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Health 국제결핵병여폐부질병잡지(중문판)
- 主管单位: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20.01);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中文版);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059/R
- 国内刊号: 薛爱华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结核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株洲市中心医院(3例)及解放军第三○九医院(16例)共收治的采用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结核患者19例.19例患者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均应用椎间孔镜进行病灶清除及局部抗结核药物放置,对19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血红细胞沉降率进行比较.结果 19例患者均在术后得到18~24个月的随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从术前的(7.8±1.3)分降低到术后1周的(3.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o.05);血红细胞沉降率从术前的(55.0±32.0)mm/1 h降低到术后1个月的(23.0±7.0)mm/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症状加重或者复发患者.19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8例,治愈率为94.7%;1例在治疗期间出现胃肠道结核,转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继续进行治疗.结论 椎间孔镜可辅助传统开放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线性探针技术在骨关节结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线性探针技术在骨关节结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病灶清除手术的157例疑似骨关节结核患者,同时采用线性探针技术、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染色对病灶组织(均为术中切除病灶组织)进行检测.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计算线性探针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特异度,并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评价线性探针技术在骨关节结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57例患者中127例临床确诊为骨关节结核,30例为非骨关节结核.线性探针技术、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染色检测手术切除病灶组织的敏感度分别为76.38%(97/127)、55.12%(70/127)、37.01%(47/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6,P<0.05);特异度分别为73.33%(22/30)、76.67%(23/30)、93.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0,P=0.11).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相比较,157例患者中,培养+药敏试验10例检测为耐药菌株,线性探针技术也检测出10例耐药菌株,患者与上述10例相同.其中,4例对异烟肼耐药,线性探针技术检测结果均为对异烟肼单耐药;1例对利福平耐药,线性探针技术检测为对异烟肼、利福平同时耐药;其余5例为耐多药结核病,线性探针技术检测结果均为对异烟肼、利福平同时耐药.结论 线性探针技术检测病灶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高、耗时短,且可同时检测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对骨关节结核快速诊断及耐药结核病的早期筛查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检测结果与结核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0名、肺癌患者(肺癌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肺结核组又分为初治中青年组、初治老年组、复治中青年耐药组.收集研究对象入院时的单核细胞百分比及对照组体检时的单核细胞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肺结核组、对照组、肺癌组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9,P<0.05),其中,肺结核组入院时单核细胞百分比为(10.80±2.94)%,高于对照组的(6.86±1.42) %(P<0.05)和肺癌组的(7.95±1.73)%(P<0.05).初治中青年组人院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为(10.80±2.72)%、初治老年组为(10.40±2.82)%、复治中青年耐药组为(10.52±3.22)%,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P=0.804).结论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增高.
-
两种麻醉方式对卡介苗感染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γ-干扰素的影响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卡介苗感染小鼠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方法 选取实验用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全身麻醉组(G组)、椎管内麻醉组(S组)和对照组(T组),每组18只,建立卡介苗感染模型.于术前30 rmin、术后1d、术后3d分别取各组小鼠各6只处死,对小鼠脾脏CD3+、CD4+、CD8+T淋巴细胞,NK细胞及IFN-γ表达水平采用FACS-Caliur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计算CD4+/CD8+比值;对三组小鼠不同时间点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IFN-γ百分比进行比较.结果 G组与S组术前30 min 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NK细胞、IFN-γ百分比分别为2.8±0.3和2.9±0.2,(22.3±2.3)%和(22.8±1.9)%,(1.4±0.4)%和(1.4±0.4)%,术后1d分别为1.8±0.2和1.8±0.1,(15.6±1.4)%和(15.2±1.1)%,(0.6±0.2)%和(0.6±0.3)%,术后3d分别为2.0±0.2和2.1±0.2,(18.7±2.0)%和(19.1±2.3)%,(1.1±0.2)%和(1.1±0.2)%,G组与S组在不同时间点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40和83.02,41.30和53.65,27.77和17.47,P值均为0.000).G组与S组术后3 d CD3+T淋巴细胞[(20.9±3.1)%、(21.0±3.2)%]、CD4+T淋巴细胞[(13.9±1.9)%、(14.1±2.2)%]明显低于T组的(26.5±5.1)%、(18.