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理韧性在儿童少年家教方式与创伤间中介效应
目的 探讨家教方式对儿童少年创伤症状的影响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为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3年6-12月对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丹东、营口、辽阳6市筛检出创伤事件的1 793名儿童少年应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埃森创伤症状量表(ETI)、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学生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及学生心理韧性对创伤症状有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创伤症状19.3%的变异量(P<0.05);家庭教养方式对创伤症状有直接效应(λ3=-0.20,P<0.05),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社区儿童少年创伤症状有间接效应(λ5=-0.27,P<0.05),家庭教养方式通过直接效应和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解释创伤症状24.2%的变异量.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社区儿童少年创伤症状起中介效应.
-
北川极重灾区小学生地震后创伤症状评估
目的:了解地震半年后受灾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的干预和辅导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儿童创伤症状量表(TSCC-A)和自编地震经历问卷对1027名北川3-6年级小学生进行评估.结果:震后小学儿童为突出的症状倾向是焦虑,其次是抑郁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具有地震中受伤经历、有亲人遇难、目睹亲人或他人死亡这些经历的小学生更容易出现高焦虑、高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高分离症状.结论:应向具有受伤、有亲人死亡、目睹了亲人或他人死亡经历的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
中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创伤症状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中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创伤症状,分析其相关性及影响心理创伤严重程度的因素,为有效的社区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用埃森创伤症状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对筛检出的1 793例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分别与创伤症状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布在0.065~0.271之间;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创伤症状各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布为-0.069~-0.196.多元回归显示创伤症状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结论 社区应建立儿童青少年创伤事件监测体系,关注社区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青少年,并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
-
社区儿童少年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社区儿童少年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心理创伤严重程度的因素,为进行有效的社区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运用埃森创伤症状量表(ETI)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筛检出创伤事件1793名儿童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性别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少年心理韧性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韧性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分别与创伤症状各维度、创伤症状总分均呈负相关(P <0.05),相关系数 r分布在-0.356~-0.040。多元回归显示创伤症状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心理韧性。结论社区应关注社区经历创伤事件儿童少年,针对影响因素提供有效的社区干预。
-
洪灾区儿童心理创伤症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目的 调查洪灾3个月后灾区儿童心理韧性和创伤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RI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编洪灾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对690名洪灾区儿童进行调查,用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家里受灾组在CRIES量表侵入、高唤醒因子的得分高于家里未受灾组;感受到生命威胁组在CRIES3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未感受到生命威胁组;②心理韧性高分组在CRIES量表回避、高唤醒的因子得分低于心理韧性低分组;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受到生命危险、目睹死亡正向预测PTSD倾向,心理韧性量表中的情绪控制因子得分负向预测PTSD倾向,积极认知因子得分正向预测PTSD倾向.结论 家里受灾、感受到生命威胁、目睹死亡是重要的洪灾创伤暴露指标;心理韧性尤其是情绪控制能力是儿童重要的复原特征,但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不利于其心理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