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街道建筑工地工人HBV、HCV、HIV和梅毒感染状况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深圳龙华街道建筑工地工人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现状. 方法 对2010年6-8月在深圳龙华街道各大中型建筑工地作业的建筑工人进行专项干预,抽取血液进行血清学检测. 结果 101名建筑工人中检出HBsAg阳性14人,阳性率为13.86%,HBV感染(HBsAg和抗-HBc中一项阳性或两者阳性为感染标记)56人,总感染率为55.45%;抗- HCV阳性者1人,阳性率为0.99%;梅毒抗体阳性3人,阳性率为2.97%;抗- HIV均阴性. 结论 深圳建筑工人是乙肝和梅毒的高危人群.
-
深圳市龙岗区大气污染物与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
目的 探讨深圳市龙岗区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与PM2.5)与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深圳市龙岗区2家公立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逐日门诊量资料,深圳市龙岗区逐日大气污染物浓度及逐日气象资料分别来自深圳市环境监测站及气象局,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广义相加模型对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关系及滞后效应进行分析. 结果 深圳市龙岗区2013-2015年SO2、NO2、PM10与PM2.5浓度中位数分别为8.08、38.08、46.05 μg/m3及31.04 μg/m3.2家医院三年呼吸系统门诊总量为549 169人次,日门诊量中位数为499人次/d.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除NO2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三种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均存在滞后效应,污染物每升高10 μg/m3,滞后2d时SO2对门诊量影响强(相对危险度RR为1.030 7,95%CI:1.015 7~ 1.045 9),滞后3d时PM10与PM2.5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强(PM10:RR=1.005 4,95%CI:1.002 8~1.008 0,PM25:RR=1.0060,95%CI:1.002 7~1.0094). 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大气SO2、PM10与PM2.5浓度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
平顶山市8岁学龄儿童患龋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8岁学龄儿童龋病流行状况,探讨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方法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的标准,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762名适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平顶山市8岁学龄儿童患龋率84.68%,龋均4.79,城乡结合区域及农村儿童患龋率和龋均明显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恒牙患龋率分别为83.65%、25.77%;城乡类型(OR=22.42)、家庭收入(OR=10.21)、睡前是否有吃零食习惯(OR=8.01)、吃完零食是否刷牙(OR=6.00)、进食甜食频率(OR=8.28)、刷牙方法(OR=8.88)、家长是否检查刷牙效果(OR=9.15)是影响患龋率的因素. 结论 平顶山市农村及城乡结合区域儿童患龋率较高,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龋病预防控制工作.
-
2005-2016年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16年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6年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统计报表和病例信息,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6年湖南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62 396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15.84/10万~45.57/10万,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x2趋势=16 974.39,P<0.001).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55.0%)、60岁及以上人群(10.8%)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52.1%)、农民(22.2%)为主.每年呈现夏季(7-9月)、冬季(11-次年1月)两个高峰期.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地市是永州市(71.6/10万)、株洲市(63.8/10万)、娄底市(56.5/10万)、长沙市(50.8/10万)和张家界市(38.9/10万).病毒感染占90.3%(3 318/3 676),细菌感染占9.06%(333/3 676);病毒感染病例中93.1%为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病例中67.3%为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感染高峰在5-10月,病毒感染高峰在1月、11-12月. 结论 湖南省2005-2016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呈现夏季和冬季两个发病高峰,5岁以下散居儿童、60岁及以上老人、农民是高发人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夏秋季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冬春季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
磷酸可待因滥用与MSM人群HIV感染及相关高危行为的关联性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磷酸可待因的滥用情况,分析滥用磷酸可待因与(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及相关高危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访谈式问卷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中国7城市MSM人群的社会人口学、性行为、磷酸可待因及其他药物滥用行为等信息.采集静脉血检测HIV抗体.结果 4 492名MSM调查对象中,84名(1.87%)自报近半年内有磷酸可待因滥用经历.滥用者近半年内发生同性商业性行为(AOR=3.431,95%CI:2.104~5.593)、肛门出血(AOR=2.052,95%CI:1.243~ 3.387)、安全套破裂(AOR=2.735,95%CI:1.578~4.741)、群体性行为(AOR=4.573,95%CI:2.454~8.521)、吸食rush(AOR=2.759,95%CI:1.763~3.387)和存在部分特定性病症状(AOR=4.926,95%CI:2.880~ 8.426)的风险均显著更高.吸食过rush(AOR=1.509,95%CI:1.219~1.869)、肛门出血(AOR=1.595,95%CI:1.246~2.041)和存在部分特定性病症状(AOR=1.689,95%CI:1.192~2.392)与HIV感染呈正相关.未发现滥用磷酸可待因与HIV感染之间的显著关联性(OR=1.289,95%CI:0.588~2.825). 结论 尽管MSM群体中磷酸可待因滥用还不普遍,但相关滥用者容易发生与HIV感染相关的各类高危行为,间接增加其HIV感染风险.卫生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关注和监测MSM群体的磷酸可待因滥用情况,控制该人群HIV的流行和扩散.
