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Pathology 청력학급언어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1.1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299
  • 国内刊号: 42-139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2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陶泽璋 韩德民 韩东一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自体脂肪声带注射治疗年龄相关性声带萎缩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静妙;蒋新霞;魏俊宽;马建刚;李惠芹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声带注射治疗年龄相关性声带萎缩导致声嘶的疗效.方法 对42例因年龄相关性声带萎缩而引起声嘶的患者于全麻下行自体脂肪声带注射,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12、18个月进行频闪喉镜检查和嗓音声学分析.结果 42例中2例无效(因手术失败,患者拒绝再次治疗),未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余40例术前频闪喉镜检查可见声带萎缩、声门闭合不良,其中轻度声嘶者28例,中度声嘶者10例,重度声嘶者2例.术后1年,32例发声正常,频闪喉镜检查见声带振动良好,声门闭合正常;轻度声嘶者4例,中度声嘶者4例.嗓音声学分析显示术后3~6、12及18个月患者的嗓音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及标准化噪声能量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结论 自体脂肪声带注射治疗年龄相关性声带萎缩可改善其发声功能.

  • 基层医院新生儿TEOAE听力初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作者:张燕梅;黄丽辉;程晓华;彭世春;亓贝尔;杨如兰;恩晖;甄勇;王蕾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新生儿TEOAE听力初筛未通过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出生、并于一周内接受TEOAE听力筛查的9 686例新生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新生儿母亲孕龄、孕周(足月、早产)、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以及新生儿性别、胎数(单胎、多胎)、出生体重(低体重、正常体重、巨大儿)、入住病房类别(普通病房、NICU)和筛查日龄(以0.5天累计)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新生儿听力初筛未通过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9 686例新生儿双耳或单耳未通过5 027例(51.90%),右耳未通过3 690例(38.10%),左耳未通过4 048例(41.79%).②新生儿性别、胎数、病房类别以及筛查日龄对筛查结果有影响,其中低日龄新生儿比大日龄新生儿通过率低(OR=0.499,P<0.001),男婴比女婴通过率低(OR=1.293,P<0.001),多胎比单胎新生儿通过率低(OR=1.397,P=0.010),NICU新生儿比普通病房通过率低(OR=1.530,P=0.008);母亲孕龄(P=0.505)、孕周(P=0.202)、分娩方式(P=0.594)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P=0.151)对筛查结果无影响.结论 影响基层医院新生儿TEOAE听力初筛主要的因素是筛查日龄,随着日龄增加通过率明显提高;另外,男婴、多胎和入住NICU者听力初筛通过率较低;母亲孕龄、孕周、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对听力初筛无明显影响.

  • 老年听障调查表对老年性聋患者纯音测听的补充作用

    作者:刁明芳;孙建军;田芳洁;陈东兰;刘阳;贾仲红

    目的 探讨老年听障调查表(hearing handicap inventory for the elderly,HHIE)对老年性聋患者纯音测听的补充作用.方法 对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大于65岁、以听力下降超过一年为主诉的感音性聋患者分别行纯音测听和HHIE评估,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30例纯音听阈为轻度听力损失患者的HHIE平均得分30.5±7分,为轻至中度听力障碍,其中5例得分≥43分,为重度听力障碍,占16.67%(5/30);45例纯音听阈为中度听力损失患者的HHIE平均得分41.3±5分,为轻至中度听力障碍,其中16例得分≥43分,为重度听力障碍,占35.56%(16/45);25例纯音听阈为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的HHIE平均得分83.6±8分,均为重度听力障碍.结论 纯音测听不能全面评估老年性聋患者的听力障碍程度,老年性聋与多种因素有关,HHIE可作为纯音测听的补充,用于老年性聋的临床评估.

