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变皮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力

    作者:李军;张爱华;黄晓欣;蒋宪瑶;岑笃才

    目的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以皮肤损害为主并累及全身多器官及系统损害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尤为严重是其远期的致癌作用,其中以皮肤癌多.通过检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变皮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力,探讨其在砷致皮肤损害乃至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 燃煤型砷中毒肝损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爱华;李军;杨大平;蒋宪瑶;洪峰;黄晓欣;任渝江

    目的探讨燃煤砷污染对人体肝脏的早期影响,筛选其敏感生物标志物,为慢性砷中毒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治疗、动态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 燃煤型砷中毒皮肤病变中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洪峰;张爱华;黄晓欣

    本研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脱氧尿苷三磷酸断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燃煤型砷中毒皮肤病变中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其在砷中毒致皮肤癌中的作用,为慢性砷中毒致皮肤病变及致癌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线索.

  • 细胞凋亡在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杨大平;李军;黄晓欣;张爱华;何云;谢政军

    目的:通过观察肝细胞表面分子界导细胞凋亡的Fas、FasL及相关基因蛋白Bax、Bcl-2、Bcl-XL的变化来探索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对25例砷中毒肝损伤患者按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分为A组(无明显肝病患者)、B组(轻度砷中毒肝损伤患者)、C组(中、重度砷中毒肝损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Fas、FasL、Bax、Bcl-2、Bcl-XL检测.结果采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Radio分析.结果:Fas、FasL表达在肝损伤较重的C组比肝损伤较轻的B组及无明显肝病的A组显著增强,三组间分级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Bax表达在A、B、C组间分级构成上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cl-2和Bcl-XL表达在B、C两组间分级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A组与B、C.组间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测砷可能通过上调凋亡基因蛋白Fas/FasL和Bcl-2家族中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而启动肝细胞的胞内凋亡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肝细胞凋亡增加.

  • 抑癌基因p16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中突变及甲基化的情况与意义

    作者:陈志磊;安凤杨;刘笑宇;刘欢;郭云然;于海琦

    目的:分析与探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中抑癌基因p16突变与甲基化的情况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2013年4月-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依照皮肤病变病理学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癌前组(24例)、癌病组(20例)及普通病变组(76例),通过PCR与 PCR-SSCP产物克隆测序检测突变热点显子,并通过甲基化内切酶分析第1外显子。结果:通过PCR与PCR-SSCR产物克隆测序对燃煤型砷中毒病人外周血DNA进行分析,没有检测出抗癌基因p16第2外显子发生突变。通过SmaI酶切燃煤型砷中毒病人外周血DNA后,癌变组患者中,扩增出抗癌基因p16第1外显子片段4例,普通病变组与癌前组患者没有检测出SmaI位点甲基化情况。结论:研究表明,p16基因由于高度甲基化是造成p16基因在砷性肿瘤中失活的关键方式,而且在砷致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BCL-2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中的表达分析

    作者:胡昌军;张爱华;黄晓欣;任渝江

    目的研究BCL-2基因在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恶性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癌变组(A组,18例)、癌前组(B组,11例)和一般病变组(C组,39例);BCL-2蛋白的检测用免疫组化两步法.结果 A、B及C 3组的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45.97±14.29)、(33.20±15.16)和(22.74±15.38),3组阳性率分别为94.44%、90.91%和58.97%,二者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A与C:P<0.01),B与C:P<0.05);3组阳性细胞分级构成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A组Ⅲ级占50%,而B、C两组仅分别为9.09%和2.56%.结论在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BCL-2基因起积极作用,其检测对该病的良、恶性鉴别有实用价值.

  • 燃煤型砷中毒皮肤病变中MDA、4-HNE的表达

    作者:洪峰;张爱华;黄晓欣

    目的探讨燃煤型砷中毒皮肤病变的机理.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中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4-羟壬烯醛(4-HNE)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患者血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结果砷中毒患者皮肤组中MDA、4-HNE的表达强度和密度随患者皮肤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强,MDA、4-HNE在癌变组(D组)、癌前病变组(C组)、过度角化组(B组)中普遍强表达并高于一般增生病变组(A组)和正常组,各病变组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P<0.01);而血细胞SOD、GSH-Px活力、血浆MDA含量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病变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DA、4-HNE可敏感而特异地反映砷致机体氧化损伤程度,有助于砷中毒的早期发现及病变进展的动态观察.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

