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苯并(a)芘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

    作者:宾萍;段化伟;王亚东;戴宇飞;牛勇;刘清君;陈泓;刘庆;郑玉新

    目的 体外探讨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给予不同浓度的B(a)P处理,采用定量PCR方法测定细胞全基因组DNA的相对端粒长度,观察细胞全基因组DNA相对端粒长度的变化情况.以4μg/ml博来霉素(Bleomycin,BLM)为阳性对照.结果 与0μmol/L组比较,1和4μmol/L B(a)P染毒组,以及阳性对照组的相对端粒长度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6μmoL/L B(a)P染毒组与0μmol/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P可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的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产生影响,在一定剂量内会导致细胞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缩短.

  • 中老年人睡眠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刘惠芬;李峰;王业红;陈江慧;彭东旭;陈静;谭林华;米雪;赵本华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群睡眠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为提倡健康睡眠延缓衰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SQ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76名中老年人进行睡眠质量状况调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量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平均长度为(0.995±0.23) T/S,年龄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241,P=0.003);睡眠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质量更差(r=-0.230,P<0.01)、入睡时间更长(r=0.227,P<0.01)、睡眠时间更短(r=-0.486,P<0.01)、睡眠效率更差(r=-0.226,P<0.01);校正性别、年龄、婚姻、学历、家庭月收入、居住形式、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基础疾病因素的影响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β=0.057,P<0.01)、入睡时间(β=-0.046,P<0.01)、睡眠质量(β=0.086,P<0.01)是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表明睡眠时间越长、入睡时间越短、睡眠质量越好,端粒长度越长.结论 睡眠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端粒长度的因素,优良的睡眠可能通过减缓端粒长度的缩短延缓衰老,鼓励在社区进行健康睡眠知识的宣教活动,提高睡眠质量.

  • 淫羊藿总黄酮延缓衰老的研究

    作者:沈自尹

    目的:淫羊藿总黄酮(EF)延缓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衰老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衰老的机制.方法:采用含EF的血清对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细胞株进行处理,观察2BS细胞寿命;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16基因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总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和磷酸化Rb蛋白的含量;TRAP-Hyb单管一步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端粒限制性片段(TRF)Southern blot法检测2BS细胞端粒长度变化.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脾脏淋巴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结果:EF能够延长2BS细胞的传代寿命;下调2BS细胞p16基因mRNA的表达;增加磷酸化Rb蛋白的含量;延缓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并未激活细胞端粒酶活性;EF上调HPAT轴多种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或其受体表达.结论:淫羊藿总黄酮通过抑制p16基因表达,促进磷酸化Rb蛋白的产生,从而延缓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发挥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EF能上调神经递质受体的表达并通过NEI网络的下行通路激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通过下调促凋亡、抗增殖基因,上调抗凋亡、促增殖基因的表达,重塑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平衡,延缓免疫衰老.

  • 端锚酶和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联合作用对人肺腺癌细胞 A549 端粒的影响

    作者:卢宏达;黄涛;申雯竹;甄燕;孔庆志

    目的 探讨端锚酶及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联合作用对A549细胞端粒相关蛋白表达和翻译及对端粒缩短和细胞周期的作用.方法 将A549细胞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sTANKS、shTERT、asTANKS、ashTERT 和 asTANKS+ashTERT组,经不同处理,检测 hTERT mRNA、端粒酶及端锚酶活性、端粒平均长度及A549 细胞寿命.结果 ashTERT能抑制hTERT mRNA表达及蛋白质活性;asTANKS不影响hTERT mRNA表达,却能抑制端锚酶活性.asTANKS或ashTERT均可致A549端粒长度缩短,asTANKS+ashTERT则缩短更为明显,其减少A549细胞平均传代数的作用也明显大于asTANKS或ashTERT.结论 asTANKS对A549端粒长度的抑制有别于端粒酶途径,不仅能通过影响端锚酶活性缩短肿瘤细胞 A549 端粒的平均长度,而且可与端粒酶抑制剂协同作用明显缩短肿瘤细胞的生存周期,这可能成为抗癌作用的新靶点.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衰老

    作者:董原君;张桂青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一种严重的、持久的、并且能够让人衰弱的创伤相关疾病,显著损害正常功能及生活质量。持续的精神应激可以促进年龄相关疾病的进程及过早死亡的发生。端粒长度被认为是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和过早死亡的细胞标记物而被越来越多的重视。端粒加速缩短是生活方式和精神应激的直接反应,医学研究工作者试图通过积极的临床干预降低PTSD远期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 乳腺癌中染色体端粒延长表型与HER-2基因的过表达有关(英)

    作者:段瑞;张建中

    人类肿瘤中约10%~15%的染色体端粒酶无活性,其中部分病例端粒长度是通过替代性端粒延长(ALT)重组机制来维持的.ALT表型普遍存在于某些肉瘤和生殖细胞肿瘤中,而在癌中却很少见.本研究证实了乳腺癌中有ALT表型的分子亚型存在,尤其是在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亚型中.

