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分类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谢斯;杨连平

    下颌骨髁状突是面部易骨折的部位之一,对颌面部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作为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中心,髁突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的热点,如何选择佳的治疗方案是医生所关注的焦点,这取决于如何更好的诊断和更好的预后,而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分类及疗效评价方法至今仍无统一的标准,下面将对不同学者所提出的髁突骨折的分类及疗效评价进行梳理,展开综述.

  • 醋酸泼尼松龙对髁突软骨急性损伤后修复的影响

    作者:姚向前;马绪臣;张震康;傅开元;武登诚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髁突软骨损伤后修复再生的影响. 方法选用成年雄性大白兔37只,分成4组.第1组:髁突软骨全层损伤后局部应用醋酸泼尼松龙组;在兔髁突的前斜面形成直径2 mm的软骨全层缺损,局部应用醋酸泼尼松龙25 mg.第2组:单纯髁突软骨全层损伤组.第3组:空白手术对照组.第4组:正常对照组.结果 第1组动物的髁突软骨损伤区骨皮质断端进行性增生,术后12周时,原损伤区几乎充满致密骨质,表面有纤维组织覆盖.结论 醋酸泼尼松龙可促进髁突软骨损伤后的组织修复.

  • 髁颈及髁颈下骨折术后非骨源性咬合关系紊乱因素探讨

    作者:景捷;程莉莉;金卫桥;武才

    目的总结髁颈及髁颈下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影响咬合关系的非骨源性因素.方法分析23例髁颈及髁颈下骨折经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出现咬合紊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23例术后咬合紊乱者均经曲面断层片及瓦氏位片复查,未发现小型接骨板变形、断裂以及骨折片再移位,但伴其他并发症(一过性面瘫2例;一过性下颌缘支损伤3例;感染2例;关节区疼痛2例;关节弹响及杂音1例). 结论髁颈及髁颈下骨折虽经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且术后并无导致咬合紊乱的骨源性因素,仍有发生咬合紊乱的可能性.其原因为肌源性和关节源性.这时,不需再次手术复位,只需颌间弹性牵引及功能锻炼,个别情况下调治疗即可恢复正常咬合关系.

  • 人髁突软骨细胞培养及细胞库建立

    作者:焦岩涛;马绪臣;张震康;于世凤

    目的建立生物学性状稳定的髁突软骨细胞库,为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缺损及关节盘的生物性修复奠定基础.方法髁突软骨取自因母体健康原因需终止妊娠的人胚胎,经机械分离及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获得,应用微载体培养技术进行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扩增,采用液氮深低温保存细胞,并定期(2周、1个月)对复苏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微载体培养技术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高成活率的髁突软骨细胞.经液氮冻存的软骨细胞在细胞增殖动力学、表型特征及细胞代谢方面无显著变化,基本上保持了原代培养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论成功的建立了髁突软骨细胞库,可为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及重建关节盘的研究提供良好的供体细胞.

  • 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作者:方一鸣;陈伟建;王靖;张林;柴田考典;谷志远

    目的探索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4例(15侧)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随访.结果14例15侧约占下颌骨髁突骨折的31.25%(15/48),髁突前斜面纵裂处常位于髁突外1/3与中1/3交界处,在髁突后斜面,纵裂常位于髁突中1/3处.随访3~29个月:14例咬合关系均正常.结论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主要发生于髁突翼外肌凹所在部位,有效的治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诊断髁突矢状骨折有着重要意义.

  • 成人髁突软骨潮标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作者:陈锐;汪说之;陈新明;熊世春

    目的研究成人髁突软骨潮标的组织学形态、超微结构及其意义.方法 50例成人髁突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部分标本行Van-Gieson及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并对3例潮标作透射电镜、5例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髁突软骨潮标区碱性磷酸酶及钙质大量存在、蛋白多糖缺乏;膜被基质小泡、羟磷灰石结晶、脂质小结样物质丰富,且多见于关节负重区.未钙化软骨内的胶原纤维斜行通过潮标后与钙化软骨内的纤维相连续,水平纤维束环绕整个潮标区域,负重区较宽,并与斜行纤维交织成网状.经木瓜蛋白酶消化,潮标表面高低不平,可见许多被钙质包绕的软骨细胞陷窝.结论髁突软骨潮标区有生理性钙化发生,其活性在负重区高于非负重区;斜行纤维与水平纤维交织成网,与关节受力有关.

