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생물의학공정여림상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090
- 国内刊号: 12-132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RAW264.7细胞增殖及功能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活性、吞噬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质量浓度分别为1、10、100、200 μg/mL的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原始多壁碳纳米管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共育24、48、72h,采用CellTiter-Glo(R)发光法进行细胞活性测定,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法(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生成.选24只小鼠,雌雄不限,鼠龄5~6周,体质量18~25g,随机分为4组,同时通过鸡红细胞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结果 CellTiter-Glo(R)发光法检测显示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只有在质量浓度为10 μg/mL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比原始碳纳米管细胞毒性小,其他浓度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鸡红细胞吞噬实验证实两种碳纳米管具有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结果还显示,在碳纳米管质量浓度为1 μg/mL和10 μg/mL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ROS含量升高程度高于原始多壁碳纳米管,而在高浓度组(100 μg/mL和200 μg/mL),随着孵育时间延长,原始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ROS含量不断增加,明显高于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细胞的作用.结论 两种碳纳米管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增殖并提高细胞吞噬活性;不同浓度的多壁碳纳米管与细胞相互作用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原始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ROS升高机制不同.
-
基于腔内压力评价的植入式结肠电刺激系统设计与动物实验
目的 测试自行研制的植入式结肠起搏点电刺激系统对增加盲肠运动的效果.方法 植入式结肠电刺激系统由植入式体内刺激器、便携式体外控制器和计算机参数设置分析软件组成.刺激参数及指令经体外控制器,以无线通信模式发送至体内刺激器;表征结肠收缩活动的压力信息由结肠腔内压力感受器采集后通过无线通信模式发送至体外控制器存储卡储存.选择46kg健康白猪1只,麻醉后开腹,将体内刺激器植入右侧腹股沟皮下,刺激电极穿过腹壁植入盲肠壁内固定,刺激参数选择电压为10、15、20V,双脉冲频率为10、40、120 Hz,脉冲时间为0.5、1.0、3.0、5.0 ms,每次刺激前后连续观察记录5 min.检测完成后植入器固定,关腹后饲养1个月再次手术取出植入器.结果 植入式结肠起搏点电刺激系统工作正常,在上述的电压、脉冲频率和双脉冲宽度的任意组合参数刺激下,发现电压和频率相同时脉宽越长,肠壁收缩活动的幅度越大;脉宽和电压相同时脉冲频率越高,肠壁收缩活动的潜伏期越短;频率和脉宽相同时电压越大,肠壁收缩活动的潜伏期越短,收缩幅度越大.在脉宽5.0 ms、频率120Hz、电压15V的脉冲电刺激下,盲肠处于强直收缩状态.体内刺激器植入1个月,无感染及异物反应,取出时见植入物周围有少许包裹性积液.结论 自行研制的电刺激系统初步适合进行结肠电刺激动物实验,选择合适刺激参数的结肠起搏点电刺激可明显增加结肠收缩运动,为进一步探索结肠电刺激治疗慢传输性便秘提供了研究基础.
-
假单胞菌表达重组人干扰素α-2b蛋白纯化用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目的 研究用于分离纯化假单胞菌表达重组干扰素α-2b蛋白的离子交换树脂.方法 利用工程菌假单胞菌发酵获得的菌体进行裂解,经离心、沉淀、盐析、疏水层析、超滤、透析等步骤,获得重组人干扰素α-2b蛋白溶液,通过对比8种商品化离子交换树脂(DE 52、DEAE FF、Fractogel DEAE、Bio-sep DEAE、CM 52、CM FF、Fractogel COO-、Bio-sep CM)的动态载量、洗脱条件及纯化后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蛋白的活性回收率,采用安捷伦2100生物分析仪比较纯化后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纯度,考察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假单胞菌表达重组干扰素α-2b蛋白分离纯化的适用性.结果 Fractogel DEAE和Fractogel COO-的动态载量高,分别为183.04 mg/mL和107.00 mg/mL; Fractogel DEAE和CM 52洗脱效果较好;DEAEFF和CM FF纯化后的干扰素α-2b蛋白活性回收率较高,分别为82.38%和49.46%.结论 DEAEFF和CM FF适用于假单胞菌重组干扰素α-2b蛋白的分离纯化.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糖基化的锌蛋白超家族,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壁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重要病理学基础.根据PAPP-A水平变化可以早期预测ACS,有助于ACS早期诊断和治疗.文章就PAPP-A的分子结构、PAPP-A的生物化学功能、PAPP-A的临床应用价值做简要综述.
-
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起搏器——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
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目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都有了巨大发展.文章针对一种新兴的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心脏收缩力调节,总结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相关结果.全面地阐述了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和治疗机制.