  • 人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遗传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马晓彩;刘聪艳;孙雪静;贺景娟;万岁桂;孙婉玲

    本研究探讨人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的遗传学特性,评价其在Flow-FISH方法检测细胞端粒长度中的应用价值.悬浮培养Molt-4细胞并进行规律传代,选取8代不同代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olt-4细胞进行研究.应用细胞计数法描绘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倍体指数,常规G显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Southern blot检测细胞端粒长度.结果显示:Molt-4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315±0.062)d、DNA倍体指数为(2.085±0.0093)、端粒长度为(32.05±5.27) kb,不同代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931、0.888和0.935).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Molt-4细胞染色体数量为91-99条,多数为超四倍体,并且具有稳定的、特征性染色体结构异常.结论:Molt-4细胞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和较长的端粒长度,可作为Flow-FISH的内对照细胞.

  • 端粒长度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预后意义的初步研究

    作者:侯艳秋;徐卫;缪扣荣;乔纯;朱华渊;朱丹霞;庄芸;吴雨洁;王建宁;李建勇

    本研究测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相对长度,分析其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ZAP-70蛋白、CD38表达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等临床因素的关系,以初步探讨端粒长度在CLL预后中的意义.选35例外周血或骨髓CLL细胞占80%及以上的CLL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1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测定患者及对照者的端粒相对长度,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ZAP-70蛋白及CD38的表达,多重PCR技术测定IgVH基因突变.结果表明:35例患者总平均端粒相对长度为0.384,正常对照为0.443,但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的长短与CLL分期及IgVH突变状态相关,Binet B、C期患者平均端粒相对长度较Binet A期患者短(p=0.001);IgVH无突变患者较有突变患者平均端粒相对长度短(p=0.015);未发现端粒的长度与患者性别、年龄、ZAP-70蛋白及CD38表达关联(p>0.05).结论:端粒长度可用于CLL的预后判断,结合端粒长度及IgVH突变状态等可以更好地对CLL预后进行分层.

  • 端粒长度、MRE11和Ku80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琰;徐瑞荣;杜英俊;王敬毅;刘奎;郑伟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MRE11和Ku80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AA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40例A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端粒长度、MRE11和Ku80 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AA患者端粒长度、MRE11 mRNA和Ku80 mRNA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年龄≥45岁的A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较年龄<45岁的端粒长度明显缩短(P<0.05);年龄<45岁及年龄≥45岁的AA患者分别与同年龄段的对照组相比,端粒长度均明显缩短(P<0.05);端粒长度与MRE11 mRNA表达水平(r=0.054,P>0.05)和Ku80 mRNA表达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235,P>0.05).MRE11 mRNA表达水平与Ku80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 =0.863,P<0.05).结论:端粒长度的改变在AA的发病及疾病进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MRE11和Ku80表达的降低可能参与了AA的发病过程.

  • 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扩增与人乳头状瘤病毒的表达

    作者:李素红;刘玲玲;马海霞;王全红;白玮

    宫颈癌作为威胁女性生命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细胞异常凋亡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密切相关.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C)基因的扩增可激活端粒酶活性而维持端粒长度,使细胞逃避凋亡而发生无限制增殖,进而发生癌变.HPV感染可致细胞DNA发生突变而致癌.我们分析了hTERC基因扩增和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的意义及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诊早治、监测病情和评估预后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建立基于自主复制型载体的端粒酶转录调节细胞系

    作者:侯琳;张波

    端粒酶通过催化端粒合成,保持端粒长度,从而保证细胞的持续分裂能力.其活性与生殖细胞和干细胞的增殖,体细胞的衰老和异常增殖、癌变等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1].逆转录催化亚单位hTERT的转录调节是端粒酶活性调节中的限速步骤[2],然而,目前对hTERT基因表达的具体机制仍不明了.研究基因转录调控的体内方法多通过瞬时转染及检测报告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启动子活性.由于众多因素的存在,这种瞬时转染的敏感性较低、重复性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

    作者:钱文斌;谢珏;林进

    本研究检测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B细胞亚群的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初步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 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作者:詹昱;冯茹;易正山;宋兰林

    目的 建立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的实验方法.方法 培养HL60、Raji、Molt4等白血病细胞株,对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的实验方法和条件进行摸索、优化,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及分析策略,初步检测1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缓解前后端粒长度和分化抗原的变化.结果 选择新型染料Alexa Fluor(R) 647标记的抗体在端粒原位杂交前进行表面抗原免疫标记,然后应用BS~3交联剂保存抗原抗体信号,再进行端粒原位杂交及DNA复染,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及适当的设门分析方法同时测定细胞内端粒长度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14例患者缓解后端粒延长,相关抗原表达率下降.结论 建立了较稳定可靠的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的实验方法,使单纯的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得到有机结合,可望成为白血病,特别是不具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标记的白血病患者相关研究的有效手段.