  • 白细胞介素1对髁突软骨细胞NO合成及诱导型NO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焦岩涛;马绪臣;张震康;于世凤;武登诚

    目的观察IL-1对髁突软骨细胞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合成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的日本大耳白兔,经机械分离及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获得MCC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过程于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0.1~100.0 μg/L)的IL-1,采用Griess重氮化反应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一氧化氮合成及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结果 IL-1在0.1~100.Oμg/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促进髁突软骨细胞合成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位杂交显示,正常软骨细胞仅有轻度iNOS表达,但在IL-1作用后各组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地表达增强.结论IL-1通过上调iNOS的表达,促进了NO的生成,从而达到抑制髁突软骨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 稳定性垫对青春期髁突吸收骨质改建的影响

    作者:何昊珏;郑雷蕾;喻金凤;周建萍;陈军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观察稳定性垫对青春期髁突吸收患者骨质改建的影响,分析不同类型髁突吸收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就诊的青春期髁突吸收患者,以采用稳定性垫治疗的59例患者(114侧髁突)为垫组,以未行任何治疗并经过6~12个月自然观察期的24例患者(48侧髁突)为对照组(以观察期结束时为治疗后).根据患者治疗前锥形束CT,将髁突吸收分为Ⅰ、Ⅱ、Ⅲ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锥形束CT,将治疗后髁突分为吸收进展、无变化、稳定无新骨和改建有新骨4种类型,以前两者为疗效差,以后两者为疗效好,并计算3型髁突继续吸收者占比;同时测量治疗前后髁突高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髁突高度变化.结果 Ⅰ和Ⅱ型髁突吸收的垫组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Z=-2.874,P=0.004;Z=-3.874,P=0.000);Ⅲ型髁突吸收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17,P=0.537).垫组Ⅱ型髁突继续吸收者占比[43%(15/35)]显著小于对照组[80%(16/20)](χ2=7.139,P=0.011),Ⅰ、Ⅲ型髁突继续吸收者占比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748;χ2=1.249,P=0.54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髁突高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垫组和对照组Ⅱ型髁突吸收者髁突高度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类型髁突吸收患者髁突高度治疗前后变化量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性垫治疗不同类型青春期髁突吸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Ⅰ型髁突吸收,可及早促进髁突骨质较好改建,但不论治疗与否髁突高度降低难以逆转.

  • 导航及内镜技术联合正颌手术矫治髁突骨软骨瘤伴颌骨畸形数字化流程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沈末伦;余婧爽;于洪波;孙昊;沈国芳;王旭东

    目的 建立导航及内镜联合正颌手术矫治髁突骨软骨瘤伴颌骨畸形的数字化流程,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36例单侧髁突骨软骨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数字化三维手术设计与模拟技术于术前确定手术方案,术中在导航及内镜辅助下精确切除患侧髁突,同期行正颌手术矫正伴发的颌骨畸形.术后行CT检查,采用ProPlan CMF 2.0软件将术后CT三维模型与术前虚拟截骨模型进行匹配,分别在虚拟截骨平面和实际截骨平面上取对应4个点(乙状切迹和下颌支后缘与髁突截骨平面的交点分别定为前点和后点,两点连线中点的垂线与截骨平面内外侧边缘的交点分别定为内点和外点);测量虚拟截骨平面与实际截骨平面上对应点间的直线距离,分析髁突切除术截骨误差.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T显示髁突骨软骨瘤均被完全切除,术前设计与实际手术的截骨量基本一致,其中前点的截骨误差小,为(0.24±0.17) mm,而后点的截骨误差大,为(3.86±1.03) mm.术后随访6~ 12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导航及内镜技术联合正颌手术矫治髁突骨软骨瘤伴颌骨畸形的数字化治疗流程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下颌髁突功能面三维运动轨迹的初步推算和模拟

