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医学杂志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생식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生殖医学
- 主办单位: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45/R
- 国内刊号: 罗宏志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供精液参数对供精常规体外受精临床结果的影响
目的 分析影响供精常规体外受精( IVF) 临床结果的供精液参数,探讨其对临床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228个供精常规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按临床妊娠结果分组,并对冷冻前和解冻后以及处理后精子浓度和活动率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其对供精常规IVF临床结果的影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供精常规IVF临床结果的供精液参数;通过ROC曲线分析能够预测临床结果指标的阈值;比较预测指标低于阈值时常规IVF和ICSI周期的临床结果.结果 按临床妊娠结果进行分组的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解冻后精子活动率显著影响供精常规IVF的临床妊娠率;ROC曲线分析显示解冻后精子活动率的预测阈值为37.5%,高于此阈值可获得显著高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而低于此阈值行ICSI的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供精常规IVF.结论 解冻后精子活动率可做为供精常规IVF临床结果的预测指标,其预测阈值为 37.5%,低于此阈值改行供精ICSI可显著改善临床结果.
-
五种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的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114例年龄≥35岁共355个周期,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患者的临床结局,根据患者促排方案的不同分为改良长方案组(A组,96个周期)、思则凯方案组(B组,76个周期)、微刺激方案组 (C组,43个周期)、改良超长方案组(D组,77个周期)和0.05 mg/d曲普瑞林长方案组(E组,63个周期).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促排卵结局.结果 5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优质胚胎率、MII卵率、正常受精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使用量、Gn使用天数、获卵数、妊娠率、流产率、取消周期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5组患者的Gn使用量、Gn使用天数、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取消周期率和妊娠率A、B、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n使用量、Gn使用天数、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和妊娠率高于C组,取消周期率低于C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受精率B、C、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A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A、C、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B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05 mg/d曲普瑞林长方案和改良超长方案可作为卵巢储备下降患者的超排卵备选方案.
-
低获卵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过程中获卵数≤5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IVF /ICSI获卵数≤5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16个移植周期.按年龄分为<35岁组(A组)、35~39岁组(B组)和≥40岁组(C组),选择同期年龄<35岁、获卵数6~15枚的患者共409个移植周期作为A组对照组;将35岁以上高龄低获卵患者按超促排卵方案分为长方案组、短方案组和拮抗剂组,对各组的临床资料及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与C组的临床妊娠率(38.3% vs.19.4%)及早期流产率(16.1% vs.50.0%)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38.3% vs.41.6%)及早期流产率(16.1% vs.10.0%)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组间临床妊娠率(29.0% vs.26.1% vs.25.9%)及早期流产率(33.3% vs.33.3% vs.40.0%)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VF/ICSI过程中,<35岁的低获卵患者仍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结局;不同超促排卵方案并不能改善高龄低获卵患者的临床结局.
-
不同来源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临床结局的分析
目的 对采用不同来源的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以观察精子的成熟度是否影响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 对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27个ICSI治疗周期的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227个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4组:体外受精完全失败的射精液精子行部分卵母细胞ICSI(half-ICSI)17周期;重度少弱畸精子组113周期;经皮附睾穿刺取精子(PESA) 组76周期;以及睾丸穿刺取精子(TESA)组21周期.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以及妊娠率等各项指标.结果 四组ICSI治疗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用不同来源精子进行ICSI治疗的临床效果相似,精子的成熟度可能不会影响ICSI的临床结局.
-
妊娠合并癫痫的临床分析——附20例病例报道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处理.方法 收集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产科分娩的妊娠合并癫痫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母儿结局,并进行产后母婴随访.结果 妊娠合并癫痫患者20例,占同期分娩妇女总数的0.08%.患者平均年龄(29.3±4.6)岁,平均孕周为(37.3±3.3)周.既往诊断癫痫15例,2例孕前、孕期停药者,5例孕期坚持用药者无癫痫发作,7例孕期自行停药者均在中晚孕期有癫痫发作,1例从未诊治者孕期和产程频繁发作.妊娠期首次发作5例,1例为病毒性脑炎后遗症,其余均无明显诱因.剖宫产分娩者14例.20例新生儿中1例围产儿死亡(5%),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分别为4例,各占20%,无新生儿畸形.随访到14例儿童,智力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结论 合理的孕前咨询及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是妊娠合并癫痫女性改善妊娠结局的关键.其围产期处理需要产科、神经科、麻醉科多科协作.
