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개입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94X
  • 国内刊号: 31-179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滕皋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下消化道出血DSA诊断及栓塞结合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

    作者:黄国鑫;窦永充;张彦舫;沈新颖;徐坚民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和留置导管灌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维持12 h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75%(24/32),其中肠伤寒2例,肠结核1例,血管性病变14例,肿瘤7例.阳性者介入手术成功20例,手术成功率83.3%,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诊断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安全、有效.

  • DSA外周血管造影在婴幼儿中应用

    作者:俞炬明;范国平;钟伟兴;朱铭

    目的介绍婴幼儿血管造影方法,分析血管造影在婴幼儿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临床、CT、MRI诊断为血管瘤,肝肾肿瘤及脑血管疾病共18例,行DSA血管造影术.结果蔓状血管瘤3例,毛细血管瘤1例,1例为深静脉的先天性回流障碍.肝母细胞瘤3例,肾胚胎瘤1例,肾横纹肌肉瘤1例,1例肝动静脉瘘.2例考虑为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术前脑血管造影,1例为Galen静脉瘤,1例为Sturge-Weber综合征,2例为颅面部的动静脉瘘及动静脉畸形.结论婴幼儿血管造影是安全可靠的,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

    作者:褚建国;孙晓丽;吕春燕;徐晓明;黄鹤;杨淑惠;周华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方向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PT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静脉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 cmH2O,平均随访216 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控制.1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1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 体静脉连接异常的心血管造影诊断

    作者:王谦;杜隽;钟玉敏;朱铭

    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对体静脉连接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1例经手术证实的体静脉连接异常患儿的心血管造影.结果左上腔静脉残存共190例,其中左上腔静脉回流入冠状窦171例,左上腔静脉回流入左房9例,左上腔静脉经无顶冠状窦回流入左房10例;右上腔静脉缺如3例;下腔静脉异常连接42例,其中40例为下腔静脉中断伴奇静脉回流,1例为下腔静脉回流入左房,1例为双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异常共136例.结论体静脉连接异常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并不少见,先心病术前通过心血管造影了解体静脉的连接关系对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儿童周围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黄穗;秦增辉;丁竞

    目的研究儿童外周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83例周围血管畸形患儿实施血管内治疗.本组病例术前或术中分别诊断为:动静脉瘘23例,蔓状血管瘤32例,海绵状血管瘤28例.治疗方法:①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释放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②导管栓塞术结合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结果栓塞治疗后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和血管瘤均得到有效闭塞,临床症状、体征迅速改善,术后1~3年观察随访,治疗有效率100%,治愈率68.7%.无并发症.结论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外周血管畸形,是一种微创而安全、疗效特别显著的方法.

  • 血透内瘘闭塞的介入治疗

    作者:颜志平;钱晟;罗剑钧;王建华;程浩敏;吴安乐;姜莺

    目的讨论使已闭塞的血透内瘘恢复功能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4例患者采用PTD行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尿激酶血栓溶解及时严重狭窄的静脉流出道、动静脉吻合口行PTA治疗共进行了5次介入治疗.结果4例患者的血透内瘘术后即刻恢复了功能,造影示内瘘血流通畅,吻合口有震颤、杂音明显,静脉明显搏动.结论采用多种介入方法治疗闭塞的血透内瘘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门诊病人的治疗.

  • 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DSA研究

    作者:吕朋华;王杰;施海彬;冯耀良;陈惠珠;陈玉琴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4年11月至2003年6月的1200份,常规腹腔动脉干造影和(或)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片,部分病例同时作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等处的造影.结果873例(72.8%)患者具有正常的肝血管起源,156例(13.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左动脉,120例(10.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右动脉,而21例(1.8%)肝左及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变异.1200例患者中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干者1170例(97.5%);肝固有动脉有92.0%系肝总动脉的直接延续;肝右动脉大多数发自肝固有动脉(89.8%);肝中动脉的变异较大,发自肝左动脉较多(62.2%);肝左动脉可直接发自肝固有动脉(44.6%),也可来源于肝右动脉(30.2%)或其他动脉(25.2%).结论DSA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肝脏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肝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作者:范国平;俞炬明;钟伟兴;朱铭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在儿童肾母细胞瘤、肾血管性病变及输尿管狭窄的应用.方法共治疗38例患儿.对18例肾母细胞瘤患儿行术前肾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加栓塞术.13例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行肾血管造影及血浆肾素水平的测定,并对部分患儿行PTA治疗.6例输尿管狭窄行球囊扩张.1例血尿患儿行小动脉栓塞术.结果栓塞术后肾母细胞瘤肿瘤血管减少,受肿瘤影响的病肾缩小,肿瘤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减少肿瘤细胞进入血流及向远处转移.肾血管性高血压得到了明确诊断及治疗.输尿管梗阻得到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在泌尿系统应用是完全可行的,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儿童巨脾症的部分性脾栓塞治疗

