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1世纪防化医学研究发展战略展望
1 21世纪防化医学研究的战略任务[1]1.1 保持防化医学科学技术实力.针对现有的和未来新发展的化学毒剂的威胁,能提供适时有效的医学对抗措施.研究化学毒剂的作用靶位,作用机制及发展新的医学对抗措施;研究与设计新药分子模型及其剂量-效应关系;发展与提高新型检毒和消毒技术.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联手北京大学推动临床医学研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将联手推动我国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教授和香港大学的Gary Wong博士成功竞聘该杂志中国及亚洲地区副主编,这是NEJM首次在美国以外聘请副主编,也是该杂志历史上华人首次获聘副主编职务.
-
生物样本库岗前培训及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检查培训在津举办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于6月26-28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举办了第四期生物样本库岗前培训以及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检查培训.协会行业发展与自律工作部李振峰主任出席会议.本次培训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培训中为学员们言传身教.参加本次培训的专家有: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恒骏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人类遗传资源中心主任高华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伟业教授、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主任周红梅、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周学迅老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孟红教授、复旦大学杨亚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欣教授、中国医药城生物样本库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张可浩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总干事张小燕.
-
生物样本库的临床信息整合探讨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日渐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倡导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来源于医院患者的生物样本库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2],其中生物样本的临床信息作为临床生物样本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主要支撑。然而临床生物样本数据量庞大且非结构化,分布较为分散,如何从海量的临床数据中提取出可用信息,并与生物样本本身信息进行关联,形成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有效结合的样本库,是从事转化医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样本库临床信息的有效整合,在提高样本信息使用率的同时也为临床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
2015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
胰腺癌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胰腺癌在所有消化系统肿瘤中预后差,其死亡率接近于发病率[1],相对于消化系统其他实体瘤,过去的10年中在胰腺癌新的分子和临床标志物研究和新型药物的研制方面显然滞后,缺乏有助于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手段.加之治疗方法有限,明显影响了胰腺癌的预后.本文将简要综述有关胰腺癌近期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包括分子和临床标志物研究和靶向治疗,特别是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胃肠道癌症研讨会会议上提交的相关临床前研究进展.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一、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发展现状
肺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期间,肺癌正逐渐成为全世界发病率高的肿瘤。1995年,全世界有60万人死于肺癌;2008年,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世界范围内确诊为肺癌的人数为1.61亿,约占癌症总发病人数的13%,居第一位,而发展中国家约占55%[1]。目前,肺癌的死亡率正以每年1%~5%的速率逐年增长,而这一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肺癌主要分为两类,小细胞肺癌( SCLC )和 NSCLC,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左右[2]。 NSCLC按照组织分型可进一步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肺癌( LCLC )。但是,目前肺癌的组织分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个性化治疗的需求。2004年4~5月,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Science》上几乎同时发表的两篇关于“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预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治疗肺癌敏感性”的文章,吸引了肺癌研究领域所有学者的注意,自此,对于不同组织分型的肺癌可进行进一步的分子分型,从此,转化医学研究的进展,使肺癌治疗向个体化基因靶向治疗迅速过渡。 -
1型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注射工具
中国1型糖尿病人群特点近的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发现,我国1型糖尿病人群在血糖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差,例如:严重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发生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血糖达标率低(27.5%),尤其是青春期患者(仅15%);自我血糖监测频率远低于西方国家,仅为0.4次/日;体重偏低,平均体重指数(BMI)仅19.86kg/m2.这些都与胰岛素治疗“不合格”关系密切,其中也包括了胰岛素给药工具的使用不当.
-
“糖友”两天监测不到1次血糖
据调查,在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8%的人血糖控制达标,剩余72%的人血糖指标都出现"过山车"的现象,忽高忽低,因而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也日益增加.近日,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姚斌教授称,血糖控制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血糖监测不好,每天监测才0.4次(美国为5.5次/天),也就是说,我们两天监测不到1次血糖!对糖尿病的控制自然就显得很苍白无力.
-
转化医学与糖尿病研究
转化医学被认为是连接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既要求从实验台到床旁(benchtobedside)[1],又要求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tobench)[2],是从基础学科到临床应用的双向过程,连接着基础与临床[3-4],是一个循环式的研究体系[2].转化医学在近些年受到极大关注的原因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至临床应用的过程太过艰辛漫长.通过开展转化医学研究,采用转化医学的系统方法,整合多学科人才和资源,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物研发和健康促进之间的人为屏障,将大大加速转化过程.
