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肿瘤抑制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应用组织芯片在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的可行性.方法 取40例胆囊癌、24例胆囊良性病变和16例癌旁黏膜标本,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成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和57.5%,与胆囊良性病变(75.0%,29.2%)和癌旁黏膜(93.8%,12.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p16的低表达和cyclin D1的高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P<0.025,P<0.01)、浸润深度(P<0.01,P<0.025)、淋巴结转移(P<0.01,P<0.01)以及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25,P<0.05)密切相关.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结论 p16和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16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胆囊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
补钠与限钠对肝硬化尿钠及腹水消退的影响
比较补钠与限钠对肝硬化腹水消退的影响.9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补钠组45例低盐饮食,静脉补氯化钠(3~5)g/d,限钠组45例低盐饮食.治后10d补钠组尿钠、尿量分别为(265.46±63.68)mmol/L和(2362.11±613)ml/d,均显著高于限钠组分别为(181,23±61.31)mmol/L和(1657.13±475.60)ml/d(t=4.83、5.41,P<0.01).腹水消失,补钠组32例(71.11%)多于限钠组(19例,占42.22%),(x2=7.65,P<0.01);腹水消失时间,补钠组(28.01±18.12)d短于限钠组(42.01±12.11)d,(t=2.18,P<0.05).肝硬化腹水在用利尿剂同时应适当补钠,有利于腹水消退.
-
腹腔穿刺放液灌洗及注射抗生素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价值
为探讨腹腔穿刺放液,灌洗及注射抗生素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治疗价值.对单纯静滴抗生素(Ⅰ组)与静滴抗生素并用排放腹水、腹腔灌洗和注射抗生素(Ⅱ组)治疗SBP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Ⅱ组患者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Ⅰ组(77.97%对48.84%,P<0.05).说明腹腔穿刺放液、灌洗及注射抗生素是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有效方法.
-
中药朝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观察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对50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和HB-V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活动性、代偿期)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进行朝阳丸(36例)或干扰素(14例)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脏功能、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血清补体、血清肝炎标志物、HRVDNA、肝脏超微结构及血清干扰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朝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疗效.
-
普萘洛尔联合消心痛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前瞻性研究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很高,是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出血后约50%~80%的幸存者会发生再出血.
-
病毒性肝炎患者α-干扰素中和抗体发生率及其时间规律的研究
为了探讨α-干扰素(IFN-α)中和抗体(NA)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时间变化规律性,采用抗病毒中和生物测定法(ANB)检测了32例健康人和116例IFN-α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NA.结果健康人及IFN治疗前患者血清中未检出NA,而IFN治疗后患者共有20例NA阳性,总检出率为17.2%.其中IFN-α 2a、IFN-α 2b、IFN-α 1b治疗组NA阳性率分别为34.6%、13.2%和11.5%.NA出现的时间变化随治疗时间的增加,阳性率逐渐递增.提示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治疗后可产生NA,且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不同亚型的IFN-α治疗后NA发生率不同.
关键词: 干扰素 中和抗体 病毒性肝炎 抗病毒中和生物测定法 -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内源性一氧化氮产量及其与内毒素的关系
为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内源性一氧化氮(NO)产量及其与内毒素的关系,对114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浆NO2-和内毒素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NO2-、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无腹水组、腹水组、腹水并肾衰组血浆NO2-及内毒素水平依次升高.血浆NO2-与内毒素呈显著相关(r=0.7452,P<o.001).经治疗后,随内毒素水平的下降,NO2-水平也下降.上述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NO产量明显增多,内毒素为其主要诱因.
-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拉米夫定(LAM)抗乙肝病毒(HBV)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但随着其疗程的延长,病毒变异成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而阿德福韦酯(ADV)的上市,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对ADV治疗LAM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了初步研究.
-
急慢性乙型肝病临床与肝组织中Fas抗原和Fas配体表达的原位研究
为探讨CTL-Fas-FasL系统在急慢性乙型肝病中的作用,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10例急慢性乙型肝病组织中的Fas抗原和FasL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Fas和FasL的表达率急性乙肝分别为55.3%和60.5%、慢性乙肝87.0%和84.8%、肝硬化80.0%和70.0%、慢重乙肝100%和100%(P<0.05);慢性乙肝其肝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血清ALT水平无关,而与血清A、A/G、PTA和TBIL水平有关.结果表明,由CTL-Fas-FasL系统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在急慢性乙型肝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 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 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
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2例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48例单用拉米夫定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阴性率和肝功能复常率明显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率40.5%,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22.9%(P<0.01);随访24周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仍高于拉米夫定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综合应答率,并可防止或减少YMDD变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