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 림상심전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272
- 国内刊号: 34-110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不同温度门诊男青年早期复极的心电图特征
目的 观察不同环境温度下门诊青年男性早期复极的发生率及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3580例门诊青年男性人群的基本信息及心电图资料,分别统计出不同室温下早期复极的检出率,并分析其心电图变化特征.结果 室温为20~30℃时,早期复极检出率2.33%;室温为10~20℃时,早期复极检出率为4.93%;室温为0~10℃时,早期复极检出率高,达到13.03%;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J波型早期复极的比重逐渐上升,其中当环境温度为0~10℃时J波型占早期复极中的比重高,达到64.24%(p <0.05);不同环境温度下,早期复极改变的导联分布类型以Ⅱ型多,Ⅰ型次之,Ⅲ型少.结论 门诊青年男性人群中早期复极并不少见,环境温度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检出率;低温环境下早期复极检出率的提高可能与J波的出现增加有关.
-
超声心动图对瓣膜置换术的疗效评价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变化和心功能状态情况,以及三尖瓣反流程度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对照组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对比对照组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手术前1周和术后三月左心房横径(LA)、右心房横径(RA)、左心室张舒末期内径(LV)、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LVEF)、右室收缩期射血分数(RVEF),对三尖瓣瓣环舒张以及收缩末径进行测量,从而可以准确地算出三尖瓣瓣环缩短率Rt,计算公式是Rt=(TD-TS)/rD;随后将三尖瓣返流束描绘出来同时计算其面积大小,计算返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比值TRA/RAA;测量三尖瓣大返流速度V,4V2+10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MS术前一周组较对照组LA、HA、LV、RV、LVEF、RVEF、Rt、TRA/HAA及PAS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RA/RAA将TR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对比三组结果显示中、重度FTR组较轻度FTR组RV、TRA/RAA、Rt、PASP测值增高,其中RV、Rt、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FTR组较中度FTR组PASP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S术后三月组较MS术前一周组比较,LA、RA、RV、LVEF、RVEF、Rt、TRA/RAA、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末内径(LV)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根据二尖瓣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三尖瓣成形术将患者分为成形术与非成形术两组三尖瓣成形术组与非成形术组比较,RA、RT、TRA/RAA、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及RVEF测值无统计学差异.21例施行三尖瓣成形术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患者中,14例术后TR消失(占67%),7例转为轻度TR(占33%).结论 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情况,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是否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
有极慢心室率患者的心率变异研究
目的 观察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出现极慢心室率<40bpm)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数SDNN.方法 动态心电图检查者中,慢心室率小于40bpm的病例,分为窦律无房颤或房扑组、全程房颤或房扑组(标记为“窦性”统计)、窦律伴房颤或房扑组,记录性别、年龄、慢、快及平均心室率、慢心室率性质、长N-N间期及性质、心率变异指数SDNN.另取同期无极慢心室率的窦律组90例和全程房颤或房扑组102例作对照.SDNN正常值为文献提供的参考值.结果 平均SDNN在极慢心室率窦律组为200.5±57.1ms,平均年龄男性组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极慢心室率房颤或房扑组为232.2±39.6ms,平均年龄男性组明显低于女性组(p<0.001);无极慢心室率窦律组为103.0±39.7ms,平均年龄男性组与女性组无明显差异;无极慢心室率房颤或房扑组为151.8±42.5ms,平均年龄男性组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有极慢心室率的各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p<0.001~0.05);无极慢心室率的窦律组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p<0.001);无极慢心室率的房颤或房扑组的全组和男性组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p<0.05).结论 常见病患者中,平均SDNN在有极慢心室率各组均明显高于无极慢心室率的各组,男性出现极慢心室率的平均年龄明显早于女性;有极慢心室率的各组和无极慢心室率的房颤或房扑组的全组和男性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无极慢心室率的窦律组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
-
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分析
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约有50%左右有家族聚集性,又称“家族聚集性心肌病(Famili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FHC).根据肥厚的部位不同,Maror[1]将HCM分为:①前室间隔肥厚;②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厚;③室间隔与左室前侧壁均增厚,可累及后间壁和/或左室侧壁;④仅累及心尖部.按血流动力学分型分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与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由于心室肌肥厚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导致了心室肌发生电重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得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ECG)及心电向量图(VCG)的表现也复杂化.本文结合心脏超声,对肥厚性心肌病的ECG及VCG进行分析.