-
卵丘冲洗处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母细胞多次洗涤处理与常规处理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机制及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IVF-ET妊娠率提供新思路.方法 对采用超长方案行控制性超促排卵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据取卵日是否行卵母细胞多次洗涤分为常规处理组(A组)和多次洗涤组(B组),对两组间的受精方式、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相比,B组的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比率明显降低(P<0.05),B组的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增高(P<0.05),两组间的卵裂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母细胞经过多次洗涤处理,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IVF-ET结局.
-
精子DNA碎片对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精子DNA碎片(SDF)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235对夫妇的154个IVF和88个ICSI治疗周期,男方在女性配偶获卵日获取精液标本行精液常规分析和SDF检测,统计IVF和ICSI的胚胎结局: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 IVF和ICSI周期的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分别为(17.4±10.4)%和(25.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子DFI≥24%时,ICSI周期的受精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IVF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时,精子DFI≥24%时的ICSI周期和IVF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的优势比(OR)为3.85,95%可信区间(95%CI)为1.40~10.59.纳入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活动力(a+b)和女性配偶的年龄作为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时,DFI≥24%时的ICSI周期和IVF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的OR为4.61(95% CI 1.09~19.57).结论 高SDF水平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ART)的治疗方式,SDF水平较高时行IVF治疗的结局较差,此时应选择ICSI的治疗方法.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纤溶系统改变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多病因、临床表现具有多态性的女性内分泌疾病.其基本特征为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异常和雄激素过多.近年来发现也会出现慢性炎症的改变.经证实,PCOS患者表现出的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以及慢性炎症等,都可以导致纤溶系统病理生理性的改变.本文就PCOS患者纤溶系统异常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在大鼠多囊卵巢中的表达
目的 用脱氢表雄酮(DHEA)制造大鼠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探讨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在多囊卵泡中的表达,及其和卵巢激素分泌及大鼠动情周期的变化关系.方法 用DHEA建立PCOS大鼠模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孕酮(P)和雌二醇(E2)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类固醇合成因子-1 (SF-1)和StAR的表达.结果 PCOS组大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血清E2显著高于对照(NC)组 (P<0.01),血清P无显著变化(P>0.05).SF-1和StAR蛋白表达均高于NC组(P<0.05).结论 在DHEA建立的PCOS大鼠模型中,StAR的表达升高受到SF-1的调控,但其表达在E2的生成中不起主要作用.
-
促排卵周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降调前口服避孕药预处理的利与弊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 GnRH-a) 问世之前, 人们就开始在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前使用口服避孕药预处理(OCP).GnRH-a 问世之后, OCP在 IVF-ET 领域的应用范围扩大,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的主要是抑制或协助抑制超排卵过程提前出现的黄体生成素(LH)峰、预防黄体囊肿、提高卵泡生长的同步性、便于安排患者取卵时间等[1].
-
生长激素在卵巢低反应人群中的应用
人类生长激素(GH)是由脑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的肽类激素,基因定位于17q24.2,分子量22 kDa,含有191氨基酸.其分子结构与垂体催乳素(PRL)和胎盘生乳素(hPL)具有同源性,通过作用于靶细胞受体参与调控细胞生长与增殖功能.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抑素是调控垂体GH合成与分泌两个主要环节.应急刺激、睡眠状态、大脑皮质活动程度和外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Ghrelin、雌、雄激素水平可通过反馈方式调节其合成与分泌活动.
-
垂体降调节方案的比较
垂体降调节是辅助生殖技术(ART)的促排卵治疗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它一方面明显地改善了ART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相关生殖生理的基础研究.回顾垂体降调节的应用的历史,垂体降调节方案的确立以及推广应用经历了效果与安全性评估的考验.在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后,一些被认为可行而且临床效果肯定的方案得以广泛推广,这些方案被认为是降调节的经典方案.对经典的温故比较,可以进一步理解降调节的生理,为建立个体化的降调节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临床应用经验[1].
-
卵巢低反应人群超促排卵的治疗策略
卵巢低反应(POR)的诊断标准(2011,ESHRE共识)为以下三条满足两条:(1)高龄 (≥40 岁) 或具有卵巢低反应的其他危险因素; (2)之前有卵巢低反应病史(常规刺激方案获卵数≤3个);(3)卵巢储备功能检测结果异常,如窦卵泡计数(AFC)5~7个,或者抗苗勒管激素(AMH) 0.5~1.1 ng/ml.如果患者不属于高龄或者卵巢储备功能检测结果正常,大刺激后发生两次卵巢低反应的患者可定义为低反应患者.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方案选择及全胚冷冻指征探讨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风险人群,而OHSS加重患者身心及经济重负担,因此,PCOS患者体外助孕促排卵过程中预防OHSS是体现临床质量的重要指标.全胚冷冻是体外助孕周期预防OHSS的重要措施之一[1-3],避免了妊娠诱发及/或加重OHSS、以及妊娠后对OHSS的治疗,但全胚冷冻的指征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820个长方案促排卵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PCOS患者的全胚冷冻指征.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诱发排卵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临床应用体会
应用药物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是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则成为替代内源性黄体生成素(LH)峰激发卵母细胞终成熟、诱发排卵的金标准.
