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FABP2 Ala54Thr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联的研究

    作者:彭仙娥;张玲;王青青;崔煦;林旭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基因Ala54Thr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了23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476例正常时照者的FABP2基因Ala54Thr多态性,同时按照流行病学方法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FABP2基因型Ala54Ala、Ala54Thr和Thr54Thr在病例组中分别为39.7%、46.6%和13.7%,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8.5%、43.1%和8.4%,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Thr等位基因频率(36.97%)明显高于对照组(29.9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影响后,Thr54Thr基因型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97,95%CI为1.18-3.35.结论 FABP2基因Ala54Thr突变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 人类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脂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云鹏

    人类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特异性表达于成熟的小肠上皮细胞.作为脂类伴侣蛋白,在食物中长链脂肪酸的吸收、运输和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FABP2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多态性位点,并且由于这些多态性位点的完全连锁不平衡而形成活性不同的两种单倍型A和B(haplotype A,B),具有不同单倍型的FABP2基因表达存在差异.第2外显子54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即Ala54Thr,此错义突变位点改变了FABP2的结构和功能.近年研究发现,FABP2基因多态性改变与血脂障碍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其他特征相关.本文拟从FABP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态性与脂代谢关系作一综述.

  • 围手术期肠道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费建平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黏膜屏障损害导致肠内细菌、内毒素的移位甚至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肠外多个器官的功能不全。笔者就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原因、肠道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和麻醉药物、麻醉方法等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并关注新的研究方向: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l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盐酸戊乙奎醚对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血浆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浓度的影响

    作者:孙莹杰;张丽丽;宋丹丹;刁玉刚;张铁铮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血浆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的影响.方法 40例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P组体外循环前10 min颈内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 0.05 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1 )、主动脉开放10 min(T2)、停体外循环即刻(T3)、术后2 h(T4)、术后6 h(T5)、术后18 h(T6) 采取中心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I-FABP和血浆D-乳酸浓度.结果 T1时点两组患者血浆I-FABP 和D-乳酸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转流开始后及术后各时点血浆I-FABP浓度均降低,其中T2~T5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血浆D-乳酸浓度在转流后及术后各时点均较降低,其中T3、T4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先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可降低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血浆I-FABP和D-乳酸浓度,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宇;王旭莉;王辉;冯宗太

    目的 探讨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30例NEC患儿作为NEC组,30例同期入院的非NEC患儿与NEC组按1:1配对作为对照组.当NEC组出现疑似症状时收集两组患儿的尿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尿i-FABP水平,分析其对NEC的诊断效能.结果 (1)尿i-FABP水平比较:NEC组[(9.2±3.2)ng/ml]高于对照组[(4.2±1.4)ng/ml],NECⅡ期及以上[(12.4±1.5)ng/ml]高于NECⅠ期[(7.1±2.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NEC的诊断效能:绘制尿i-FABP诊断NE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5,当尿i-FABP>7.8 ng/ml时,其敏感性为83.3%(95%CI 0.47~0.90),特异性为72.2%(95%CI 0.52~0.98),阳性似然比为3.0,阴性似然比为0.23.结论 尿i-FABP对NE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胃肠肿瘤手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

    作者:权斌;吕孝鹏;谢志远

    目的 研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检测胃肠肿瘤手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随机选取接受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30例,于术前1h,术后2h,术后12 h,术后24h,术后48 h,术后72 h,采取血清检测I-FABP含量的变化,30例接受乳腺、甲状腺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2h开始,I-FABP即明显升高(P<0.05),至术后12 h升至高点,至术后48 h患者I-FABP水平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接受甲状腺、乳腺手术的患者术后虽呈现升高趋势但改变并不明显(P>0.05).结论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胃肠肿瘤手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的早期、敏感性指标.

  • 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衰竭诊断指标价值的探讨

    作者:张妮;王凡;徐晓楠;朱保权;张庆立;刘关键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衰竭不同实验室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 76例危重症患儿,合并胃肠功能衰竭48例,测定其血浆D-乳酸、血清及尿液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筛选出对胃肠功能衰竭诊断有价值的指标,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 血浆D-乳酸浓度≥9.63 mg/L,诊断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的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70.9%,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血清IFABP浓度≥0.129μg/L,诊断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的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63.8%,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尿液IFABP浓度≥0.330μg/L,诊断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72.3%,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血清及尿液IFABP浓度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乳酸浓度与血清IFABP浓度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乳酸、血清及尿液IFABP对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衰竭有诊断价值,但血浆D-乳酸、尿液IFABP可能更适合于临床.

  •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成人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柳刚;江传燊;李海涛

    目的:分析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与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重症监护室病房2009年3月~2010年3月住院的37例胃肠道疾病患者分为衰竭组(21例)和非衰竭组(16例),另选与前两组相匹配的同期在我院门诊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37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三组患者血清I-FABP浓度.结果:三组患者血清I-FABP浓度分别为(11.19±1.92)、(6.13±2.14)、(3.48±2.31)μg/L,三组血清浓度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FABP在成人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早期即出现增高,可作为成人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早期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

  •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梦莹;张丙宏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其特异性地存在于小肠中,在脂肪酸的吸收和细胞内的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其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乳糜泻、肠道成熟度及代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该文就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基因结构和蛋白分子结构、生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其与肠道和代谢性疾病关系进行综述.