    作者:刘帆;秦增辉;徐良波;黄穗;扬锦元

    目的探讨儿童巨脾症部分性脾栓塞的安全治疗方案.方法应用分阶段栓塞法治疗42例巨大脾脏患儿,年龄1~15岁.首次脾栓塞范围约30%~40%,间隔1~2个月再次栓塞脾脏30%~40%,实现缩小脾脏,消除和改善脾功能亢进以及基础疾病症状.结果本组病例经分次脾栓塞治疗术后脾亢及相应基础疾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术后反应轻,发热和腹痛持续时间短,仅1例发生脾脓肿.结论儿童巨脾症,通过分阶段进行部分脾栓塞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 锁骨下动脉造影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森;孙兮文;支文祥;马骏;尤正千

    目的分析肺咯血患者锁骨下动脉造影征象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肺咯血患者,在完成了以支气管动脉为主的胸主动脉各分支动脉栓塞治疗后,再进行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其中A组:4例为1次以上动脉栓塞治疗后再次行栓塞者(2例行单侧造影,2例行双侧造影),B组:16例结合胸片及胸部CT所示的病变部位行单侧造影(右侧10例、左侧6例),C组:18例双侧造影.判定造影结果分以下3类:正常(-),小分支紊乱、增生(+),明显出血动脉(++).对造影明确有明显出血血管的部分患者进行栓塞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血阳性与锁骨下动脉造影人次比为63.2%(24/38).出血阳性与锁骨下动脉造影血管支数比为50%(29/58),包括(++):37.9%(22/58),(+):12.1%(7/58).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阳性率高.阳性出血征象的部位与肺内病变的部位基本一致.对12例强阳性出血征象的患者进行相应动脉栓塞,即刻止血率达100%,符合长期疗效分析的8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1例,复发2例.并发症为发热、恶心呕吐、胸痛、打嗝、呼吸困难.结论锁骨下动脉造影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对上肺病变为主的肺咯血患者,其中以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尤为重要.

  • 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的介入治疗

    作者:秦增辉;黄穗;刘帆;扬锦元

    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3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采用经皮肾造口术完成上尿路梗阻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结合内支架治疗;42例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经尿道插管进行后尿道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上尿路梗阻31例得到改善,术前症状消失,经1~7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另2例上尿路梗阻未明显缓解,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尿道瓣膜病例组,经介入治疗后下尿路梗阻完全解除,1~10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结论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体表无瘢痕特点,通过长期观察随访,对先天性尿路梗阻的治疗效果稳定可靠.

  • 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作者:贾斌;李麟荪;施晓兰;夏柏;陈志林;肖勇;谈大荣

    目的根据内放射源125I粒子的物理特性探讨其治疗原理、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意义、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18例晚期肿瘤患者采取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行组织间放疗.结果18例肿瘤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生存质量明显提高.2个月后经胸片、CT复查18例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2例明显缩小,其中5例肿瘤基本消失.结论短期疗效证明,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对晚期肿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

  • 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俞炬明;范国平;钟伟兴;朱铭

    目的报道13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吻合口狭窄婴儿使用球囊扩张术治疗.方法13例患儿均为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年龄为3~10个月,球囊扩张前均先行食管吞钡检查,显示狭窄段内径仅1~3 mm.采用球囊导管分次扩张.所用球囊直径6~12 mm.结果每例经2~3次扩张,13例共进行球囊扩张30次,扩张后疗效明显,保持临床无症状期6~30个月,无食管穿孔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术简单、安全、有效,为婴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首选疗法.

  • 经皮穿刺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

    作者:陈勇;李彦豪;曾庆乐;赵剑波;王江云;韦传军;许小立;刘战胜;李凯滨;骆良辉

    目的探讨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G)和胃空肠造瘘术(PGJ)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3例吞咽困难的患者.上段食管癌10例,中段食管癌1例,咽部癌6例,球麻痹2例,脑转移瘤4例.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Marx-cope PGJ套装.先经鼻饲管经鼻或经口途径置入导管后注入气体800~1000 ml,至胃腔明显扩张.然后在透视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将PG饲管置入胃腔内,或将PGJ饲管经胃腔、十二指肠置入空肠内.术后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随访饲管使用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G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将饲管置入空肠内13例,均成功.术后出现上腹部疼痛1例,造瘘口周围感染1例,经处理后均痊愈.1例于术后第2天,因胃内容物反流出现窒息死亡.随访期间经饲管给予顺利.恶性肿瘤患者18例死亡,另3例仍在随访中,中位生存期为6.5个月.球麻痹患者1例更换新的PG饲管,另1例失访.结论透视引导下PG和PGJ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胃肠内营养的良好途径.