-
两例ICD误放电分析
病例1患者55岁女性,主因劳力性胸憋2年,加重1天于2012-12-29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未规律服药.2012-12-28凌晨2时左右小便后出现晕厥,伴肢体抽搐,持续数分钟后自行恢复意识,就诊于当地医院,后发作晕厥两次,急诊转入我院,入院后患者发作晕厥、抽搐,电监护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予以非同步电复律.查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期前后径68mm,左室收缩期前后径55mm,左室壁运动不协调,运动幅度弥漫性减低,以后壁及下壁为著,二尖瓣中度返流,射血分数37%,患者具备ICD植入指征,根据患者经济条件,2013-01-07为患者植入单腔ICD圣犹达V-196,术后采用分层治疗的原则进行程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检测标准为375ms/160min-1/12个间期,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检测标准为300ms/200min-1/12个间期,术后患者拆线出院.
-
肝癌晚期患者高血钾致快速性窦室传导分析
病史摘要:男性患者,70岁,因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无放射状痛,不伴恶心、呕吐、发热、寒战、黄疸、无尿频、尿急、尿痛.经上级医院确诊为肝癌.发病后患者食欲不佳,入院前突发心慌、神智恍惚、尿量少(陪护家属诉).急查心电图:各导联P波显示不清、P-R及Q-T间期各波形分界不清,无法精确测定,Ⅱ、Ⅲ、AVF、V1~V6呈rS型、S波明显增宽、各导联QRS与ST-T之间分界不清,既不像右束支传导阻滞又不像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延长、T波振幅低且圆钝,呈窦室传导(如图1).入院后查血钾7.60mmol/L,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复查心电图无改变,血钾7.96mmol/L呈上升趋势,请肾内科会诊行血液透析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再次复查心电图显示正常(如图2).
-
变异型插入性室性早搏与延迟代偿间期
例1男,61岁.2015年9月21日因头晕、视物双影6小时来诊.症状持续出现,无明显诱因,与头部及体位变化无关,无黑矇、意识障碍、四肢麻木、抽搐、大小便失禁等.颅脑MRI示:右侧颞顶枕叶软化灶.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病史,未经治疗,七年前因“心动过速”曾来院治疗.脑囊虫病史17年,曾在我院手术治疗,术后视神经受损,左眼内收受限、视野变小.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曾有抽烟史20年,现已戒烟.T36.3℃,P83bpm,R20bpm,BP135/78mmHg,心率83bpm,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Ⅲ~Ⅳ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
-
儿科持续性房颤一例报告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心房肌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功能恶化为特征的极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房颤的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作为儿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儿科房颤的发生率是较低的,今就本院收治的一例持续性房颤患儿做一报告.
-
A型心室预激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例
患者女、85岁,因间歇性心悸、胸闷、心动过速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示(见图):窦性心律,心率58bpm,P-R间期0.11s,QRS时限0.16s各导联QRS起始部均粗钝呈δ波,V1~V6导联δ波与QRS主波均向上,考虑为A型心室预激.V1~V3呈宽大R波,Ⅰ、Ⅱ、avF、V5、V6导联终末S波及AVR之R波粗钝>0.04s,P-J间期为0.30s(>0.27s),提示:A型心室预激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胸导ST-T改变属于A型心室预激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继发性改变.
-
远程心电监测:概念与应用概述
早的远程心电监测是通过电话实现心电远程监测,又叫电话心电远程监测(Tele Telephone ECG,TTECG).由美国医生丹尼尔戴维(Daniel David)于1988年创办了心脏医疗公司(Cardiac Medical Company),专门从事电话心电远程监测工作(Cardiac Telemedical Monitoring),在美国逐步建立一系列电话心电远程监测中心站,每个中心站联系相应医院和康复中心的心电监护患者,向患者提供远程心电监护服务,得到了医院门诊患者、康复患者、手术麻醉患者和监护室患者的欢迎.
