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개입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94X
  • 国内刊号: 31-179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滕皋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经肝动脉灌注131I-HAb18F(ab')2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疗效分析

    作者:吴少平;卢武胜;徐大伟;郑志勇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灌注131I-HAb18F(ab')2治疗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价值.方法 8例合并门脉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行经肝动脉超选择灌注131I-HAb18F(ab')2临床治疗性试验,剂量:0.75 mCi/kg.分析症状、卡氏评分、肝功能、AFP及肿瘤CT等影像变化,随访近期疗效.结果 7例疼痛患者中,3例症状缓解.3例卡氏评分增加、4例稳定.6例AFP异常患者治疗后3例下降.全组病例用药后肝功能损害均无明显加重.1例无明显症状的弥漫型肝癌患者治疗后病灶减少;余7例中,瘤体增大5例、缩小2例,其中,PR 2例,临床有效率28.6%.本组1例1年随访时生存.结论 经肝动脉灌注0.75 mCi/kg 131I-HAb18F(ab')2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肝功影响小,对门脉分支癌栓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CT定位仪在CT引导经皮肺部肿块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波;温宗秋;武兴杰;温雅敏;盛展新

    目的 探讨CT穿刺角度定位仪(CT定位仪)在CT引导经皮肺部肿块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PPB)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电脑数字表随机分配原则对126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使用CT定位仪,对照组不使用该仪器,两者均进行CT引导下PPB检查,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诊断的正确率,穿刺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借助CT定位仪独有导向针的指向作用,大大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两组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分别为95%和82%(P=0.023),在肿块直径≤2 cm患者尤其明显(P=0.026);提高了穿刺诊断的正确率:两组分别是95.2%和84.1%(P=0.04);两组气胸发生率分别为4.8%和15.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4).结论 使用CT定位仪行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术,尤其在病灶小且远离胸壁时,可以准确把握穿刺方向,提高穿刺的准确度,减少手术盲目性及危险性,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气胸发生.同时,CT定位仪具有使用简便,适用于各种螺旋与非螺旋CT机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Graves病介入术后甲状腺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

    作者:赵卫;易根发;胡继红;向述天;姜永能;李莉媛;胡正琴;申丽娟;张华献;杨慧英;李红

    目的 研究Graves病(GD)介入治疗前后凋亡调节蛋白Fas、FasL、Bcl-2、Bax、P53表达改变,了解GD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凋亡因子表达情况及凋亡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15例CD患者的150 μmPVA微粒及平阳霉素栓塞甲状腺动脉治疗,于术前、术后44例次成功穿刺甲状腺取标本行切片免疫组化分析,其中术前15例次、栓塞术后1年内16例次、术后1年以上13例次.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积分法检测GD患者Fas、FasL、Bcl-2、Bax及P53表达情况.结果 ①术后15例中9例停药6个月以上无复发,为长期缓解,6例少量抗甲状腺药物(ATD)维持(用药量<术前用药量的1/4,甲状腺功能正常)为好转.②Fas和FasL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均高于术前GD甲状腺组织(P<0.05).③术后1年内组与术前组Bax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均较强(两组比较,P>0.05),但术后1年以上Bax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高于术前组(P<0.05);Bcl-2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别.④术后P53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D后促凋亡基因Fas、FasL、Bax及P53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无增强.表明GD介入栓塞治疗是从甲状腺腺体细胞凋亡调节的水平发挥了有效的治疗作用.

