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海南一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何昌华;吴赐达;王善青;胡锡敏;林明和;朱德诚;黄少玲;赵伟

摘要: 为更好掌握隐翅虫皮炎暴发的现场科学防控.通过对一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采取现场流行病调查和昆虫标本采集、鉴定等方法收集资料分析.本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事件出现急性过敏反应炎症师生人数267人,其中男性171人,女性96人,185人有接触和捻压虫体史;皮炎以颈、背部部位发病为主,症状符合隐翅虫皮炎临床诊断标准.学校地处海南万宁市东山岭脚下,周围植被茂盛,且有大片处于稻谷收割期农田,利于隐翅虫的孳生繁殖,在校园中采集到隐翅虫标本;另外教学楼和宿舍内均有较强采光照明设施,无纱门纱窗等设施,发病近期天气潮湿、闷热,使得隐翅虫活动频繁;从而导致本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经病例治疗,健康教育消除恐慌和宣传普及防治知识,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辅以药物消杀等防控措施,收到了预期控制效果.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马来西亚蠛蠓三新种(双翅目:蠓科)

    作者:虞以新;严格

    在威尔斯博士1993年赠送的一批蠓类标本中,发现采自马来西亚的3种蠛蠓新种,分别被命名为:另类蠛蠓Lasiohelea alia sp.nov.,四钩蠛蠓Lasohelea quadrangula sp.nov.和软垂蠛蠓Lasiohelea bladapida sp.nov.,这3个新种的雄虫尾器形态十分特殊,不同于蠛蠓属的已知种.其模式标本都收藏于医学昆虫标本馆(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邮编 100071).

    关键词: 新种 双翅目 蠓科 蠛蠓
  • 吉林地区山羊中泰勒虫感染检测及其序列分析

    作者:张圆;江佳富;詹琳;孙毅;曹务春

    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Theileriidae)泰勒属Theileria原虫引起经蜱传播的一种疾病,可以侵袭羊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和红细胞,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我国吉林地区山羊中泰勒虫的感染情况以及主要的基因型.在吉林珲春地区采集70份山羊血液标本.基于泰勒虫18S rRNA基因,分两段设计扩增全长的属特异引物,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PCR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注册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采用MEGA5.0软件进行遗传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吉林珲春地区采集到的山羊血液标本中有51只(72.9%)山羊感染了泰勒虫,通过测序获得近全长1 600 bp的泰勒虫基因序列(KC429038).经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与吕氏泰勒虫Theileria luwenshuni接近,和T.luwenshuni(JX469518)相差一个碱基,同源性为99%.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获得序列与吕氏泰勒虫T.luwenshuni接近位于同一小分支.本研究说明我国吉林地区山羊中泰勒虫感染较为普遍,初步认为吕氏泰勒虫可能为本地区的一个较为流行的基因型.

  • 秦皇岛港采获外国蠓种及一新种的记述(双翅目:蠓科)

    作者: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虞以新

    本文报道在渤海湾秦皇岛港锚地从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船舶上检获外国蠓种,其中有狂怒库蠓Culicoides furens (Poey)、马克库蠓Culicoides marksi Lee et Reye,细齿蠛蠓Lasiohelea tenuidentis Yu et Wirth和丰硕细蠓Leptoconops grandis Carter等国外蠓种,以及海神蠛蠓新种Lasiohelea cymodocea Yu,Li et Nie sp.nov.,这是我国在入境国际航船上发现蠓类的首次报道.由此提示,要重视外国蠓种的入侵.

  • 吴氏角叶蚤雌雄交尾结构关系初步研究(蚤目,角叶蚤科)

    作者:刘井元;马立名;张聪

    选择雌雄交尾吴氏角叶蚤Ceratophyllus wui标本10对,采用加碘改良贝氏液封片,在45℃温箱内烤干后并继续置于阴暗处平放,直至色泽变浅清晰后观察.结果表明:雄第9腹板前臂在交尾中前伸而较直,这与加拿大树胶封片前臂向上、向后弯曲有一定不同,表明第9腹板前臂是可以自由前、后伸展的,这与适应雌雄交尾变形节扣抱牵拉屈伸有一定关系;从吴氏角叶蚤交尾结构关系看,雄第9腹板后臂腹膨与雌蚤肛腹板腹缘相对应,应是角叶蚤属多数种类交尾中位置的一个共性,而雌蚤第8背板生殖棘鬃在雄第9腹板腹膨前缘小狭凹处2根、侧缘2根和后缘1(2)根,在夹持稳固第9腹板前、后缘在其他角叶蚤中是否为共性,目前尚难作出判定,但这一结构位置与雄可动突插入雌第7腹板后缘内侧,不动突位于外侧夹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处在交尾锁合和定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阳茎杆进入生殖腔后仅见到长的一根且末端渐细而成微波浪形,它经过雌蚤交配囊袋部被小凹口固定推测是所有角叶蚤属种类的共性,然而交配囊袋部多数种类呈膜质,加上交配囊袋部小,有小凹口不易引起注意且凹口膜质关闭后也难于识别,因此蚤类复杂的生殖系统,有的结构只有在交尾时才呈现出其对应机制的具体功能和每一种结构的应有特性.

