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림상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781
- 国内刊号: 42-176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利用CT扫描和蝶窦新分类方法对国人蝶窦发育情况的研究
目的:根据新的蝶窦分类方法对中国人的蝶窦进行分类研究,了解中国人的蝶窦发育状况.方法:收集100例成人蝶窦的CT检查资料,排除标准为CT显示有蝶窦病变、颅内肿瘤、颅面部解剖异常者.通过GE公司AW4.4图像后处理系统,利用MPR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x、y、z轴调整,得出标准对称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重建图像.依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结果:中国人的蝶窦气化程度似乎有“两极分化”趋势,即气化较差的如甲介型及鞍前型占10%,而气化良好者其气化程度远高于国外.蝶体型、外侧型、小翼型、前向型均未见,而斜坡型占26.66%,混合型占73.33%,中国人蝶窦的混合型比例更高.结论:蝶窦的不同气化程度对于各种经蝶手术操作会有重大影响,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仔细对其进行分型,不仅有利于判断蝶窦的气化程度、分型,而且可以很好地明确蝶窦周围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甚至有助于判别其解剖标志,对于各种经蝶手术有极大帮助.
-
咽鼓管测压在判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咽鼓管测压(TMM)在判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OME)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84耳)(OME患者的双耳均进行TMM检测,以量化评估咽鼓管(ET)功能.测试时在患者吞咽水的同时鼻咽部分别给予30、40及50 mbar的压力,记录各压力下鼻咽部压力和外耳道内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咽鼓管开放潜伏期指数R.R<1时表示ET开放正常,记为2分;R>1时表示ET延迟开放,记为1分;当外耳道没有记录到压力变化时表示ET没有开放,记为0分.将3个压力下测到的得分相加即为检测耳的ET评分(ETS),差为0分,好为6分.根据初次检测TMM时的病史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慢性OME组[阳性对照组,30例(38耳)]及急性OME组[35例(46耳)].患者的正常耳设为正常对照组,共计46例(46耳).急性OME组患者在就诊后的1~2个月均采用统一、严格正规的治疗措施,根据疗效将急性OME组进一步分为有效组[26例(33耳)]和无效组[9例(13耳)].结果:正常对照组ETS为5.11±1.32,阳性对照组ETS为1.08±1.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OME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在治疗前ET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有效组ETS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无效组ETS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和无效组在治疗后ETS均有显著提高(P<0.05),有效组治疗后ETS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治疗后ETS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MM可以判断急性OME的预后.急性OME患者的ET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ETS较高的患者经过规范的药物、穿刺注药等治疗,ET功能可以恢复,OME可以治愈;ETS较低的患者则短期内难以治愈,可以考虑置管.若置管后ETS无明显好转,则应在发病3个月之内考虑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旨在尽快恢复ET功能,避免发展为慢性OME.
-
单纯性眶壁爆裂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单纯性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单纯性爆裂性眼眶骨折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骨折的部位、程度、形态及特点.16例眶壁骨折患者中,2例保守治疗,11例行鼻内镜下眶壁骨折修复术,3例行鼻内镜联合上颌窦根治手术.结果:16例复视患者中,13例治愈,3例好转;11例眼球内陷患者中,10例治愈,1例欠矫;15例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中,13例眼球运动完全正常,2例眼球运动基本正常.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CT扫描对单纯性眶壁爆裂骨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鼻内镜联合上颌窦根治手术是治疗眶壁骨折的有效方法.
-
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同时行与不行鼓膜置管对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镜监视下低温等离子刀行腺样体消融并单纯鼓膜切开不行鼓膜置管和并鼓膜置管2种方法对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分析52例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常规行内镜、鼻咽X线侧位片、内耳CT及声导抗检查明确诊断;分别在内镜监视下行低温等离子刀手术切除腺样体并行鼓膜切开不置管(A组)与并行鼓膜切开加置管(B组),术后观察统计2种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结果:A组30例(58耳),治愈36耳,好转14耳,无效8耳,有效率为86.2%;B组22例(40耳),治愈32耳,好转6耳,无效2耳,有效率为95.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内镜监视下低温等离子刀行腺样体切除术加鼓膜切开引流可减少鼓膜置管次数,减少鼓膜穿孔的风险.