  •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免疫功能变化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作者:田民;赵卫;沈进;杨慧英;李红;陆桂君;余永忠;易根发;向述天;李莉媛

    目的 观察Graves病(GD)栓塞前及栓塞后3年组织病理动态变化,了解栓塞后疗效的病理基础.方法 38例GD患者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于术前、术后7 d、6个月、3年分别测血清TT3、TF4、FT3、FT4、rT3、TSH、抗甲状腺球蛋白(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TSH受体抗体(TRAb)等指标,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23例行甲状腺穿刺活检.结果 栓塞后7 d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性缺血坏死.栓塞后6个月表现为缺血后的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症破坏为主.栓塞后3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和滤泡萎缩.栓塞术后3年组甲状腺刺激抗体(TGAb)、TPOAb较栓塞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FT4、TRAb栓塞治疗后6个月和3年均较栓塞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后3年甲状腺损伤持续存在可能是造成TGAb、TPOAb栓塞术后3年组较栓塞术前、栓塞术后6个月组轻度升高的原因.栓塞术后3年组甲状腺刺激及抗体(TSAb)较栓塞术前、栓塞术后7 d、栓塞术后6个月低,呈持续下降.栓塞后甲状腺腺体组织逐渐减少,淋巴细胞浸润也逐步减轻,这应该是栓塞后3年TRAb和甲状腺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 ①栓塞后动态病理变化提示病情中长期缓解的病理学基础是甲状腺组织减少,增生缓解.②栓塞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其栓塞后机体免疫功能好转与病理改变相符.③甲状腺动脉栓塞使甲状腺腺体组织减少,甲状腺素分泌减少,免疫紊乱改善,对GD具有综合治疗作用.

  • 下腔静脉CO2-DSA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金和;滕皋军;朱光宇;李国昭;方文;何仕诚;邓钢

    目的 探索下腔静脉CO2-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碘剂和CO2两种对比剂下腔静脉造影结果.方法 已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准备行滤器植入患者25例;所有病例在滤器植入前均采用经颈静脉或股静脉入路行下腔静脉及右肾静脉碘剂和CO2-DSA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下腔静脉CO2-DSA及碘剂造影均获得成功.下腔静脉造影图像质量:采用CO2-DSA方法,14例优,11例良;采用碘剂-DSA方法,18例优,7例良.两种造影方法未发现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及腔静脉变异病例.下腔静脉直径测量:CO2-DSA为(20.01±0.83)mm;碘剂-DSA为(20.15±0.92)mm,(P=0.00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腔静脉CO2-DSA的安全性:25例患者仅1例出现一过性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但血压、心率等指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下腔静脉CO2-DSA是可行的、安全的;下腔静脉CO2-DSA与碘剂比较在腔静脉直径测量上虽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会影响临床滤器的安全植入;

  • CT引导甲状腺穿刺活检术的应用

    作者:易根发;赵卫;杨慧英;胡继红;靳仓正

    目的 探讨CT导向甲状腺穿刺活检在介入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对15例甲状腺动脉行PVA(直径150 μm)微粒及平阳霉素栓塞治疗的Graves病(GD)患者于术前、术后共行52次甲状腺穿刺活检,穿刺术前按甲状腺肿大程度进行分组:(1)甲状腺Ⅱ°以上肿大患者19例次,行触摸法穿刺活检术.(2)甲状腺不肿大或Ⅱ°以下肿大患者33例次,按时间先后依次进行触摸下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触摸下穿刺取材9例次后,因触摸穿刺成功率较低而改行CT引导下穿刺取材.结果 ①甲状腺Ⅱ°以上肿大患者19例次行触摸法穿刺活检术17例次成功,成功率89.5%.②甲状腺不肿大或Ⅱ°以下肿大组中触摸法穿刺活检术成功5/9例次,CT引导穿刺活检术成功22/24例次(9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全部病例未出现穿刺并发症.结论 CT导引甲状腺穿刺活检术,是介入治疗GD术后为基础研究提供标本的一种准确、安全、成功率高的穿刺方法.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诊疗

