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개입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94X
  • 国内刊号: 31-179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滕皋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肝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不宜穿刺引流的肝脓肿32例

    作者:施昌盛;杨庆;虞希祥;肖池金;朱国庆;郑冰汝

    目的:对比分析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与静脉应用抗生素2种不同方式治疗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 两组,A 组为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共15例,B 组为静脉应用抗生素,共17例。如影像学复查见病灶有脓肿液化则予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干预。结果动脉灌注抗生素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象恢复时间、脓肿液化比例均优于静脉应用抗生素组(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治疗方法。

  • 骶骨肿瘤27例供血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

    作者:赵玮;王伟中;陈莹;段克修;易敏;蒋玲林

    目的:研究骶骨肿瘤DSA下供血动脉情况。方法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27例骶骨肿瘤患者被纳入该观察,所有患者均行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腰动脉造影,记录供血动脉的起源及分支。结果27例骶骨肿瘤供血动脉:骶正中动脉20例(20支),骶外侧动脉22例(36支),髂腰动脉18例(27支),腰动脉10例(15支)支,臀下动脉3例(3支)、臀上动脉2例(2支)。结论本组所见骶骨肿瘤血供主要来自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髂腰动脉、腰动脉,臀下、臀上动脉供血少见,少见供血动脉需引起注意。

  • 经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21例对照研究

    作者:田浩;徐浩;王诗学;毛东良;姜兆祥

    目的:研究FOLFOX4方案经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11月-2013年3月以经肝动脉结合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5-Fu 400 mg/m2肝动脉灌注化疗,奥沙利铂85 mg/m2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推注d1,d2;5-Fu 600 mg/m2经肠系膜上动脉保留导管维持灌注22 h,d1,d2)即“FOLFOX4”方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1例;选取同期的单纯肝动脉栓塞治疗PHC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均4~6周重复第2次治疗,2次治疗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至随访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9%和28.6%,中位生存时间为14.7个月和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和P=0.037)。研究组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FOLFOX4方案经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治疗PHC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 X线下治疗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

    作者:韩耀华;杨振江;国世刚;胡志;周泉生

    目的:研究阐述非手术无创性X线下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新方法,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93例粘连性小肠不全梗阻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9例实施X线下松解小肠粘连,还纳肠袢间疝等方法,对照组44例实施住院保守治疗,治疗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程、X线表现等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49例,治愈40例,治愈率81.6%,平均住院0.3 d,治疗平均用时3.3 h;对照组44例,治愈37例,治愈率84.1%,平均住院时间7.636 d,治疗平均用时183.26 h;结论X 线下小肠粘连松解术、肠袢间疝还纳术治疗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的效果优于住院保守治疗。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体-肺循环分流的价值

    作者:伍筱梅;叶丽芳;任医民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体-肺循环分流(BP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DSA确诊的BPS的MSCTA资料,以超选择性支气管相关体动脉造影(DSA)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A与DSA在诊断不同分流水平的BPS的一致性。结果 MSCTA显示肺动脉分支错期显影。在显示亚段以上的BPS 的效能上与DSA 相当(Z =-1.854,P >0.05),显示末梢BPS的效能明显低于 DSA (Z =-3.923,P<0.05);MSCTA确诊BPS 11例,灵敏度为35.5%(11/31),检出的BPS肺动脉分支数、分流水平与DSA所见相当;检出的支气管相关异常体动脉数目与DSA相当;无假阳性病例。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诊断肺动脉亚段以上的大分流量BPS;显示异常的支气管相关体动脉,有助于介入术前对BPS程度及供血动脉的预计。