  • 3~5年级小学生时长感知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卢海丹;刘巧云;严舒;张梦超;张梓琴;黄昭鸣

    目的 探讨3~5年级小学生对不同频率纯音、调制音的时长间隔感知处理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3×4×2混合实验设计,对105名3~5年级小学生分别用不同声音类型(纯音、调频音、调幅音)和不同频率(500、1 000、2 000、4 000 Hz)的声音组合进行时长感知测试,比较其小差别感知阈值.结果①3~5年级小学女生对500 Hz纯音的时长感知能力较4 000 Hz强(P=0.008),对500 Hz调幅音的时长感知能力较500 Hz调频音更强(P=0.025);3~5年级小学男生对500 Hz调幅音的时长感知能力较1 000 Hz差(P=0.025),而女生对500 Hz调幅音时长感知能力较男生强(P=0.027);②3~5年级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时长感知能力呈负相关(r=-0.425,P<0.05).结论 时长感知能力作为听觉中枢处理的基本能力之一,可能直接影响3~5年级小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发展.

  • 288例婴儿高频鼓室声导抗与DPOAE测试结果分析

    作者:刘宇清;王幼勤;叶清;王敏;薛晓红;李斐;兰莉;杨可婕;陶方英

    目的 探讨中耳功能对耳声发射结果的影响及高频鼓室声导抗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对288例(526耳)无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婴儿行DPOAE及1 kHz鼓室声导抗测试,分析耳声发射通过与未通过者的中耳功能差异.结果 526耳中,DPOAE通过374耳,1 kHz鼓室声导抗异常率为7.49%(28/374),其中,全频通过245耳,部分频率通过129耳;DPOAE未通过152耳,1 kHz鼓室声导抗异常率为57.89%(88/152);DPOAE部分频率通过者的高频鼓室声导抗异常率(14.73%,19/129)高于全频率通过者(3.67%,9/245)(P<0.001),DPOAE未通过者的高频鼓室声导抗异常率(57.89%)高于部分频率通过者(14.73%)(P<0.001).结论 1 kHz鼓室声导抗检测应作为婴儿听力筛查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对听力损失性质的诊断及追踪具有重要意义.

  • 突发性聋患者内听动脉MRI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田素景;张勋;杨国庆;张宏强

    目的 了解突发性聋患者内听动脉的管径大小,为探讨突聋的病因提供参考.方法 对突聋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正常人)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序列包括弥散成像(DWI)、内耳水成像(3D-FIESTA)和血管成像(MRA),记录并比较两组对象面、听神经段内听动脉直径.结果 突聋组患侧面听神经段内听动脉直径值为0.77±0.12 mm,健侧为0.94±0.10 mm,对照组优势侧(自身对照内听动脉直径较大侧)面听神经段内听动脉直径值为0.93±0.10 mm,非优势侧(内听动脉直径较小侧)为0.89±0.10 mm,突聋组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两侧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突聋组健侧与对照组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突聋患者患侧的内听动脉直径较健侧及正常对照组小.结论 突聋患者患耳的内听动脉内径均较健侧或正常人小,可能内耳供血障碍与突发性聋的发生有关.

  • 成人声带良性病变患者嗓音多维分析的重测信度评价

    作者:张华蓉;黄永望

    目的 研究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的多维嗓音声学分析(MDVP)中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噪谐比(NHR)的重测信度.方法 成人声带良性病变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56例,乙组49例;选取健康成年人6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丙组).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CSL 4500型)录声样,甲组及丙组发/a:/音1次,5分钟后,以同样的方式再发音1次;乙组受试者发/a:/音2次,5分钟后,以同样的方式再发音2次.用MDVP软件对各组嗓音的F0、jitt、shim、NHR等指标进行分析,以组内相关系数(ICC) 检验声学指标的重测信度.结果甲组F0、jitt、shim一致性良好(ICC>0.4),NHR的一致性差(ICC<0.4);乙组F0、jitt、shim、NHR一致性均良好(ICC>0.4),丙组F0、jitt、shim、NHR一致性均良好(ICC>0.4).结论 在应用MDVP对声带良性病变患者进行嗓音声学分析时,F0稳定性好,发音2次检测的稳定性优于单次发音;对病理性嗓音进行分析时,建议取2次声样检测后取平均值.