-
胶囊内镜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
胶囊内镜(CE)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诊断技术,为许多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选择.文章综述了CE的构成原理、种类品牌、优点意义,并着重介绍了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后对发展前景做一展望.
-
AGFA CR25阅读器故障维修2例
唐山市人民医院2005年配置1台德国AGFA CR25型CR系统,同时配置后处理工作站、干式胶片打印机.从使用至今,未购买过厂家保修,故障维修均由唐山市人民医院工程师自行解决.总结几年维修经验,该阅读器除卡片等常见故障外,2次故障维修较特殊,现报道如下.
-
X射线摄影效应测定尺的研发与应用
目的 探讨X射线摄影测量出现误差的原因,提高X射线测量的准确性.方法 自行研制X射线摄影效应尺,由底尺、高度尺和活动尺三大部分构成,分别刻以灌注铅胶的刻度,用于实际测量.检测焦片距100 cm、物片距20 cm时显示图像尺寸与实际尺寸的大小.结果 各公司平板显示范围未能达到所标识的43 cm×43 cm,Kodak 7500、GE、佳能、西门子4家公司实际显示范围分别为41.5 cm、40.5 cm、42.5 cm、41.0 cm.而焦片距100 cm、物体厚度20 cm进行曝光时,底尺显示43.0 cm时,实际物体尺寸仅有36.0 cm,7.0 cm的物体盲区未被显示.结论 为避免图像放大引起的失真,摄影时使用X射线摄影效应测定尺即可进行准确测量,减少误差.
-
体外循环肺损伤与水通道蛋白1基因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羊体外循环模型中肺损伤的存在,探讨体外循环下肺损伤与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羊1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5~30 kg,羊龄8个月.分为脂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建立浅低温体外循环模型,停跳90 min,复跳6h,分别比较其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变化及普通病理组织和超微病理组织的各自特点,测定AQP-1mRNA表达.结果 利用体外循环前指标作为自身对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之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中心静脉压在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再灌注至平稳时分别为(5.86±1.12) kPa、(6.52±1.33) kPa、(6.36±1.04) kPa],肺干质量/肺湿质量比值(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h、复跳后3h、复跳后6h分别为0.232±0.025、0.224±0.021、0.187±0.022、0.153±0.018、0.134±0.023)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P<0.001),血浆总渗透压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P<0.01).病理组织证实,复跳之后3~6h可以见到明显的肺间质水肿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内AQP-1mRNA表达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h、复跳后3h、复跳后6h分别为100.0、98.1±24.4、80.2±20.3、78.1±17.7、55.3±16.4),在复跳后3h与6h分别降至术前水平的77.8%和54.6%(P<0.01).结论 体外循环造成的肺损伤在心脏复跳后3~6h内表现严重,同时AQP-1的表达下降,存在肺血管内皮损伤.
-
病毒灭活血浆对人γδT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对人γδT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用10%病毒灭活血浆和10%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培养γδT细胞,分别检测培养前、培养5d和10d后的扩增倍数;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培养10d后的γδT细胞表面标记,即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等.结果 10%新鲜冰冻血浆和10%病毒灭活血浆对人γδT细胞培养10d时,由扩增前的3.12%增加到80.46%和81.18%,5d和10d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1.65±2.11、38.21±1.57和11.77±2.13、37.11±1.81,CD107a、穿孔素、颗粒酶B含量表达分别为90.54%±1.99%、23.47%±3.18 %、35A7%±2.42%和90.22%±2.21%、22.58%±3.41%、34.63%±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在一定浓度下对人γδT细胞生长、增殖,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与新鲜冰冻血浆无明显差异.
-
抗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蛋白(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induced protein,TGFBIp)是一个多功能细胞外基质分子,在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分化中起十分重要作用[1,2].近期Kim HJ等[3]及Rowley JW等[4]研究显示,TGFBIp可作为一种血小板来源蛋白,在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肝硬化肠道细菌移位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肝硬化(LC)肠道细菌移位(BT)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鼠龄3个月左右,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10只)、肝硬化模型组(LC组,30只).LC组采用改造的复合病因诱导大鼠LC模型,将肠系膜淋巴结匀浆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结果分为BT阳性组和BT阴性组;留取股动脉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氨;行肝、回肠、肾、脑组织病理学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成功复制了LC大鼠模型.NC组大鼠未发生BT;LC组大鼠细菌移位,阳性率为69.23%,其中大部分为大肠埃希氏细菌(88.9%).BT阳性组血清白蛋白及血氨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BT阴性组(均P<0.05).与BT阴性组比较,BT阳性组有更为显著的肝、脑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论 BT是LC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明显的肝功能减弱、潜在增加的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相关.
