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医学杂志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생식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生殖医学
- 主办单位: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45/R
- 国内刊号: 罗宏志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湖南长沙地区育龄期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湖南长沙地区育龄期女性生殖健康状况. 方法 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1 010名20~49岁育龄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常规妇科检查及阴道超声,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长沙地区育龄期女性初潮平均年龄、首次分娩平均年龄、平均体重指数(BMI)指数分别为(13.78±1.36)岁、(24.95±3.01)岁、(22.01±5.45)kg/m2.该地区女性避孕方式中工具、宫内节育器及绝育术所占比例分别为39.14%、27.35%、21.10%.该地区超重及肥胖(BMI≥24)占21.58%.未婚人工流产率、已婚人工流产率分别为12.24%、50.77%,重复人工流产率45.68%.(2)不孕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月经紊乱的患病率分别为11.09%、9.8%、3.1%、5.8%、39.41%.(3)月经紊乱患病率人工流产组(54.31%)高于非人工流产组(37.01%),慢性盆腔炎患病率人工流产组(8.84%)高于非人工流产组(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期延长发病率:节育器使用者(14.75%)高于未使用者(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沙地区育龄期女性超重及肥胖比例、未婚女性及已婚女性人工流产率较低;育龄期女性采用避孕方式主要为工具、宫内节育器及绝育术.人工流产可能引起育龄期女性月经紊乱、盆腔炎.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可能引起经期延长发病率升高.
-
两侧卵巢获卵数差异率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左右两侧卵巢获卵数差异率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常规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502个新鲜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以左右两侧获卵数差异率0.4为界值分为≥0.4组和<0.4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右两侧卵巢的获卵数及差异率,分析临床结局.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基础黄体生成素(LH)、基础雌二醇(E2)、体重指数(BM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子宫内膜厚度、HCG日E2值、ICSI比例、卵子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等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率<0.4组,HCG日E2水平(9 264.3±7 587.7)pmol/L,平均获卵数(12.7±5.8)个,种植率与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2.6%和70.6%,均显著高于差异率≥0.4组[HCG日E2水平(7 165.5±4 500.8)pmol/L,平均获卵数(7.7±4.1)个,种植率27.6%,临床妊娠率46.4%](P<0.01). 结论 左右两侧获卵数的差异率与IVF ET成功率的关系独立于年龄和供移植的优质胚胎率,提示该差异率或许可以作为预测IVF周期成功率的一个指标.
-
重组人黄体生成素能改善改良超长方案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ICSI妊娠结局
目的 探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改良超长方案促排卵治疗中应用重组人黄体生成素(r-hLH)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 ET/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行改良超长方案促排卵第8天(D8)血清黄体生成素(LH)<0.5 U/L的414例PCOS患者.实验组(n=342)为自D8添加r-hLH 75 U者,而对照组(n=72)为未添加r-hLH者.对比两组主要妊娠结局,如: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雌孕激素比值(P/E2)、子宫内膜厚度,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着床率、妊娠率、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抱婴率及流产率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CG日P/E2明显下降[(0.2±0.1)vs.(0.4±0.3),P=0.027],HCG日LH水平[(1.2±0.4)U/L vs.(0.4±0.1)U/L,P<0.001]、子宫内膜厚度[(12.4±2.2)mm vs.(11.7±2.6)mm,P=0.002]、受精率[(82.0±18.4)% vs.(75.1±21.2)%,P=0.005]、优胚率[(71.1±22.1)% vs.(64.8±23.7)%,P=0.034]等均明显增加,平均获卵数明显下降[(13.0±6.0)个vs.(15.6±6.6)个,P=0.001],HCG日E2(1 0657.6±4 929.1)pmol/L vs.(10 404.8±4 783.4)pmol/L,P=0.714]、着床率(53.2% vs.48.4%,P=0.326)、妊娠率(76.1% vs.67.2%,P=0.143)、重度OHSS发生率(1.5% vs.0%,P=0.592)、抱婴率(66.0% vs.59.0%,P=0.296)及流产率(6.9%vs.7.3%,P=1.0)等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有改善趋势.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r-hLH或许能改善改良超长方案PCOS患者IVF/ICSI妊娠结局.
