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01 c-Ha-rasV12G基因转染细胞系促癌剂检测模型
目的建立促癌剂检测模型.方法采用电穿孔的方法,将突变的c-Ha-rasV12G基因转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WI-38及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中,将获得的G418抗性(G418r)单克隆细胞株进行DNA-DOT-Bloting及RT-PCR分析后,进一步用促癌剂佛波醇酯(PMA)处理,并选用克隆形成率(CFE)、锚着独立性生长(AIG)、血清抗性及裸鼠成瘤性等表型改变对受试细胞进行了恶性程度检测.结果 c-Ha-rasV12G基因使细胞对促癌剂的促癌敏感性增强,其中,对于WI-38G418r细胞,当PMA剂量分别为0、3.125×10-5、6.25×10-5、1.25 × 10-4、2.5×10-4及0.5×10-3mol/L时,其在含体积分数为1%FBS的1640培养基中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7、8、11、12、15及14/200 cells,在含体积分数为10%FBS的培养基中分别为76、92、106、109、127及173/200 cells,在质量浓度为0.33%的琼脂中为47、61、70、69、80及97/1 000 cells.选取0.5×10-3 mol/L剂量组处理的G418r细胞进行裸鼠成瘤性实验,结果阳性.对照非基因转染细胞,用0.5×10-3 mol/LPMA处理后,在3种培养基中相应的克隆形成情况为3、33/200 cells,0/1 000 cells,裸鼠皮下注射部位无肿瘤生长.PMA以0、2.0×10-5、1.0×10-4、5.0×10-4、1.0×10-3及1.6×10-3 mol/L分别作用24 h,结果1.0×10-4 mol/L剂量作用使BEAS-2B G418r细胞获得了高的血清抗性及CEF,表现为在含体积分数为0.8%、0%FBS的LHC-8培养基及软琼脂中的CEF分别为190%、150%及75%(对照非基因转染细胞在不含PMA及FBS的LHC-8中CEF计为100%),对照细胞在含体积分数为0.8%FBS的培养基及软琼脂中不能生长,随着PMA处理剂量的增加,其CFE逐渐降低.结论 c-Ha-rasV12G基因可使上皮细胞BEAS-2B获得对PMA的促癌作用敏感性,其中当PMA剂量≤1.0×10-4mol/L时,可发挥促癌作用,大于该剂量则有促分化作用;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标志之一是细胞对FBS、PMA等促分化剂的促细胞分化抗性增强.
-
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促肝癌作用研究进展
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了蓝藻水华的普遍发生,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的部分藻属产生的环肽化合物,具有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等特性,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重要潜在危害物质.微囊藻毒素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肝毒性,是肝肿瘤的促进剂之一.本文就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肝毒性作用及其促肝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p53蛋白过表达对大肠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p53抑癌基因在散发性大肠瘤"腺瘤-癌"多阶段发生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1].野生型p53蛋白是细胞增殖、分化、修复、衰老及凋亡等机制中的关键调节因子[2-4].p53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将产生变异蛋白,抑制细胞凋亡[5,6],促进细胞增殖转化而发挥促癌作用.
-
Notch信号通路在软组织肉瘤中的作用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是较常见的肉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全身各部位。由于肿瘤易转移和病理的多样性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反应差,导致预后效果不佳。软组织肉瘤源于染色体易位和调控组织形态发生的通路异常的间叶组织。Notch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人类头颈部肿瘤、肾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小细胞性肺癌、黑素瘤等中Notch 信号通路起着促癌作用;但其在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皮肤癌起着抑癌作用;同时发现在软组织肉瘤中Notch通路调控能力降低。本研究对Notch 信号通路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软组织肉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胃癌的影像诊断进展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好发于60~70岁,男女比例约为2∶1。东亚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及中国是世界上胃癌的高发地区。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患者约40万,占全世界胃癌发病总人数的42%,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近5年来,19~35岁的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这可能与不合理的饮食如经常食用霉变的粮食、烧烤、烟熏及腌制食品、咸菜以及过多摄入食盐有关。腌制食品及咸菜中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易被机体吸收,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酸胺。其次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其分泌的毒素可能具有促癌作用。
-
miR-130b通过调控PTEN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发挥促癌作用
目的 探讨miR-130b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的作用,并阐明其分子机制c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人RB癌组织及细胞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40例RB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iR-130b的表达情况.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和蛋白印迹法检测miR-130b对RB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30b的靶基因,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蛋白印迹验证.主要指标细胞生存率、细胞凋亡率及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miR-130b在人RB癌组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P=0.023);miR-130b在HXO-Rb44(P=0.008)和Y79(P=0.012)细胞系中的表达量亦高于正常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ACBRI-181).体外功能实验发现,转染miR-130b抑制物可显著抑制HXO-Rb44(P=0.004)和Y79(P=0.001)细胞的增殖,并增加HXO-Rb44(P=0.011)和Y79(P=0.027)细胞凋亡.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张力蛋白同源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是miR-130b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和蛋白印迹结果显示,miR-130b可直接与PTEN mNRA 3’-非编码区结合,并抑制其翻译,并终降低HXO-Rb44(P=0.038)和Y79(P=0.025)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miR-130b在RB组织表达上调,miR-130b通过下调PTEN的表达可促进RB细胞的增殖并减少其凋亡,提示miR-130b可作为RB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
