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杂色曲霉素致人胚肺细胞p53及Ki-ras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曹文军;王会艳;张祥宏;孙旭明;谢同欣;严霞;王俊灵;王凤荣

    为探讨中国恶性肿瘤高发区粮食中优势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的致癌作用,运用银染PCR-SSCP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ST(1μg/ml和3μg/ml)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p53第5、6、7、8外显子及癌基因Ki-ras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ST处理后第22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的第8外显子和Ki-ras癌基因均出现异常泳动带型,表明ST诱发了抑癌基因p53及癌基因Ki-ras突变,进一步证实了ST对人肺组织的致癌作用.

  • 杂色曲霉素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白细胞介素Ⅱ分泌影响的研究

    作者:黄向华;张祥宏;严霞;尹桂然;谭延伟;李月红;刘艳丽;杨建柱;王俊灵;王凤荣

    杂色曲霉素是我国肿瘤高发区粮食中的优势污染霉菌毒素.为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ST作用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血细胞介素Ⅱ(IL-2)的分泌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03125~2mg/L)ST处理24h后,体外培养的HPBMc的IL-2分泌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中以较低浓度ST(0.03125~0.125mg/L)和较高浓度ST(1~2mg/L)抑制作用明显(P<0.05).在ST 1mg/L作用1~64h的时间范围内,ST对HPBMc IL-2的分泌总体表现抑制作用.ST处理后8~64h,随ST处理时间的延长,对IL-2分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r=0.822,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ST对HPBMc IL-2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杂色曲霉素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邢凌霄;张祥宏;李月红;严霞;王俊灵;王凤荣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PBMc)HLA-Ⅰ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定量术(FCM)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浓度ST(0.125、0.25、0.5、1和2 mg/L)处理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FC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ST处理24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HLA-Ⅰ的平均荧光强度均降低,以较高浓度(0.5、1和2mg/L)ST处理组降低更明显(P<0.05).在0.125mg/L到2mg/L的浓度范围内,随ST处理浓度的升高,HLA-Ⅰ荧光指数逐渐降低,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r=-0.841,P<0.01).免疫印迹结果也表明,随ST浓度的增高,HLA-Ⅰ分子降低越明显.结论提示在0.125mg/L到2mg/L的浓度范围内,ST抑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的表达呈现出负的剂量-反应关系.

  • 粮食中杂色曲霉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作者:田禾菁;刘秀梅

    楼建龙等研究发现肝癌、胃癌高发区的粮食中杂色曲霉素(ST)的检出量及检出率明显高于上述肿瘤低发区[1].提示我们应重视粮食中ST污染与人类消化道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加强对ST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粮食中ST的监测和控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检测粮食中杂色曲霉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 link immuno sorbent assays(ELISA),并将其标准化,有助于推动我国杂色曲霉素的监测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 中国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状况调查及分析

    作者:田禾菁;刘秀梅

    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贩华东、华中和西南五大地区12个省市的小麦、玉米和大米样品共1580份.结果 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平均污染量分别为68.9、32.2和13.9ug/kg.杂色曲霉素污染率分别为98%、89%和72%.污染量及污染率大小为小麦>玉米>大米(P<0.01).按地区统计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华东和西北高于东北、华中和西南(P<0.01).

  • 食品中杂色曲霉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

    作者:赵亚荣;刘香香;赵洁;王富华

    杂色曲霉素是主要由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等真菌代谢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主要污染谷物及谷物制品,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杂色曲霉素在谷物、谷物加工品、奶酪、坚果和啤酒中的污染现状,旨在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 食品中真菌毒素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及现状

    作者:王君;刘秀梅

    对真菌毒素进行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真菌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在目前发现的300多种真菌毒素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展青霉素(patuli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伏马菌素(fumonisins)、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T -2毒素(T-2 toxin)、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麦角胺(ergotamine)、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等[1],这些真菌毒素不仅可以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而且有些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联合咨询专家会议提出的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是一个基于科学的、按照结构化方法进行的开放透明的过程,它包括危险性评估(risk assessment)、危险性管理(risk management)和危险性信息交流(risk communication)3个部分.

  • 杂色曲霉素单次灌胃后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超微结构的变化

    作者:郝庆卯;张祥宏;邢凌霄;严霞;王俊灵;马常升;刘贵生;王凤荣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ST单次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2、4、8、16 h处死动物,用透射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变化.结果 ST灌胃后1 h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囊泡开始增多,2 h组室管膜细胞的顶浆分泌增多,部分神经髓鞘变性;4 h和8 h组神经纤维广泛变性,神经元线粒体变性、核切迹和空泡出现;16 h组神经元胞浆内线粒体变性更加明显,并出现脂褐素.结论单次灌胃后,ST即可引起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细胞、神经纤维、神经元和内皮细胞的改变,但ST主要是对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损伤.