  • 肝癌氩氦刀术后的DSA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闫小纺;魏崇键;乔英;彭辽河

    目的了解肝癌氩氦刀(ECS)术后的DSA影象特征.方法本组对38例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32例,转移性肝癌6例)作氩氦刀治疗,术后分别在7 d左右、30~60 d行肝动脉或超选择血管造影.结果单个冰球覆盖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5 cm以下的单发病灶,冰球覆盖较完全.冰球叠加覆盖的病灶形态多为不规则形.巨块型,弥漫结节状,治疗区内可见到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冰球覆盖遗漏区18个,肝动脉-静脉和肝动脉-门静脉瘘各4例,穿刺道出血5例,造影剂外溢6例.ECS治疗区域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ECS治疗术后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病例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①直径5 cm以下的单发病灶,ECS治疗效果满意;②直径5 cm以上的富血型肝癌病理血管对ECS不敏感;③巨块型,弥漫结节状,不规则状肝癌ECS治疗后遗漏区较多;④近肝包膜或肝门附近的病灶,ECS治疗时容易出现并发症;⑤ECS治疗术后7 d左右行TACE可提高肝癌综合治疗效果.

  • 家兔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肠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艾松涛;王小林;龚高全;陈颐;林根来;张锋;李国平;刘凌晓

    目的研究介入动脉栓塞后对小肠肌电活动的影响,为小肠病变栓塞治疗后监测肠管存活和指导临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只正常家兔,分别经小肠动脉注射PVA(350~550μm)2、6mg和生理盐水2 ml,分为2 mg组(10只),6 mg组(5只)和对照组(5只).利用微导管动脉栓塞技术,以基本电节律为观察指标,研究各组动脉栓塞后24 h小肠肌电活动的改变.结果2 mg组小肠动脉PVA栓塞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3±0.55)次/min、(0.1641±0.0043)mV和(11.59±0.23)次/min、(0.0739±0.0011)mV,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P<0.01).6 mg组栓塞后3~6 h后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al rhvthm,BER)活动逐渐消失,剖腹探查示肠管发生长短不等坏死.对照组小肠动脉生理盐水注射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9±0.48)次/min、(0.1632±0.0020)mV和(16.95±0.34)次/min、(0.1606±0.0030)mV,慢波频率和波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小肠BER影响显著,近端空肠电活动的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胃肠道平滑肌慢波电活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小肠动脉PVA栓塞后有望通过动态监测BER改变来判断肠壁存活与否.

  • 夹层胶原"三明治"法冻存复苏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殷海涛;滕皋军;刘宝瑞

    目的研究胶原、表皮生长因子对新鲜分离及冻存复苏后Sprague-Dawley(SD)大鼠肝细胞活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期望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肝细胞体外培养及冻存复苏体系,为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及相关肝细胞研究获取充足有效的肝细胞来源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胶原酶二步原位循环肝脏灌注法分离SD大鼠肝细胞,测定不同条件培养及冻存复苏后各组肝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结果双层胶原及双层胶原+表皮生长因子组细胞活率、蛋白质含量及细胞功能均优于普通组(P<0.05).结论双层胶原体外培养体系更接近于肝细胞体内生长环境,能有效的减少各种理化因素对肝细胞的损伤,有利于肝细胞在体外长期保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及冻存复苏体系.

  • 红藤脂酸钠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涛;王执民;韦建学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红藤脂酸钠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测定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百分率,并运用Annexin V法和TUNEL法检测凋亡发生率.结果MTT法测得对照组与红藤脂酸钠处理组吸光值(A值)分别为:对照组(0.385±0.03),红藤脂酸钠处理组中的250μg/ml组(0.31±0.019)、500μg/ml组(0.199±0.022)、1 mg/ml组(0.15±0.033)和2 mg/ml组(0.048±0.026);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nnexin V法测定红藤脂酸钠(1 mg/ml作用1 h)处理后细胞凋亡90%,对照组细胞凋亡17.36%.TUNEL法测定红藤脂酸钠(1 mg/ml作用1 h)处理后细胞凋亡(60.3±6.0)%,与对照组细胞凋亡(6.6±3.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红藤脂酸钠在体外对7721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右肺动脉缺如一例

    作者:彭道地;蒲晓群;陈晓彬

    患儿男,1岁10个月.因有轻微活动后心率显著加快、气促,反复肺部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发育尚可,无紫绀,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哕音;心律齐,肺动脉瓣区明显连续性杂音;胸部X线:左肺纹理增多;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动脉导管未闭(PDA),右室稍扩大;心血管造影:PDA=18mm×6mm,降主动脉--左肺动脉(图1,主动脉造影);右肺动脉未显影,提示右肺动脉缺如(absence ofright pulmonary artery APA),左肺动脉发育正常(图2,右室造影,导管经PDA至左肺动脉再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压84/36/57mmHg,左、右肺静脉发育可.

