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肥胖和肥胖抵抗大鼠脂肪组织PPARγ和aP2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马爽;刘莉;李岩溪;任亚浩;王博涵;郑晓南;孙静;杨军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肥胖抵抗大鼠脂肪组织中PPARγ和aP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31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选取7只作为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24只作为高脂组喂饲高脂饲料.第8周末按体重增量,从高脂组选出5只大鼠作为肥胖组,5只作为肥胖抵抗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附睾周围脂肪组织中PPART和aP2 mRNA表达.结果 肥胖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肥胖抵抗组(P<0.05,P<0.01);肥胖组PPARγ和aP2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肥胖抵抗组(P<0.05).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产生的肥胖及肥胖抵抗大鼠在脂肪组织PPARγ和aP2 mRNA表达上存在差异,肥胖大鼠脂肪合成能力增强.

  • 脂肪酸结合蛋白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颜光涛;张凯;薛辉;郝秀华;王录焕

    用人工重组的人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多次免疫大耳白兔,获取高效价的FABP抗体.用氯胺T法制备125I-FABP,再经Sephdex G-25纯化;抗原抗体反应采用平衡一步法,4℃培养24h后,经PR试剂分离结合和游离的标记抗原.该法测定范围5-405ng/mL,低检出量为9ng/mL,批内和批间CV分别小于6.4%和8.5%.用该法测得人血清FABP含量:健康人(45名)为15.68±2.9ng/mL;重症监护病人(46例)为72.08±32.64ng/mL;心脏病患者(73例)为78.95±24.83ng/mL,明显升高.结果表明,本法稳定,简便特异,其灵敏度适于检出人血清FABP水平的变化.

  • 慢性心衰患儿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脑利钠肽水平改变

    作者:孙裕平;孙平平;蒋艳;李德华;杨柳;徐迎军

    目的 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儿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tic peptitie,BNP)水平改变,探讨二者在慢性心力衰竭患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0例CHF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血浆h-FABP、BNP浓度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并以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脏指数(CI).结果 CHF患儿血浆h-FABP、BNP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2.68±4.18) ng/mL和(6.31±1.72) ng/mL,(565.52±179.64) pg/mL和(31.22±9.83) pg/mL,均P<0.01)],且心衰程度越重,h-FABP、BNP浓度升高越明显(均P<0.01);EFE、DCM两组h-FABP、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两组间h-FABP、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HF患儿心功能明显降低,轻、中、重度心衰患儿LVEDD、LVESD、LVEF、LVSF、CI明显不同,心衰程度越重,心功能越差,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HF患儿h-FABP与BNP血浆水平呈正相关(r =0.782,P<0.01);h-FABP血浆水平与心功能参数LVEDD、LVESD值呈正相关(分别r=0.626,0.662,均P<0.01),与LVEF、LVFS、CI值呈负相关(分别r=-0.652,-0.636,-0.709,均P<0.01);BNP血浆水平与心功能参数LVEDD、LVESD值呈正相关(分别r=0.733,0.689,均P<0.01),与LVEF、LVFS、CI值呈负相关(分别r=-0.745,-0.612,-0.791,均P<0.01).结论 血浆h-FABP、BNP水平均可作为小儿慢性心衰的生物学标志物,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

  • 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王小平;马达;王万相;郭乃洲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决定溶栓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酶学指标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限,且CK及CK-MB在血中持续时间短,对亚急性心梗和小灶性心梗则更缺乏敏感性.1989年Katus[1]等建立了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的方法,已逐步用于作为AMI的早期诊断.1997年[2~4]以来国外有学者报道对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标志物的研究,我们选择了1997年10月~200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AMI患者,通过测定FABP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FABP对AMI早期诊断的判断价值.

  • 脂肪酸结合蛋白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曹素艳;周浩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族同源性的小分子胞质蛋白质,其分子量为14 KD~16 KD,含126~134个氨基酸序列,存在于不同的脏器中.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Ockner等在研究大鼠的小肠脂肪酸吸收调节时,在肠黏膜首先发现了FABP,并首先报道,在不同器官和组织细胞内存在有不同类型的FABP [1].

  • 瓜氨酸在脓毒症肠功能障碍临床意义与应用

    作者:魏宜;郭振辉

    正常肠黏膜可发挥其屏障功能,对肠腔的细菌、毒素吸收充分阻断,而机体在脓毒症中,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肠道微生态失衡均造成肠黏膜的不断损伤,进而导致肠道毒素、细菌、代谢产物移位,直接造成脓毒症加重,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肠道已成为脓毒症发病全过程的关键位点.如何准确评估脓毒症患者的肠功能衰竭程度在诊疗过程中极为重要,既往研究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反映脓毒症时小肠屏障功能[2],但对肠道细胞自身功能在脓毒症变化趋势研究尚少.晚近研究显示,瓜氨酸可作为反映肠细胞功能衰竭程度的血清学指标,有助于对肠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更为全面.现就相关的研究总结如下.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马达;王万相;王小平;郭乃洲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夹心法对20名健康体检者、26例AMI患者进行血清FABP检测,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并对其中9例AMI胸痛发作后6 h内入院患者血清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20名健康体检者FABP、cTnT、CK-MB血清浓度分别为(1.8±0.9) μg/L、(0.16±0.10) μg/L、(15.2±3.8) U/L,26例AMI患者血清浓度分别为(38.6±21.8) μg/L、(2.5±2.4) μg/L和(90.5±83.5) U/L,阳性率为100%、84.5%和80.8%.9例动态观察的患者中,有4例1 h内入院时血清中FABP浓度开始升高[(14.1±4.1) μg/L],9例患者血清升高达峰值时间为(7.0±3.2) h,比cTnT、CK-MB早(P<0.001),24~48 h恢复正常.结论 FABP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或排除的血清标志物.