-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使用鼻腔填塞与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处理方法——负压引流的可行性,观察与鼻腔填塞法相比是否存在优势.方法:通过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鼻腔填塞组和鼻中隔负压引流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在伤口疼痛、口干、睡眠障碍、结膜充血、术后局部换药操作时的不适感及出血情况的VAS评分,并于术后1、6周随诊,了解发生再次出血、鼻中隔穿孔、粘连、局部感染等情况的差异.结果:在术后24、48 h伤口疼痛、口干、睡眠障碍、结膜充血、术后取纱条或拔出引流管时的不适感及出血情况6个方面,鼻腔填塞组的VAS评分均大于鼻中隔负压引流组(均P<0.05);尤其在48 h换药时,鼻腔填塞组的出血量[(21.03±5.88)m1]大于负压引流组[(0.52±0.63)ml] (P<0.01).术后1、6周随访,2组间疼痛或并发症等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使用鼻中隔负压引流切实可行,与鼻腔填塞相比,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成人嗅黏膜嗅鞘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迁移特性
目的:探讨成人嗅黏膜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体外迁移特性.方法:分离并培养成人及大鼠鼻腔嗅黏膜来源的嗅鞘细胞,分别观察2组嗅鞘细胞的生长、分型以及体外迁移能力.结果:成功分离培养成人和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成人嗅黏膜嗅鞘细胞的生长、分型、体外迁移能力及迁移特点与大鼠黏膜嗅鞘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成人嗅黏膜嗅鞘细胞与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相比,具有类似的细胞特性,可以作为临床细胞移植修复神经损伤的可靠的细胞来源.
-
航空鼻科疾病防控措施和医学鉴定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航空鼻科疾病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控措施和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和总结1966-2013年503例605例次飞行人员鼻科疾病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①605例次航空鼻科疾病包括550例次一般鼻科疾病和55例次特殊鼻科疾病,一般鼻科疾病包括140例次结构异常性疾病、290例次炎症性疾病、73例次变应性疾病和47例次囊肿肿瘤性疾病;特殊鼻科疾病为55例次鼻窦气压伤(SB).②SB发生于额窦和(或)上颌窦的比例为95.55%.③囊肿肿瘤性疾病所继发的SB构成比高于结构异常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变应性疾病(均P<0.05).④继发性SB的停飞构成比高于结构异常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变应性疾病和囊肿肿瘤性疾病的停飞构成比(均P<0.05).⑤不同机种飞行人员低压舱检查方案不尽相同,鼻窦气压功能合格的飞行人员方可继续飞行.⑥航空鼻科疾病的治疗要点是治愈鼻内病变的同时恢复窦口通畅,医学鉴定要点是恢复正常的鼻窦气压功能.结论:航空鼻科疾病的医学鉴定关键是评估低压舱鼻窦气压功能,规范的航空鼻科疾病诊治和医学鉴定可有效避免飞行事故,提高出勤率.
-
中文版听觉行为分级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汉语听觉行为评估的研究
目的:通过使用中文版听觉行为分级(CAP)对母语为汉语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行为进行评估,检验中文版CAP问卷的评分者信度.方法:由患儿家长及言语康复中心语训教师各1名使用研译的中文版CAP分别对50例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术后的听觉行为进行评估,并利用Kappa一致性系数检验问卷的评分者信度.结果:2名评分者对患儿评分完全一致者为35例(70%),评分相差1级者为12例(24%),评分相差2级者为3例(6%).Kappa一致性系数为0.624.结论:中文版CAP具有良好的评分者信度,有助于动态评估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汉语听觉行为.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嗅觉功能以及嗅球体积和嗅沟深度的研究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主观嗅觉功能以及嗅球体积、嗅沟深度与嗅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D患者(AD组)及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各50例,应用T&T嗅觉测试法检查所有受试者的嗅觉功能,并行头颅MRI扫描分析其嗅球体积、嗅沟深度.结果:AD组T&T嗅觉识别阈分数(2.80±0.31)显著高于对照组(1.5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嗅球体积及平均嗅球体积AD组分别为(29.78±5.17)、(30.14±4.87)、(30.05±5.08)mm3,对照组分别为(36.65±4.08)、(36.56±4.12)、(36.46±4.11)mm3;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D组与对照组左右两侧嗅沟深度均及平均嗅沟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D组嗅觉识别阈与平均嗅球体积呈负相关(r=-0.711,P<0.05),嗅觉识别阈与平均嗅沟深度无相关性(r=-0.127,P>0.05).结论:AD患者嗅球体积减小,嗅沟深度不变;嗅觉功能与嗅球体积具有相关性,与嗅沟深度无关;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嗅觉减退的程度具有一致性;嗅觉功能减退可作为AD患者早期客观的诊断指标.