乌桕树皮亲脂性成分研究
乌桕Sapium sebferum(L.)Roxb.为大戟科植物,落叶乔木,高达15 m,具乳汁.其根皮、茎皮、种子及叶子均可入药.树皮、根皮四季可采,去栓皮,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晒干,全年可采;秋季采收种子[1,2].乌桕性微温、味苦、有毒,具有利水、消积、杀虫、解毒、通便之功效;主治水肿、膨胀、湿疹、疥癣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乌桕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体外抑菌、抗炎、降压、降胆固醇及促癌作用[2].20世纪50年代乌桕根皮制剂治疗由晚期血吸虫病而引起的腹水病引起一些学者对其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3].
-
藻毒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促进作用
目的研究藻毒素在实验性大鼠肝癌诱导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EN)为启动剂,藻毒素为促进剂,构建大鼠肿瘤促进模型(Solt-Farber模型),观察肝脏病理形态改变,分别运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细胞中GSTPi蛋白和GSTPi mRNA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动物肝脏产生结节性增生灶,藻毒素单独作用不能诱导GSTPi mRNA及蛋白表达,但能够促进DEN诱导产生的GSTPi mRNA及蛋白表达,使其表达增加,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藻毒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提示具有促癌活性.
-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环境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所引起的有害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微囊藻毒素为有害的蓝藻水华释放的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肝毒素,已发现60多种异构体.微囊藻毒素性质稳定,煮沸后不失活,不挥发,抗pH变化,溶于水、甲醇和丙酮.微囊藻毒素对生物体损害主要表现为肝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对肾、肾上腺、肺及胃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1~4].蓝藻水华及其毒素已列为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并已有国家推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安全浓度为1 μg/L.本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PDA)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检测器(HPLC/ESI-MSD)联用技术检测水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分子式为C49H74N10O12,分子量为994.5).方法准确可靠,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
钙动员诱导髓系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调节的关键细胞,为唯一能提呈抗原给初始型T细胞并诱导其活化和功能分化的细胞,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或感染等疾病的细胞疫苗.随着基于DC的免疫治疗进入临床研究,稳定地产生足量有效的DC是技术关键.获得DC的方法除直接分离纯化外,还可用细胞因子(CK)体外培养.前一方法产量很低,后一方法也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培养时间较长以及有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不能被CK诱导分化为DC.虽然有报道乙酸豆蔻佛波酯(PMA)也能诱导CD34+细胞分化为DC,但由于PMA的促癌作用,不能用于临床.因此有必要寻找其他获得DC的方法.近发现钙动员(calcium mobilization)可诱导髓系细胞变成DC,以下就钙动员和CK诱导正常和恶性髓系细胞分化为DC的比较研究以及钙动员诱导DC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作一综述.
-
EB病毒致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研究进展
EB病毒是一种DNA肿瘤病毒,感染人类,可以引起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近年来EB病毒与胃癌的关系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EB病毒在人原代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系中促癌作用已得到证实,但是它致胃上皮细胞增殖及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
m iR-22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消化系统肿瘤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0%左右,在中国其发病率可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0%以上。微小核糖核酸(miRN A )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 ,它通过与靶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3′‐UTR)配对,促进mRNA的降解或抑制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其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 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细胞进程,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此文就miR‐223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炎症性肠病及大肠癌患者无关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作为革兰阴性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受体,其基因第四外显子Asp299Gly的突变,可改变TLR4的细胞外结构,导致对革兰阴性菌的LPS无反应或LPS信号途径抑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涉及多基因的肠黏膜免疫性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无法在肠黏膜表面检测到TLR4,但在IBD的肠上皮表面却可检测到TLR4的表达呈显著上调[1].研究发现,LPS可促进结肠癌细胞株的生长,具有促癌作用[2],提示TLR4在IBD和大肠癌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功能.
