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科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of Anatomical Sciences 해부과학진전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4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947
- 国内刊号: 21-1347/Q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INT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1,HINT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HINT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2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和56例癌旁组织中HINT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HINT1mRNA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HINT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晚期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INT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早期喉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结论 HINT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
-
辽宁地区1127例汉族成年人跟骨骨密度分析
目的 探讨辽宁地区汉族成年人跟骨骨密度年龄增长的趋势、为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及合理补钙预防骨质疏松提供指导.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Achilles Express超声骨密度分析仪对辽宁地区1127例(男性412人,女性715人)20~70岁健康成年人进行左足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 男女性骨密度峰值在20~年龄段,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值逐渐降低.其中女性在50~年龄段骨密度降低为明显,男性骨密度下降平缓;在不区分性别情况下,除20~年龄段外,各年龄段均与下一相邻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区分年龄情况下男女之间跟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女性骨密度降低明显的是在50岁以后,女性更明显.
-
TCT联合细胞DNA定量分析在桂西壮族妇女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DNA定量分析在桂西壮族妇女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同时行TCT、细胞DNA定量分析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430例资料进行分析.宫颈脱落细胞液基薄层制片,1张巴氏染色做TCT诊断,1张Feulgen染色,应用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扫描诊断.结果 以活检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TCT、DNA定量分析和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分别为64.2%、90.6%和96.2%.联合检测与单独DNA定量分析检出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联合检测与单独TCT的检出率比较,TCT与DNA定量分析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结论 DNA定量分析检出率高于TCT,二者联合应用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
-
hUCMSCs与VEGF联合移植对MCAO大鼠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目的 将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植入脑缺血(MCAO)模型大鼠脑内,观察缺血区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情况.方法 选择75只SD大鼠分为MCAO组、hUCMSCs组、VEGF组和hUCMSCs+VEGF组,观察在缺血前、缺血后7d、14d、28d4个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评分( mNSS)变化及7d、14d、28d3个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区域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在缺血后7d、14d、28d 3个时间点mNSS评分:sham< MCAO> hUCMSCs or VEGF> hUCMSCs+VEGF (P<0.05),hUCMSCs组、VEGF组、hUCMSCs+VEGF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均高于MCAO组(P<0.05),其中hUCMSCs+VEGF组微血管密度高(P<0.01).结论 hUCMSCs联合VEGF移植入MCAO模型大鼠脑内,可促进其缺血区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抗原致敏的DC-CIK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杀伤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后获得的DC-CIK细胞(Ag-DC-CIK)对前列腺癌细胞株DU 145的杀伤作用.方法 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以GM-CSF、IL-4及TNF-α诱导并加入DU145全细胞冻融抗原培养抗原致敏的DC,非贴壁细胞以IL-2、IL-1α、IFN-γ和mAb诱导培养CIK细胞,并将两种细胞共同培养6d获得Ag-DC-CIK;每隔2天计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共培养6d的Ag-DC-CIK作为效应细胞,以相同天数未致敏的DC-CIK和CIK细胞为对照组,DU145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MTT法分析各组杀瘤率.结果 外周血单核细胞成功诱导DC,Ag-DC-CIK细胞培养6d的扩增倍数为CIK的1.69-2.56倍(P<0.05).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9.15±1.55)%,(28.43±1.51)%和(39.12±2.29)%,依次升高(P<0.01),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24h杀瘤率分别为(26.39±4.47)%,(46.82±5.68)%,(62.80±2.01)%,依次升高P<0.01).结论 Ag-DC-CIK细胞增殖活性强,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强于未致敏DC-CIK细胞和CIK细胞.
-
LYVE-1蛋白在小鼠碱烧伤角膜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LYVE-1)在小鼠碱烧伤角膜内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新生淋巴管形成的时间过程及角膜疾病后新生淋巴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应用NaOH溶液制作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分别于角膜碱烧伤后第1d、3d、5d、7d和12d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正常角膜和碱烧伤后不同时间段角膜内LYVE-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角膜组织中,LYVE-1表达于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在角膜碱烧伤后1d、3d和5d,LYVE-1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内及入侵角膜基质的炎性细胞内;碱烧伤后7d,可见大量LYVE-1呈条索样表达于角膜基质中,并可见少量LYVE-1阳性表达于开放状态的淋巴管;碱烧伤后12d,角膜基质内新生淋巴管数量增多.结论 正常角膜组织储备LYVE-1生物因子,在炎性角膜中,LYVE-1可能在角膜新生淋巴管运输透明质酸(HA)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神经干细胞移植显著改善脑外伤小鼠的神经功能
目的 探讨鼠源性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s,NSCs)静脉移植对脑外伤小鼠海马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0只)、脑外伤组(10只)和NSCs移植组(10只).NSCs移植7d后,根据小鼠脑损伤NSS(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评分系统进行评分.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半胱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irate specificproteinase3,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NSCs移植7d后,NSS评分显示NSCs移植组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01).TUNEL法检测结果发现,脑外伤组小鼠海马凋亡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经过NSCs移植后,凋亡率显著下降.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外伤组小鼠海马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NSCs移植组小鼠海马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静脉NSCs移植能够显著改善脑外伤小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spase-3的表达有关.