-
从超排周期所获成熟卵与不成熟卵比例的临床结局评议hCG诱发排卵佳时机
自然周期中,内源性的黄体生成素(LH)峰为卵母细胞的成熟提供了终的决定性刺激并介导了排卵,成熟的MⅡ卵母细胞得以排出.超促排卵周期中,使用尿源性或者重组的LH模拟LH峰已有多年的历史了,自启动开始,卵泡生长周期的长短便是由注射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诱发排卵时间的选择来决定的,以达成获得十个左右成熟的具有良好发育潜能的卵母细胞的终目的.
-
促性腺激素峰的作用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
黄体生成素(LH)峰是即将排卵的可靠指标,出现于卵泡破裂前34~36 h,通常持续48~50 h,LH阈值必须维持14~27 h,才可确保排卵前卵泡的后完全成熟[1].促性腺激素(Gn)峰对卵细胞后成熟、孕酮的合成、排卵、黄体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LH峰出现到排卵前卵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诱发排卵前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发生许多关键变化,如抑制颗粒细胞增殖基因的转录、丢失缝隙连接、诱导排卵所需要的基因如环氧合酶2等[2].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的优缺点
自然月经周期中,随着优势卵泡直径增加,雌二醇(E2)浓度增高,诱发黄体生成素(LH)峰,通过调控卵丘复合物各种基因表达(包括各种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及蛋白水解酶类及其抑制剂等)引起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恢复、排卵及黄体形成.在辅助生殖的控制性卵巢刺激(COS)周期中,使用GnRH激动剂(GnRH-a)或拮抗剂(GnRH-ant)防止内源性早发LH峰以控制精确的取卵时间,后使用外源性药物达到与内源性LH峰相同的作用.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与受精
在体外受精技术(IVF)中,不管是自然周期还是刺激周期,获得成熟良好的卵母细胞是进行辅助生殖治疗的重要步骤,并对治疗的终结局起着重要作用.IVF过程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卵母细胞终成熟以及排卵,卵母细胞暴露于hCG的时间以及hCG后的授精的时间可能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本文主要对hCG后取卵时间以及随后的授精时机对IVF助孕结局的影响进行探讨.
-
高反应人群超排卵
高反应人群是指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中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n)反应特别敏感的妇女,表现为大量卵泡募集、发育及雌激素的快速上升.虽然高反应较低反应人群有更高的体外受精(IVF)成功率,但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明显增加;可利用卵母细胞率下降致受精率和整倍体的囊胚形成率明显下降[1].通常认为常规COS佳获卵数为5~15枚,获卵数过多则引起明显的超生理激素水平而影响卵母细胞和胚胎的质量及子宫内膜接受性[2].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防治价值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源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典型病史为药物刺激卵巢产生多个卵泡发育、大量雌激素产生及暴露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分子[1].hCG并没有直接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而是一些血管活性物质生成所致[2],这些物质多存在于卵泡液及腹水中,包括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L-6、IL-8、IL-10、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胺、泌乳素、前列腺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等[3].
-
MII期卵是完全成熟的受精前卵母细胞吗?
卵母细胞质量决定胚胎的质量.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众多环节影响卵母细胞自身发育潜能.人类卵母细胞停滞在减数分裂I期可长达几十年.在这期间,卵母细胞积聚mRNA、蛋白质、脂肪和糖等后成熟所必须的物质.在后阶段,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I,并进入减数分裂II的中期(MII).卵母细胞成熟由相互关联和依赖的两部分组成:胞浆成熟和核成熟.