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00,P=0.001;F=8.54,P=0.001);且术后3 d CD4+T淋巴细胞均明显低于术前30 min[G组与S组分别为(18.2±4.2)%、(17.8±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05;t=4.19,P=0.006).但术后3dG组与S组对CD3+T淋巴细胞[(20.9±3.1)%、(21.0±3.2)%]、CD4+T淋巴细胞[(13.9±1.9)%、(14.1±2.2)%]、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2.0±0.2)、(2.1±0.2)]、NK细胞[(18.7±2.0)%、(19.1±2.3)%]、IFN-γ[(1.1±0.2)%、(1.1±0.2)%]的表达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2、0.23、0.39、0.39和0.46,P值分别为0.902、0.821、0.697、0.697和0.660).结论 麻醉可抑制卡介苗感染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IFN-γ的表达,但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NK细胞、IFN-γ表达及CD4+/CD8+比值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北京市石景山区大学新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大学新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情况,为制定高校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使用自行设计的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于2016年9-10月对石景山区辖区内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钢工学院、协和护理学院4所大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05份.分析大学新生的一般情况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7.0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知晓率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x2检验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a=0.05.结果 石景山区4所大学3705名大学新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57.2%(19 059/33 345);男、女生总知晓率分别是54.8%(11 146/20 340)和60.9%(7920/13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292,P<0.01);外省市户籍学生、北京市户籍学生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2.8% (6958/11 079)和52.1%(11 601/22 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67,P<0.01);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或职高、或中专)及以下、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知晓率分别为54.8% (6101/11 133)、52.4%(7187/13 716)、67.9%(5769/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05,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为<5500元、5500~元、16 801~元、>45 000元的知晓率分别为64.1%(4562/7119)、58.5%(4459/7623)、55.3% (1797/3249)、55.4%(1137/2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7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知晓率高(OR=1.317,95%CI=1.117~1.554);非京籍学生的知晓率高(OR=1.335,95%CI=1.119~1.594);父母文化程度高的知晓率高(OR=1.221,95%CI=1.091~1.366),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知晓率低(OR=0.926,95%CI=0.881~0.974).结论 石景山区大学新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针对性地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对男生、北京市户籍、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高的新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率.
-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并探讨影响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在江苏省徐州市、镇江市、连云港市和南通市纳入完成治疗的耐多药患者(至少同时耐利福平与异烟肼)524例作为回顾性调查研究对象;剔除21例广泛耐多药患者,3例耐多药孕产妇患者,51例有严重胃肠道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28例不愿配合参与调查的患者,终共纳入耐多药肺结核患者421例.以病案资料调查为主、电话访谈方式为辅获取研究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可能影响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耐多药患者治疗成功率为52.7%(222/421),其中完成治疗率7.6% (32/421),治愈率45.1% (190/421),治疗失败、丢失与因其他原因而终止治疗的患者占39.7%(167/421),因结核病死亡的患者占5.5%(23/421),因非结核病死亡的患者占2.1%(9/42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55岁以上患者(aRR=2.643,95%CI=1.409~4.959,P=0.002)(aRR=adjusted RR)、不良反应史(aRR=1.872,95%CI=1.041~3.365,P=0.036)、治疗前痰涂片阳性等级为++~++++(aRR=2.835,95 %CI=1.476~5.446,P=0.002)、复治患者(aRR=4.512,95%CI=1.283~15.872,P=0.019)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的负面影响因素.结论 55岁以上、有不良反应史、治疗前痰涂片阳性等级为“++”~“++++”患者以及复治患者容易治疗不成功.