  • 智能听力筛查系统在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吴文瑾;黄治物;吕静荣;甘志珊;唐志辉;吴皓

    目的 探讨智能听力筛查系统应用于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的意义,并对其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使用智能听力筛查系统对18所幼儿园2 185例3~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筛查不通过者转诊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结果 2 183例儿童中,听力筛查通过2 013例(92.21%),未通过170例(7.79%),5岁及以上儿童筛查未通过率(4.86%)低于5岁以下儿童(12.43%),实际转诊142人,确诊为听力损失25例,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20例(双侧7例,单侧13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例(双侧3例,单侧2例).结论 智能听力筛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自动判读筛查结果且同步上传等优点,值得在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中推广.

  •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天眩清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丽洋;董明敏

    目的 观察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及全身应用天眩清注射液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方法 64例梅尼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全身应用天眩清注射液4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12天,发作期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60 ml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隔日1次,一共4次,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眩晕控制及治疗12天后的听力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7.88%(29/33)和54.54%(18/33),高于对照组的61.29%(19/31)和16.13%(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全身应用天眩清注射液治疗梅尼埃病疗效显著.

  •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分析

    作者:张政;熊素芳;赵端仪;罗先文;岳奇俊;刘胜武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前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06 年5月~2007 年2月诊治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观察组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免疫细胞(NK)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均高于治疗前,CD8+低于治疗前,但治疗前、后CD3+、CD4+、CD4/CD8及NK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免疫状态.

  • 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内侧微瓣法治疗广基声带息肉疗效分析

    作者:张承宏

    目的 探讨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内侧微瓣法治疗广基声带息肉的疗效.方法 在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采用内侧微瓣法对56例广基声带息肉患者进行声带息肉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56例患者中,痊愈53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内侧微瓣法治疗广基声带息肉临床效果良好.

  • 不同带通滤波对婴幼儿ABR检测的影响

    作者:李桂芳;王春华;卢新阁;宋云;苏兰

    目的 探讨带通滤波设置的改变对婴幼儿ABR测试的影响.方法 对45例(90耳)婴幼儿(年龄7个月~2岁,平均1.14±0.81岁)分别进行高通(HP)为100 Hz、低通 (LP)为3 000 Hz和高通(HP)为30 Hz、低通 (LP)为1 500 Hz的ABR检测,比较两次检测的结果.结果 45例中,ABR反应阈正常者14例(28耳,A组),不同程度听力损失者21例(42耳,B组),一侧ABR大输出未引出反应10例(C组),带通滤波设置改变后三组ABR反应阈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ABR各波潜伏期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改变带通滤波设置对婴幼儿ABR检测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带通滤波 ABR 婴幼儿
  • 4676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章晓军;周剑勇;胡小怡;严飞鹏;谭国鹏;吕洁瑜;常明章

    目的 分析4 676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了解本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 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出生的4 676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于出生后2~5天完成,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天复筛,复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行DPOAE、声导抗、ABR、ASSR等检查,并对外耳道发育畸形的患儿行颞骨CT检查.结果 4 676例新生儿中,初筛通过3 978例,初筛通过率85.07%(3 978/4 676);初筛未通过934耳,其中,446耳接受复筛,复筛率为47.75%(446/934);复筛通过387耳,复筛未通过59耳;终6例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0.128%,6/4676),其中,传导性聋2例,感音神经性聋4例,中度听力损失2例,重度听力损失4例,其中2例为外耳道发育畸形.结论 江门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新生儿听力损失检出率为0.128%,复筛率较低,失访率较高.

  • 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患者喉微瓣手术后嗓音声学分析

    作者:张欣;李佩忠

    目的 探讨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患者喉微瓣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1996年10月~2010年6月在支撑喉镜显微镜下采用内侧或外侧微瓣技术对32例声带息肉、15例声带任克水肿和30例声带囊肿患者行手术治疗.于术后1周、1个月进行嗓音声学分析,并与对照组(3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周三组病例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和谐噪比(HN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声带任克水肿及声带囊肿组的jitter、shimmer和HN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息肉组jitter、shimmer高于对照组(P<0.05),HN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声带任克水肿和声带囊肿患者喉微瓣手术后1个月嗓音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声带息肉患者术后1个月嗓音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需加强随访.

