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epts & Practice 내과리론여실천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6087
- 国内刊号: 31-197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预激方案和标准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预激方案与标准化学治疗(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可随访的初治AML患者,分成预激方案组(n=60)和标准方案组(n=115),标准方案组采用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预激方案组采用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IAG(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治疗,2组患者均为一疗程缓解,同方案巩固2个疗程,或2个疗程缓解,同方案巩固一疗程,随后进入巩固维持治疗阶段.结果:预激方案组与标准方案组在完全缓解率、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预激方案组患者化疗后骨髓恢复时间、感染发生率及单采血小板的输注量均低于标准方案组患者(均P<0.05).结论:预激方案在治疗初治AML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情况与标准方案相类似,但骨髓抑制及感染发生等不良反应较标准方案轻微,故可作为初治AML患者诱导治疗的可选方案之一.
-
胰岛素泵联合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强化治疗老年脆性糖尿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联合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双“C”)强化治疗老年脆性糖尿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脆性糖尿病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分别采用联合胰岛素方案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双“C”强化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糖达标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联合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7% (58/60)比80% (48/60),P<0.05],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3.46±0.95)d比(6.50±1.82)d,(31.55±4.61) U/d比(40.12±5.94) U/d,P<0.05],治疗后血糖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5±0.51) mmol/L比(7.37±0.91) mmol/L,(5.48±1.55) mmol/L比(8.20±2.04)mmol/L,(5.33±1.48) mmol/L比(7.96±2.20) mmol/L,(4.90±1.46) mmol/L比(7.70±2.07) mmol/L,(4.75±1.22) mmol/L比(6.70± 1.98) mmol/L,P<0.05].联合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60)比12%(7/60),P<0.05].结论:双“C”强化辅助联合胰岛素方案治疗老年脆性糖尿病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且有助于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
Apelin对脓毒症引起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apelin是否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而达到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假手术)、脓毒症组、脓毒症+低剂量apelin组、脓毒症+高剂量apelin组4组(均n=11).连续3d给予注射低剂量或高剂量apelin,随后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检测大鼠潮气量、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组织apelin及其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样蛋白-J(APJ)的mRNA,肺组织、血浆apelin含量,肺组织APJ含量,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8(IL-8)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elin给药组能增加肺组织apelin、APJ的含量(均P<0.05),降低血浆IL-8、MCP-1的含量,改善脓毒症大鼠的潮气量及氧饱和度(均P<0.05).结论:Apelin能够改善脓毒症大鼠的急性肺损伤症状.同时提示apelin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而起到此作用.
-
胃静脉曲张黏合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黏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具有食管胃静脉曲张(GOV)或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的患者171例,应用硬化剂+黏合剂+硬化剂的改良“三明治”注射治疗法治疗.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观察内镜治疗效果以及PHG的发生率变化.结果:171例患者进行内镜下硬化治疗共242例次.术后6个月治疗的有效率为98.8%(169例),术后12个月的有效率为88.9%(152例),存活率为98.2%(168例).治疗前PHG的总发生率为35.5%,治疗3个月后,发生率为38.1%,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及1年后,发生率分别为48.0%及84.2%,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底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明显减少急性出血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问.PHG的发生率在黏合剂治疗后会有明显上升,需要采取多种联合治疗的方法减少PHG的发生,提高PHG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
81例恶性肺微小结节的影像学征象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微小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就诊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恶性SPN患者81例,回顾性分析其SPN的影像学特征.结果:81例恶性SPN患者中纯磨玻璃样结节(pGGO)21例,混合性结节(mGGO)24例,实性结节(SN)36例.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在pGGO中的检出率低于mGGO和SN(x2分别为21.13、28.56,均P<0.001),随着结节实性成分增多,密度增高,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也更明显(趋势x2分别为18.64、28.28,均P<0.001).而毛刺、支气管充气征和血管集束征在3种类型恶性SPN中检出率均较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类型恶性SPN的影像学特征各有不同,而血管集束征在3种类型恶性SPN中检出率均较高,评判SPN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对肺微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可能更有价值.
-
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系数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有氧运动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的差异及运动12周末、20周末对血压CV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中强度、低强度运动组及对照组3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测定,计算出各组间血压CV进行评定,分别于治疗前、12周末及20周末比较3组间血压CV的差异.结果:有氧运动12周末,3组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CV无明显差异(均P>0.05),舒张压CV对照组与中强度组、低强度组有显著差异(P<0.01);20周末,3组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压CV及舒张压CV有差异(均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中强度组12周末舒张压CV、20周末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压CV及舒张压CV有差异(均P<0.05),低强度组12周末舒张压CV、20周末平均舒张压及舒张压CV有差异(均P<0.05).运动强度与血压CV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强度有氧运动对血压CV有明显改善,且在20周末效果更显著,收益更大.临床上应加强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CV的重视,加强宣教,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以降低血压的CV.
