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制动方法对静脉输液病人肢体疲劳和液体外渗的影响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输液过程中,防止穿刺局部液体外渗和输液肢体疲劳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郭世莉等[1]提出采用功能位较伸直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肢体产生疲劳的时间长在1 h后出现,但未能解决长时间输液病人的肢体疲劳,仍不是好的方法.采用让病人取自由位,并进行动静结合的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肿瘤介入治疗术后不同卧床时间及制动方法的效果观察
肿瘤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向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经皮穿刺插管,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瘤体供血大动脉内,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和/或栓塞剂,使肿瘤细胞坏死,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肝、肺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神经外科躁狂患者CT检查制动方法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时,基本的要求为保持身体稳定制动.但神经外科躁狂患者在不用药物镇静制动或镇静制动效果不佳时,即使物理约束也难以做到,致使检查不能正常进行或检查结果不准确.作者根据神经外科躁狂患者的特点,采用了小剂量全身麻醉药物丙泊酚镇静制动,患者均能安全顺利地完成CT检查.本文搜集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480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CT检查前采用丙泊酚镇静的制动效果及安全性.
-
幼儿股骨干骨折治疗体会
对于3周岁以下幼儿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传统多采用Bryant牵引治疗.因患儿易动,易哭闹,使牵引效果不确切.我院采用固定垂直悬吊牵引并膝关节制动方法治疗幼儿股骨干骨折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与制动方法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和患肢制动的佳时间.方法将12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缩短卧床时间组(观察组)和常规卧床时间组(对照组),分别按卧床12 h和卧床24 h两种不同时间、不同制动方式进行术后指导.结果观察组术后腰背疼痛、局部血肿、尿潴留等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宜采用沙袋压迫局部4~6 h,6 h后患肢可以左右旋转,小腿自由曲伸或取健侧卧位,12 h后即可下床自由活动.
-
应用铝制夹板治疗先天性髋脱位
为了降低复位后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我院自1978年以来对6个月以上的先天性髋脱位患儿采用复位前牵引及内收肌切断术,取得了一些效果.在制动方法上应用Von-Rosen氏铝制夹板(以下简称铝板)固定,并与石膏、铝板联合固定作了对比.同时对复位后髋关节发育作了初步的动态观察.在此期间,共收治68例,95髋;随访了50例,65髋.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
-
学龄前儿童CT检查时药物制动方法与应用
对于学龄前儿童CT检查时的制动方法,据有关文献报道有水合氯醛口服法和静注安定法,笔者通过对多种药物制动方法的应用观察,提出几种制动方法.现参考有关文献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