  • 瓜氨酸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重症患者急诊胃肠损伤的诊断价值:一项530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静;于丽梅;夏永宏;高艳玲;于文波;孙海宏;孙艺铸

    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的发生情况,探讨血清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重症患者AGI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ICU收治的576例重症患者,根据2012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提出的AGI诊断标准,观察患者AGI的发生情况并进行AGI分级,记录不同AGI分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肾功能正常的AGIⅠ~Ⅳ级患者各20例,采集患者入ICU 12 h内股动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瓜氨酸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FABP水平;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瓜氨酸和IFABP对AGI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 576例重症患者均纳入终分析,其中AGI患者530例(占92.0%); 530例AGI患者中Ⅰ级289例(占54.5%),Ⅱ级154例(占29.1%),Ⅲ级64例(占12.1%),Ⅳ级23例(占4.3%).随AGI分级升高,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均逐渐升高.②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AGI分级各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IFABP水平均明显升高;随着AGI分级升高,瓜氨酸水平逐渐降低,IFABP水平逐渐升高〔AGI Ⅰ、Ⅱ、Ⅲ、Ⅳ级组瓜氨酸(μmol/L)分别为14.1±3.6、12.7±3.1、8.3±2.7、5.6±3.4,F=3.287,P=0.027, IFABP(ng/L)分别为526.7±204.9、698.4±273.8、894.7±455.9、1062.8±532.2,F=2.903,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瓜氨酸对AGI的诊断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当佳截断值为9.7 μmol/L时,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7.5%;而IFABP的AUC较低,为0.043,提示对AGI不具有诊断价值.结论 ICU重症患者AGI发生率较高,且AGI分级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瓜氨酸对危重症患者AG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IFABP对AGI不具有诊断价值.

  • 凉膈散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清瓜氨酸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作者:骆宁;高红梅;李寅;李红洁;范文

    目的 观察凉膈散对机械通气合并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患者血清瓜氨酸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5月至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合并AGI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40例;选取机械通气未合并AGI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并根据AGI分级治疗流程进行胃肠道干预;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凉膈散(组成:连翘30 g、黄芩10 g、栀子10 g、竹叶10 g、大黄10 g、薄荷6 g、芒硝6 g、甘草15 g,所用中药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颗粒剂,将各单味中药颗粒按比例溶于80~100℃开水200 mL中,每次100 mL、每日2次鼻饲).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清瓜氨酸以及IFAB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血清瓜氨酸均显著低于对照组(μmol/L:19.84±4.74、20.84±4.65比28.89±2.18,均P<0.05),IFA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g/L:571.89±42.98、552.49±44.78比155.68±22.95,均P<0.05),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瓜氨酸水平呈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于治疗1 d达谷值〔两组分别为(16.12±4.44)、(18.49±4.59)μmol/L〕,以后逐渐升高,治疗7 d达峰值,且中药治疗组的升高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μmol/L:26.77±4.18比22.75±3.07,P<0.05),治疗5 d、7 d中药治疗组瓜氨酸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IFABP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于治疗1 d达峰值〔两组分别为(654.23±63.24)、(630.32±49.11)ng/L〕,以后逐渐降低,治疗7 d达谷值,且中药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ng/L:262.21±30.89比375.43±44.43,P<0.05),但中药治疗组IFABP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ng/L:262.21±30.89比158.95±29.34,P<0.05).结论 凉膈散能有效提升机械通气合并AGI患者的血清瓜氨酸、降低IFAB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

  • 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付瑜;姜树民;黄煜

    目的:探讨中药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对照组(15只)、西药治疗组(15只)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组(15只).将模型对照组、西药治疗组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的45只大鼠建立腹腔感染脓毒症致肠黏膜屏障损害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西药治疗组大鼠每天给予美罗培南50 mg/(次·只),日2次腹腔注射;中西药联合治疗组大鼠每日给予美罗培南50 mg/(次·只),日2次腹腔注射,同时给予黄龙汤煎剂经口灌喂,每日2次.于造模后4d腹主动脉取血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二胺氧化酶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美罗培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中西医结合组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中药黄龙汤能降低脓毒症大鼠肠黏膜通透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老年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袁盛伟;孙仁华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的肠屏障变化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脓毒症患者119例,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脓毒症组68例和重度脓毒症组51例,按照28 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76例和预后不良组43例.检测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含量.比较不同组别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D-乳酸、DAO及IFABP含量变化.结果 重度脓毒症组APACHE Ⅱ评分高于轻中度脓毒症组(P<0.05);重度脓毒症组血浆D-乳酸、DAO及IFABP含量高于轻中度脓毒症组(P<0.05);预后不良组APACHE Ⅱ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乳酸、DAO及IFABP含量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 肠屏障功能血浆D-乳酸、DAO及IFABP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密切相关.