-
后路病灶清除混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骶椎体结核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混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骶椎体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吉林省结核病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后路病灶清除混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并椎弓根钉固定术的腰骶椎体结核患者35例.其中30例患者完成了18个月的随访,男17例,女13例,年龄29~68岁,平均(49.33±10.98)岁.通过手术治疗情况,术前、术后植骨融合时间,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腰骶角度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术后均无血管损伤、切口感染及尿便障碍等并发症;3例出现单侧下肢放射痛,2个月后缓解.术后摄X线正侧位平片进行随访,23例患者6个月融合,2例9个月融合,2例12个月融合,3例18个月融合.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由术前的E级15例,D级13例,C级2例,提高至术后18个月的E级27例,D级3例.患者术后18个月随访VAS评分、腰骶角度分别为(0.83±0.59)分、(27.10±3.16)°,与术后1周[分别为(2.23±0.63)分、(29.20±3.48)°]及术前[分别为(5.03±1.99)分、(22.49±3.8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14,P<0.001;F-142.79,P<0.001);其中,术后1周腰骶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01),术后18个月较术后1周腰骶角度有所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01).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并后路病灶清除混合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腰骶椎体结核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成为临床实践中选用的手术方法.
-
理性情绪疗法对肺结核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目的 探讨理性情绪疗法对肺结核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1-10月在山东省枣庄市王开传染病医院住院并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将存在心理障碍的8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依次排序为1~80号,奇数患者列为干预组,偶数患者列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沟通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理性情绪疗法的干预措施对患者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心理护理,采用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 心理干预前,干预组患者焦虑症状平均得分为(60.13±7.15)分,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62.63±6.40)分;对照组焦虑症状平均得分为(60.18±7.36)分,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62.10±6.44)分,两组患者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3、-0.37,P值分别为0.975、0.716).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症状平均得分为(52.97±6.98)分,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55.60±6.23)分;对照组患者焦虑症状平均得分为(58.08±6.99)分,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60.30±6.35)分,干预组患者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8、-3.34,P值分别为0.020、0.010).结论 对肺结核患者及时实施理性情绪疗法干预能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
饮食干预对营养不良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目的 探讨饮食干预对营养不良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山东省枣庄市王开传染病医院的营养不良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58例为对照组;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营养不良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60例为干预组;入院后两组患者均常规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由营养专项监督小组对全院医生、护士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在患者入院24 h内、入院后2周及出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调整个体纳入能量标准,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2个月、5个月、6个月时,进行痰MTB、胸部X线摄影复查,观察痰MTB阴转情况、病灶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出院时,经治疗和干预后,干预组营养不良患者占20.00% (12/60),明显低于对照组[65.52% (3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02,P=0.000);干预组满意度达96.67%(58/60),优于对照组[77.59%(4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2,P<0.05);干预组病灶显著吸收者占51.67%(31/60),明显高于对照组[31.03%(1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7,P=0.000);干预组患者痰菌阴转率为83.33%(50/60),高于对照组[53.45%(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4,P=0.000);干预组病灶无变化情况[6.67% (4/60)]明显低于对照组[29.31%(1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4,P=0.001).结论 对营养不良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可明显纠正患者营养不良,提高结核病治愈率.
-
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与肌苷片预防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与肌苷片对预防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FDC)在治疗中产生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来自辽宁省营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治疗的初治结核病患者103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103例患者分为A组(FDC+六合维生素丸+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组,52例)和B组(FDC+六合维生素丸+肌苷片组,51例).两组均采用2 H-R-E-Z/4 H-R方案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临床疗效等级资料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和B组均未出现重度肝损伤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轻度肝损伤、中度肝损伤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例和6例、1例和9例、1例和4例.A组和B组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9.6%(5/52)和37.3%(19/51),A组明显低于B组(Z=3.37,P=0.001).24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仅B组中的1例出现于治疗后12周,其余都出现于治疗后8周内.结论 使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对于预防药物性肝损伤较肌苷片效果更好,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
结核伤口中表皮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结核性伤口微环境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与普通细菌感染伤口微环境中EGF和bFGF水平比较,找出结核性伤口愈合困难的内在因素,为临床实践做出科学指导.方法 实验组30例为结核伤口患者,对照组30例为普通细菌感染伤口患者,两组于手术后第1、7、14、28、42、56、70天,分别提取伤口分泌物,检测EGF和bFGF含量,并记录伤口愈合时间.将测得数值行单变量t检验,伤口愈合建模后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 实验组EGF和bFGF术后第14天测得值分别为(0.200±0.019) ng/ml、(0.021±0.003)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EGF和bFGF术后第14天测得值[分别为(0.533±0.023) ng/ml、(0.069±0.003) ng/ml](t=7.843,P<0.05;t=5.416,P<0.05).实验组伤口后期术后第42天实验组EGF、bFGF测得值分别为(0.300±0.023) ng/ml、(0.062±0.002) ng/ml,与前期术后第7天实验组EGF、bFGF测得值[分别为(0.200±0.019) ng/ml、(0.021±0.003) ng/ml]比较,EGF和bFGF明显增加,考虑结核性伤口与EGF、bFGF水平呈正相关(t'=0.813,P=0.015;t'=0.655,P=0.101);实验组和对照组伤口愈合平均时间分别为(133.170±81.390)d和(21.000±1.90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4,P<0.05).结论 结核性伤口微环境中EGF和bFGF含量偏低,是伤口愈合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伤口中EGF和bFGF的含量可促进愈合.