  • Cockett综合征经皮血管腔内治疗一例

    作者:王咏梅;程永德;姜程远;熊爱民

    Cockett综合征又称May-Thumer综合征,是由于左髂静脉受右髂动脉与第五腰椎之间的压迫长期的张力性接触加之动脉博动引起静脉壁的慢性组织反应,产生静脉腔内异常的纤维结构,造成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例为脑外科术后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并波及远端静脉.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现报道1例,希望引起重视.

  • 肝细胞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一例

    作者:王悍;王精兵;张贵祥;王麟川

    肝细胞癌动脉栓塞治疗的并发症有很多,但栓塞术后并发脑梗塞的病例却十分罕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47岁.始因右上腹不适感伴乏力1个月于2003年4月入院,收治我科介入病房.

  •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vraves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高不郎;赵卫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GD),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中常见的类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没有新的突破.目前对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仍然是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131I内照射和外科手术治疗3种方式,但均有很大局限性.

  •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爱梅;邓钢

    1型糖尿病(T1 DM)是遍及北美和欧洲的易发于青少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据估计发病率可达0.2%.我国T1 DM的发病率亦日趋增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T1DM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腺胰岛细胞,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引发高血糖,其危害性极大.传统的外源性胰岛素疗法,无法控制其严重并发症的进展.

  •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栓塞治疗

    作者:张华;胡锦清;林东;吴达明;汪登斌;杨燕敏;陈克敏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显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脊髓斑片状强化2例,脊髓背侧异常血管影6例.脊髓血管造影均能显示其瘘口和引流静脉,并反映其病变范围、供血状况及特征.4例行栓塞治疗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主要确诊方法.MRI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CT导引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肝包虫囊肿

    作者:匡楚龙;兰征科

    我院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在CT导引下的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囊性肝包虫病,共治疗6例7个肝包虫囊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胸部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作者:汪健文;周勤;张章;韦永明

    现代影像学检查很容易发现胸部病变,定位诊断一般也不难,但定性诊断往往受到诸多限制.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是一项重要诊断技术,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胸部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因其诊断正确率高,并发症少,而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 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后输卵管通畅情况分析

    作者:姚群立;李蔚心;刘一之;倪才方

    由于超声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测定技术的推广应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异位妊娠病例可得到早期诊断,从而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介入治疗国内文献较多地报道成功率及杀胚率在95%~100%之间,本研究选择确诊为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成功后,对在随访过程中进行的输卵管造影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 下肢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作者:曹振远;冷久成;何冰峰;张凌

    下肢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外科手术治疗难度大,易复发,而采用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且效果佳.我们对5例下肢动脉畸形患者进行了栓塞,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念丁芳;周军;李文华;曹庆选;夏宝枢

    由外伤或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相当常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顽固而严重的腰背疼痛.以往传统的保守与外科疗法有一定疗效,但均存在治疗周期长与疗效欠佳的缺点,我们利用由德国引进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PVP)技术,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为12例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猪尾巴导管在CT引导经皮穿刺治疗肝脓肿中的应用

    作者:郑继爱;许根兔;王晓菁

    肝脓肿的治疗原则是引流.传统的方法是经手术切开引流,近年来经皮穿刺引流术逐渐成熟,已成为目前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我院应用血管造影用"猪尾巴"导管在CT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1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医学影像护理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郑淑梅;雷晶;郑树香;韩彦玲

    一、医学影像护理发展现状随着影像诊断科室的发展,影像护理逐渐成熟起来,已由初的不设护士发展成为一支完善的护理队伍.但鉴于我国整体护理水平较低,衡量护士的各项指标都明显偏低,影像专业护理尚未形成,在国内大多数医院的影像科室仍是由临床科室抽出的护士组成,缺乏整套的影像护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各大医院对影像护理重视不足,这些均造成了国内影像护理工作的缓慢发展.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吴素理

    近年来,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开展逐渐增多,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主要路径之一[1].该术式具有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易于止血、患者恢复快和卧床时间短等优点,易为患者接受.