-
C/EBPα和CK10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组织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CK10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在NIP发生、发展及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二步法检测30例NIP组织、20例鼻息肉(NP)组织和10例正常鼻黏膜(NM)组织中C/EBPα、CK10的表达.结果:①NM、NP与NIP组织中C/EBPα、CK10的阳性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单纯NIP组与不典型增生NIP组中C/EBPα、CK10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复发NIP组与未复发NIP组中C/EBPα、CK10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NIP组中C/EBPα和CK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8,P<0.01).结论:C/EBPα、CK10在NIP上皮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C/EBP-α和CK10的高度表达可作为NIP复发的指标.
-
梅尼埃病的内淋巴积水和积水程度3D FLAIR MRI显影
目的:通过双侧经鼓室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行内耳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核磁共振(3D FLAIR MRI)成像,探讨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在前庭和耳蜗显像的阳性率,评价3D FLAIR MRI成像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确诊为单侧梅尼埃病的48例患者,经鼓膜注射8倍稀释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24 h后在3T场强下行内耳3D FLAIR MRI扫描,观察内、外淋巴间隙的显影情况,对内、外淋巴间隙显影范围进行测量,分析并评估内淋巴积水的程度.结果:3D FLAIR MRI显示造影剂分布到内耳外淋巴间隙,使外淋巴液显影增强,从而区分出内、外淋巴间隙.48例受试者中患耳前庭处外淋巴间隙均清晰显影,可清晰对比显示前庭处的内淋巴积水征象,其中轻度积水8例,中度积水17例,重度积水23例.达到梅尼埃病诊断标准的中度及重度积水患者共40例,诊断率为83.3%(40/48);8例(16.7%)可清晰显示耳蜗处积水.48例受试者行经鼓室钆喷酸葡胺注射后,除少数出现短暂眩晕外,均未见鼓膜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鼓室钆喷酸葡胺注射内耳成像技术检查梅尼埃病患者膜迷路积水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并且可以对积水程度进行轻、中和重度分级,虽为有创性检查但不良反应少,可为梅尼埃病的诊断提供直接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
鼻腔肌上皮瘤1例
-
鼻腔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
鼻腔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
-
以低钠血症为首发症状的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
-
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168例分析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而难治性鼻出血因其出血部位隐蔽、治疗棘手,盲目的前后鼻孔填塞不仅使鼻腔黏膜损伤大而且疗效欠佳,所以明确出血部位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关键.我科2006-08-2014-06期间采用经鼻内镜引导下电凝治疗168例鼻出血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鼻腔纽扣电池异物17例诊治分析
鼻腔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异物多见于豆类、瓜子、花生、纸团、塑料制品及玻璃珠等.近年来,因管理不善由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纽扣电池造成儿童鼻腔异物的病例逐渐增多,如不及时合理诊治,可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给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我科2008-01-2013-12期间共收治鼻腔纽扣电池异物患儿17例,现将有关诊疗经验报道如下.