  • D-半乳糖致衰老豚鼠声带老化特征研究

    作者:李翠娥;陶泽璋;周涛;屈季宁;詹娜

    目的 观察D-半乳糖致衰老豚鼠声带老化特征,探讨其用于老年嗓音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健康4月龄豚鼠12只,随机分为青年组(对照组)和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组(模型组),每组6只;另选自然衰老的2年龄豚鼠6只作为老年组.对照组和老年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动物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300 mg·kg-1·d-1(40 mg/ml),每天一次,连续注射6周,致其亚急性衰老.造模成功(6周后)后各组动物断头处死,快速取出喉部并切片,部分切片行HE染色观察声带组织形态变化,部分切片应用Alcian blue 染色法和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喉部组织中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的表达,用Image-Pro Plus 6.0 For Window(IPP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HE染色可见老年组和模型组声带粘膜鳞状上皮部分萎缩伴角化不全,固有层腺体减少,模型组声带还可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而对照组未见这些改变.对照组、老年组、模型组喉部透明质酸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798 351、0.694 163 和 0.724 869,对照组透明质酸的含量高于模型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胶原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632 295 、0.711 47和0.768 211,表达量依次为对照组<老年组<模型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青年豚鼠比较,D-半乳糖致衰老豚鼠的声带粘膜呈现老化改变,且透明质酸含量降低,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与自然衰老豚鼠变化一致,D-半乳糖致衰老豚鼠可以用于老年嗓音的实验研究.

  • 地塞米松对气压创伤性中耳炎模型大鼠中耳黏膜上皮钠通道mRNA转录的影响

    作者:宗雨;李祥翠;张奕;李吉平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气压创伤性中耳炎模型大鼠中耳黏膜中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转录的影响.方法 18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为干预组、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12耳).正常对照组未予任何处理,干预组及模型组通过增加环境气压制作气压创伤性中耳炎模型,干预组在造模后连续三天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 mg/kg,加入生理盐水0.5 ml).在造模后第1、3、7天分别观察各组鼓膜形态变化;在造模后第七天取中耳黏膜,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大鼠中耳黏膜中ENaC转录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各时间段鼓膜均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第1天每只大鼠至少有一耳鼓室内充满琥珀色积液,鼓膜充血,松弛部膨出,可见小气泡;第3天时鼓室仍有琥珀色积液,以上鼓室为著,松弛部内陷,气泡消失;第7天时未见鼓室积液,鼓膜亦基本恢复正常.干预组第1天每只大鼠至少有一耳可见鼓室内充满琥珀色积液,鼓膜充血,松弛部膨出,可见小气泡;第3天时所有大鼠双耳均未见明显鼓室积液征,鼓膜浑浊;第7天时未见鼓室积液,鼓膜亦基本恢复正常.干预组大鼠中耳黏膜α-ENaC-mRNA、β-ENaC-mRNA、γ-ENaC-mRNA均上调,分别为模型组的2.04、2.56、2.00倍(P<0.01).结论 地塞米松能加速气压创伤性中耳炎模型大鼠中耳腔内积液的清除,增加ENaC在中耳黏膜中的基因转录,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清除中耳腔积液的机制之一.