    作者:黄超;许向亮;孙玉春;郭传瑸

    目的 探讨下颌运动过程中髁突功能面的三维运动轨迹,为颞下颌关节窝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1名来源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的研究生志愿者颅颌面部进行锥形束CT扫描,数据重建得到颅颌面三维模型;同时利用虚拟(牙合)架的牙列三维运动轨迹跟踪装置记录志愿者下颌运动轨迹,结合颅颌面三维模型和下颌骨运动轨迹数据,推算和模拟髁突三维运动轨迹.进一步确定髁突功能面,对髁突功能面在下颌开口、前伸、侧方运动过程中的三维形态进行拟合,推算髁突功能面的三维运动形态.结果 经推算模拟可见,下颌开口运动时髁突功能面先向前下内方运动,继续加大开口度的过程中,功能面向前上内方运动,髁突功能面起始位置与终末位置的直线距离为8.34 mm.下颌前伸运动时髁突功能面向前下内方滑动,滑动距离为8.64 mm.下颌侧方运动时工作侧髁突功能面运动范围较小,仅为轻微转动,大运动幅度为1.97 mm;而非工作侧髁突功能面较工作侧运动幅度大,运动方向为向前下内方,移动距离为7.65 mm.结论 虚拟(牙合)架的牙列三维运动轨迹跟踪装置与数字化建模技术结合,可实现对下颌骨髁突运动轨迹的准确模拟,并可进一步推算髁突功能面的三维运动形态.

  • 口内入路髁突切除同期正颌术后颞下颌关节结构变化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罗宁洁;李自力;伊彪;梁成;王兴;王晓霞

    目的 对口内入路髁突切除同期正颌术后的面部对称性及颞下颌关节结构变化定量研究,评价手术效果的稳定性.方法 收集10例经口内入路髁突切除同期正颌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利用ProPlan软件对术后1周内(T1)、半年(T2)、1年以上(T3)的螺旋CT数据行三维重建、定点测量,测量项目包括面部对称性、髁突在三维方向的轴角、髁突-关节窝相对位置及髁突形态相关指标.采用一致性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面部不对称畸形矫治术后的患侧下颌升支高度随时间呈缓慢降低趋势[T1、T2、T3分别为(67.81±6.95)、(64.49±6.24)、(63.05±7.07) mm](P<0.05),同时颏点偏移程度减小[T1、T2、T3颏前点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分别为(2.79±4.93)、(0.37±4.20)、(0.33±3.97) mm] (P<0.05),术后各阶段(牙合)平面倾斜角度及下颌高度的不对称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髁突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及形态变化趋势为双侧髁突水平位轴角逐渐变大患侧T1、T2、T3(分别为71.95°±7.47°、74.73°±8.44°、76.56°±5.22°;健侧分别为72.60°±5.56°、76.00°±5.30°、77.19°±6.20°)(P<0.05).双侧髁突向上移动[T1、T2、T3患侧关节上间隙分别为(8.78±4.38)、(4.11±2.49)、(3.27±1.96) mm;健侧分别为(3.63±1.49)、(2.52±1.19)、(2.38±1.11)mm](P<0.05),患侧髁突向内移动,但变化速度随时间推移逐渐趋缓,盘-突-窝的相对位置随时间延长趋于稳定;患侧髁突内外径逐渐缩小[T1、T2、T3分别为(14.98±2.39)、(14.04±2.68)、(13.74±2.89) mm](P<0.05),表面凸起形成类似正常髁突的形态,健侧髁突表面形态也有改变,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结合相应的正颌外科术式能在治疗病变的同时,有效矫正髁突良性肿物或良性肥大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术后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并保持,术后半年髁突相对位置及髁突形态趋于稳定.

  • 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髁突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向前;马绪臣;张震康

    目的 研究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髁突软骨损伤后的效果及修复组织的性质.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白兔53只,分成5组.第1组:细胞移植组;第2组:单纯胶原膜植入组;第3组:在实验动物的髁突前斜面形成直径2 mm的全层损伤后,未植入任何物品;第4组:空白手术对照组;第5组:正常对照组.结果 细胞移植组动物的髁突软骨损伤区形成软骨组织修复.结论 异体兔髁突软骨细胞移植能够形成类似正常的关节软骨修复髁突软骨缺损.