-
鼻科医生为什么要关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下呼吸道
-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鼻黏膜microRNA的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AR)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前后鼻黏膜microRNA表达的变化.方法: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及滴鼻法建立AR小鼠模型,以腹股沟皮下注射法进行SIT,以叠加法进行行为学评分,计算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个数,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OVA-slgE的表达及鼻腔灌洗液中IFN-γ与IL-4的表达.3组小鼠分别用microRNA基因芯片进行初步筛查,筛查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Fold change≥2.0且P<0.05的microRNA,而后用GeneSpringl 2.5软件进行靶基因预测并与免疫反应和炎症相关通路中的mRNA取交集.用MEV-4-6-0软件做聚类分析图,Cytoscape_v2.8.2做靶基因网络图.结果:AR小鼠模型及SIT成功.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9个microRNA表达下调,6个microRNA表达上调.聚类分析可明显看出治疗组和模型组分别聚在2个分支.这15个microRNA的靶基因有5 753个,取交集后得到451个与SIT相关性更大的靶基因.从网络图看出,一个microRNA可以调控多个靶基因,一个基因也可以受多个microRNA的调控,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SIT的过程.结论:鼻黏膜mi-croRNA的表达在AR进行SIT前后发生了变化,microRNA可能参与了AR的SIT过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缩小microRNA靶基因的查找范围,有利于研究AR在SIT后变化的microRNA对其相关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AR的发病和SIT机制的认识提供了依据.
-
鼻用激素剂量差异对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重塑及MMP-9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鼻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小鼠鼻黏膜重塑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生理盐水组(NS组)],B组[卵清蛋白组(OVA组)],D1组(低剂量布地奈德组),D2组(中剂量布地奈德组)及D3组(高剂量布地奈德组).分别接受OVA或NS腹腔注射、鼻部激发.D1、D2及D3组小鼠使用不同剂量的布地奈德鼻喷激素(0.6 μg/20 g、3.0 μg/20 g、15.0 μg/20 g)喷鼻12周,1次/d.分别在4周末及16周末评估小鼠鼻部症状学的变化,并于16周末取小鼠鼻腔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PAS及MT法染色评估其鼻腔黏膜重塑变化.使用ELISA测定小鼠鼻腔黏膜MMP-9的含量.结果:16周末B组小鼠的挠鼻、喷嚏次数及嗜酸粒细胞浸润个数均较A组增多,且出现杯状细胞增多,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上皮下纤维化及胶原沉积的变化.0.6 μg/20 g的布地奈德治疗可以抑制AR小鼠的鼻部症状学变化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而对于鼻腔黏膜重塑变化则需要至少3.0 μg/20 g的鼻喷激素.鼻喷激素可以抑制AR小鼠鼻腔中MMP-9的分泌.结论:高剂量鼻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AR小鼠鼻腔MMP-9的分泌,抑制鼻腔黏膜重塑的发展.
-
蜗外电刺激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的实现及电极位置对参数的影响
目的:探索微创圆窗龛电刺激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的可行性,并研究相关刺激和记录参数.方法:取10只(20耳)健康清洁级Hartley豚鼠,经鼓膜将刺激电极正极置于圆窗龛,刺激电极负极分别置于外耳道口的不同位置,分3组记录EABR:A组正负极间电场平行于蜗轴体表投影,B组电场垂直于蜗轴指向乳突方向,C组电场垂直于蜗轴指向颧骨方向.应用系列减少伪迹的方法、合适的刺激和记录参数来记录EABR.结果:20耳听力正常健康豚鼠,经圆窗龛电刺激均可记录到分化及重复良好的EABR波形.其中,A组电极位置较B、C组更易引出分化良好且稳定的EABR波形.A、B、C组EABR阈值分别为(0.54±0.11)、(0.62±0.12)、(0.70±0.14)mA.刺激强度为0.8 mA时A、B、C组潜伏期分别为(1.71±0.05)、(1.77±0.03)、(1.86±0.04)ms,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圆窗龛电刺激可成功记录到 EABR波形,当刺激电场平行于蜗轴方向时EABR波形分化良好且稳定,可为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前EABR的测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刺激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聋 -
人工智能技术在眩晕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 眩晕病因鉴别诊断的复杂性眩晕是指人体的空间定向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运动性幻觉,是为常见的主诉之一,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达20%~30%1.眩晕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这些老年患者往往同时伴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眩晕的发作往往可引发患者基础疾病的恶化,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眩晕还常常伴随平衡功能障碍,可引发跌倒等危害健康的严重后果.在美国,意外跌倒是导致老年人外伤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约有13 000老年人死于此,而有眩晕发作病史人群的跌倒发生率比平衡功能正常者高12倍[2].