  • 杂色曲霉素致癌性及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作者:张祥宏;薛丽英

    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是由杂色曲霉、构巢曲霉等产生的一种具有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在化学结构上属于黄曲霉素前体物质,可与DNA开成加合物.

  • 杂色曲霉素对新生乳鼠致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邢凌霄;张祥宏;申海涛;李月红;刘静;邢欣;周丙娟;严霞;王俊灵

    我们采用单次杂色曲霉素灌喂新生乳鼠,以观察其诱发肺癌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清洁级健康BALB/c孕鼠18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DK0410-101.每只孕鼠分笼喂养,待新生乳鼠出生后即进行灌喂处理,每窝乳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灌喂杂色曲霉素,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 杂色曲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致癌作用的研究

    作者:黄向华;张祥宏;李月红;王俊灵;严霞;邢凌霄;王凤荣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NIH小鼠的致癌作用,同时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ST致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8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ST 3 μg/kg组、ST 30 μg/kg组、ST 3 μg/kg+DON 1.5 μg/kg组、ST 30 μg/kg+DON 1.5 μg/kg组、DON 1.5 μg/kg组和对照组等6组,每组30只.各实验组按要求分别灌喂不同剂量的真菌毒素,对照组灌喂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次/周,共24周.实验第58周和第74周处死小鼠,观察各器官组织病变.结果对照组小鼠各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ST和 DON处理组均有部分小鼠发生肺腺癌和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ST 3 μg/kg组、ST 30 μg/kg组、ST 3 μg/kg+DON 1.5 μg/kg组、ST 30 μg/kg+DON 1.5 μg/kg组和DON 1.5 μg/kg组肺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7%、62.5%、69.2%和37.5%,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50.0%、58.3%、37.5%、53.8%和25.0%.结论经口灌喂ST 和DON 可诱发NIH小鼠肺癌和腺胃黏膜异型增生.ST加 DON可明显提高肺癌的发生率.

  • 杂色曲霉素对小鼠穹隆下器官TNFα和TGFβ2的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郝庆卯;张祥宏;严霞;邢凌霄;王俊灵;薛丽英;申海涛;刘惠民;邢欣

    目的 观察杂色曲霉素(ST)损伤脑组织时有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2的mRNA表达的改变.方法 用BALB/c小鼠,ST 3 mg·kg-1灌胃,分别于灌胃后0.5,1,2,4,8和16 h处死动物,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穹隆下器官(SFO)细胞TNFα mRNA和TGFβ2 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 mRNA和TGFβ2 mRNA阳性细胞广泛分布在SFO.ST处理组从0.5 h开始TNFα mRNA阳性表达细胞数缓慢上升,4 h达到顶点,之后缓慢下降;TGFβ2 mRNA阳性表达细胞数从0.5 h缓慢持续上升,16 h达到顶点.ST组各时间点TNFα mRNA和TGFβ2 mRN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NFα和TGFβ2在ST对SFO细胞损伤和修复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杂色曲霉素对小鼠胸腺和脾脏转录因子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

    作者:刘亚玲;邢欣;邢凌霄;姚志刚;王娟;严霞;王俊灵;张祥宏

    目的 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ST 3,30,300和3000 μg·kg-1组.小鼠ip给药24 h后,处死取胸腺和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胸腺和脾脏细胞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及转录因子Foxp3阳性(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腺和脾脏组织中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RT-PCR分别测定胸腺和脾脏组织中Foxp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溶剂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胸腺和脾脏CD4+,CD8+和Foxp3+ 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无明显差异.与溶剂对照组比较,ST 3 μg·kg-1组胸腺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ST 3和30 μg·kg-1组脾脏CD4+和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ST 300和3000 μg·kg-1组胸腺和脾脏CD4+和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在ST 3~3000 μg·kg-1内,胸腺和脾脏细胞中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百分率、胸腺和脾脏组织内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Foxp3蛋白和mRNA表达均随ST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结论 ST可诱导小鼠淋巴器官内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影响机体免疫耐受功能.