  • 应用覆膜支架TIPS治疗不同类型慢性门静脉血栓术后肝性脑病发生探讨

    作者:赵洪伟;刘福全;岳振东;王磊;范振华;董成宾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门静脉血栓解剖分型指导临床TIPS操作,探讨分析不同类型门静脉血栓术后肝性脑病(HE)的发生与TIPS术式选择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慢性门静脉血栓患者73例,行Fluency覆膜支架TIPS治疗。根据门静脉系统血栓不同部位,建立门静脉系统血栓解剖分型,评估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不同类型血栓患者接受TIPS治疗后15 d和3、6个月出现HE状况及病例数,并进行同一时间组间和不同时间变化对比。结果 TIPS治疗中Ⅰ型患者的分流前、后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42.7±9.6)和(35.0±6.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患者分别为(39.8±5.5)和(31.0±5.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7.2,P <0.01);Ⅲ型患者 TIPS 分别为(43.2±5.8)和(32.4±5.0)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0,P <0.01);Ⅳ型患者分别为(43.0±3.7)和(36.6±6.6)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1)。术后15 d时发生轻微HE(MHE)的前三者为Ⅳ、Ⅰ和Ⅲb型,发生Ⅰ期HE前三者为Ⅱa、Ⅲb和Ⅰ型,发生Ⅱ期HE的前三者为Ⅱb、Ⅲb和Ⅰ型;术后3个月时发生MHE的前三者为Ⅲa、Ⅱa和Ⅱc型,发生Ⅰ期HE的前三者为Ⅲa、Ⅱb和Ⅳ型,发生Ⅱ期HE的前三者为Ⅱa、Ⅱb和Ⅲb型;术后6个月时发生MHE的前三者为Ⅱa、Ⅱc和Ⅲb型,发生I期HE的前三者为Ⅱb、Ⅰ和Ⅲb型,发生Ⅱ期HE的前三者为Ⅱb、Ⅲb和Ⅰ型;且Ⅱb、Ⅲb和Ⅰ型TIPS术后HE持续时间较长。结论建立合理的慢性门静脉系统血栓解剖分型可以有效的指导临床TIPS的应用,术后HE在单纯门静脉主干和单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中的发生概率较高。

  • 经皮微波消融肾细胞癌疗效的超声造影评价

    作者:李鑫;梁萍;于晓玲;于杰;程志刚;韩志宇;刘方义;穆梦娟;陈超男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CEUS)评估经皮微波消融肾细胞癌临床疗效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2006年3月-2013年7月,105例肾细胞癌患者109个病灶,平均直径(3.1±1.3)cm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消融后3 d,CEUS对消融区检查结果与同期增强CT/MRI及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对近期消融疗效进行评估;随后1、3和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进行CEUS和CT/MRI检查,对远期消融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微波消融后3 d,CEUS检查显示94个(94/109,86.2%)病灶呈完全消融状态,15个(15/109,13.8%)病灶有残癌。其中,13个(13/15,86.7%)残癌病灶由同期增强CT/MRI检查或活检病理证实。 CEUS对微波消融肾癌近期疗效评价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9%、98.2%、86.7%和100%。在3~90个月(中位24.6个月)的随访期内, CEUS检查显示有7例复发(1例肾实质内、2例外凸靠近肠道及4例内凸靠近肾盂),其中6例与同期CT/MRI检查相一致,CEUS对消融区的远期疗效评价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9.0%、98.2%、85.7%和99.0%。结论实时灰阶CEUS在评估经皮微波消融肾细胞癌疗效方面具有灵敏、准确、便捷的应用价值。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

    作者:肖全平;吴春根;王涛;顾一峰;程永德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采取健侧椎弓根入路,双凹形骨折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长方形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水泥填充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疼痛标准分级程度评价效果,测量压缩椎体术前高度及术后恢复高度。所有患者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结果30节病变椎体穿刺成功率为100%。VAS评分术前平均6.9±0.9,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5.0±0.9、3.5±0.7、2.5±0.8、1.6±0.7。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25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CR+PR)为93.3%;术前压缩椎体高度为(5.77±1.09)mm;术后平均恢复高度为(14.33±2.03)mm。结论单纯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短期临床效果肯定。

  • 125I粒子植入与伽玛刀治疗门脉癌栓的疗效对比

    作者:李海伟;刘静;李森

    目的:比较125I放射粒子植入与伽玛刀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3年5月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伽玛刀治疗,计划设计3~10个靶点,单次剂量3~6 Gy,2~5次/周,照射总量30~50 Gy。治疗计划中50%~70%等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区(PTV)。另30例采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观察治疗后门静脉癌栓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伽玛刀组癌栓完全消失(CR)0例,部分缓解(PR)8例(26.6%),无变化(SD)17例(56.7%),进展(PD)5例(16.7%);粒子植入组完全消失3例(10.0%),部分缓解19例(63.4%),无变化(SD)7例(23.3%),进展(PD)1例(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腹水及肝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门静脉癌栓近期疗效优于伽玛刀,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经皮经肝双极射频消融导管恶性梗阻性黄疸20例