-
探讨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与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关系
目的 通过动态测定地屈孕酮(达芙通)治疗前后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PIBF)的表达水平,探讨PIBF与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80例2013年7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孕5~12周的妇女.正常妊娠组40例;早期先兆流产组40例.先兆流产组中32例为妊娠继续组,即经过口服达芙通保胎成功;妊娠失败组8例,即经过口服达芙通后终难免流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及尿液中PIBF水平. 结果 (1)正常妊娠组和妊娠继续组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随孕周增长逐渐升高.(2)治疗前,先兆流产组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妊娠继续组达芙通治疗后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达到正常妊娠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妊娠失败组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和妊娠继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ROC曲线,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PIBF> 197.45 ng/ml、尿液PIBF>16.50 ng/ml时可以作为保胎成功的预测指标. 结论 达芙通用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血清及尿液中PIBF水平,并发挥保胎作用.妊娠早期低浓度血清及尿液PIBF水平有助于预测先兆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
国产尿卵泡刺激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治疗中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国产尿卵泡刺激素(uFS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 ET)控制性促排卵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VIP、CNKI和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查找比较uFSH与进口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IVF-ET促排卵治疗中半随机或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5篇RCT 903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结果显示:uFSH在促性腺激素(Gn)刺激天数[MD=0.45,95%CI(-0.42,1.31),P=0.31]、Gn用量MD=3.37,95%CI(-0.19,6.93),P=0.06]、平均获卵数[MD=0.17,95%CI(-0.31,0.65),P=0.49]、HCG日雌二醇(E2)值[MD=-862.40,95%CI(-1858.03,133.23),P-0.09]、临床妊娠率[OR=1.02,95%CI(0.77,1.35),P=0.90]、流产率[OR=1.10,95%CI(0.54,2.26),P=0.79]、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OR-1.03,95%CI(0.42,2.54),P=0.95]等方面与rFSH无明显差异,仅平均Gn费用[MD=-2.98,95%CI(-4.19,-1.77),P<0.000 01]显著低于rFSH.结论uFSH与rFSH相比,在Gn用量、平均获卵数、临床妊娠率等方面相当,但采用uFSH可减少促排卵治疗费用.
-
玻璃化冻融胚胎提前解冻与当日解冻移植结局比较
目的 比较玻璃化冻融胚胎提前解冻培养后移植与当日解冻胚胎移植(FET)之间的移植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3月~10月在我中心进行的462例FET周期,提前解冻培养后移植组(A组224例),当日解冻移植组(B组238例);又将A组按卵裂球增殖与否分为Ⅰ组(108例)均增殖,Ⅱ组(84例)部分增殖,Ⅲ组(32例)均无增殖;根据冷冻胚胎卵裂球数目再将A、B两组又分为A1组(159例)、B1组(164例)胚胎卵裂球数均>6,A2组(65例)、B2组(74例)至少有一枚胚胎卵裂球数≤6,比较各组间的移植结局. 结果 A组与B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分别为44.2%,44.1%;28.1%,26.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的着床率与Ⅲ组相比较(33.1% vs.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均明显高于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2组着床率较B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冷冻胚胎提前解冻培养后再移植并不能改善FET结局,但对于卵裂球数目较少的冷冻胚胎,提前解冻培养或许有助于改善其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
-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
目的 评估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回我院门诊进行产后访视,手法检测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1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按照产后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不同时间将观察组(125例)分为3组:A组(39例),产后42~56 d;B组(48例),产后57~70 d;C组(38例),产后71~91 d.对照组(D组,49例):产后6~8周,只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知识的宣教.观察组各组的产妇治疗前进行盆腹动力学及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检测,按照肌力等异常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月复测治疗前所检测指标.对照组产妇于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回院进行同样的盆底指标检测. 结果 各个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检测数据与治疗前相比较,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和静态张力都有显著提高,大肌电位数值增加,肌肉疲劳度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组在治疗结束时、结束后6个月相比较,组间各项检测数据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盆底个体化康复治疗,均可以显著提高盆底肌力及明显改善盆底功能.临床上根据实际情况在产后早期的不同时机都可以积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盆底仿生物电刺激干预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冷冻胚胎移植结局
目的 观察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冷冻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根据是否接受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将107例薄型子宫内膜FET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人工周期进行冻胚移植前内膜准备,观察组67例,在人工周期准备内膜的基础上给予盆底仿生物电刺激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膜厚度以及内膜下血流动力学参数、胚胎着床率以及临床妊娠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移植日内膜厚度及内膜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9.40±0.67)mm、(8.82±0.83)mm,(3.42±0.94)mm、(2.91±0.74)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下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34 vs.1.15,0.66 vs.0.62及2.62 vs.2.55)(P<0.05);观察组患者的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4.46% vs.16.04%及42.79% vs.27.50%)(P<0.05);干预治疗5次的患者移植日内膜厚度及内膜增厚值均显著高于干预治疗3次和4次的患者[分别为(9.80±0.04)mm、(8.99±1.34)mm、(8.91±1.26)mm,及(3.02±1.13)mm、(2.63土1.14)mm、(2.57±1.12)mm] (P<0.05),与干预治疗6次者[分别为(9.04±0.63)mm、(2.71±0.65)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盆底仿生物电刺激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提高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FET着床率.