    作者:黄强;翟仁友;戴定可;于平;钱晓军

    目的 探讨介入手段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应用,分析移植术后T管留置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介入诊治资料,分析有无T管所需采取的介入治疗方式.结果 保留T管的28例患者经造影证实胆道并发症存在后需进行介入治疗的17例,仅需通过原T管引流治疗的11例,而仅需进行球囊扩张后仍以T管引流的3例,需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治疗(和辅以球囊扩张)的14例;无T管的27例患者全部进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诊断发现梗阻病变并予以介入治疗.共发现8例同时存在血管并发症并予以相应处理.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黄疸均明显消退,技术成功率100%,短期(1个月)缓解率100%.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重复性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后留置T管可为部分患者提供针对胆道梗阻进行造影诊断与引流治疗的途径,但大部分患者仍需介入手段干预,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经肝动脉留置导管持续灌注榄香稀治疗存在肝动静脉或肝动脉门脉瘘的肝癌

    作者:纪东华;王峰;李城;刘永晟;王凝芳;赵丽君

    目的 探讨榄香稀持续灌注治疗存在肝动静脉或肝动脉门脉瘘的肝癌的疗效.方法 62例存在肝动静脉或肝动脉门脉瘘的肝癌患者给予榄香稀经肝动脉留置导管持续灌注治疗.术后定期复查ALT、AST、T-BIL、WBC、AFP等指标以评价肝功能及肿瘤变化,同时还行肝脏CT或MRI及经肝动脉造影观察肿瘤体积、数目的变化及瘘口封堵情况.结果 35例(56%)患者肝动脉造影显示原有的瘘口基本闭塞,同时AFP的数值亦有所降低;17例(27%)患者肿瘤体积明显缩小(>50%).12例(19%)患者生存期超过24个月,其余50例(81%)患者生存期为7~15个月.结论 经肝动脉留置导管持续灌注榄香稀治疗存在肝动静脉或肝动脉门脉瘘的肝癌是一种既有效封堵瘘口又大程度灭活肿瘤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肝癌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分析及介入治疗

    作者:王伟昱;吕维富;侯昌龙;张行明;张正峰;鲁东;高宗根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32例患者共见37支肝外营养血管,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12支,右膈下动脉9支,左膈下动脉1支,胃左动脉6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2支,胃网膜动脉2条,胃十二指肠动脉2支,右胸廓内动脉1支,右肋间动脉1支,脾动脉1支.大多数肝外血供为肠系膜上动脉和右膈下动脉;4支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3支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血供的化疗栓塞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犬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海日;施海彬;刘圣;周春高;王成虎;李麟荪

    目的 评价动脉内尿激酶(UK)溶栓治疗犬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用犬自体血栓建立选择性急性肺动脉栓塞模型,24只犬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30 min内经导管注入UK10 000 u/kg)、静脉溶栓组(2 h内经静脉滴入UK 20 000 u/kg)及对照组(2 h内经静脉滴入生理盐水100ml),每组8只.监测其平均肺动脉压(PAMP)、血气分析(PaO2、PaCO2)、凝血指标(PT、APTT)和D-二聚体(D-D)以及肺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溶栓后2 h三组PAMP、PaO2及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4 h动脉组与静脉组的PAMP、PaO2及D-D值比较无差异(P>0.05).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组比静脉组能更快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血供.结论 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所需的UK剂量小,并能更快降低肺动脉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恢复肺组织血流.

  • 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丁忠祥;赵卫;邹智荣;后嘉麟;李兴国;宋滇平;向述天;李莉媛;袁建华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 对16具成人尸体(尸体组)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对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片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 甲状腺动脉发出较多非腺体支.尸体组与正常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甲亢组甲状腺动脉延长,主干及腺体干支内径明显增粗,甲状腺动脉与颈动脉的角度增大,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体支之间的吻合和腺体内外的危险吻合支丰富.结论 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进行介入栓塞.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支是降低介入栓塞并发症的关键.

  • 术前介入性栓塞治疗罕见巨大子宫肌瘤一例

    作者:赵林波;冯耀良;韩素萍

    患者女,40岁.因"腹痛,B超检出盆腔包块1 d"于2006年8月19日入院.入院体检:腹膨隆,张力大,腹部可扪及一巨大肿块,质较硬,活动差.专科检查:子宫如孕36周,上至剑突下,质较硬,边界清,活动差,轻压痛.