  • bFGF、IGF-Ⅰ及TGF-β1对人髁突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焦岩涛;王大章;韩文利;胡静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 IGF-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髁突软骨细胞增殖的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及噻唑蓝比色法,对3种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进行观察.结果 在培养基中含0.4%血清条件下,TGF-β1、IGF-Ⅰ的作用不显著,bFGF有一定促增殖作用.在含10%血清条件下,3种生长因子均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以bFGF为突出(增加65%),生长因子在各自一定浓度范围内呈量效关系.联合应用作用效果累加.生长因子促增殖效应可持续1周.结论 提示探索佳生长因子组合可有效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及基质合成,可为关节软骨损伤性疾患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 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骨关节病表现的锥形束CT观察

    作者:韩建辉;雷杰;刘木清;傅开元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髁突骨改变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就诊的≤30岁临床诊断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且患病时间在1年以内的患者,共204例。由两名评价者分别根据锥形束CT,判断患者双侧髁突骨质的骨关节病表现:骨皮质模糊、表面粗糙不平(Ⅰ型)、表面缺损破坏(Ⅱ型)、形态改变(磨平、短小畸形)(Ⅲ型)、骨质硬化(Ⅳ型)、骨质增生(Ⅴ型)、囊样变(Ⅵ型);其中Ⅰ、Ⅱ型为早期骨关节病表现。分析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患者骨关节病锥形束CT表现与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及开口度的关系。结果204例患者的症状侧关节中124侧(60.8%)有骨关节病表现,其中早期骨关节病表现的检出率为47.1%(96/204),显著高于对侧[10.8%(22/204)](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患病时间(P=0.000)和开口度(P=0.002)与早期骨关节病表现显著相关,患病时间越长,开口度越大,越可能出现骨质改变。患病时间>1个月的患者,其早期骨关节病表现的检出率从患病时间≤1个月的25%快速上升到70%以上。结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与髁突骨关节病表现密切相关;患病时间>1个月后,早期骨关节病的检出率显著增大;开口度越大,早期骨关节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 儿童及青少年单侧髁突骨折保守治疗的影像及咀嚼生理学疗效评估

    作者:全星宇;秦满;康艳凤;张益;赵玉鸣

    目的 探讨影像及咀嚼生理学检测手段评价儿童及青少年髁突骨折保守治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确诊的8例单侧髁突骨折患者,年龄5~13岁.根据患者年龄、牙弓发育状况、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制作不同厚度的全牙列(牙合)垫.患者按照医嘱戴用(牙合)垫1~3个月,配合早期功能训练.检测指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曲面体层X线、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咀嚼肌肌电图.复查时间:伤后1、3、6个月,之后为每年复查1次.每次复查均行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为初次就诊以及伤后半年进行,之后每年1次.结果 8例单侧髁突骨折患者临床检查疗效满意;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髁突骨皮质光滑连续,患侧髁突短粗且升支高度小于对侧,下颌体长度大于对侧.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显示:患侧咀嚼肌肌电活性低或高于对侧,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AI)咬肌:(15.0±16.9)%、颞肌前束:(21.5±15.9)%、二腹肌前腹:(11.9±10.7)%.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髁突骨折保守治疗后临床疗效满意;颌骨发育受到影响,但程度较轻;健侧与患侧咀嚼肌肌电活性差异较大,不对称指数离散.咀嚼肌肌电图可客观反映儿童髁突骨折后的功能恢复情况.