-
高频超声结合组织声触诊量化技术对乳腺黏液腺癌特征分析
目的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组织声触诊量化技术(VTQ)分析乳腺黏液腺癌的特征.方法 21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 83岁,平均年龄61.15岁.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其乳腺黏液腺癌的声像图特征,根据病理组织分型分为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和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两组,并结合VTQ检测肿块的弹性特征[剪切波速度(Vs)].结果 乳腺黏液腺癌的形态不规则,边缘较清晰,后方回声增强,肿块内部回声低,内有微钙化者较少,肿瘤内血流分布少;单纯型和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之间的内部回声均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VTQ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组Vs=(1.15±0.75) m/s,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组Vs=(4.32±0.63) m/s;P< 0.05],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组肿瘤内部硬度较周边和正常乳腺组织的低,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组硬度较周边和正常乳腺组织的高(P<0.05).结论 乳腺黏液腺癌常规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VTQ的应用对于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具有进一步的补充意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腿三头肌内静脉扩张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腿三头肌内静脉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72例疑为下肢深静脉病变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40例;年龄28~ 92岁,平均年龄56岁.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小腿三头肌内静脉(包括比目鱼肌静脉及腓肠肌静脉),测量其管径,观察管腔内透声及血流情况,探查其交通支的情况.结果 共检出小腿三头肌内静脉受累患肢72条,单纯小腿三头肌内静脉扩张32例(44.4%),合并血栓16例(22.2%),合并交通静脉扩张24例(33.3%).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有效地检出小腿三头肌内静脉扩张及血栓、其交通支情况,是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舒张早期同步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在分析正常人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早期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7例DCM患者(DCM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5.4岁(标准差10.0岁).健康志愿者27例(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0.3岁(标准差9.7岁).同时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测定舒张早期二尖瓣频谱蜂值与二尖瓣环速度峰值之比(E/E')、收缩末期到二尖瓣开放图像时的舒张容积占整个舒张容积的比值(EDV早/EDV)、收缩末期到二尖瓣开放图像时的时间占整个心动周期的比值(T早/T),左心室16节段、12节段心肌舒张早期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edv 16-SD、Tedv 12-SD)及左心室12节段的组织速率舒张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e 12-SD),计算舒张早期容积的时间大差值(Tedv-Dif),评价左心室舒张早期同步性.结果 DCM组舒张功能明显减低,E/E'、EDV早/EDV、T早/T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DCM组Te 12-SD、Tedv 16-SD、Tedv 12-S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Tedv 16-SD、Tedv 12-SD与Te 12-SD的相关性分别为r=0.879和r=0.773(均P<0.01);Tedv 16-Dif、Tedv 12-Dif与Te 12-Dif的相关性分别为r=0.850和r=0.718(均P<0.01).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两种方法均能够评价左心室舒张早期同步性,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
左心室三维应力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左心室三维应力与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生物力学指标——大心肌劲度(maxEav)的相关性,以获得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简单且实用的生物力学指标.方法 选取34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9.2岁.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后壁厚度及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中壁长短径、室壁厚度;联合袖带肱动脉血压值计算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应用上述各测值计算maxEa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径线、圆周、长轴应力(σr、σθ、σm),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σr=(-62.55±0.53) N/cm2;σθ=(27.81±1.36) N/cm2;σm=(62.58±2.88) N/cm2; maxEav=(226.52±9.36) N/cm2;LVEF=(63.13±1.01)%.maxEav与σr无相关性(r=0.067,P>0.05);maxEav与σθ有极显著负相关性(r=-0.510,P<0.01);maxEav与σθ有极显著正相关性(r=0.563,P< 0.01).LVEF与三向应力无相关性(P>0.05).结论 应用左心室收缩末期圆周及长轴应力两项生物力学指标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较为简便实用且准确.
-
慢性肝病肝剪切波速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肝剪切波速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肝纤维化分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35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组),其中男性179例,女性56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6.3岁.40例健康对照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3.2岁.先进行肝剪切波速和抽血实验室检查,然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剪切波速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评价肝纤维化分级之间的关系.并将检查结果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235例慢性肝病患者有215例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除F0级肝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F0级之间剪切波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肝病各分组剪切波速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高而波速增快;且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亦随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增高而增高.结论 肝剪切波速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分期有良好相关性,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四肢创伤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四肢创伤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咸阳市核工业215医院手外科收治的58例四肢创伤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42.00岁.对其均给予彻底清创,肌腱、血管神经修复,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后行VSD治疗,创面用VSD材料封闭,持续负压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36例一次性治疗,局部转移皮瓣10例,岛状皮瓣移植12例.所有病例缺损创面肉芽生长良好,行皮片移植或皮瓣修复后创面均愈合,骨折全部愈合,无明显功能障碍.并发症:引流管堵塞6例,膜下积液2例.结论 VSD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在治疗四肢创伤并软组织缺损中疗效显著.