-
自由体位分娩对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由体位分娩对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初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平均40例.给予对照组产妇传统体位分娩护理,给予研究组产妇自由体位分娩护理. 结果 研究组产妇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程中安定、催产素的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会阴侧切、宫颈裂伤、会阴Ⅲ度裂伤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8分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7分、<3分比例及颅内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自由体位分娩能够有效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合并症的关系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通过其循环活性形式25羟基维生素D(25OHD)在人体中发挥作用.维生素D可调节机体钙磷平衡,维持骨骼健康,对人体免疫调节、葡萄糖代谢、细胞增殖等生理过程均有重要作用.孕期女性血清25OHD的缺乏主要由于日照不足和摄入过少导致.25OHD的水平与妊娠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妊娠糖尿病)密切相关,25OHD的缺乏与妊娠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妊娠糖尿病则呈负相关.本文就25OHD与妊娠合并症的关系进行综述.
-
宫腔粘连的治疗进展
宫腔粘连定义为子宫内粘连或纤维化,伴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月经减少、闭经、反复流产、不孕及胎盘形成异常,而无以上症状者称为无症状宫腔粘连.宫腔粘连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宫腔正常形态,预防粘连复发,修复损伤的内膜,以及恢复正常生育功能.宫腔镜下粘连分解术是宫腔粘连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由于粘连复发、宫腔纤维化的程度影响生殖结局,因此众多辅助治疗方法被研究应用,但缺乏统一的标准.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关于宫腔粘连治疗的新证据.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着床前小鼠胚胎中的表达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目的 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在植入前胚胎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DNF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和着床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小鼠受精后1~4 d的胚胎,利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DNF及其受体TrkB在各阶段胚胎中的表达情况.将2细胞阶段的胚胎放入添加不同浓度的BDNF的培养基中,添加或不添加TrkB受体阻断剂k252a/k252b,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形成的囊胚进行细胞计数.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72 h、76 h、84 h和88 h分别腹腔注射10 μg K252a/k252b,收集胚胎,计算扩张期囊胚数和囊胚细胞数. 结果 BD-NF及TrkB均表达于小鼠植入前各阶段的胚胎中,在培养基中添加BDNF后能够促进小鼠胚胎的体外发育,能够提高囊胚形成率和囊胚孵化率,并能够提高滋养层细胞数,此作用能够通过TrkB受体阻断剂k252a而阻断.体内研究进一步证实,k252a处理后能够抑制囊胚细胞数而明显抑制早期胚胎发育. 结论 BDNF/TrkB信号系统可能通过某种自分泌或旁分泌的作用方式促进植入前胚胎的发育,同时也可能参与胚胎的着床过程.