-
免疫抑制剂在炎症性肠病的应用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IBD在欧美国家常见,近年我国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其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尚没有特定的根治性治疗药物.但CD和UC均存在免疫异常,免疫抑制剂在疾病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改善病情.
-
克罗恩病患者生物制剂的优化治疗策略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病变,近来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升高,治疗CD的传统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用于治疗CD,经过20多年的临床应用,发现生物制剂提高了CD患者的疗效.2007年IFX在我国上市,应用于CD患者,迄今已有10年.我们初关注的是生物制剂能不能用,用后疗效到底如何等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进一步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来提高生物制剂的疗效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拟就生物制剂优化治疗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作一观点阐述.
-
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困惑
随着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在人体的数量和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粪菌移植(FMT)在胃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治疗作用也得到广泛研究[1].目前医学界对FMT能有效治疗艰难梭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已取得共识,包括冷冻粪菌胶囊对于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有效[2].但是,FMT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效果究竟如何尚无定论.前期一些报道多为个案或单中心队列研究,病例数少,结果不一.如果说2015年Gastroenterology同期发表了2篇FM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3-4]还有矛盾之处的话,那么2017年Lancet的报道[5]则可以证明FMT对轻中度UC治疗有效.
-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与饮食管理
营养不良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20%~85%[1],尤见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营养不良增加患者感染机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死亡率.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青春期延迟,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改善营养状况是IBD患者终身治疗的一个目标,也是IBD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13年制定了IBD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2],近日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发布了IBD临床营养指南[3].这些指南对临床开展规范的营养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克罗恩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与获益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当今胃肠内科以及结直肠外科医师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之一.以内科为基础的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CD的常规诊治方案.CD并没有统一、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常需根据症状、病程而定.随着医学的进步,新药不断涌现,CD的内科治疗效果日益改善,但仍有近70%的患者终需要外科干预[1].美国克利夫兰医院Fazio等[2]总结出CD的几个主要外科特征:①大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②永远有再次手术的可能;③始发病的类型不同,预后和复发也不同.
-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进展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近年来,CAP的诊治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原因可能为日趋老龄化的社会、逐渐增多的免疫损害宿主的出现、病原体变迁和逐步上升的抗菌药物耐药率等[1].2011年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测,目前在各类疾病致死和伤残比例中,下呼吸道炎症引起的死亡率高,每年320万人死于肺炎,肺炎在中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尤其高[2].在我国,肺炎是8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大的死因,在北京区域的门诊发热患者中,诊断为CAP的患者比例高至6.1%[3].本文通过近年的国内外文献将CAP的诊治进展作—综述.
-
固有淋巴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免疫失衡机制研究中的新进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了其发病过程,其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调节异常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维生素B12与糖尿病的关系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非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日益加剧,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宁光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我国可能有多达1.139亿成人糖尿病患者,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1].以上数据充分表明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着我国居民的健康.
-
5-氨基水杨酸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化学预防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自从20世纪40年代瑞典Nana Svartz发现柳氮磺嘧啶(SASP)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同时还可以改善伴发的结肠炎症状,1952年首次报道SASP用于治疗UC,至1977年英国牛津大学Hanauer发现SASP活性成分是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近年来对5-ASA的认识和研究逐渐增多,综述如下.
-
血小板和炎症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血脂代谢异常、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thrombosis)为基础的慢性炎症性疾病.AS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包括血小板黏附、释放、聚集以及激活启动凝血系统,是很复杂的过程.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处血管床发生AS病变,意味着其他地方的血管也可能已经存在同样的病变;同样,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床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血小板和炎症在AS血栓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3例
病例1:男,72岁,因“上腹部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入院前1周无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无发热,无腹胀、反酸,无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否认过敏和糖尿病史,否认饮酒史.体格检查示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不肿大,未扪及明显肿块.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15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40 U/L,总胆红素(TB)56.9 μmol/L,直接胆红素(DB)35.5 μmol/L,γ-谷氨酰转氨酶(y-GT)80 U/L,碱性磷酸酶(ALP)245 U/L;血淀粉酶50 U/L;癌抗原(CA) 19-9<37 kU/L(参考范围0~37 kU/L),其余肿瘤标志物均位于参考范围内.
-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与诊治新进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往往较为迁延,在长期病程中并发症发病率、住院率和手术率较高,因而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身心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更有甚者将其称之为“绿色癌症”.IBD以其发病形式的异质性和诊治过程的复杂性,备受消化科、胃肠外科、营养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多科医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