  • 水杨酸钠致耳鸣大鼠的行为学及听性脑干反应改变

    作者:陈抗松;廖华;杨希林;陈建新;解为全;吴莎

    目的 观察水杨酸钠致耳鸣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和听性脑干反应的改变,探讨耳鸣与精神行为异常的关系.方法 18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盐水组和水杨酸组,每组6只.水杨酸组每天按时腹腔注射350 mg/kg的水杨酸钠1次,连续28天,盐水组每天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观察各组大鼠注射前1天、注射第14、28天的旷场行为,并在实验前1天、注射第7、14、28天对水杨酸组大鼠进行ABR检测.结果 注射水杨酸钠第14、28天,与盐水组和对照组比较,水杨酸组大鼠除粪便数量增加外,总行程、平均速度、直立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体重增长量、摄食量、24 h液体消耗量和糖水偏爱均显著降低(P<0.01);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旷场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杨酸组大鼠注射前和注射第7、14、28天ABR反应阈分别为36.67±4.08、50.00±5.48、64.17±8.61、75.00±4.47 dB SP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射第14天与注射前、注射第7天比较,水杨酸组大鼠ABR波Ⅰ、Ⅱ、Ⅲ、Ⅴ潜伏期均延长(P<0.05),而各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第28天与注射前、注射第7天比较,各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第14天比较,各波潜伏期及Ⅰ-Ⅲ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Ⅴ、Ⅰ-Ⅴ波间期延长(P<0.05).结论 水杨酸钠致耳鸣大鼠的旷场行为表现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耳鸣对其精神心理的影响;长期注射水杨酸钠可导致大鼠ABR反应阈升高,波潜伏期延长.

  • 即早基因c-Jun在顺铂诱发豚鼠耳蜗Corti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邢奋丽;邓毅;王林娥;曹克利

    目的 探讨即早基因c-Jun在耳蜗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豚鼠腹腔注射顺铂4 mg·kg-1·d-1,连续4天,制备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动物耳蜗组织切片后,用HE染色、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TUNEL)技术及电镜等观察耳蜗Corti器细胞凋亡状况,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正常和凋亡耳蜗Corti器细胞的c-Jun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豚鼠腹腔顺铂注射4天后,耳蜗Corti器的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orti器细胞c-Jun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51±0.08和0.33±0.07,实验组c-Jun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蜗细胞凋亡时c-Jun蛋白表达增加,表明c-Jun可能参与了耳蜗细胞凋亡的调控,是顺铂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一个重要因素.

  • C57BL/6J胚鼠听皮层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研究

    作者:孟德静;陈继川;任红苗

    目的 探讨酶消化法和机械吹打法对胚鼠听皮层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取孕14 d的C57BL/6J小鼠12只,分成两组,每组6只,于解剖显微镜下分离胚鼠大脑听皮层区域,分别用酶消化法和机械吹打法进行原代培养.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培养后的神经干细胞进行Nestin鉴定,并进行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鉴定,利用CCK-8检测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利用酶消化法分离下来和增殖形成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多于机械吹打法,且形成的神经干细胞球比较规则,酶消化法分离下来的细胞数目为(1.57±0.05)×105个/ml,而机械吹打组分离下来的细胞数目为(1.07±0.04)×105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检测酶消化法增殖快于机械吹打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免疫荧光鉴定Nestin表达均为阳性,诱导分化形成表达β微管蛋白(β-tubulin Ⅲ)阳性的神经元和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用酶消化法对C57BL/6J胚鼠听皮层神经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优于机械吹打法.听皮层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克隆和多向分化能力.

  • 水杨酸钠致耳鸣大鼠脑海马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表达

    作者:解为全;廖华;杨希林;陈抗松;邹哲飞;李暐

    目的 观察水杨酸纳致耳鸣大鼠海马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的表达,探讨其参与水杨酸钠致耳鸣的可能机制.方法将ABR反应阈<30 dB SPL的3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A组注射 10%水杨酸钠溶液350 mg·kg-1·d-1,共注射21天,B组注射 10%水杨酸钠溶液350 mg·kg-1·d-1,共注射14天,C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4天.给药前采用改良的饮水抑制法对各组大鼠进行条件反射训练,条件反射消退期开始注射水杨酸钠并检测各组大鼠饮水抑制率(R值);分别于给药前两天、首次给药后2 h、给药结束后当天检测各组大鼠ABR反应阈,然后将大鼠处死并断头取脑,剥离海马区,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RF在各组大鼠海马区的表达.结果 条件反射消退期1~3天A、B两组大鼠R值大于C组 (P<0.05),证明耳鸣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首次给药后2 h及给药结束后A、B两组ABR反应阈均较给药前提高了约30 dB(P<0.05),但A、B两组间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脑海马区CRF表达量A组>B组>C组(P<0.05).结论 水杨酸钠注射致耳鸣大鼠的海马区情绪应激相关蛋白CRF表达增强,且随注射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增加,提示CRF表达升高可能是边缘系统参与耳鸣的重要机制之一.

