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寄语《世界复合医学》杂志创刊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承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复合医学》杂志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此,我对杂志的创刊表示衷心地祝贺和祝福!由衷地期待她搭建起一个跨学科交流交叉交融交汇的学术平台和成果展示的窗口,成为连接起医学界与其他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桥梁与纽带;由衷地期望她践行“读者至上,质量至上,内容至上”的办刊理念,精确定位,精心筹划,精益求精,努力贴近日新月异的世界复合医学研究与应用的前沿,贴近广大读者的多元需求,贴近复合医学施展与应用的临床一线,为繁荣我国的复合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
术中荧光引导技术在泌尿外科应用的现状
本文根据微创泌尿外科发展的趋势,结合文献深入研究了术中荧光成像引导外科手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阐述了术中荧光成像引导技术的工作原理,明确了临床可以使用或临床前期使用的荧光示踪剂,同时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术中荧光成像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应用范围,以及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
基于穆勒矩阵的偏振显微镜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偏振光显微镜可用于观察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特征的样品,因而在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研究地质岩石和矿物,分析壁画颜料,检验纺织品和生物组织等。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偏振光显微镜能提供比普通光成像更丰富的微观结构信息,是一种有潜力的疾病诊断手段。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各向异性样品的取向会对偏振测量产生一定影响。近,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穆勒矩阵的全偏振显微镜,其主要依据穆勒矩阵双波片旋转测量方法[1],通过在普通显微镜上添加起偏和检偏装置零件,利用计算机控制双波片旋转并定时采集图像,后处理图像获取被观测样品的穆勒矩阵。通过后续对所获偏振图像进行分解、变换等处理,我们可以减少样品取向对偏振测量产生的影响,更有效的获取样品微观结构信息。基于穆勒矩阵的全偏振显微镜具有结构简单,测量快速,精度高等优点,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文中将详细介绍此种显微镜的原理,计算方法,误差校准,并演示其在生物医学样品的测量结果。
-
植物凝集素结构多样性与药物设计
植物凝集素蛋白早发现于19世纪,可特异性结合碳水化合物与糖分子。植物凝集素蛋白结合碳水化合物的高度特异性使我们可以将其作为生物工具应用到不同领域。例如,植物凝集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以特异性结合昆虫消化道表面的糖分子,从而起到抗虫的作用。植物凝集素也可以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膜表面的糖分子,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或抑制肿瘤的生长。研究表明,仅豆科植物的凝集素分子表面就有大约40万个潜在的结合位点可以特异性结合不同的糖分子。因此,研究植物凝集素的结构特征信息对更好地理解植物凝集素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应用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计算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可以在分子层次上研究植物凝集素。本文主要从计算生物学角度综述植物凝集素的结构,序列保守性与动力学等研究现状,并以菜豆凝集素为例讨论植物凝集素的药物设计和医学应用。
-
大数据癌症风险预测系统
中国抗癌协会指出:90%的早期癌症没有明显症状,以至于80%的癌症患者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如果我们能够早期发现癌症,至少可以挽救上百万人的生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助于大数据价值提取技术,建立一套能够早期预测癌症风险的系统。本研究对486394人,包括40217名癌症患者和44617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常规,血生化和尿常规数据的分析预测,预测分析数据共计48项。显著性分析和预测模型的统计方法为逻辑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显著性检验标准为p<0.05。预测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AS,预测分析所用数据均来自MS SQL数据库。研究结果显示血常规,血生化和尿常规数据可以用来区分癌症患者和健康者,基于血常规,血生化和尿常规数据的癌症风险预测模型可以精准锁定高风险癌症人群,准确率达95.5%。癌症风险预测模型建成后,经过2014年1—7月9931名癌症患者和110077名健康体检者数据的验证,准确率超过95%。本研究证明血常规,血生化和尿常规数据可以用来早期预测癌症的风险。
-
膝关节对于足底支撑的生物力学响应:人体下肢计算机仿真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人体膝踝足有限元模型量化膝关节结构在行走过程中对于不同足底支撑的生物力学响应。以外侧楔形鞋垫为例,利用步态分析获取肌肉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输入条件,通过肌肉模型计算得出的肌肉力进一步定义有限元模型在各个足底支撑作用下的肌肉加载边界条件。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外侧楔形鞋垫减小了内侧半月板和股骨关节软骨处的接触压强。
-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臂丛神经损伤治疗前后的表面肌电活动变化,并与常规治疗效果相比较,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12例采用常规针灸、运动治疗,治疗组1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表面肌电图收缩的大波幅、肌电积分值来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常规针灸、运动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
-
PET代谢融合影像导航下胶质瘤外科治疗现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代谢影像可以全面反映肿瘤组织的代谢状态,尤其对常规影像学难以确定恶性程度和范围的胶质瘤优势明显。而PET代谢影像与常规影像融合后形成的PET代谢融合影像神经导航技术,有效地结合了代谢影像学和结构影像学的优点。本文介绍了将PET代谢影像与常规影像融合的方法。并且简述PET各类示踪剂的代谢影像特点以及在指导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PET代谢融合影像神经导航技术在胶质瘤穿刺活检与手术切除的相对优势。终得出PET代谢融合影像神经导航技术在指导胶质瘤手术中发挥着巨大优势,极大推动了精准神经外科的发展。
-
5-ALA荧光引导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胶质瘤的全切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由于胶质瘤细胞呈侵袭性生长,术中很难分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是体内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可被恶性胶质瘤细胞摄取并转化为具有光敏活性的原卟啉IX,在显微镜荧光模式下受到激发发出红色荧光而被识别。5-ALA荧光对判断高级别胶质瘤边界有较高的准确性,强的红色荧光代表肿瘤的实体部分,弱的粉色或淡粉色荧光代表浸润性的肿瘤。5-ALA荧光引导下手术可提高恶性胶质瘤的切除率,5-ALA荧光技术与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RI,iMRI)、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技术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提高恶性胶质瘤全切率,且手术更安全。如何进一步提高5-ALA荧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更准确的判断恶性胶质瘤的边界,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
多学科复合促进发展低剂量医学成像技术