-
远程心电监测:防止混珠扎实为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尤其是近年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终端、移动互联的迅猛进展,远程心电业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迅速在医院内得以实现,更是走人了医联体、走入千家万户,成为远程医疗的急先锋.
-
远程心电监测:临床作用的正确定位
一.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远程医疗涵盖远程医学检测、监护、咨询、急救、保健、诊断、治疗以及远程教育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远程医疗可以弥补医疗服务资源相对紧缺和满足客户刚性需求,其核心是平衡潜在获益和拓展应用领域,重点是维系和优化医患关系和信息安全.远程医疗有便捷服务、随处可及、无处不在的优点,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远程医疗服务有其不及医院和诊疗中心的医疗服务项目不丰富、医疗技术资源不充实和患者资源短缺等弱项.美国ATA主席在2016年度会议提出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淡化强调硬件技术,关注优化疾病管理和辅助诊疗实践.
-
远程心电监测:自动诊断如何质控
目前,互联网医疗、移动健康等许多新概念层出不穷,而仪器设备是开展新技术的物质基础.远程心电监测是远程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计算机设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医疗单位和医生在选择远程心电监测计算机系统应该进行质控,要综合考虑远程心电监测目的、服务对象和具体应用情景.
-
远程心电监测:人工诊断如何质控
随着远程心电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就涉及到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心电诊断质量控制,所谓心电图质量控制是指科室或远程网络诊断平台对每一位心电诊断医生的心电图报告的描述和诊断结果对照心电图的诊断标准给予评价,并根据评价和合格率提出改进的建议,也可以称为心电图报告质量的持续改进.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远程心电图诊断的质量控制.
-
2相折返
自William于1887年发现并提出心脏电活动的折返现象以来,折返一直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传统观点认为折返的发生均为0相折返,即折返环路上的电传导只能是0相去极化时的电位差,即相邻细胞的去极化传播只能由0相电压差引起.直到1991年,国际著名的心电生理专家Antzelevitch首次证实并提出2相折返的概念.
-
2型Wellens综合征
[定义]自1982年Wellens综合征被提出后,其已受到广泛重视,这一综合征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显著,对及时识别和处理这些患者能起很大作用.当今,其被归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范畴,并被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等危症.随着对Wellens综合征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发现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正负双向T波的心电图改变也有相同的临床意义,并被称为2型Wellens综合征.
-
再论房颤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房颤)性心肌病是指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当长期存在快而不齐的心率时,可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扩张、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受损,射血分数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心衰)而获诊断.一旦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窦律)或心室率得到严格控制后,心脏扩大与心衰能够迅速、甚至完全逆转.房颤性心肌病是一种独立存在、并非少见的继发性心肌病,与其他继发或原发性扩心病合并房颤的情况容易混淆,使患者常被漏诊而严重影响治疗与预后,故临床医生应给予充分重视.
-
线粒体的离子通道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和产生能量的重要场所,心肌线粒体为不断运动的心脏提供能源.多种因素可以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线粒体结构由外至内可分为线粒体外膜(OMM)、线粒体膜间隙、线粒体内膜(IMM)和线粒体基质四个功能区.近年研究发现,其外膜和内膜上存在离子通道或离子转运体,不仅参与线粒体和细胞内的离子调节,而且调控着线粒体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心肌细胞的生理过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章将介绍线粒体离子通道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这对于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
儿童CPVT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的原发性心脏电紊乱,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QT间期正常的儿童或青少年,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VT)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为特征,常伴发晕厥或猝死,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未经治疗的CPVT患者的病死率约为40%.CPVT易被误诊或诊断延迟.
-
早复极综合征伴反复晕厥
患者男,18岁,反复发作晕厥,静息12导联心电图见图1.试题内容因患者拒绝ICD治疗,下面哪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给患者的佳选择?A.胺碘酮;B.倍他乐克;C.奎尼丁;D.心律平;E.美西律;正确答案:C.奎尼丁答案分析从图1容易看出患者的心电图很多导联存在J波,且包括V2导联上的Brugada波.结合患者有反复晕厥的病史,因此,诊断患者为J波综合征并非困难.因心电图J波改变的机制是跨心肌细胞膜的Ito电流增强引起,因此,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选择有抑制Ito电流作用的奎尼丁.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