  • 荧光定量PCR检测查菲埃立克体

    作者:张晶波;温博海;陈梅玲;杨晓;李丽莉

    依据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以克隆的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片段作DNA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套式PCR相比较,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是其30倍;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他相关立克次体和细菌DNA样本,检出结果为0;对荧光定量PCR检测重复性进行分析,变异系数(CV)批内和批间误差在0.2%~2.0%之间.结果证明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种特异性和良好的重复性,可用于检测感染样本中的微量查菲埃立克体DNA.

  • 白僵菌对不同生境淡色库蚊的致病力研究

    作者:刘丽娟;寇景轩;田宝振;王海防;程鹏;崔勇;公茂庆

    为了测定球孢白僵菌对不同生境淡色库蚊幼虫的致病力,为白僵菌应用于蚊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从济宁市唐口镇医院污水(A组)、市郊区养猪场废水沟(B组)、微山湖稻区排水沟(C组)、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院内水缸(D组)中采集的蚊虫直接用于致病力研究,室内饲养蚊虫作为对照组(E组)。利用白僵菌的孢子悬浮液处理不同栖境的淡色库蚊幼虫,记录幼虫死亡数,计算各处理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结果显示,经白僵菌处理后,淡色库蚊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率,试验10 d后,淡色库蚊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均达95%以上。 A、 B、 C、 D、 E 组幼虫的致死中时 LT50分别为:6.2、6.4、5.7、5.8、3.8 d,野外采集蚊虫比室内饲养蚊虫的死亡高峰期推迟2~3 d。结果表明白僵菌有望应用于蚊虫的生物防治中。

  • 上海市冬季尖音库蚊复合组现状初步研究

    作者:周毅彬;朱江;范明秋;刘耀;张春哲;冷培恩

    为研究上海市冬季尖音库蚊复合组生态学,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3月中旬,在上海市7个区县(3个郊区,4个市区),每旬开展一次冬季尖音库蚊复合组调查.结果发现郊区和市区地上建筑的尖音库蚊复合组进入越冬状态,而市区地下建筑的尖音库蚊属相当一部分没有进入越冬状态,且市区地下建筑的尖音库蚊复合组吸血率与郊区和市区地上建筑越冬的蚊虫没有显著差异.

  • 四种常见蚊虫的COⅠ基因分子进化分析

    作者:沈元;兰策介;鲁亮;马广源;吴家林

    为了解无锡4种常见蚊虫的COⅠ基因特征和蚊虫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对无锡淡色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的COⅠ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在GenBank中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基因特征、颠换率、遗传距离,利用MEGA4.1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4种蚊虫的COⅠ基因序列扩增长度为699~717 bp,GC含量为30.62%~32.49%,种间颠换率为11.74%~15.49%,种间遗传距离为0.121~0.151;每种蚊虫为单系群的支持值都为100.COⅠ基因具有种属特异性,可以用于4种常见蚊虫的分类鉴别.

  • 苏丹瓦乌地区蚊媒密度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毅;朱紫雯

    为明确任务区蚊媒种类、密度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笔者采用人诱法和容器指数法对苏丹瓦乌地区蚊媒的成虫和幼虫开展了密度监测.结果表明,在瓦乌维和任务区,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冈比亚按蚊和阿拉伯按蚊,由旱季进入雨季,蚊虫组成由单一的淡色库蚊变化为3种蚊虫共存的状态.其中阿拉伯按蚊偏好于干燥环境,而冈比亚按蚊则选择湿润环境.同时研究发现,按蚊幼虫选择弱酸性、低盐度、较清澈的积水孳生,水藻和植物有利于其孳生繁衍.库蚊则选择酸性、较浑浊的积水进行孳生.按蚊幼虫的孳生特点和成虫的活动生态特点,为开展任务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

  • 田鼠巴贝西虫Babesia microti截短型分泌抗原的重组表达及其在诊断上的应用

    作者:黄艳丽;曹杰;蔺智兵;张厚双;周勇志;胡永浩;周金林

    田鼠巴贝西虫分泌抗原1(Babesia microti secreted antigen 1,BmSA1)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抗原候选分子,但全长蛋白的表达量少,也不宜纯化.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N-末端信号肽后,C-末端跨膜区前,包含CPSF73-100C功能区的228个氨基酸所编码基因片段,重组高效表达了一个可溶性截短型抗原,解决了完整蛋白重组表达纯化的困难.纯化的截短型抗原作为酶联免疫试验(ELISA)诊断抗原,可清晰地区分阴性及阳性鼠血清,并与其他病原感染无交叉反应,显示其诊断的特异性.鼠人工感染田鼠巴贝西虫系列血清检测表明,该抗原可检测早期感染(5天)和感染(55天)以后的样本,显示其对不同时期感染的宿主均具有诊断价值.结果表明,重组B.microti截短型抗原可作为一种诊断制剂检测田鼠巴贝西虫抗体.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