-
梅尼埃病检查方法研究进展
梅尼埃病(Meniere' s disease,MD)是一种特发的内耳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法国人Meniere于1861年首次报道了该病而名载史册,此后临床上将不明原因的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聋、耳鸣(三联征)和耳胀闷感(四联征)称为MD.MD好发于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周围性眩晕占眩晕疾病的30%~50%,其中MD的发病率居周围性眩晕单病种第2位,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
郑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变应原谱分析
目的:分析郑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儿主要变应原的分布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20种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对412例拟诊为AR的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9例(79.85%)呈阳性反应,吸入性变应原以粉尘螨(87.54%,288/329)高,其次为屋尘螨(86.32%,284/329)、猫上皮(62.31%,205/329)、真菌Ⅰ(47.72%,157/329)、狗上皮(43.16%,142/329)等;食入性变应原以小虾(13.68%,45/329)高,其次为鸡蛋(5.17%,17/329)、鲤鱼(4.56%,15/329)、肉蛋白Ⅰ(3.04%,10/329)、牛奶(3.04%,10/329)等.结论:尘螨、猫上皮、真菌Ⅰ、狗上皮是郑州地区儿童AR主要的变应原,改善患儿居住环境,避免接触变应原至关重要.
-
患者教育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应用患者教育的模式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进行系统地健康教育,并对患者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探讨患者教育在AR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01-2013-12期间收治的100例A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只提供药物治疗,而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行患者教育,比较2组患者对治疗的遵循程度、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和AR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就诊次数和诊疗费用,并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实验组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为44例,而对照组仅有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各分类症状和总体症状评分的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鼻出血、鼻干燥、鼻黏膜溃疡)和AR并发症(哮喘、慢性咳嗽、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就诊次数和平均诊疗费用(以布地奈德鼻喷剂计算)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患者RQLQ评分的总分值和7个维度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教育能帮助AR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和危害、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对疾病的复杂性及诊治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并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AR并发症的发生率,节约医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进展
-
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视觉模拟量表(VAS)及治疗依从性评分问卷调查.120例进入调查的患者按是否接受过用药指导分为A1组和B1组,按是否接受过用药监督分为A2组和B2组.研究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患者治疗依从性、认知水平、RQLQ得分、VAS得分与其生活质量各领域(日常生活受限、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状、鼻炎相关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及心理情感反应)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病程长短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可提高AR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安徽芜湖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家居环境尘螨变应原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安徽芜湖地区尘螨变应性鼻炎(AR)患儿家居环境内尘螨变应原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2例AR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家中卧室及客厅地板、床垫、枕头、沙发等处表面灰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灰尘样本中粉尘螨第1组分变应原(Der fl)和屋尘螨第1组分变应原(Der pl)的含量,以中位数(小值,大值)表示尘螨变应原含量.结果:采集的102份尘样中,患儿家内尘螨样本中Der f1和Derpl含量分别是2.66 (0.03,26.63),3.48(0.03,33.68),Der fl含量显著少于Der 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样本按市区及乡镇分类,分别有68例、34例,患儿家内尘螨样本中Der fl含量分别是2.91(0.31,26.63)和2.40(0.08,16.02),Der pl含量分别是4.28(0.03,20.77)、3.88(0.14,33.68),市区尘螨含量显著多于乡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样本按性别分类,男孩与女孩家中尘螨变应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徽芜湖地区AR患儿家居环境中尘螨以Der pl为主,市区尘螨含量显著多于乡镇,加强尘螨变应原的健康教育,控制居室内尘螨变应原污染,尤其是市区,对于防治儿童AR等过敏性疾病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