  • 颈动脉支架治疗

    作者:陈星宇;李慎茂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奎重;黄清海;刘建民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抗血小板新药,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等方面都不同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传统药物.认识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对血管内介入放射学,尤其是对于抗血小板要求比较严格的神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作者:郭志福;郑兴;秦永文

    药物洗脱支架(DES)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有效性而被誉为里程碑式进展,但同时其安全性尤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问题也一直是医家关注的焦点.DES血栓形成发生率至少不低于金属裸支架,且后果严重,绝大部分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影响DES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提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是强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或多处病变、长病变、女性、高龄以及支架膨胀不全和残余狭窄等.其根本原因在于DES延迟内皮化过程.

  • 三维影像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范一木;孙立军;王宏昭;高满;杨天昊;田超;闫世鑫;靳松

    目的 评价3D-CTA,MRA和3D-DSA在动脉瘤致密填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72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0枚.研究并比较CTA,MR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60枚栓塞的动脉瘤中50枚致密填塞,10枚为大于95%填塞,5枚为大于90%填塞.3D-CTA对动脉瘤测量值比2D-DSA大,3D-DSA比2D-DSA大.结论 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 脊髓血管畸形的快速增强MRA与DSA诊断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武;李明华;方淳;王珏;肖云锋

    目的 评价椭圆形中心顺序(elliptic centric ordered)的快速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fast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在1.5T MR机上接受了椭圆形中心顺序的快速CE-MRA检查,所有病例行选择性全脊椎动脉造影,18例施行了外科手术,其中2例术前行血管内栓塞,术后MRA随访了10例;以选择性全脊椎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就病变诊断、供养动脉起源、供养动脉、瘘口或瘤巢、引流静脉和血管的图像质量(包括血管的连续性、强化程度和清晰度)进行MRA和DSA的比较.结果 经外科手术证实18例,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3例、髓周动静脉瘘5例、硬膜动静脉瘘7例、椎旁动静脉瘘1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2例;MRA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供养动脉起源、供养动脉、瘤巢或瘘口、引流静脉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3.8%、92%、96.2%、100%和100%,MRA显示血管强化和清晰度类似于DSA(P>0.05),DSA显示血管的连续性优于MRA(P<0.05);9例MRA未见椎管内异常血管,与DSA完全符合.术后MRA随访的10例原异常血管未再显示.结论 椭圆形中心顺序的快速CE-MRA能够初步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亚型,能够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养动脉起源、供养动脉、瘤巢或瘘口、引流静脉,能够指导选择性脊椎动脉造影和手术治疗,是脊髓血管畸形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 通心络对冠心病支架术后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肖红兵;张大东;顾俊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冠脉支架术后C反应蛋白(CRP)变化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通心络组(62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心络6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通心络组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复查冠脉造影病例中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心络可降低冠脉支架术后CRP水平,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

  •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作者:秦永文;赵仙先;吴弘;丁继军;曹江;郑兴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 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 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 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 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 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 甲状腺疾病的介入诊治应深入研究慎重开展

    作者:赵卫;程永德

    甲状腺疾病的介入诊治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甲状腺的解剖基础,特别是甲状腺供血动脉的交通吻合、与疗效和并发症有关的介入解剖影像学研究;甲状腺栓塞治疗的适应证,现主要是作为传统经典疗法难于处理的Graves病的替代或补充方法,但也在作扩大适应证范围的探索;介入栓塞Graves病栓塞范围、栓塞水平和栓塞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相对准确的个体量化指标;栓塞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主要是使甲状腺素的分泌腺减少,但同时也可能在甲状腺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节和免疫调节等诸多方面发挥综合性作用.由于甲状腺疾病介入治疗容易产生严重并发症,如脑梗死、甲亢危象、低钙血症、周期性麻痹等,需加强对并发症防治的探索与研究.甲状腺疾病介入治疗尚属起步,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深入开展研究.

  • 朱大成教授的恕人

    作者: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