  • 声带脱水对发声的影响及其治疗进展

    作者:李暐

    正常的发声依赖于完整的发声器官和良好的发声功能,声带作为重要的发声器官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声时,气流由肺发出沿气管达声门下,当声门下压力达到一定水平时,闭合的声带打开并产生振动和黏膜波从而发出声音[1].声带黏膜波的形成依赖多种因素,其中保持声带表面湿润度对维持声带正常黏膜波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声带表面湿润度的调节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目前关于声带表面如何保持水化平衡、各种因素对声带表面水化平衡的影响及其水化平衡失调对发声功能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并简单探讨声带表面水化失衡的治疗进展.

  • 咽喉反流的机制及诊断方法

    作者:万苡辰

    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咽喉部并引起相应损伤,是胃食管反流的形式之一[1].随着耳鼻咽喉科医师对咽喉反流的认识及理解越来越全面,这种疾病的普遍性逐渐凸显.文献报道,耳鼻咽喉科就诊患者中有高达10%的人是咽喉反流患者,该病也和嗓音异常密切相关[2].但是,关于咽喉反流的机制及诊断方法,目前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对咽喉反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如下.

  • 电声门图仪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但果

    随着医疗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喉内高速摄像机、喉镜(间接喉镜、电子喉镜、纤维喉镜)、电声门图仪、计算机嗓音测试仪等在临床喉科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声门图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式、无创检测技术,弥补了喉镜的不足,尽大可能保留了原始发声环境.目前关于电声门图仪应用于嗓音疾病检测的报道屡见不鲜,但是对电声门图仪的原理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就电声门图的定义及检测方法、技术原理、指标定量分析、应用进行综述.

  • 语前聋儿童康复训练后听觉能力的动态评估

    作者:李郁明;梁勇;谭少珍

    目的 分析和总结语前聋患儿佩戴助听器并经康复训练后听觉能力提高的规律和效果以及评估方法.方法语前聋且双耳佩戴助听器的儿童135例(女57例,男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初次接受康复训练时的年龄分为三组:>5岁组(42例),4~5岁组(44例)和<4岁组(49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分为二组:中重度及以下听力损失组(91例)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组(44例).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中的听觉能力评估方法,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6个月和12个月对各组儿童进行听觉能力评估,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0项评估内容总计100分,总分70分以上为有效,得分越高,听觉能力越好.结果 135例患儿经过康复训练6、12个月后,听觉能力均明显提高,训练前、训练后6、12个月评估得分的均值分别为51.33±9.44、70.19±9.43及87.55±6.15分,训练后评估得分明显高于训练前的评估得分(P<0.01);不同性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组聋儿康复训练12个月后听觉能力评估得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率达100%.结论规范的康复训练对提高语前聋儿童听觉能力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定期评估其听觉能力,有利于为针对性个性化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 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视听言语感知能力研究

    作者:辜萍;郗昕;陈艾婷;洪梦迪;刘彦希;赵佳渊;杨仕明;戴朴;韩东一

    目的 观察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开机后安静环境中视听言语感知能力的变化情况,分析视觉言语信息在言语感知中的作用.方法 评估12名(12~43岁)语后聋国产诺尔康人工耳蜗使用者开机后1、2、4、6个月时在安静环境中单一视觉、单一听觉和视听结合三种模式下的语句识别率.结果 在开机后半年内,随着开机时间的延长,12名受试者在视听结合和单一听觉模式下,安静环境中语句识别率呈上升趋势,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种模式下不同时间点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听结合模式下开机后2月和4月时的测试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听觉模式下,开机后4月和6月时测试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视觉模式下,各个时间点的测试结果无明显变化,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个时间点测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听结合模式下各个时间点语句识别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单一视觉、单一听觉两种模式.结论 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开机后半年内视听结合和单一听觉模式下的言语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单一视觉模式下的言语感知能力无明显变化;视觉言语信息对安静环境中的言语感知有较大帮助.