-
超排卵周期如何控制卵母细胞胞核与胞质的同步成熟
卵母细胞的成熟包括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成熟.目前以第一极体的释放作为细胞核成熟的标志.卵冠丘与卵周颗粒细胞形态为评价卵母细胞的成熟状态提供了线索.在自然排卵周期,随着卵母细胞的成熟,颗粒细胞与卵冠丘复合物扩展,并与核成熟同步.但在刺激周期,卵丘扩展受到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干扰,不与核成熟同步.刺激周期卵丘扩展的状态阻碍了对卵母细胞成熟度的判断.而胞浆的成熟,目前还无法通过卵冠丘复合体、卵母细胞大小、卵母细胞色泽、透明带、卵周隙以及胞质均质度等形态学的观察来判断.皮质颗粒迁移到细胞膜被认为是排卵前阶段细胞质成熟的标志[1].然而,对于部分未成熟卵母细胞皮质颗粒迁移的研究显示,皮质颗粒迁移可能只是成熟过程的事件之一,但可能不是重要的.近年来,很多研究尝试寻找能够判断胞质成熟的相关因子如生长分化因子-9(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等[2],但尚缺乏快速、直接的判定指标.鼠胚的研究结果报道,成熟卵母细胞的平均直径与囊胚形成呈正相关[3],但在人类,卵母细胞直径与受精以及胚胎质量无相关性[4].
-
孕激素受体与妊娠
人体中存在一种孕激素受体基因,该基因可产生至少两种不同的雌激素依赖的孕激素受体异构体(PRA和PRB).本文也将涉及其他孕激素受体异构体.PRA在受体的N末端比PRB少了164个氨基酸.PRB似乎对于女性生殖道孕激素依赖的生理反应是必不可少的.PRA对于卵巢和子宫正常行使功能不可或缺,但在乳腺却不然.PRB对于子宫维持静息状态是必需的.第三种受体异构体称为PRC,也已被克隆,可调节PRA和PRB的转录活动,但对于这一点还有争议.孕激素是妊娠期主要激素,其作用与孕激素受体密切相关.对于植入过程中滋养层细胞侵润以及包括动脉壁松弛在内的螺旋动脉系统的建立是必需的.妊娠的正常进展需要建立针对半同种异源基因胎儿的免疫平衡,并与孕激素通过孕激素受体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相关,如细胞因子、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抗体生成.母体产生的一种称为孕激素诱导阻断因子(PIBF)的特殊蛋白,是母体对胎儿产生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循环中的孕激素水平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自然流产与反复流产患者不仅孕激素水平低下,其孕激素胞浆受体及核受体水平也降低.有研究指出孕激素受体基因可能存在某种多态性,可能影响妊娠的发展和结局.然而,这种说法未能被其他研究证实.统言之,孕激素的产生、分泌及孕激素受体决定了一次正常妊娠的发展.
-
个体化治疗策略在生殖领域的应用研讨会纪要
个体化治疗策略在生殖领域的应用研讨会于2012年7月24~29日在美丽的滨海城市烟台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生殖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承办.生殖医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协和医院田秦杰教授任大会主席,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郝翠芳教授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由郝翠芳教授主持.
-
肿瘤标志物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价值探讨
在过去的30多年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受到普遍重视.在妇科临床实践中,卵巢肿瘤在术前常规作肿瘤标志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盆腔检查,其中超声能显示卵巢肿瘤回声性质,若将肿瘤标志物联合卵巢肿瘤的回声性质有效地诊断卵巢肿瘤的良恶性质,将有利于推荐患者进一步的检查并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尽早作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第14日血清总睾酮水平与助孕结局的关系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快速发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已在不孕症治疗中占据较重要的位置.有多项研究[1-3]证实,黄体中晚期雌激素上升对预测妊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雄激素(T)是含19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在女性生殖生理中亦起重要作用,它是雌激素的中间产物,同时本身也有一定的作用,迄今对黄体中晚期血清T值水平是否与周期临床妊娠结局之间存在相关性仍无定论.为此本院生殖中心对已完成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与周期临床妊娠结局之间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黄体晚期血清T的变化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
白细胞介素-17在特发性胎儿生长受限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胎儿生长受限(FGR)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围产儿死亡率为正常儿的4~6倍,是当代产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某些FGR是由病理妊娠、妊娠合并症、胎盘功能减退、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引起,但约有40%的FGR发病原因不明,称为特发性胎儿生长受限(idiopathic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IFGR)[1].
-
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对输卵管阻塞通液治疗的影响
输卵管阻塞是造成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约占不孕不育患者的30%~40%[1].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引起输卵管阻塞的原因之一.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以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就诊的患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不规范:未经宫颈分泌物检查,以排除UU或CT 感染而直接予以通液、造影、介入等检查治疗,从而人为地造成病原微生物上行蔓延,引起输卵管黏膜炎,或输卵管周围炎,使患者本已受伤的输卵管损伤更严重.本文就我科78例输卵管阻塞妇女行通液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