    作者:崔宁;李晓群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双极射频消融(RFA)导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选取20例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其中2例胆道支架再堵塞),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路径双极RFA治疗,消融功率为5~12 W,单次消融时间为60~120 s,消融持续时间平均4.66 min(1.5~8.5 min),有效消融范围平均为5.76 cm(4~10 cm)。消融后导入球囊扩张阻塞段,再植入胆道金属支架,观察术后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RFA治疗:17例植入胆道支架,其中11例支架植入前用球囊扩张;1例单行球囊扩张术未放置支架;2例胆道支架再阻塞后消融(1例球囊扩张)。术后未出现胆漏、胆道感染、肝贯通伤、腹膜炎等并发症。20例胆道引流均获成功;中位随访期为3个月(0.5~10个月);术后1、3个月分别有19例和14例支架通畅,术后1、3个月分别有19例和14例生存,随访期内,20例患者中8例生存,12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44 d(13~330 d),支架通畅中位时间为90 d(13~210 d)。12例死亡患者中8例因恶病质、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但随访期内总胆红素等指标无升高。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导管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型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 原发性肝癌伴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治疗62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肖景坤;吕维富;周春泽;张行明;鲁东;侯昌龙;张正峰;王伟昱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AVS)的介入栓塞治疗疗效。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造影明确AVS的类型、程度后,按不同方式进行堵瘘及肿瘤化疗栓塞治疗。再次造影评价瘘口封堵的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栓塞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62例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瘘44例,肝动-静脉瘘11例,肝动脉-门脉瘘合并肝动-静脉瘘4例,肝动脉-肺动脉瘘3例。53例患者1~2个月后DSA复查发现动静脉瘘消失18例,分流量明显减轻19例,稳定9例,进展7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栓塞材料和门静脉癌栓可影响肝动脉-门脉瘘介入栓塞的疗效,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是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VA颗粒和碘油无水乙醇混悬液栓塞疗效优于明胶海绵。结论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应根据动静脉瘘的类型、程度等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栓塞材料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瘘的再通。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化疗灌注术比较

    作者:冯超;赵剑波;陈勇;何晓峰;曾庆乐;梅雀林;王江云;庞桦进;李彦豪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41)和TAI(n=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 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 Kaplan-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5)。 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1.5)个月,TAI组为(17.4±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0.038)。 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1.8)d,TAI组为(5.9±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2)。结论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 兔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制作

    作者:张连富;徐善水;方兴根;李子付;江国权

    目的:利用猪胰弹力酶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7、14和21 d组),每组5只。应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兔右侧颈总动脉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7、14、21 d时分别行DSA检测、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观察模型动物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DSA造影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直径(1.64±0.17)mm;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血管直径(1.66±0.24)mm。7 d组动脉瘤长径和宽径分别为(19.33±1.65)mm 和(2.86±0.21)mm;14 d组分别为(19.66±1.18)mm和(3.95±0.54)mm;21 d组分别为(19.84±0.82)mm和(4.03±0.95)mm。病理学观察发现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内弹力膜断裂,中膜平滑肌结构絮乱,细胞形态扭曲;14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腔内膜逐渐增生稳定;21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颈与瘤腔交界处结构的变化明显。弹力纤维染色显示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弹力层明显变薄;14 d组从交界处始弹力层逐渐变薄;21 d组变薄的弹力层基本稳定。结论利用简单外科手术方法结合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局部血管壁,可以建立形态学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梭形动脉瘤模型,且动脉瘤模型与人颅内动脉瘤病理结构相似。

  • 经肝动脉碘化油/无水乙醇混合剂栓塞消融术治疗兔VX2肝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钱亭;陈茂振;高峰;尹化斌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容积比例的碘化油-无水乙醇混合剂(Lipiodol-ethanol mixture,LEM)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效果,确定LEM的佳容积比例。方法将18只新西兰白兔按碘化油∶无水乙醇容积比例3∶1(A)、2∶1(B)、1∶1(C)、1∶2(D)、1∶3(E)、1∶4(F)分为6组,每组3只。1周后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肿瘤生长率,肿瘤微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及肿瘤边缘肝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A、E、F 3组肿瘤体积增大,A组肿瘤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他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 3组肿瘤体积缩小,但与肿瘤体积增大的E、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容积比例LEM中,无水乙醇比例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R2=0.840,F=89.432,P<0.001)。 A组肿瘤AI明显低于C、D、E、F组(P<0.05), 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与C、F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肿瘤周围肝组织损伤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从安全性方面考虑,LEM的佳容积比例为2∶1。若能做到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严密透视监视下注射,适当提高无水乙醇比例,疗效更佳。

  • 经颈动脉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一例

    作者:李应龙;庞尊中;何强;顾福嘉;袁平;潘扬

    病例资料
      患者男,75岁。因“腹部疼痛6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5年前于我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入院后CTA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覆膜支架主体与延伸移植物(cuff)连接处内漏出血。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腹软,无压痛,腹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入院诊断: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迟发型内漏。入院后予保守治疗腹痛无缓解后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 经皮动脉药盒植入术在治疗腹部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李明武;武文彬;殷占新;韩国宏