  • 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体系在TMJ骨关节病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常嘉;马绪臣;魏明洁;王晶;焦岩涛

    目的将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体系应用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osteoar thrit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OA)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利用机械与酶消化的方法从TMJOA患者手术切除患疾髁突软骨中获得髁突软骨细胞, 部分细胞在二维贴壁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1周;部分细胞在高密度条件下转入藻酸盐凝胶培 养介质,进行三维培养4周;分别对贴壁条件下培养细胞和藻酸盐细胞凝胶微球石蜡包埋切片进行Ⅱ型胶原和软骨特异性蛋白多糖的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从骨关节 病髁突软骨组织中收获并行体外培养成活的细胞,鉴定为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藻酸盐凝胶 三维培养体系中的髁突软骨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4周后细胞保持了良好的分化表型.结论成功地体外培养成活了人TMJOA髁突软骨细胞;成功地将藻酸盐凝胶三 维培养体系应用于人TMJOA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在该体系中,软骨细胞生长状态与功能蛋白分泌能力良好.

  • 髁突软骨细胞分离及体外快速扩增

    作者:焦岩涛;马绪臣;于世凤;张震康;邵曼君

    目的 探索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成活率高、分化良好的下颌髁突软骨(mandibular condylar cartilage,MCC)细胞.方法 采用细胞工程技术进行兔MCC细胞的Cytodex-3微载体培养,应用先进的环境扫描电镜技术对培养MCC细胞在微载体表面的生长方式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MCC细胞可快速贴附于Cytodex-3微载体表面,但其舍甫展相对较慢.细胞舍甫展后生长加速,到培养后期,细胞密度可达初接种时的16.2倍.结论 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简便的快速体外细胞扩增方法,可为建立软骨细胞库及进行软骨缺损的组织工程修复提供大量供体细胞.

  • 前列腺素E2结合Herbst功能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晚期比格犬髁突生长影响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黄臻;黄根生;伍军;桑婷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外源性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结合Herbst功能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晚期比格犬髁突生长的作用,为PGE2临床应用于生长发育晚期患者的功能矫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4只雄性比格犬(8个月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Herbst组和Herbst+PGE2组安装Herbst功能矫治器;PGE2组和Herbst+PGE2组双侧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0.1 ml PGE2溶液(含PGE20.05 mg),自然生长组和Herbst组双侧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各组均每3天注射1次,注射20次,共60 d.实验前后进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采用InVivo5软件三维重建,测量颞下颌关节相关测量项目,比较每组实验前后差异以及实验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结果 Herbst组、PGE2组和Herbst+PGE2组髁突高度实验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19±0.04)、(0.38±0.14)和(0.65±0.08)mm]和髁突前后径实验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18±0.30)、(0.51±0.24)和(0.70±0.24)mm]均显著大于自然生长组[(0.01±0.07)和(0.02±0.23)mm](P<0.05);PGE2组和Herbst+PGE2组髁突高度和髁突前后径的实验前后变化量均显著大于Herbst组(P<0.05);Herbst+PGE2组髁突高度和髁突前后径的实验前后变化量均显著大于PGE2组(P<0.05).结论 单纯注射适量外源性PGE2于颞下颌关节腔内与单纯戴用Herbst功能矫治器,均可使生长发育晚期比格犬髁突产生一定量的生长;PGE2与Herbst功能矫治器结合运用可使髁突生长更明显.

  • 功能矫治后大鼠下颌髁突软骨中骨钙素基因表达的规律

    作者:叶凌;陈扬熙;罗颂椒;李江宁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期大鼠下颌髁突软骨中有无骨钙素mRNA的表达及其昼夜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SD大鼠,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下颌髁突软骨中骨钙素mRNA的表达,以图像分析半定量研究骨钙素mRNA表达的昼夜变化规律.应用宏观、微观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髁突软骨内有骨钙素mRNA的表达,峰值相位约在上午6时左右.戴用功能矫治器后骨钙素mRNA表达增强,其中24 h组升高幅度较12 h组明显.结论生长发育期大鼠下颌髁突软骨中骨钙素mRNA的表达呈现昼夜节律性.功能矫治后髁突软骨中骨钙素mRNA含量增加,24 h加力组增高的幅度均高于12 h组,说明戴用功能矫治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 血管生成与髁突生长发育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董婷;吕坤

    血管生成是髁突软骨内骨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步骤,受一系列内源性生长因子和调节因子调控.本文综述下颌骨髁突的生长发育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以及血管生成在调控髁突生长中的作用,并分析临床价值,以期为探讨髁突生长调控提供参考.

146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