  • 心血管造影在联体儿的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朱铭;高伟;刘艳;钟玉敏;陈郁

    目的报道1例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介绍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对1例胸腹联体儿的2名婴儿分别行左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降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结果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清楚地显示了心脏与外周血管的形态,并经胸腹联体儿分离手术证实.结论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血管造影对联体儿分离手术成功相当重要.

    关键词: 联体儿 血管造影
  • 应用弹簧圈封堵室间隔缺损--附4例报道

    作者:高伟;周爱卿;余志庆;李奋;钟玉敏;张玉奇;黄美蓉;孙锟

    目的观察应用弹簧圈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儿童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4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经左室造影明确室间隔缺损形状、大小和周边情况,选择pfm公司的Duct-Occlud弹簧圈及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弹簧圈直径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4 mm.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左室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部位均有假性室隔瘤存在,分流口呈多发或单发,大分流口直径分别为2.0 mm、2.7 mm、2.5 mm和1.5 mm.3例病例所选pfm弹簧圈均为同一型号,直径和圈数为7-3-6mm和5-3-4圈(远端-中间-近端),另1例选用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5 × 5,封堵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24h后消失.随访时间2个月~1年,未发现有封堵器移位需外科干预者,无右房室瓣返流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弹簧圈封堵部分小的伴有假性室隔瘤的膜部室间隔缺损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具有操作简便、金属含量少及损伤小,并可用于小婴儿病例.

  •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作者:刘锦纷;高伟;祝忠群;陈会文;张玉奇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重视儿科介入放射学

    作者:朱铭;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在儿童疾病的诊治中有广泛的用武之地.儿科介入放射学是介入放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儿科放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儿科介入放射学在近30年来发展迅速,在发达国家,儿科介入放射医师现在与儿童内、外科医师紧密合作,诊断和治疗范围广泛的各种儿童疾病.

  • 作者:

    TOF is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index lesion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a congenital cardiac program.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OF requires an intimat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ll members of the cardiac team involved in the care of these children, especially the interventional catheterizer and the surgeon. Each program has to develop its own approach, relying on the collective strengths of their staff. Any weak link in this chain will often have a profoundly negative effect upon the patient, which may be difficult to correct later.

  •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规范化探讨

    作者:秦永文

    1976年,King和Mills首次使用双伞形装置关闭房间隔缺损(ASD),继后有多种封堵器在临床上应用,其中Cardioseal和Amplatzer封堵器应用较广泛,累计临床应用30 000余例.戴汝平总结我国8家医院的6 917例介入治疗的先心病中,ASD占30%,应用Cardioseal封堵器占10%,sideris补片占5%,Amplatzer封堵器占85%.

  • 浅谈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

    作者:袁建华

    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活跃、发展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取得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开展也带来如何规范介入技术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华放射学杂志>和<介入放射学杂志>都相继设立了介入治疗规范化专栏.

  • 采用Trufill DCS Orbit水解脱铂金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作者:

    近年研究发现,成功的栓塞应包括:①闭塞动脉瘤的血液流入道(有效覆盖瘤颈非常重要):②闭塞动脉瘤体,防止弹簧圈压缩和减少动脉瘤再通.动脉瘤几何形态的因素使弹簧圈栓塞治疗更具挑战性,例如宽颈(>4 mm)、瘤体/瘤颈比不佳(<2)、非球形的动脉瘤、巨型动脉瘤(>20 mm)、小型动脉瘤(<3 mm).弹簧圈栓塞治疗要面对的问题包括治疗不规则的动脉瘤、获得良好的致密填塞和弹簧圈解脱系统.

  • 使用Trufill DCS Orbit三维填塞型铂金圈治疗宽颈动脉瘤

    作者:

    宽颈能体现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局限性,由于很难实现完全闭塞,铂金圈容易移动并出现塌陷,导致此类型动脉瘤复发率很高.三维铂金圈、支架和重塑球囊的应用,已显著提高了宽颈动脉瘤的闭塞率,并避免了铂金圈突出、移位和动脉瘤复发.铂金圈的选择不仅根据局部解剖和动脉瘤形态,而且依据每位揉作者的经验.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检查技术

    作者:朱铭;翟鸿元;钟玉敏

    目的探讨和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11 045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的设备包括早期的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使用了不同的心血管造影技术.结果用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和常规正侧位投照时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0.5%,用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轴位成角投照技术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0.0%,采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轴位成角投照技术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6.5%.结论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而言,使用动态电影摄片,作数字血管减影,采用轴位成角投照技术,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和快速注射对比剂是取得高质量图像和理想诊断效果的关键.

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