  •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屏障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刘玉;赵严;刘苏;刘占举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腹症,发病早期可导致肠屏障损伤.由于在肠屏障损伤早期缺少有效的诊断方法,患者往往因此而错失治疗的佳时机,造成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是一种仅存在于胃肠道的胞浆蛋白,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研究发现血和尿I-FABP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屏障损伤的良好指标.此文就急性胰腺炎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以及I-FABP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屏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 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肠三叶因子在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张妮;朱炜;朱家睿;张卫军;王爱华

    目的:比较血清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肠三叶因子(ITF)在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84例危重症患儿,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瓜氨酸,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ABP、ITF,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肠损伤组血清瓜氨酸水平低于非胃肠损伤组,血清IFABP、ITF水平高于非胃肠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危重症患儿血清瓜氨酸与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住院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36~-0.31,P均<0.01)。结论血清瓜氨酸、IFABP、ITF对危重症患儿急性胃肠损伤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瓜氨酸水平可能反映危重病患儿胃肠损伤程度。

  • 右美托咪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瑛;钟文晖;王爱忠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肠IRI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右美托咪定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2h和6h时间点抽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FABP水平;于实验终点留取肠组织,ELISA法检测白介素-6(IL-6)和IL-10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经Chiu六级评分法判定大鼠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再灌注2h和6h时血清I-FAB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血清I-FABP含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组肠组织中IL-6和IL-1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肠组织中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Chiu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少肠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血浆中I-FABP水平,具有肠道保护作用.

  • 脓毒症大鼠I-FABP水平与急性肠损伤程度及相关诱发症的关系

    作者:刘涛;于璐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和在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肠损伤程度、内毒素血症及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0)和模型组(n=40),模型组采用改良的Zantl方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升结肠.分别在造模后4、8和16 h各组取8只大鼠,采用EKT-5Mset动态革兰阴性菌试剂盒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I-FABP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蛋白-G(FITC-G)水平,通过细菌培养评估肝、脾、肾组织细菌移位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SP法分析小肠组织中的I-FABP和磷酸化的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p-VASP)表达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FABP、FITC-G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随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均<0.05).造模8h后出现明显急性肠黏膜损伤,且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脾脏、肝脏和肾脏均出现明显细菌移位(P均<0.05),并且各脏器内细菌移位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均<0.05).假手术组大鼠在手术后4、8和16 h时小肠组织中I-FABP和p-VASP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在手术后4、8和16 h小肠组织中I-FABP和p-VASP的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上调(P均<0.05),并且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均<0.05).在手术后16 h时假手术组大鼠小肠组织中I-FABP和p-VASP蛋白轻度阳性表达,而模型组该两指标均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I-FABP可作为脓毒症大鼠急性肠损伤程度和内毒索血症以及细菌移位的有效标志物.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潘莉雅;王新颖;李维勤;李宁;黎介寿

    目的:研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肠屏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5例发病7 d内入院的SAP病人,评价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并在相应时间点检测病人血清I-FABP、C-反应蛋白(CRP)和瓜氨酸浓度. 结果:病人人院时,血清I-FABP浓度升高,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和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值,血清瓜氨酸水平下降.I-FABP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APACHE Ⅱ评分以及血清CRP呈显著正相关,与瓜氨酸呈负相关. 结论:I-FABP可用于评价SAP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

  • 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的影响

    作者:张瑛;章琦;张晓峰;王爱忠;徐美英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Ⅰ-FABP)浓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Dex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输注Dex 0.5 μ.g/kg(10 min内输入),以0.5 μg·kg-1·h-1持续泵注;对照组(C组),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手术开始后1 h(T3)、手术开始后2 h(T4)、手术结束前30 min(T5)、手术结束后2 h(T6)采集桡动脉血5ml于促凝管,同时留取尿液标本5 ml,离心后备检.结果 与C组比较[分别为(6.15±0.35)、(7.25±0.13)、(6.81±0.65)、(6.38±0.14) mg/L],D组T3~T6时点血清Ⅰ-FABP浓度降低[分别为(5.66±012)、(6.80±0.18)、(6.42±0.70)、(5.31±0.2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分别为(6.82±0.10)、(7.89±0.53)、(6.38±0.14) mg/L],D组T3、T4、T6时点尿液Ⅰ-FABP浓度降低[分别为(6.23±0.15)、(6.98±0.20)、(5.80±0.1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可降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Ⅰ-FABP浓度,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肠梗阻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长茂;陈恩德;陈燕婵;李威

    目的:探讨大鼠肠梗阻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急性完全性小肠梗阻模型,按肠梗阻时间不同进行分组,采血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浓度,取肠系膜淋巴结鉴定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并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肠梗阻12 h后血清IFABP浓度开始升高,随着肠梗阻时间的推移,血清IFABP浓度值逐渐上升,与肠黏膜损伤程度变化趋势一致,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841,P<0.01)。肠梗阻24 h后血清DAO活性升高,至48 h后达峰值,随后下降。大鼠肠梗阻48 h后才开始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肠梗阻早期就发生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细菌移位滞后于血清生物学指标改变。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变化可用来判断肠黏膜损伤程度的生物学指标,为肠梗阻严重并发症的防治和预后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实验依据。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