    自1981年动脉药盒系统(PCS)首次应用于外科领域以后,PCS被广泛应用于介入放射学领域。经皮动脉药盒植入灌注化疗兼具创伤小,无需全身麻醉等优点。已有10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经皮动脉药盒植入灌注化疗结肠癌肝转移,疗效明显优于系统静脉化疗,而应用于晚期胆道肿瘤、胰腺癌、肝癌的治疗仅在一些Ⅰ/Ⅱ临床试验和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报道。本文阐述经皮动脉药盒植入术治疗腹部肿瘤的适应证、临床应用、并发症以助临床实践。

  •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前景与挑战

    作者:张国栋;段峰;袁凯;王茂强

    经导管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技术,可以明显改善下尿道症状而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极少的并发症,短、中期随访证实其具有较高的疗效。前列腺动脉栓塞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在于对前列腺动脉和其与外周动脉吻合支的辨认、以及栓塞材料的选择,以此提高临床疗效及避免误栓重要器官。我们就前列腺动脉栓塞的进展和现状展开综述,并重点综述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艳峰;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张庆桥;魏宁;许伟;刘洪涛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 分级方法,术后即刻评价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术后30 d 根据GOS 评分评定,并进行电话及造影随访。结果12例患者的12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枚(66.7%),瘤腔残留4枚(33.3%)。GOS 评分评定预后5级12例。12例患者术后电话随访1~12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但安全性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郄福忠;马光涛;王玖飞;李明;曹振宇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3年5月经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1例,其中7例行弹簧圈栓塞,12例行支架辅助栓塞,2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结果术后造影显示完全栓塞14例,瘤颈残留2例,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小面积梗死1例。影像随访1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未破裂和破裂未形成较大血肿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首选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 131I-chTNT联合射频消融在中期肝癌的观察与护理对策

    作者:王淑芳;郑群丽;涂建飞

    目的:研究131I-chTNT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期肝癌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9月间12例原发性肝癌(中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RFA联合131I-chTNT治疗,术前给予预防性抗过敏和保护甲状腺,术后加强放射防护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工作。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肿块均有缩小,随访5~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43个月,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未出现骨髓抑制及甲状腺功能损伤病例。结论131I-chTNT联合RFA治疗中期肝癌效果良好,治疗中严密观察并发症,精心的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颈动脉支架术后并发症--高灌注综合征九例的护理

    作者:朱文燕;陈燕华;古振云;马朝晖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20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后9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过程,治疗方法包括适度控制血压、减轻脑水肿、监护脑血流、镇静、停用及减少抗血小板药物等综合措施,护理上予以密切观察患者血压、临床症状以及配合医师控制血压、动态复查相关检查等。结果9例患者中,8例完全恢复出院,1例死亡。结论高灌注综合征的护理要点是密切配合医师控制血压、保证适度的脑血流。

  •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对称型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许美珍;罗来树;李颐;程应樟;李运德;吴延庆;吴清华;程晓曙;彭强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封堵治疗策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嵴内型VSD患者31例,行导管封堵治疗。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大动脉短轴切面VSD中断口位于12点至1点之间。左室造影显示VSD分流后准确判断VSD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测量左室侧分流口大小、距主动脉瓣的距离,以指导术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以及封堵器释放的形态调整。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左心室和主动脉瓣上的影像资料。结果成功封堵22例,其中13例左室造影表现缺损口血流束方向自左室面到右室面相对于主动脉瓣为斜行向上,缺损左室面基底宽为(5.12±1.38)mm,采用对称型封堵器(6~10 mm);9例左室造影表现缺损口血流束方向自左室面到右室面相对于主动脉瓣几乎平行,缺损左室面基底宽为(7.18±1.26)mm,采用零偏心型封堵器(9~12 mm)。未成功封堵的9例嵴内型缺损较大,其中2例有主动脉窦瘤合并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结论宜在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影像作出准确分析后,选择优化的治疗方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对称型封堵器,以减少操作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 三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尚小珂;张刚成;肖书娜;柳梅;丁珊珊

    目的:探讨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3岁以内婴幼儿单纯膜周部VSD 229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88例,外科手术(手术组)141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及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在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组。手术组在次要并发症多为呼吸道感染及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上显著高于介入组。结论3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VSD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临床上可行,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改良操作技术基础上,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策略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

  • 第14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通知

    作者: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 第十届中国首都血管学术论坛(CCVS)暨首届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年会(第一轮)通知

    作者:

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