-
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对16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0~72岁[(56.3±7.1)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5例,B型夹层(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11例,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不适宜单独行腔内隔绝治疗.11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加颈部切口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5例单纯颈部切口行头臂动脉间旁路移植,然后行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升主动脉造影,术后3个月、1年及2年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旁路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例,随访时间3.0 ~ 48.0个月[(24.O±8.2)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并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未见脑部和肢体的缺血征象.结论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可根据受累的部位及程度采用不同的杂交手术方法,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该治疗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迸一步观察.
-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程度分级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分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73例经造影证实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或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68.5岁.采集临床相关资料,对性别、年龄、缺血时间、吸烟史、其他合并症、肢体动脉栓塞史、梗阻原因(栓塞/血栓形成)等可能影响急性缺血分级的因素,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73例,79条患肢,急性缺血分级:Ⅰ级2例(3条患肢);Ⅱ级65例,其中Ⅱa级32例(34条患肢),Ⅱb级33例(36条患肢);Ⅲ级6例(6条患肢).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可影响患者缺血程度(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逐渐加重;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以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趋向于Ⅱb级.结论 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与急性肢体缺血分级有相关性.
-
正常腰椎表观弥散系数值大小及其变化规律
目的 探讨正常腰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大小及其腰椎1~5椎体ADC值大小的变化关系,以及腰椎ADC值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 125例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47例;年龄12~ 68岁,平均年龄43.21岁(标准差11.75岁).其中≤20岁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20~ 40岁61例,男性37例,女性24例;>40岁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及MRI显示正常的腰椎病例,感兴趣区(ROI)大小分别取33、66、132、165、198、231、264、297mm2,分别测量并计算腰椎1~5椎体的ADC均值及腰椎总均值,按年龄分组分成≤20岁、20~40岁及>40岁3组,计算3组ADC均值,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ADC(× 10-4 mm2/s)总均值为1.92±0.79;腰椎1~5椎体的ADC(× 10-4 mm2/s)值分别为2.00±0.76、1.88±0.71、1.87±0.87、1.88±0.83及1.99±0.75.经t检验显示,腰椎1、5椎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2、3、4椎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腰椎5与腰椎2、3、4椎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3椎体的ADC值呈逐渐变小趋势,腰椎1与腰椎5椎体的ADC值接近.≤20岁、20~40岁及>40岁3组的ADC(× 10-4 mm2/s)值分别为1.94±0.77、1.93±0.82、1.89±0.7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的ADC(× 10-4 mm2/s)总均值约为1.92±0.79,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变化趋势,测量病变腰椎的ADC值时,应选取与其正常情况下ADC值接近的正常椎体作为对照较为适宜;随年龄增长,腰椎ADC值有下降的趋势.
-
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α-SMA、PCNA和OPN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变化与血管外膜增殖的关系.方法 6周龄健康、清洁纯系雄性SD (Sprague-Dawley)大鼠32只,体质量为(200±20)g;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用6F人冠状动脉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及剥脱胸腹主动脉内膜,对照组大鼠行胸腹主动脉假手术处理,术后第2周取胸主动脉,进行α-SMA、PCNA及OPN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第6周取胸主动脉做组织形态学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胸主动脉见α-SMA外膜和内膜极少量表达及中膜均匀表达;PCNA外膜和内膜极微量表达及外膜OPN阳性表达.实验组胸主动脉外膜和新生内膜α-SMA、PCNA及OPN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而中膜α-SMA表达明显减弱.实验组胸主动脉外膜厚度和细胞数量及细胞增殖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增殖,向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外膜OPN表达增多,外膜增厚,参与血管收缩性重塑.
-
老年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与不伴心肌缺血患者动态脉压与脉压指数改变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老年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AECG)的联合监测,观察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伴与不伴心肌缺血改变时动态血压的脉压(pulse pressure,PP)和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相关因素分析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0月~ 2011年5月对76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其中47例失败,改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或开放手术治疗.现将47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失败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
颅脑象限区域定位法的临床应用
颅内病灶的术前精确定位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首要前提,如何做到简便、快捷和准确定位是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随着CT和MRI影像技术、三维立体定向和术中实时导航技术的发展,术前精确定位已基本实现,但导航和立体定向需要特殊昂贵的专用设备,基层医院不便于推广.笔者根据20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立体几何学原理,总结出一套简便快捷的象限区域定位法,经临床应用10余年,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1998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