    作者:ZHAO Yan;赵艳;单可人;杨勤;李诚秀;周运书;吴昌学;齐艳飞;官志忠;程明亮

    目的比较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与正常人群金属硫蛋白(MT)表达,研究金属硫蛋白基因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阐明燃煤型砷中毒分子机制.方法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与正常人群各50例,采用Trizol-酚-氯仿一步法提取总RN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的量,A260/A280鉴定RNA纯度.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测定燃煤型砷中毒MT mRNA的表达,以β-actin作为实时荧光RT-PCR的质控,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组MT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6.82±7.80,砷中毒组MT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2.02±2.82.燃煤型砷中毒患者MTmRNA表达降低,约为正常对照的3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属硫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代谢中有重要意义,起重要的调控作用.MT mRNA表达降低可能是砷中毒机制之一.

  • 贵州省燃煤型砷中毒研究进展

    作者:张爱华;黄晓欣;蒋宪瑶;郭渝成;罗鹏;薛寿征

    贵州省地方件砷中毒为燃煤污染型,现有病区为1976年发现,己查出病人2600多人.兴仁县交乐病区为病例多集中的地区.1998年3月及1999年3月我们在本省地砷病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对兴仁县交乐病区进行了燃煤型砷中毒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及防治对策的研究.现将其部分调研结果作一简要概述,并提出根除此疾病的建议.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兰英;杨运旗;黄晓欣;张爱华

    近年来,有关燃煤型砷中毒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临床特征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贵州省兴仁县交乐乡98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及非病区96例健康人群进行肺功能检测,报告如下.

  • 蛋白激酶Cδ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周月红;马燕燕;王敬花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δ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砷暴露病区286名居民为研究对象,其中燃煤型砷中毒患者156名,设为病区病例组;130名未患砷中毒,设为病区非病例组.比较两组人群尿砷和外周血PKCδmRNA相对表达水平;根据156名患者肝损伤程度分为无肝损伤组、轻度肝损伤组和重度肝损伤组,比较三组患者尿砷和外周血PKCδ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病区病例组平均尿砷、PKCδ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病区非病例组(t=5.355-46.897,P<0.05);病区病例组患者中,尿砷含量和PKCδmRNA相对表达水平,重度肝损伤组>轻度肝损伤组>无肝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蛋白激酶Cδ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体内呈高表达,且表达程度越高,肝损伤越重.

  • 砷对DNA的损伤

    作者:石建朋;张学红;张波

    目前,地方性饮水型和燃煤型砷中毒以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已知氧化应激是砷中毒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经证实砷具有致癌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等,可通过直接损伤DNA使DNA断裂,抑制DNA修复,引起染色体畸变,诱导遗传物质损伤,使一些酶类表达异常,因而,深入研究砷的遗传毒性具有重要意义.

  • 燃煤型慢性砷中毒病区不同人群发砷含量的比较

    作者:钟复光;单可人;何燕;顾启滨;周晓明

    目的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不同人群发砷含量与年龄、性别、病情的关系.方法发砷测定采用DDC-Ag法.结果病区砷中毒患者和病区正常对照组发砷含量均呈20倍以上高于非病区正常对照组;患者发砷含量有随病情轻重程度而增高的倾向;正常人群中发砷含量男高于女的现象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和病区对照者中不再存在,且反有女性高于男性的倾向;患者发砷含量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主要是女性患者发砷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因素造成的.结论发砷含量与环境煤砷污染有密切关系,发砷含量显著升高是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临床表现的病区砷毒接触者,可考虑称为亚临床砷中毒患者以引起对其防治的重视,而对此类患者存在的判断,发砷含量显得更为重要.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死因的调查

    作者:周运书;杜晖;程明亮;刘杰;张信江;许玲

    目的调查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死亡情况.方法选择砷中毒病区患者集中、病例典型、调查资料完善、具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为调查点,根据1992年以来对该调查点所调查的病例名单逐一核对,对死亡病例用统一表格调查登记.结果 1992年以来,调查点共死亡砷中毒患者140例,男性死亡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在41~62岁之间,平均为55岁.死因经初步调查为16种,中毒死亡时间平均为17.4年.结论燃煤型砷中毒对人体各系统均有较明显的损害.死亡原因以消化、皮肤、呼吸系统病变为主,心、脑血管系统次之,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病变引起死亡较少.

