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脑胶质瘤血管浸润的调节因子及磁共振成像评价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源自神经胶质细胞的病变,发生于神经外胚层,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和复发率高等特点,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肿瘤生物学特性与其血管生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肿瘤血管生成增加意味着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 局部侵袭或转移;这种血管可导致局部血流量、血容量和血管通透性增高;肿瘤血管生成是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调节的[1,2].而且目前从影像学角度,单纯从解剖、形态学对胶质瘤特征的判断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现已有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本研究就影响胶质瘤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及磁共振成像技术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
磁共振功能成像定性和定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肝脏病变的检出、定性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扩散加权成像可无创性地提高肝脏病灶的检出率,可在分子水平定量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并可检测肿瘤组织对治疗的效果;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应用于临床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变化,其灌注参数可以作为监测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定量指标;应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的功能成像对肝脏病变的检出、定性和疗效评估同样显示出潜在的优势。由此可见,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
扩散峰度成像(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在磁共振成像领域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以从微观领域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组织各方向白质纤维及纤维束的评价[1].扩散加权成像( DWI)及DTI的理论前提为水分子扩散呈正态分布[2];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基于DTI技术上的延伸,为描绘组织内非正态分布水分子扩散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较传统的DTI技术,DKI更适合把握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3].笔者旨在简要综述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应用及DKI与DTI在相关方面作一定的比较.
-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应用进展
帕金森病(PD)的早期诊断一直是困扰神经内科医生,尤其是PD研究者的难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PD早期诊断的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特别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不断发展,为我们研究PD脑内形态变化、生化改变及协助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目前,国内外学者运用各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PD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就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P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脊髓病变中的应用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项新成像技术,广义而言f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以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
肝纤维化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细胞损伤而导致肝脏星形细胞生成、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的一种修复反应,也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1-3]。一般认为肝纤维化尚可逆转,所以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穿刺活检仍然是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4-6]。但它却是一个有缺陷的“金标准”,因为活检会带来创伤和痛苦,同时存在着患者依从性不高、取样风险和取样误差等诸多的不足之处[7]。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无创的、能够反映整体肝脏纤维化程度且可重复性高的检查方式来代替活检。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革新,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已经由原来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等宏观改变,过渡到微观水分子和纤维束等研究水平。磁共振功能成像作为无创的检查方式,且成像质量稳定、可重复性高,已经成为肝纤维化评估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