适值发现X射线120年,特此较系统地评述并且展望由X射线诊断开始兴起的医学成像技术的进展趋势。尤其近40余年来,通过医学不断地与核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物理、电子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放射防护等诸多相关学科的密切复合,使得数字化医学成像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发展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放射诊断的蓬勃发展和广泛普及应用,在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又不断增加了其所致所有公众的医疗照射。由此则引起社会各界对其可能产生潜在放射风险的日益强烈关注。为此,必须从医学成像设备的创新研发一直到临床医学应用的全部过程,均竭力促进发展低剂量成像技术。而追求实现低剂量医学成像目标这个必然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多学科的复合以更好地协同推进。
-
交互式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述评
经颅磁刺激(TMS)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变刺激部位及与该部位存在结构和功能连接的远端脑区的血氧水平。交互式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TMS-fMRI)能实时观察到TMS脉冲刺激对这些脑区神经活动的兴奋或抑制情况。本文对交互式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技术进展进行评述。
-
基于碳纳米管的高性能核磁共振造影剂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一维纳米材料,已在生物医药和基因传输及生物医学成像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由钆及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修饰的新型碳纳米管造影剂的制备及应用,其中,钆螯合物、钆催化生长的碳纳米管及钆纳米管作为T1权重核磁共振造影剂,而铁催化生长的碳纳米管和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修饰的碳纳米管作为T2权重核磁共振造影剂。这二种类型的造影剂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外和体内MRI测试中显示出较高的成像对比度。
-
欧洲移动健康发展状况及对策
世界各国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来普遍面临可及性、公平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挑战,卫生服务体系内生改革和调整动力和能力普遍捉襟见肘。但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迅猛发展,近年来移动健康引发政府和市场的广泛关注,成为优化卫生服务体系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和健康服务效率,促进全民参与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欧洲移动健康行业的发展初露端倪,但潜力巨大。在“欧洲2020战略”、“欧洲数字议程”和《电子健康行动计划》框架下,2014年4月,欧盟发布了《移动健康发展绿皮书》,结合部分医疗行业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企业建议,总体上形成了欧洲移动健康发展的“政府主导、完善监管、激发市场、推广应用”基本发展模式。其有关政策、措施、经验和障碍对我国通过利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支持卫生改革与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
现代社会肠道复合微生态改变与疾病--消化蛋白酶灭活障碍或是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疾病急剧增多。现在人们都觉得中国食品不安全,空气、环境污染严重,但从炎症性肠病、哮喘这些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到癌症甚至儿童自闭症等等还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远远高于中国。人们逐渐形成了“卫生学说”,认识到现在的很多疾病与细菌等暴露的降低而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因绝大数细菌存在于肠道,肠道复合微生态改变与疾病的关联正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大量研究发现多种过敏、免疫、代谢等疾病,从肠病、肺病、心血管病、肝病、肾病、皮肤病、关节炎、糖尿病、肥胖、神经系统疾病甚至一些癌症等都伴有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中细菌和毒素如果入血可把人杀死千百次,这一体内高危污染源的泄露可能会远比环境污染更危险,殃及各个器官,引发或加重各种疾病。因而查明肠道通透性增加的原因和机理也就至关重要。本文作者发现去结合胆红素可促使消化蛋白酶灭活,而胆红素去结合所需要的酶主要存在于肠道细菌。依据搜集到的大量证据,本文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诸如炎症性肠病的急剧增高与卫生条件改善和食品化学添加剂的应用所导致的肠道细菌减少,消化蛋白酶灭活障碍,肠道组织和屏障破坏,肠道细菌、毒素侵入机体有关。因而肠道细菌下降所导致的消化蛋白酶灭活障碍可能为诸多问题的关键。本文拟对此做一阐述。
-
面向POCT应用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综述
即时检测(POCT)以实现快速便捷的临床现场检验为主要目标,具有检测实时性高、综合成本较低、不依赖专业设备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监护、检验检疫、家庭保健等领域。微流控芯片技术因其样品消耗量小、检测灵敏度高、易于集成和实现自动检测等特点,已成为实现POCT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根据核酸、蛋白、细胞等检测对象的属性特点,分类综述了面向POCT应用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研究现状。进而针对POCT临床应用需求,介绍了POCT用微流控芯片在芯片构建技术、系统化、产品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后,针对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
我国数字医学新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数字医学是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有志于数字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一批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新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在数字医学这片处女地上大胆开拓、辛勤耕耘。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新学科创立的必要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数字医学的学术研究;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主办了中英文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园地;出版了学术专著作为理论和技术支撑;在数字医学的旗帜下带起了一支全国性的学术队伍。2011年5月21-23日,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举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医学新学科的正式诞生。未来几年,我国数字医学事业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具体体现在:一是数字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会在国家层面受到进一步的重视;二是数字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将会很快在全国掀起热潮;三是数字医学的发展会催生新的学科群和新的医疗体制和机构的建立;四是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及远程诊疗将得到很快发展;五是数字医学的学术队伍和学术组织会快速发展。
-
美国启动精准医疗计划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并计划从2015年10月起开始投入2.15亿美元用于该计划相关项目。本文就该计划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近期和远期目标、投入和保障等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对医学科技发展和医疗模式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