-
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 构建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鼠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ND-1scFv的融合蛋白,产生具有荧光的抗体.方法 将鼠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ND-1scFv的基因克隆到pET28a (+)-GFP的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进行融合基因ND- 1-scFv/GFP诱导表达.Ni-NTA亲和层析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免疫印迹和荧光显微镜方法验证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ND-1scFv被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GFP中,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为58kDa.SDS-PAGE灰度扫描结果显示纯化后的蛋白纯度为90%,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表达有目的蛋白的大肠杆菌BL21具有明显的绿色荧光.结论 成功构建并表达融合基因ND-1-scFv/GFP,为该单抗的肿瘤特异成像研究奠定了基础.
-
Morris水迷宫训练后即早基因c-Fos及c-Jun在大鼠丘脑前核的表达
目的 为探讨Morris水迷宫训练后丘脑前核内c-Fos和c-Jun的表达.方法 30只成年大鼠均分为正常组,假训练组和Morris水迷宫训练组,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c-Fos和c-Jun的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训练组丘脑前核c -Fos表达水平与假训练组和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强(P<0.05),丘脑前背侧核显著强于前腹侧核(P<0.05).训练组c-Jun表达水平与假训练组和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强(P<0.05).结论 c-Fos和c-Jun可能参与空间学习记忆过程.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9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2只:假手术组( Sham);rHuEPO治疗组;缺血再灌注组(I/R).每组依据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再分6h、24h、3d、7d五个小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TUNEL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海马VEGF蛋白表达量和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rHuEPO治疗组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凋亡细胞数则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 rHuEPO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可能与上调VEGF表达相关.
-
硫辛酸对大鼠糖尿病角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消旋-硫辛酸(LA)对大鼠糖尿病角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37只7周龄Brown-Norway( BN)系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L组)、糖尿病组(DM组)和治疗组(LA组).2%链脲霉素(STZ)尾静脉注射制作糖尿病组和治疗组的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大鼠饲料中添加0.3%LA.测定体重、食量、血糖值作为评价全身状态的指标,并在麻醉剂点眼及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观察3组大鼠角膜上皮损伤程度及LA的修复作用.结果 CTL组的存活率是100%,DM组及LA组的存活率在发病5个月时分别为36%和71%.平均体重的顺序为CTL组>LA组>DM组,摄食量则为DM组>CTL>LA组.在未施加干预因素的情况下,DM组和LA组自糖尿病诱发后3个月开始观察到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的角膜损伤,损伤程度DM组>LA组,但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麻醉剂点眼后CTL、DM、LA组的角膜损伤值分别是4.66±0.85、6.51±1.81、5.99±2.42.DM组和LA组与点眼前相比均有显著的上升,但点眼后比较两组角膜损伤值未见统计学差异.紫外线照射联合点眼剂治疗后,CTL组、DM组、LA组的角膜损伤值分别为4.56±0.47、5.8±1.49、4.96±0.6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的顺序为DM组>LA组>CTL组,三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经麻醉剂点眼及紫外线照射后损伤修复延迟,而口服LA可有效降低STZ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抑制角膜病变的发生.LA在角膜中的生化特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β-榄香烯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早期炎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
目的 探讨β-榄香烯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早期炎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6~8周龄健康雌性野生型C57BL/6小鼠(SPF15)共64只,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β-榄香烯治疗组.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cyte glycoprotein peptide35-55,MOG35-55)多肽作为抗原诱发EAE小鼠模型.于免疫后15日剥离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MTT实验检测EAE小鼠MOG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及β-榄香烯(β-elemene)对MOG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的影响,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脊髓及淋巴结细胞白细胞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转录因子孤儿核受体(retinoid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s -γt,RORγ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以及叉头蛋白3(Foxp3)的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小鼠脊髓炎症及轴索损伤较模型组减轻.免疫后11d,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脊髓IL-17、RORγt、IL-6、IL-23的mRNA的表达减少(P<0.05),Foxp3 mRNA的表达增加(P<0.05),并持续至免疫后15d.体外研究发现模型组T淋巴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β-榄香烯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IL-17、RORγt、IL-6、IL-23mRNA表达水平增加,Foxp3 mRNA表达水平减少(P<0.05).结论 β-榄香烯减轻EAE小鼠早期炎性损伤,可能与其抑制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以及维持Th17细胞/调节T细胞亚群的平衡密切相关.