  • 人工耳蜗植入者康复成效评估方法的发展

    作者:毛弈韬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世界上治疗重度至极重度耳聋患者的主要方法,这项技术的出现,为全世界的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自20世纪80年代单导人工耳蜗在临床应用[1]以来,此项技术逐步完善.初其只应用于成人语后聋患者[2],20世纪90年代初获准在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使用以后,人工耳蜗植入术被迅速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其终目的是帮助听力丧失者重建听力,并获得言语表达能力,从而回归主流社会.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其有效性[2,3],植入者术后的言语听觉及语言发展到底怎样,目前仍无统一和标准的体系对此做系统评估.对术后患者的定期评估不但有助于追踪其言语感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还能帮助判定患者是否有其它方面的问题,如发育、神经或认知功能,为进一步完善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的标准提供依据[4~6],也有助于人工耳蜗的编程调试(包括选择不同的编码策略)和相应言语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患者,其评估测试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国内外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成效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婴幼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评估及干预(1)

    作者:黄治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已进入深化和全面推进阶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目前各地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转诊患儿大幅度上升,如何对转诊患儿(尤其是小于3月龄的低龄婴儿)进行规范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已是摆在耳科医师和听力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未来这一问题还将更加突出.

  • 血浆置换降低纤维蛋白原和LDL浓度治疗突聋——一种很有前景的挽救性治疗方式

    作者:岑锦添

    部分突发性聋患者经常规治疗如类固醇激素或者扩充血容量治疗无效,有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作者选取经常规治疗无效的217例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磷脂诱导低密度脂蛋白(LDL)析出的方法进行精确的血浆置换(HELP),在2小时内置换3 L血浆,使纤维蛋白原和LDL的浓度均下降60%左右,全部患者均只进行一次血浆置换,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听力情况.结果显示61%的患者听力下降缓解,其中15%完全缓解,46%部分缓解;所有频率平均听力改善14.9±2.7 d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听力曲线突聋患者的听力下降缓解率(包含完全和部分缓解)为:高频型61%,中频型40%,低频型74%,凹槽型66%,全聋型 40%.

  •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听力重建

    作者:曾凡倩

    骨锚式助听器(BAHA)是一种骨导式助听器,它能将声振动直接经颅骨传至内耳.1977年,Tjellstrm首次提出"钛-骨融合"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骨导式助听器中,BAHA就是基于这个原理产生的.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蒋子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科相关眩晕疾病中占首位,其后依次为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前庭神经炎.对于BPPV的认识,大多临床医生甚至患者都有类似的过程,即"误诊-确诊-泛化".由于临床表现类似,加之对BPPV认识不足,容易将BPPV的患者误诊为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甚至MD,导致患者辗转于耳鼻咽喉科、骨科和神经内科之间.随着对BPPV临床特点的深入了解和科普宣教的临床推广,患者对自身症状的描述以及医生的临床诊断日趋准确,大多数BPPV患者通过前庭康复治疗,即比较简单、方便的手法复位治疗后恢复.然而,临床上将与患者位置改变相关的眩晕共称为位置性眩晕,其包括中枢性和外周性,BPPV只是外周性、位置性眩晕的一种;部分BPPV并非以单一疾病出现,有的合并其它疾病,或发生于其它内耳疾病的病程中,如果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容易出现BPPV诊治的泛化,如将颈椎病、TIA、MD、甚至颅脑、颅底中枢性病变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误诊为BPPV.因此,关注和探讨在BPPV诊疗中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推动BPPV诊治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 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谭俊;于栋祯;冯艳梅;杨光;时海波;殷善开

