)岁.运用锥形束CT间接显影法测量受试者的上颌前牙区唇侧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牙槽嵴顶根方l、3、5 mm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与牙槽骨所成交角.结果 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平均厚度为(1.08±0.34)mm,牙槽骨平均厚度为(0.79±0.29)mm,牙根与牙槽骨交角均值为18.01°±8.96°;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龈厚度有正相关关系(r=0.293,P=0.001),尖牙处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根牙槽骨交角呈正相关关系(r=0.457,P=0.003).结论 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薄,牙根与牙槽骨存在一定角度,唇侧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具有相关性;种植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种植位点牙龈厚度、牙槽骨厚度及牙根在牙槽骨内的位置方向,选择合理的术式以期获得良好的种植功能及美学效果.
-
口腔扁平苔藓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平衡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平衡变化,探讨它们在OL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17例正常组和33例OLP患者(网纹型15例,糜烂型18例)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7、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它们的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和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 OLP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及RORγt、Foxp3mRNA表达均升高(P<0.05),但Treg细胞和Foxp3 mRNA表达在OLP两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值在OLP中升高(p<0.05),其中糜烂型OLP显著高于正常组及网纹型OLP(P<0.01),但网纹型OLP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hl7细胞和Th 17/Treg比值与体征计分、RAE计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66,P=0.00;r=0.66,P=0.00;r=0.52,P=0.00;r=0.50,P=0.00);同时Th17细胞与Treg细胞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P=0.03).结论 OLP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以及它们的比例均增高,Th17/Treg失衡在糜烂型OLP的发病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