-
泌尿系结核并发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分析(附三例报告)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结核并发慢性肾脏病的诊治,为早期精准诊断治疗泌尿系结核提供思路.方法 搜集2016年1-12月沈阳市胸科医院(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泌尿系结核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为农民,年龄分别为52、53和67岁.对3例患者的就诊史,各项相关检查及治疗史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的确诊延误时间达5~10年.临床症状和体征:例1主要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为主;例2“肉眼血尿、尿失禁”明显;例3则以“发热、乏力”症状就医.3例均有长时间多次泌尿系感染或前列腺疾病的误诊误治史.例1和例2患者均有并发肺结核的影像学改变,但无相关临床表现.例1表现为无菌性脓尿、蛋白尿,尿液GeneXpert MTB/RIF结核分枝杆菌检测、DNA扩增定性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BACTEC MGIT 960)及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PB64测定均阳性.例2表现为严重血尿,尿液涂片、培养等细菌学检查均阴性.例3呈酸性尿改变,尿液涂片、培养等细菌学检查均阴性.例1行肾脏CT平扫,提示双肾多发空洞,一侧肾损伤并发对侧肾盂积液及输尿管扩张.例2行泌尿系统增强CT扫描,显示一侧肾毁损,对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全程扩张积液,膀胱挛缩伴膀胱壁弥漫性增厚.例3行肾脏MR检查:双肾见多发囊状信号影,右肾萎缩,左肾实质变薄.例1通过尿液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确诊;例2右肾切除术后病理检测确诊;例3通过泌尿系统MR检查而临床诊断.本组的例1和例3患者已进入慢性肾脏病5期,抗结核用药选用了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及二线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的莫西沙星,同时辅助血液透析替代治疗;例1因尿酸处正常值范围,加用了吡嗪酰胺.例2为慢性肾脏病3期泌尿系结核患者,选择了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化疗方案.随访6个月至1年,3例患者均有效控制病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 泌尿系结核长期延误诊断易造成肾脏毁损并发慢性肾脏病,应引起泌尿科及结核科医生的重视.
-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很强的杀菌与灭菌作用,在临床治疗结核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笔者综述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初治、复治、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便为临床上更好地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提供参考.
-
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诊治研究
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tuberculosis associated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反应,以老年结核病患者多见.主要表现为早期可以预防和治疗,后期则以不完全可逆的持续性气流受限并伴有进行性加重.作者通过对TOPD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误漏诊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文献复习与分析,认为TOPD发病患者男性居多,52%为非吸烟人群,以老年患者多见;该病本身具有结核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两种疾病的发病特征,其患者较COPD患者更易发生咯血,且其用力肺活量(FVC)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值更低;且TOPD患者对于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较差,气道受限的不可逆性增加;伴有气流受限的TOPD患者较不伴有气流受限的患者更易发展为急性加重期.诊断应根据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重点应是对病因的确定;积极进行基于综合治疗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
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研究进展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对药物产生的一种严重超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异常(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非典型的淋巴细胞增多)和内脏器官受损.磺胺类、苯巴比妥、柳氮磺吡啶、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二甲双胍、别嘌呤醇、丙戊酸钠、米诺环素等药物均可导致DIHS;此外,抗结核药物诱导的DIHS也非常严重,可威胁患者生命.但是关于该病的特点和遗传危险因子仍不完全明确,皮疹和侵犯脏器的多样性致使DIHS的诊断面临挑战,DIHS的治疗主要是剔除可疑药物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作者拟对DIHS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DIHS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治进展
气管支气管结核是发生在气管支气管的、具有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证据的结核感染,由于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异物或肺癌.气管支气管结核是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危险因素,可导致支气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务必要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从发病到治愈,或发生严重支气管狭窄的整个过程是多变的.笔者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治水平.