  •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端粒长度

    作者:钟英成;罗朋立;靳国恩;杨慧莲;韩淑芬;格日力

    目的 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量端粒长度.方法 随机选取63例健康人外周血样本,采用定量PCR方法测量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DNA印迹法测定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定量PCR测量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76±0.27,DNA印迹法测量平均TRF值为9.20±1.12,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 相关性分析R2=0.575,P<0.01.结果 采用定量PCR方法测量端粒长度具有重复性好、省时、简便、可靠,可高通量的处理大量样品的特点,端粒的长短同癌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本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于癌症的遗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端粒酶与恶性血液病

    作者:戴文奕;张惠芳

    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与遗传物质的改变密切相关,表现为细胞生长失控。因此,人们注意到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在肿瘤形成中的改变。而端粒、着丝粒和DNA复制原点是染色体DNA复制的结构三要素。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人恶性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不同于正常细胞,揭示端粒酶可能是一广泛的肿瘤标志,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早在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Muller首先提出端粒这一概念,随后Mclinto研究表明,染色体的断端十分活跃而极不稳定,易同其他断端发生断断融合,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环状染色体等不稳定形式的染色体。相反,染色体的末端却相当稳定,极少发生端端融合,表明染色体末端具有某种特殊结构将染色体末端封住,使之不能与其他断端融合,这种结构被称为端粒1,2]。端粒是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端粒的结构特点:①由富含鸟嘌呤碱基G/胞嘧啶碱基C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组成,长达数kb(碱基对),人的端粒DNA重复序列为TTAGGG3];②端粒的末端并非为平端的双螺旋结构,而是由一条富含G12-16碱基的单链3'端突出[4,5]。端粒的功能:①防止DNA末端降解[6];②保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功能。2 端粒酶的发现和功能  DNA聚合酶必须在RNA引物参与下按5'-3'方向合成DNA,当RNA引物去除后,即会在新合成的DNA链5'末端留下一个空隙,使端粒缩短,这样势必会导致端粒越来越短,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者之一Waston于1972年将其称为末段复制问题提了出来[7]。总之,正常情况下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其端粒应该逐渐缩短。但Larson和Spangler等在四膜虫的研究中发现其端粒不见缩短,甚至有所延长,针对这一矛盾,Greider1985年撰文指出,四膜虫DNA端粒的延长不可能是常规DNA聚合酶作用的结果,一定另有原因。后来果然在四膜虫的细胞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酶的活性成份,能往富含G的合成寡核苷酸上添加重复序列TTAGGG。这种酶称为末端转移酶或端粒酶[8]。现在我们知道端粒酶是负责染色体末端(端粒)复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蛋白,其中的RNA成份是端粒复制的模板,因此端粒酶又是逆转录酶。人端粒其RNA成份已克隆成功,约含450个核苷酸,模板区为5'-CUAACCCUAAC-3'能指导端粒的合成[9]。端粒酶的功能:①维持端粒长度;②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细胞生理状态(衰老、恶性生长)有关。

  • 端粒、端粒酶和端粒保护蛋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梦云;周京国;青玉凤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串联重复DNA序列和端粒蛋白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帽状结构,能保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是细胞生存期限的关键调控因子[1].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特殊的逆转录酶,其主要功能是添加端粒序列,在端粒长度的调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端粒保护蛋白是仅在端粒表达且仅作用于端粒的一组蛋白质,研究发现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在端粒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往针对端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遗传性疾病、衰老等领域,但现在随着人们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不断深入研究,端粒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就目前在此领域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外周血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静;张梅;余传庆;朱蕾;薛敏;宫秀群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 入选初发脑卒中患者543例和健康对照组616例,提取外周静脉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相对端粒长度.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与端粒长度的关系.结果 调整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等多种变量后,低分位与高分位端粒长度(三分位)相比,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比值比(multivariate odds ratio,OR)以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5 (0.72-1.51),p=0.4].动脉粥样硬化亚型组的危险因素比值比(multivariate odds ratio,OR以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2.33 (1.42-3.83),p=0.003].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显著缩短.

  • 染色体端粒损耗与心血管病及血管危险因子的关系

    作者:陈宇;张伟丽;惠汝太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简单的串联重复DNA序列组成,称作细胞衰老的生物钟.端粒长度不断发牛动态变化,随年龄增大而进行性缩短,触发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老化及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修复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演进和不稳定,终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另外,端粒长度也与某些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等密切相关.本文就端粒损耗与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商青青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DNA串联重复序列,在染色体稳定性和基因组完整性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又有细胞的“生命钟”之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端粒的长度在心血管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影响作一综述.

  •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宇;刘继斌;刘鹏;叶志东;张伟丽;惠汝太

    目的 研究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与外周血白细胞的DNA相对端粒长度是否有相关性,外周血白细胞能否反映血管组织的相对端粒长度,从而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取1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组织及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的方法检测相对端粒长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人颈动脉斑块的平均相对端粒长度(Relative telomere length,RTL)为0.56±0.12(平均值±标准差),显著高于外周血白细胞的平均相对端粒长度(0.45±0.13)(P=0.038).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表明来自同一患者颈动脉斑块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的RT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标化相关系数β=0.87; P=0.0001);外周血白细胞RTL与年龄呈负相关(标化相关系数β=-0.704,P<0.001);颈动脉斑块样本RTL与年龄呈负相关(标化相关系数β=-0.528,P=0.002).结论 人颈动脉斑块组织与外周血白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具有相关性,外周血白细胞是替代血管组织研究端粒长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14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