  • 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作者:冯爱娟;陈东风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FABPs)是一组低分子量(14-15 KD左右)结合长链脂肪酸的胞质蛋白,FABPs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心肌、小肠、肝脏、脂肪组织、脑、表皮等组织细胞中.FABPs以其在组织中的分布而命名,包括心肌型(H-FABP)、小肠型(I-FABP)、肝脏型(L-FABP)、脂肪细胞型(A-FABP)、脑细胞型(B-FABP)、肾脏型(K-FABP)、骨骼肌型(S-FABP)、牛皮癣相关型(PA-FABP)及表皮型(E-FABP)等9种类型,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同一细胞中可分布多种FABPs.文献报道在长链脂肪骏的摄取、转运及代谢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组织分布、结构特性及脂肪酸的转运功能作一简要综述.

  • 冠心病患者血清visfatin、A-FABP、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庆丽;卢颖;赵慧颖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白介素6(IL-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12月收治疑似冠心病患者168例,经临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126例、冠脉正常者42例,所有受试者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分为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中度动脉粥样硬化组、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visfatin、A-FABP、IL-6的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visfatin、A-FABP、IL-6的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线性相关分析及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组血清visfatin、A-FABP、IL-6均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svisfatin=0.71,P<0.001;rsA-FABP=0.56,P<0.001;r IL-6=0.52,P<0.001);且visfatin、A-FABP均与IL-6呈正相关(r visfatin=0.30,P<0.05;r A-FABP=0.6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visfatin、A-FABP、IL-6水平升高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检测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价值的探讨

    作者:杨文东;魏树华;李召芳;刘俊建

    目的:通过检测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发生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对33例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采血行FAB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定量检测,血清FABP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定量检测,CK-MB采用免疫抑制法.结果: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FABP、CK-MB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血清FABP的阳性率(81.8%)显著高于血清CK-MB的阳性率(48.5%).结论: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FABP定量测定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检测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FABP水平,与其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对判定病情及并发心肌损伤具有指导意义.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监测

    作者:姜友定;徐建军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组在长链脂肪酸的摄入和代谢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蛋白家族,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作为急性心肌损伤早期监测的生化标志物在近年倍受关注.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左建新;陈维萍;张坪兰;彭伟;叶元华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者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占糖尿病孕妇的80%~90%,其发病率逐年升高.GDM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降低是GDM发病的重要因素.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FABP4与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密切[1],但与GDM孕妇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对GDM孕妇血清及皮下脂肪组织中FABP4的表达进行检测,以探讨FABP4表达与GDM孕妇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小儿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文棣;孙裕平;王金菊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浆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CHF住院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肺炎合并CHF 2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CHF18例,心肌炎合并CHF 10例.FABP测定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CHF前后FABP水平;根据NYHA小儿CHF分级,对不同心功能级别患儿FABP水平间进行比较.结果 患儿CHF期FABP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同时CHF患儿心功能分级不同,FABP浓度明显不同,CHF程度越重,FABP浓度愈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CHF时FABP浓度明显增高,FABP浓度与心功能密切相关;CHF程度越重,血FABP浓度越高.FABP可作为评价心功能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小儿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凡;朱保权;徐丁;张妮

    研究表明,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作为肠缺血早期的诊断指标[1],在小肠缺血的诊断中更优于其他指标[2],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肠绞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4]等方面.本研究试图通过测定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非胃肠功能衰竭及正常对照组血液和尿液IFABP值,探讨IFABP是否可作为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的早期预警指标.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颜海燕;王林

    脂质是许多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细胞内的脂质与生物学靶点及信号通路偶联的特殊机制还不清楚.对具有很高的脂质沉积、运输和信号转导能力的细胞而言更是如此,如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脂质伴侣--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作用是调节多种脂质信号介导的生物学过程和维持系统代谢稳态.调节脂肪酸结合蛋白功能的药物可在组织或细胞特异性地调控脂质信号通路、炎症和代谢应答,很可能成为治疗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一类新药.

  • 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伟娜

    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与溶栓治疗的疗效、治疗时间的早晚高度相关,所以选择能早期诊断AMI的生化标志物是检验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蛋白在心肌缺血的早期就能在血液中检出,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较高,且两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两者具备理想早期心肌标志物的特征,与现有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红蛋白等相比对AMI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慧;龚开政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不一,预后差异较大.血清学指标已在临床中运用多年,如血浆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转氨酶等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理改变中的血清学产物,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进程.目前,对血清学指标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度预测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如C反应蛋白、脑钠肽、趋化素、脂肪酸结合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热激蛋白70.该文主要对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清学指标进行综述.

  • 脂肪酸结合蛋白及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田雯英;夏敏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组多源性低分子量的胞内蛋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心肌、小肠、肝脏、脂肪组织、脑、表皮等组织细胞中.它在长链脂肪酸的摄取、转运、代谢调节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药物靶点.FABPs在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改变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及活化状态影响肿瘤能量代谢,目前其在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通路内信号分子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连凤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早期溶栓的应用,使AMI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转变,病死率显著下降,生存者的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而实施上述再灌注治疗的前提,是在AMI发病的早期迅速确诊.为此,人们一方面使用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传统的诊断指标,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寻求更敏感、更特异的血清(浆)新标志物.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H-FABP)就是一种新的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 脑损伤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绿明;杨旭;杜继臣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用于快速诊断AIS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可用于评估早期脑损伤的标志物,如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等对于阐明AIS的发病机制、早期判断脑损伤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上述标志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在AIS中的应用现况作一简单综述.

12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