  • 杂色曲霉素对体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2表达与分泌的影响

    作者:邢凌霄;张祥宏;尹桂然;李月红;王俊灵;严霞;王凤荣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0.125, 0.25, 0.5, 1.0和2.0 mg·L-1 ST预处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IL)-12 mRNA表达及其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在0.125~1.0 mg·L-1范围内,ST处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12 p40和IL-12 p35 mRNA的表达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蛋白水平,对IL-12分泌的影响不明显.当ST浓度达到2.0 mg·L-1时,可明显抑制IL-12 p40 mRNA的表达及IL-12的分泌.结论 ST可抑制巨噬细胞IL-12的表达或分泌,提示ST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 单次灌胃杂色曲霉素对小鼠大脑细胞的影响

    作者:刘晋红;张祥宏;左连富;严霞;王俊灵;黄向华;邢凌霄;李月红;王凤荣

    目的探讨单次ig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大脑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方法,研究ST对BALB/c小鼠大脑神经细胞的影响.结果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ig小剂量ST(3 μg·kg-1)后12 h或大剂量ST(3 mg·kg-1)后6 h即可见小鼠大脑皮质、丘脑、海马CA2区神经元出现胞核固缩深染、胞浆嗜酸性变、空泡变性等病理变化,且随剂量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病变神经元逐渐增多;光镜下对海马CA2区病变神经元进行计数分析,结果表明ST处理组发生病理变化的神经元比例均高于相应对照组,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增高;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结果表明,ig ST 3,30,300和3000 μg·kg-1 12 h后,小鼠脑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ig 3 mg·kg-1的ST后6~48 h,随ST作用时间的延长,脑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高.结论经口给予ST可导致小鼠大脑皮质、丘脑、海马CA2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诱导并促进小鼠大脑细胞凋亡.

  • 杂色曲霉素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AP1及LM P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邢凌霄;张祥宏;李月红;左连富;严霞;王俊灵;王凤荣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基因TAP1、L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FCM方法,分析5种浓度ST处理对体外培养的HPBMc TAP1、LMP2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RT-PCR检测结果表明,ST处理24h后,低浓度ST组(0.125mg/L、0.25mg/L)HPBMc TAP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较高浓度组(0.5mg/L、1mg/L和2mg/L)TAP1 mRNA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尤以1mg/L和2mg/L组为著.FCM定量分析表明,低浓度ST组HPBMc TAP1蛋白平均表达量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而较高浓度组TAP1表达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0.125mg/L到1mg/L浓度范围内,各ST处理组HPBMc LMP2蛋白表达量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ST对体外培养的HPBMc TAP1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按ST剂量不同而变化,在0.125~1mg/L浓度范围内ST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可剂量依赖地提高体外培养的HPBMc LMP2的表达.

  • 粮食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调查

    作者:孙武长;刘桂华;杨红;孔翔云;黄鑫

    产毒真菌在谷物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当人、畜食入被真菌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以后,真菌毒素同时进入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某些真菌毒素因少量、持续地食入而引起癌症.在我国,除黄曲霉毒素外,对其他真菌毒素的研究还很少.为制定杂色曲霉素(ST)、伏马菌素(FB1)和烟曲霉震颤素(FT)在食品中的高允许含量的国家标准,为了解我省产主粮中真菌及其有毒毒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告如下.

  • 杂色曲霉素对小鼠穹窿下器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郝庆卯;张祥宏;邢凌霄;王俊灵;严霞;马常升;王丽;刘贵生;王凤荣;杨天祝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穹隆下器(SFO)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3000 μg/kg)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2、4、8、16 h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SFO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 h部分SFO室管膜表面微绒毛结构消失、细胞破损,ST灌胃后2 h室管膜出现凹凸不平、损伤加重,ST灌胃后8 h室管膜凹凸不平和破损为明显,ST灌胃后16 h逐渐恢复.结论:提示ST对小鼠SFO室管膜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 杂色曲霉素灌胃对小鼠外侧隐窝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郝庆卯;张祥宏;邢凌霄;王俊灵;马常升;王丽;刘贵生;严霞;王凤荣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16d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h和2h组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的纤毛稀少、粘连、倒伏;4h和8h组纤毛粘连和倒伏更加明显,并出现室管膜细胞的破损和分泌颗粒;16h组纤毛粘连变轻,纤毛数量和形态逐渐恢复到正常,分泌颗粒少见.结论:提示ST对小鼠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谷物中的杂色曲霉素

    作者:刘少颖;黄希汇;樊继彩;金铨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玉米、大米、小麦等谷物食品中潜在的致癌物——杂色曲霉素的方法.方法 通过优化液相色谱与质谱的采集参数,得到适用于杂色曲霉素的佳仪器检测条件.谷物样品经改良的QuEChERS前处理技术进行提取净化.通过优化提取溶液和净化吸附剂,终确定前处理步骤为谷物样品加水浸泡后再用乙腈提取,经C18吸附剂净化,有效降低了样品基质带来的背景干扰,终在UPLC-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 RM)下进行内标法定量.结果 杂色曲霉素在0.1 ng/ml~ 10.0 ng/ml时,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9 μg/kg ~0.16 μg/kg和0.30 μg/kg~0.53 μg/kg;在低、中、高3种浓度(1.0 μg/kg、5.0 μg/kg、10.0 μg/k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0.3%~ 10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1% ~15.04%.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稳定,适用于谷物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