-
MicroRNA在调控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中作用
MicroRNA是重要的内源性小RNA,长度约21~23个核苷酸序列,参与包括翻译抑制,mRNA降解和脱腺苷作用等多种细胞内基因靶向沉默过程.近来发现将近半数以上的miRNA定位于癌基因相关区域[1],miRNA生成需经过许多步骤:首先编码miRNA的基因在RNA聚合酶Ⅱ的作用下生成pri-miRNA,随后pri-miRNA经RNA核酸内切酶ⅢDrosha剪切生成miRNA中间产物pre-miRNA[2],pre-miRNA 被Exportin-5从核内运输到胞质内终形成成熟的miRNA.成熟的miRNA作用于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和蛋白翻译,发挥生物学作用.miRNA目前被认为是细胞自身信息有目的性沉默的主要RNA,除了能调节正常细胞功能之外,miRNA还能在许多病理过程中例如肿瘤发挥重要作用.miRNA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可能起到抑癌或促癌作用,其基因丢失或扩增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S100 A1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
目的::明确S100 A1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它在前列腺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100 A16在人类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构建S100 A16过表达及干扰细胞模型,利用侵袭实验,研究S100 A16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潜能的影响;通过检测p53下游基因p21和p27信号通路,初步探讨S100 A16在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结果:S100 A16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100 A16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相关,并且主要位于细胞核内。 S100 A16能够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过表达S100 A16使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p27的表达下降,而下调S100 A16的表达则增加p21/p27的表达。结论:S100 A16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正相关;S100 A16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S100 A16可能通过抑制p21的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
关键词: S100 A16 前列腺癌 促癌作用 p21 Akt/ERK 信号通路 -
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结肠癌双系起源的新型癌基因--SLC12 A5
单细胞测序是一种为划定遗传关系和个性化癌症管理确认重要驱动基因的功能强大的工具。本研究运用单细胞测序分析1例结肠癌。群体遗传学分析确定了肿瘤群体中两个独立的克隆。作为早期致癌事件的大部分肿瘤克隆包含APC和TP 53基因突变,然而少数克隆却包含CDC27和PABPC1基因的优势突变。 APC和TP53基因突变在少数克隆中的缺失说明这两个克隆来自两个细胞起源。对于另外21例整个组织外显子测序并检查其体细胞突变的等位基因频谱,揭示了结肠癌克隆起源具有异质性。该研究确定SLC12A5基因的突变,显示其在单细胞水平的高频突变,然而群体水平上却呈低频突变。 SLC12A5突变的功能特征揭示其在结肠癌中潜在的致癌作用。该研究提供了结肠癌单细胞水平上第一个广谱外显子组的证据,支持结肠癌双系克隆起源以及人群中的低频突变可能发挥的重要促癌作用。
-
调理饮食防烟草危害
烟草中含有1 200多种有害物质,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如对呼吸道产生炎性刺激,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产生促癌作用,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使人体对尼古丁产生信赖性,等.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80万例肺癌患者,其中80%~90%与吸烟有关.吸烟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而且污染环境,损害他人健康.好的办法是戒烟,若一时难以戒除者,可通过饮食调理来减轻烟害的影响,并逐渐戒烟.
-
非小细胞肺癌雌激素受体表达和托瑞米芬治疗现状及进展
雌激素的促癌作用已在乳腺和子宫内膜的癌变中得到证明[1].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除了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经典激素依赖性肿瘤外,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也广泛存在于肝脏、胃肠道、肺部的肿瘤中.在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ER表达与肿瘤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ER阳性表达与NSCLC组织学分级相关,且患者不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
-
胆汁酸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研究进展
胆汁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有很多关于胆汁酸促结直肠癌发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完善了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本文对胆汁酸的分类、其促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以及引起高胆汁酸的危险因素和拮抗高胆汁酸促癌作用的因素作简要综述.
-
非小细胞肺癌雌激素受体表达和三苯氧胺治疗现状及进展
雌激素能通过促进靶细胞增殖,使致癌物易于发挥作用,或促进在起始阶段的致癌过程.在乳腺和子宫内膜的癌变中,雌激素的促癌作用已得到证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