    目的 评估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疗效.方法 采用复位治疗椅辅助的Epley法治疗58例PSC-BPPV患者,观察首次治疗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 首次治疗后一周(第1次随访)时,41例(70.69%,41/58)治愈,13例(22.41%,13/58)好转,4例(6.90%,4/58)无效,对17例未愈患者行第二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一个月(第2次随访)时,53例(91.38%,53/58)治愈,3例(5.17%,3/58)好转,2例(3.45%,2/58)无效,对5例未愈者立即行第三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三个月(第3次随访)时57例(98.28%,57/58)治愈,1例(1.72%,1/58)无效.结论 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PSC-BPPV有效率达98.28%,无严重副反应,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方法分析

    作者:张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眩晕性疾病之一,是引起外周性眩晕的主要病因,约占17%~20%[1].1921年首先由Barany[2]描述了BPPV特征,主要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短暂性眩晕;1952年由Dix和Hallpike详细描述并为其命名[3];1969年至1979年由Schucknecht[4]和Hall[5]等分别提出了嵴帽结石症和管石症的理论,此后随着对其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而受到医师的广泛认可.在该理论基础上,针对导致耳石脱落的学说诞生了多种治疗方法,并随着治疗效果而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具体治疗细节尚无规范化,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近年来,随着国内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多数研究还是以探讨手法复位的疗效为主,对某些引起争论的问题和治疗中的细节与难点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PPV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良性与非良性的识别

    作者:田军茹

    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有两种主要临床类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中枢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于1921年首先由Barany描述,后于1952由Dix和Hallpike进一步详述[1,2],是发病率很高的临床疾病.美国每年大约有五六百万以眩晕为主要原因就诊的患者,其中约17%~42%诊断为BPPV,约85%的BPPV患者通过耳石复位可完全治愈或极大改善[1,3], 使得BPPV的诊断和治疗更加普遍.在这个潮流中,人们发现另一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源自中枢,虽不如BPPV发病率高,但极易误诊为BPPV,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这方面报告逐渐增多,引起临床广泛注意[4,5].

  • 后半规管并其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

    作者:王利一;高波;黄魏宁

    目的 探讨后半规管合并其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67例后半规管合并其他半规管BPPV患者行Dix-Hallpike试验,所有患者选择眼震强度强的一侧后半规管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每隔3天复查,直至该侧扭转上跳眼震消失,并观察对侧眼震消失情况.结果 ①治疗前眼震:双侧诱发出扭转上跳眼震39例(双侧后半规管BPPV),一侧诱发出扭转上跳另一侧出现扭转下跳眼震13例(后半规管并前半规管BPPV),一侧诱发出扭转上跳眼震,另一侧出现水平眼震15例(后半规管并外半规管或前半规管BPPV).大多数患者对侧眼震强度均明显弱于患侧扭转上跳性眼震,只有3例双侧扭转上跳眼震的患者双侧眼震强度基本相同.②治疗后眼震:39例双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中36例眼震消失,13例后半规管并前半规管BPPV患者眼震消失,15例后半规管并外半规管或前半规管BPPV患者中14例眼震消失,仅1例残留水平眼震.结论 后半规管并其他半规管BPPV患者的眼震以双侧扭转上跳性多,但对侧多数是假性后半规管BPPV;其次是一侧扭转上跳眼震并另一侧水平眼震和一侧扭转上跳眼震并另一侧扭转下跳眼震,但是对侧眼震强度大多数弱于患侧;治疗后半规管并其他半规管BPPV的患者时应先治疗眼震强度强的一侧后半规管.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的纵深认识

    作者:吴子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作为临床常见的眩晕症,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临床诊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目前,这一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应该向纵深发展,下面的一些问题和关键点是应该给予关注的.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规范性诊治与思考

    作者:刘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所诱发出的短暂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临床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1],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越来越多,近10年来关于BPPV的研究论文约在550篇左右,其中中文论著有200篇,可见临床医师对此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在相关文献检出率增高的同时带来的问题却是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存在差异,因此,要强调对BPPV的规范性诊治,对该病再发的预防也应当引起各级医师的重视.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