-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一、中国T1DM患者生存状况(一)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2003年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控制管理状况调查研究显示,平均年龄12岁的T1DM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8%,在西太平洋地区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位列第9,血糖控制不良者占64.2%[1]。2004年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血糖控制调查发现,15岁以前发病患者平均HbA1c为8.9%[2]。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2011年的数据显示,年龄中位数29.6岁的T1DM患者平均HbA1c为8.6%[3]。2013年北京地区T1DM儿童血糖控制管理状况研究显示,18岁以下患者平均HbAlc为8.5%,血糖控制达标率仅15.0%[4]。2013年重庆、武汉、成都地区的T1DM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调查及分析发现,12岁以上青少年HbA1c>7.5%者占39.3%[5]。我国上述调查观察的患者数量较少,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已显示与2009年美国“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研究调查中20岁以下T1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44.4%、平均HbA1c水平为8.18%相比,有一定差距[6]。
-
生物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社会发展,显现出资源资产化、资产市场化、市场国际化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趋势,中国未来应对全球生物资源竞争更具战略意义.临床生物样本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基石,生物信息资源库正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
基于ClinicalTrials.gov剖析我国口腔癌临床注册研究困境及对策
口腔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多年来,我国在口腔癌诊治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口腔癌诊治进步做出很大贡献,但循证医学佳证据主要参考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的注册研究结论,中国临床注册研究与国外相比开展仍不普遍.我国人口基数大,口腔癌患者绝对数量多,但对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普遍重视不足,造成大量珍贵病例资料流失,难以获得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当前,开展口腔癌的前瞻性注册研究是我国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获得国际公认的前提,然而我国口腔癌临床注册研究起步晚,实际开展过程中容易遇到瓶颈问题.本文拟通过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分析口腔癌临床注册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
MR分子成像定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MR技术在提供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解剖和功能信息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类技术又称为心血管MR( cardiovascular MR, CMR)技术[1-4].分子影像( molecular imaging,MI)侧重于在细胞和分子(蛋白)水平定性及定量地探测与重要生理过程和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又称分子靶点)的表达[5-7].由于这些分子靶点在活体组织中表达量极低(通常为nmol水平),常规CMR技术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对比度和分辨率来直接检测这些分子靶点.
-
枸杞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枸杞是我国西部地区特产的名贵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等功能.枸杞的果实、根、叶、皮均可入药.现化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枸杞子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肿瘤、降低血清胆同醇和血糖的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中心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其疗效显著.
-
转化血管医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转化血管医学>是Springer出版社继<人类疾病的血管并发症>和<血管医学的进展>后出版的转化医学丛书中的第三卷,主要探讨了基础研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问题.本书涵盖了心血管医学中的新进展,探寻有效的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使之更好地联系基础与临床科学.
-
以新的视野“破局”高血压研究——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廖玉华教授
2013年10月13日,在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记者见到了从湖北武汉抵京出席大会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廖玉华教授.在众多的与会专家、学者中,记者之所以注意到廖玉华教授,是缘于他此前不久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3届中部心脏病学会议”上提出了“重视基础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以新的视野破局高血压研究”的这一新的理念,尤其是他带领的团队研究出的“高血压疫苗”,更是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在那次会议上,廖玉华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
今天的基础研究,是为了明天的临床医学——访广东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余细勇教授
“转化医学”是国际医学健康领域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概念,而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余细勇教授,却已默默致力于以分子临床药理学和分子心血管病学为主的转化医学研究长达20多年,他的主要科研方向为心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心肌发育与再生的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研究;二是炎症应激与心血管重构的调控机制研究;三是药物临床试验(Ⅰ期)与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
预防、转化与合作:让国人的心脏更健康——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
2012年8月9日至12日,由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12"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据了解,本次大会以"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预防、转化与合作"为主题,全面展示心血管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成就,介绍转化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探索未来的个体化诊疗、防治与科研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
重视转化医学研究,推动神经变性疾病学科发展——访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延峰教授
2013年12月15日,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李延峰教授当选为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据记者了解,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缓慢起病、病程进行性发展且缺乏有效治疗的疾病,其中以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氏病为常见,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重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李延峰教授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他曾经在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方面作过诸多开创性工作,并在学界率先报道了中国家族性淀粉样周围神经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