-
长沙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对随访管理及治疗服务依从性调查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AIDS病人对随访管理及治疗服务的依从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 以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为调查现场,将在2013年3月1日-2015年8月31日期间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治疗时长为3~6个月)作为连续样本征募入组,获得有效样本207例.采用“美国社区艾滋病临床研究抗逆转录病毒用药自陈式问卷”及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CD4检测和常规随访数据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结果 样本对随访管理的依从率为96.6%,抗病毒治疗服药量依从率为87.0%;随访管理及治疗服务依从率为75.4%.多因素分析显示,有稳定工作(OR=2.30,95%CI:1.06~4.98)、治疗方案为“其他组合”(OR=5.49,95%CI:2.15~ 14.02)的样本依从更差. 结论 长沙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对随访管理服务的依从性较好,但其服药依从性有待提高.在管理及治疗服务中,应及时为该人群提供服药指导及心理支持.
关键词: HIV感染者/AIDS病人 抗病毒治疗 依从性 影响因素 -
宜宾市2007-2016年60岁及以上人群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宜宾市老年人口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宜宾市近2007-2016年60岁及以上人群梅毒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7-2016年宜宾市60岁及以上人口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17/10万,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275.23,P=0.000),其中2015年发病率高,发病率达到25.35/10万;男女性别比为2.38∶1,男性年平均发病率18.92/10万,女性年平均发病率7.6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86,P=0.000);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各年龄组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占68.87%)为主,其次是Ⅰ期梅毒(22.69%)、Ⅱ期梅毒(6.26%)和Ⅲ期梅毒(2.18%),各期梅毒的发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多(837例,占75.95%),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224例,占20.33%). 结论 2007-2016年间宜宾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农民居多,因此,需重视对老年人梅毒的检测,加强对老年人特别是农民的宣传干预力度,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
锰对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锰暴露对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分泌的影响. 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染锰组.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5、25.0、50.0 mg/kg MnCl2,注射容量5 ml/kg,每天染毒1次,持续14 d,后一天染毒24 h后处死小鼠,测量体重、睾丸和附睾的重量,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后取血清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卵泡刺激素(folid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水平.HE染色观察下丘脑神经元细胞组织形态的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染锰组小鼠体重、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锰组血清中GnRH、FSH和LH含量显著升高至68.22 ng/L、11.43 U/L、2 055.82 pg/ml(P<0.05),T水平明显降低至81.25 nmol/L(P<0.05).HE染色发现对照组可见结构清楚,排列规整,核膜清晰,染锰组逐渐形态紊乱,胞体皱缩,细胞周围间隙增大. 结论 锰暴露可引起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分泌异常以及下丘脑组织形态受损,GnRH、FSH、LH明显升高,睾酮降低.
-
磷酸二酯酶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及100例同期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C组)血液中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间的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差异. 结果 150个样本中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2.67%、56.66%、20.67%,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x2=2.686,P=0.101).ACS与NC两组的GG基因型(18%vs.25%)、AA+AG基因型(82% vs.75%)分布以及G(57%vs.55%)、A(43%vs.45%)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无关.
-
2015年长春市某高校医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长春市某高校在校本科医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9-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春市某高校抽取的1 024名本科医学生采用成人功能性胃肠病国际罗马Ⅲ诊断性问卷、自制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面对面调查,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其相关的因素,利用秩和检验分析生活方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 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检出71人,患病率为6.9%,其中61人为餐后不适综合征,未筛检出上腹痛综合征者.性别为女性(OR=11.016,95%CI:3.416~35.529)和就业压力(OR=1.980,95%CI:1.176~3.335)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30 min后卧位是保护因素.其中,餐后立位者患FD的危险性是餐后30 min后卧位者的3.745倍(OR=3.745,95%CI:1.033~13.577),餐后坐位者患FD的危险性是餐后30 min后卧位者的3.818倍(OR=3.818,95%CI:1.154~ 12.633),餐后即卧位者患FD的危险性是餐后30 min后卧位者的4.362倍(OR=4.362,95%CI:1.201~15.839).暴饮暴食者(Z=2.230,P=0.026)发生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的频率高;少于6h的睡眠时间者(Z=2.115,P=0.034)发生早饱症状的频率高;失眠者(Z=3.142,P=0.002)、抑郁者(Z=2.351,P=0.019)以及因学习和工作压力被迫熬夜者(Z=2.813,P=0.005)发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症状的频率高. 结论 长春市某高校在校本科医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较高,受性别、就业压力、餐后习惯体位等因素的影响,而FD患者相关症状的发生频率也与饮食习惯、睡眠质量、心理抑郁等因素密切相关.
-
GDM母体血清HIF-1α、 ET-1、尿酸、内脂素的变化与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的关系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母体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alpha,HIF-1α)、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尿酸、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与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情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150例GDM孕妇(GDM组)、正常妊娠妇女150例(对照组),收集时间2016年1月-2017年6月,检测并比较两组孕24~28周的血清HIF-1α、ET-1、尿酸、内脂素水平,并随访至分娩结束,观察两组新生儿的分娩结局,探讨上述指标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结果 孕24~28周,GDM组的HIF-1α、ET-1、尿酸、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和对照组的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分娩孕周、1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DM组新生儿的体质量大于对照组(P<0.05);GDM组孕妇血清HIF-1α、ET-1水平与新生儿的1 min Apgar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GDM组孕妇血清尿酸、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的体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GDM孕妇的HIF-1α、ET-1、尿酸、内脂素水平均升高,并且与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