-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C与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致死致残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增加是核心因素,Ca2+浓度的增加会引起细胞的增殖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细胞内Ca2+浓度主要受细胞膜Ca2+通道的调节,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C是Ca2+通道蛋白的主要成分.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C1、4、6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笔者对其具体机制进行了综述.
-
肺结核患者发现情况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发现率是评价结核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该指标很难直接观察获取,目前主要采取间接估计的方法计算.各类估算方法在精确性、应用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笔者通过复习参考文献,对目前使用较多的患者发现率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别进行了评述.
-
血气分析进展概述
通过文献复习综述血气分析在方法学和应用范围的进展.血气分析判定方面,Steward理化法是对血气分析公式法的发展和补充;经皮无创血气分析、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血管内实时血气分析等优化了血气分析测定技术;血气分析应用范围拓展到包括结核病学在内的内科学、危重医学及外科学.可见,血气分析技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血气分析 Stewart理化法 -
当前脊柱结核诊疗的现状与相关问题
脊柱结核虽然为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但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厘清、界定和探讨,立足国内外学者对脊柱结核的观点阐述和本期杂志组稿部分文章的论述,笔者对当前脊柱结核诊疗中的几个问题梳理如下.一、结核病流行病学现状当前,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1]全球结核病报告,全球2015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为1040万例,其中男590万例,女350万例,儿童100万例.而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南非等6个国家的新发结核病患者占全球总数的60%.与此同时,耐药结核病的疫情不容忽视,据估计2015年度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48万例,印度、中国和俄罗斯联邦的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约占全球总数的45%.
关键词: -
加强脊柱结核诊断新技术与手术适应证的研究
近年来,在我国医疗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下,脊柱结核在新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新医疗器械相关技术应用、新骨科手术理念等推动下,在诊疗上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绩.脊柱结核严重并发症(重度后凸畸形和截瘫)发病率在减少,同时截骨矫形治疗骨病治愈型后凸畸形的技术水平得到普及与提高,并且对截瘫的治疗理念有新的认识,改善了临床治疗效果;局部药物控释技术新思路拓展了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椎间孔镜等微创技术也应用在具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个体化综合诊疗概念得到了业界的认同与应用.上述诸多利好因素,不断推动着我国对脊柱结核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
我国结核病近期传播与控制策略
过去20多年,在全国范围推行的结核病防控策略已颇具成效,但我国的结核病疫情仍十分严峻.长期以来,对结核病的传播模式认识不足导致缺乏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传统认为结核病发病主要来自患者内源性复燃;而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的近期传播是导致结核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而笔者过去的研究表明,近期传播是我国结核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我国耐多药疫情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些研究,本文提出“阐明我国结核病的传播模式”对于未来结核病控制资源的分配有重要意义,是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切实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率,全面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菌阳患者检出比例,从减少传染源等多方面遏制结核病的近期传播,才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快速降低我国结核病疫情.
-
实验动物结核病病变程度的评价
结核病病变程度是对结核病疫苗及抗结核化学药物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时非常需要确定的问题,可以反映结核病动物模型干预因素(如药物、疫苗、菌株毒力等)的效果,这对于相关药物、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结核病病变程度的量化可以为结核病疫苗、药物筛选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
-
大剂量利福平、莫西沙星和SQ109治疗结核病:一项多臂、多阶段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 结核病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传染病杀手,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至少持续6个月.因此,制定更短、更安全、更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是终止结核病的全球战略之一.既往的研究表明,大剂量利福平(35mg· kg 1·d1)是安全的,并且能够增加痰菌阴转率,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是短程化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大剂量利福平治疗初治肺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