  • 陕西南部燃煤型砷中毒及环境砷水平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胡运森;曹文发;刘军;柯尊忠

    目的调查陕西南部(陕南)地方性砷中毒现状,其危害程度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根据土壤、石煤、室内空气、粮菜等环境样品中砷含量分布情况,对高砷区进行流行病学对比调查.结果发现砷中毒患者199例,患病率19.22%.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色素改变、掌跖过度角化及皲裂等皮肤病变.居民燃用的石煤砷含量极高,其居住室内砷污染严重.结论陕南存在有燃煤型砷中毒,但病情相对较轻.

  • 陕南燃煤污染区环境砷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关系的调查

    作者:李跃;白广禄;郑来义;白爱梅

    目的查清陕南燃煤污染区的环境砷污染及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情况和危害程度,确认该区域是否为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方法对陕南5县18乡(镇)20个调查点的燃煤、室内空气、玉米、辣椒、干菜、饮水、土壤砷进行调查,同时对该区域进行流行病学对比分析,对煤砷与室内空气砷水平及其与患者检出率之间作相关分析.结果煤砷与室内空气砷呈正相关(r=0.6607,P<0.001);煤砷与患者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r=0.5002,P<0.025);煤砷与煤质关系密切,煤质愈好,含砷愈低;调查发现轻、中、重度患者(不含对照点)193人,疑似患者34人,病情以轻、中度患者为主,占检出患者总数的86.01%,并且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人多于和重于年轻人.结论该调查区域是燃煤型砷污染区,是继贵州省之后新发现的又一个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损伤分析

    作者:谢亚雄;蒋宪瑶;张爱华;汪希兰;蒙顺松;张丹;蔡星和

    目的探讨燃煤型砷中毒对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方法调查了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及对照组)共228人,主要以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畸变(CA)和微核(MN)为分析指标(按常规方法测定).结果 (1)燃煤型砷中毒可增加体内SCE、CA、MN的发生率,提示其具有诱变性;(2)燃煤型砷中毒引起的遗传物质损伤可发生于临床表现出现之前,且中毒症状严重者的遗传损伤也严重;(3)这种遗传物质的损伤与尿砷、发砷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1)燃煤型砷中毒可引起人体遗传物质损伤,具有诱变性;(2)建议在病区可将SCE、CA和MN分析作为早期检测癌症发生的参考指标.

  • 用SCGE法检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作者:张爱华;黄晓欣;李军;蒋宪瑶;杨朝林

    目的探讨砷中毒的致癌机理及寻找灵敏、实用的DNA损伤监测指标.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对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重病区175名砷接触者的血细胞DNA损伤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砷能引起人体血细胞DNA单链断裂,其损伤发生早于临床表现,并与尿砷、发砷呈正相关关系:与皮肤损害进展一致.吸烟和氟的影响可加重砷对DNA的损伤作用.结论 SCGE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早期、实用的方法应用于砷接触人群的DNA损伤监测.

  • PCNA、BCL-2和P53mt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不同病变皮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爱华;胡昌军;黄晓欣

    目的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抗凋亡蛋白(BCL-2 )和突变型P53基因蛋白(P53mt)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ABC法和EnVisionTM+System两步法 .结果 PCNA、BCL-2和P53mt蛋白在砷中毒患者的不同病变皮肤中均有表达,且无论是阳性细胞密度还是阳性率均呈现出癌变组(A组)>癌前组(B组)>一般病变组(C组)的趋势;癌变组3项指标协同阳性率为83.33%,明显高于癌前组的54.54%和一般病变组的23.08%;任何两指标间均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PCNA、BCL-2和P53mt 的协同高表达是砷性皮肤病变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皮肤角化过度患者有相当比例的表达,提示其具有恶变的潜在危险;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PCNA、BCL-2和P53mt 的异常表达可对砷致皮肤癌的癌前监控和预测提供重要佐证.

  • 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作者:胡昌军;张爱华;黄晓欣;刘忠义

    目的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ABC法.结果 A、B及C 3个组的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62.83±16.50、47.48±21.30和41.97±13.60,差异有显著意义(A与B:P<0.05;A与C:P<0.01);3个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0%、90.91%和84.62%;3个组阳性分级构成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燃煤型砷中毒发病过程中,细胞增殖起重要作用;PCNA可作为该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