-
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卵丘细胞上细胞周期蛋白D2的表达
目的 检测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卵丘细胞(CCs)上细胞周期蛋白D2(CCND2)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卵母细胞成熟中的作用. 方法 从3周龄雌性ICR小鼠获取GV期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GV-COCs),体外培养至MⅡ期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MⅡ-COCs).收集对应的CCs,分成GV-CCs和MⅡ-CCs二组,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CCN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OCs成熟前后CCND2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GV-CCs的CCND2 mRNA相对表达量(7.03±1.11),显著高于MⅡ-CCs组(1.40±0.11)(P<0.01);同样,GVCCs组CCND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98±0.16)也显著高于MⅡ-CCs组(1.16±0.14)(P<0.01).免疫荧光显示,COCs中CCND2定位于CCs,卵母细胞亦有表达;CCs中CCND2主要定位于胞核,胞质中少量表达,且GV-CCs主要表达在内层CCs,而MⅡ-CCs则失去这种表达极性,同时MⅡ-CCs的表达强度较GV CCs减弱. 结论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其周围的CCs上CCND2表达水平下降,且伴随细胞定位的改变,提示CCs上CCND2与卵母细胞成熟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卵母细胞成熟过程.
-
多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继发子宫动静脉瘘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本文报道1例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术后继发子宫动静脉瘘伴阴道大量出血,并经再次子宫动脉栓塞成功止血的病例.本文讨论了子宫瘢痕妊娠后形成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断方法,并探讨了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出血再次子宫动脉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哺乳期妇女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后经血量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哺乳期妇女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后经血量增多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在我中心接受宫内节育器放置术的200例哺乳期女性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临床治疗,实验组于术后接受葆宫止血颗粒口服治疗,并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术后疼痛发生程度以及经血情况.结果 两组对象月经量对比,治疗组经血量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成员术后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对比,实验组有明显减轻,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结果提示,哺乳期妇女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后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若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后,其月经量增多和疼痛症状均会显著改善.
-
不同手术途径子宫全切除术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阴式全子宫切除术(TVH)及经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 方法 募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行全子宫切除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TAH 90例(<48岁组43例,≥48岁组47例)、TVH 90例(<48岁组42例,≥48岁组48例)及LTH 60例(<48岁组28例,≥48岁组32例),采取对所有患者术后1年随访问卷调查,分析三种不同手术途径对不同年龄段女性性功能的影响. 结果 不同手术组中<48岁组患者的生育和卵巢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8岁组患者的生育和卵巢功能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可参与比较研究.在<48岁组,各项指标显示TAH组、TVH组和LTH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8岁组,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总分,TVH组>LTH组>TAH组,TAH组与TVH组及LT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VH组与LT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种手术方式术后,<48岁患者的性功能总体评分均明显高于≥48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途径的全子宫切除术,对年龄<48岁患者的性功能无显著性影响,其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而年龄在≥48岁的患者行TAH,对性功能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而TVH和LTH则无显著性影响.
-
亚临床慢性甲状腺炎伴胚胎移植失败一例报告
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以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为特征的疾病,在不育妇女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目前研究发现甲状腺自身抗体是辅助生殖技术(ART)失败的独立因素,甲状腺抗体阳性可能是甲状腺储备功能降低的标识,而超促排卵对甲状腺功能是否产生影响尚不能定论.本文报告一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ITD(亚临床慢性甲状腺炎)患者在第二次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促甲状腺素水平显著上升,遂取消胚胎移植.提示我们对这类患者进行促排卵时需要定期密切检测甲状腺功能变化,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对症治疗,从而提高患者妊娠率,降低周期取消率.
-
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检测在IVF中的意义
抗苗勒管激素(AMH)被认为是目前反映卵巢储备功能可靠的指标,在女性由卵巢初级卵泡、窦前卵泡和小窦卵泡颗粒细胞分泌,血清AMH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和外源性性激素的影响,与窦卵泡数量和生殖年龄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清AMH水平可了解卵巢储备状态,预测卵巢反应性,制定个体化促排卵方案,大限度地获得妊娠机会及消除因卵巢刺激所带来的医源性风险和减少周期取消风险,AMH作为卵巢储备的有用指标在辅助生殖中能很好地预测获卵数,但对卵子质量的预测价值却存在争议,而对IVF出生率的预测,AMH至少可通过预测获卵数间接地起到预测作用.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