-
Frat1过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
目的 Frat1蛋白在食管癌、卵巢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有异常表达,但是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甚少,其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等尚不清楚.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0例原发性NSCLC患者手术标本中Frat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Frat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Frat1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P=0.022)、淋巴结转移(P=0.016)和TNM分期正相关(P=0.011),并且Frat1阳性表达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41.651±4.445个月)明显低于阴性者(74.222±6.844个月,P=0.035).结论 Frat1在NSCLC中过表达,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表型有关,Frat1的异常表达提示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
-
TopoⅡα在老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对老年乳腺癌中TopoⅡα的表达与多个临床病理因素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近2年来所有老年乳腺癌共105例中TopoⅡα、ER、PR以及HER-2的表达情况;依据免疫组化的表达将其近似划分为Luminal A型(ER+和/或PR+,HER-2-)、Luminal B型(ER+和/或,PR+,HER-2+)、HER-2过表达型(ER-,PR-,HER-2+)和Basal-like型(ER-,PR-,HER-2-)4个分子亚型,对比TopoⅡα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作为统计分析的工具,TopoⅡα表达与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结果 老年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α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2.9%,Basal-like型高,HER-2过表达型仅次之,再次为Luminal B型,Luminal A型低(P<0.050);阳性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期和淋巴结状态患者间差异中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P<0.050).在不同肿瘤大小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组织病理检查应根据ER、PR和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行分子分型,进一步行TopoⅡα的免疫组化检测,以获得更多的预后信息,进一步指导老年乳腺癌治疗.
-
维甲酸联合化疗药物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和不同剂量的化疗药物吉西他滨、顺铂及两者联合处理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探讨不同药物、不同剂量及不同作用时间对A549细胞增殖影响及其对化疗耐药逆转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MTT法测定不同药物组相对于对照组的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药物处理组p-ERK,RRM1,p-糖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维甲酸联合应用顺铂和吉西他滨可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随着化疗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也一并增加,并在达到同样增殖抑制率的效果下降低顺铂和吉西他滨的药物浓度.p-ERK和P-糖蛋白的表达化疗单药组和对照组差别不明显,但维甲酸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可明显见到条带减弱,RRM1各组均低表达.结论 维甲酸联合化疗,可增加化疗有效率,减少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可能与下调p-ERK,P-糖蛋白表达相关.
-
十全大补汤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骨髓源性细胞向脑内迁移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十全大补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骨髓源性细胞(BMDC)向脑内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G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通过股静脉移植入实验小鼠制作成嵌合鼠模型,并通过海马内注射纤维化Aβ1-42(fAβ42)建立AD模型,分为实验组(口服十全大补汤组)和对照组(给水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鼠血中GFP及CD11b阳性细胞比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鼠脑海马fAβ42注射病灶及病灶周围GFP阳性细胞的分布,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鼠脑非病灶临近部位GFP阳性细胞的分布,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鼠脑GFP细胞的表型.结果 骨髓移植成功,嵌合鼠79%以上血白细胞由移植来源的骨髓细胞产生,十全大补汤能够促进血中CD11b阳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殖.注射fAβ42能够引起BMDC向病灶处的迁移和聚集,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十全大补汤可以明显增加距离病灶区相对远的脑区的BMDC数量.脑内GFP细胞呈现小胶质细胞(MG)表型.结论 十全大补汤能促进AD小鼠血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引起BMDC归巢,进而分化为MG,加强了对fAβ42的吞噬,同时在非病变脑区起免疫监督作用.在应用BMDC治疗AD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同时应用十全大补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契机.
-
Wee1基因在大鼠生后发育不同阶段与压力负荷后心肌组织的差异表达
目的 检测wee1基因在大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和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大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心肌细胞增殖调控的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升主动脉缩窄方法制作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大动物模型,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和肥大心肌组织wee1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wee1基因在大鼠生后0天呈低表达,生后第3天高表达(P<0.01),之后至成年呈低水平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压力负荷性肥大心肌组织wee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结论 wee1基因在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和在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大组织呈差异表达.
-
CD146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目的 构建CD146原核、真核表达载体,证实融合蛋白在原核细胞的诱导表达以及在胃癌细胞内的表达和定位.方法 提取人黑色素瘤细胞A875的总mRNA并进行反转.以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PCR扩增CD146全长编码基因,分别克隆至pCDNA3.1-myc/his以及pGEX-4T-3表达载体中.原核重组质粒鉴定后转入BL21细胞中并经了诱导表达及纯化,真核表达质粒转入胃癌MKN45细胞中,分别利用western blot和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技术检测了重组质粒的表达以及在胃癌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CD146全长基因序列克隆到原核、真核表达载体中,酶切鉴定片段为1930 bp.原核诱导出了GST-CD 146并进行了纯化,CD146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113KD的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到真核转染的myc/his-CD146表达,条带约为120KD,免疫荧光显示蛋白定位在胃癌MKN细胞膜.结论 成功构建了CD146原核、真核表达载体,融合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表达.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作用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表达的作用.方法 9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rHuEPO治疗组、缺血再灌注组(I/R),每组32只,依据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再细分6h、24h、3d、7d四个小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AQP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QP1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缺血再灌注组AQP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rHuEPO治疗组AQP1蛋白表达量则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 rHuEPO能够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小鼠AQP1的表达.
-
精制蛇毒酶对大鼠缺血后肢比目鱼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 研究精制蛇毒酶对大鼠不同时段缺血后肢比目鱼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150只,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组及精制蛇毒酶治疗组.空白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缺血组从术后1d开始按1.2ml/kg体重于大腿肌肉分四点等量注射生理盐水,每周3次,共计2w;治疗组于大腿肌肉分四点等量注射精制蛇毒酶(1mg/ml,1.2ml/kg体重)每周3次,治疗2w;分别于术后第3d、7d、14d、21d和28d采取缺血后肢及对侧的比目鱼肌.测定各组肌肉组织含水量、线粒体游离钙浓度和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开放程度(用吸光度变化△S表示)的动态变化.结果 比目鱼肌含水程度在缺血1w内升高,随后下降,精制蛇毒酶治疗组比目鱼肌含水程度在造模术21、28d后显著高于缺血组(P<0.05).在术后第14、21d,精制蛇毒酶治疗组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精制蛇毒酶治疗组MPTP开放程度△S值在第14、21、28d均显著高于缺血组(P<0.05).结论 精制蛇毒酶能维持大鼠缺血后肢比目鱼肌含水量,降低缺血腓肠肌内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抑制MPTP的开放程度.
-
伸长细胞促进中枢神经元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伸长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主要位于第三脑室底部腹侧壁和正中隆起处室管膜上的特殊分化的胶质细胞,在脑屏障系统、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伸长细胞在成年后仍然保持末成熟胶质细胞的特征,并且参与成年哺乳动物下丘脑内自然发生的轴突再生过程.大量研究表明,伸长细胞能够促进中枢神经元受损轴突的再生,有望成为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移植的种子细胞.本文复习近年来有关伸长细胞促进神经再生的报道,对伸长细胞的起源、分布、特性及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星形胶质细胞与运动神经元的相关关系
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丰富的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支持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和保护作用.在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发病过程中,退行性病变的神经元以及过度激活的胶质细胞将导致神经元所处微环境恶化,使神经元的损伤进行性加重.因此,研究星形胶质细胞与运动神经元的关系对探讨ALS的发病机制及其干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脂肪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应用前景展望
软组织缺失是整形外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软组织重建方法存在供皮区缺损、植入物移动和吸收以及产生异物反应.近年干细胞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存在于脂肪组织内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数量充足、获取方便,它们在临床前试验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实验方面已有良好的记录.本文主要从ADSCs获取、ADSCs的分离和扩增、生物材料和ADSCs、生长因子在脂肪组织工程应用以及脂肪组织工程策略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这也是脂肪组织工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
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大多是按照课本设定的内容进行验证性实验,这样培养的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甚至很少向老师提出问题,缺乏探究真谛的热情,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医学形态学综合性、开放设计性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原先形态学科的实验是由解剖、组胚、病理、寄生虫、免疫等教研室承担各自学科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内容相对独立,实验模式往往采取验证性方式,忽略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难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2].
-
比较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多年,笔者通过自身不断探索研究,并且集思广益,与同行时常交流以及加强师生问的交流发现:虽然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些方法却是百用百灵的,譬若比较教学法.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原始、基本的方法.运用比较方法是为了寻求事物之间种种异同点从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认识事物的属性[1].
-
解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2].在实践中,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爱因斯坦说: “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好的老师.”杨振宁院士也说过: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兴趣性原则,努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3].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z1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