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中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早期诊疗价值
急性脑梗死(ACI)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表现轻微时容易导致患者忽略病情[1].ACI早期治疗,与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时治疗,预后差异显著[2].因而AC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3,4].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当细胞发生损伤、缺血、缺氧时,FABP从受损脑细胞中释放出,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其血清浓度,以反映脑细胞受损的情况[5].本研究评估FABP用于老年ACI早期诊断的可行性.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缺血修饰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缺血修饰蛋白( IMA)、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急性期60例,稳定期55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游离钴比色法检测IMA水平,双抗夹心法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标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 NIHSS 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期与对照组( P<0.05),稳定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稳定期与对照组(P<0.05),且稳定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21,0.541,P<0.05)。结论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显著增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紧密的关系,两者可作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评估指标。
-
脂肪酸结合蛋白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组小分子的细胞质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 000,存在于机体多种组织细胞的胞浆中,表现为9种不同的亚型[1].组织损伤后,细胞蛋白质会从血浆中释放出来.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 观察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在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选择2009-06~2011-06发病时间≤4 h就诊于我院抢救中心的NSTEMI患者322例,根据入院时FABP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阳性组与对照组(FABP阴性),观察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预后.结果.322例患者中入院时FABP阳性组247例,占76.7%.但cTnI及CK-MB阳性率分别21%及0,明显较低.入院时两组基线资料如年龄、男性比例、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比例及治疗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组多支血管病变例数(P=0.036)及住院期间病死率(P=0.014)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单支血管病变比例(P=0.027)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25)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FABP阳性是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4,95%CI:0.693~1.672,P=0.037).结论.FABP对AMI不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还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诊断 预后 -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3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再根据是否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32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4例),另10例择期手术者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采外周静脉血3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检测iFABP.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iFABP水平于伤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1),且重伤组显著高于轻伤组(P<0.01),随后iFABP水平逐渐下降,轻伤组于第5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重伤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肠功能障碍组伤后第1天血浆iFABP水平显著高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P<0.01),其差异一直持续到创伤后第5天.多发伤后第1、3、5天血浆iFABP水平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有相关性.结论 严重多发伤后早期血浆iFABP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创伤严重程度和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这种变化可能对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有较重要意义.
-
选择不同的生物化学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标志物是近十年来临床化学中发展快的部分,出现了一批新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和我国心脏病和临床化学界都为此举办过专题讨论会,提出了规范化的应用准则.美国心脏学会在其提出的"AMI患者治疗原则[1]"中认为只有当急性心梗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上升时,才考虑给以溶栓治疗,这种提法可能会遗漏一些症状不典型但却应该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
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分子及其免疫保护性的研究进展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血吸虫脂代谢过程中的必需载体,对血吸虫在脊椎动物宿主体内的发育起决定作用.关于该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疫苗方面的研究表明,脂肪酸结合蛋白能够在宿主体内诱导一定的免疫保护力.
-
177肝片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异构体的分离及免疫学特性
-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尽管近50年来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血吸虫病仍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控制血吸虫病的措施仍以灭螺和吡喹酮化疗为主.治愈病人的再感染情况严重、血吸虫抗药虫株的出现及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作为重要传染源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疫苗研究,寻找更加持续有效的防治手段十分重要.迄今,发现了一些疫苗候选抗原,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副肌琼蛋白、肌球蛋白、膜相关蛋白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等,但根据动物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这些候选抗原分子都只能诱导出部分保护力,继续寻找新的能诱导较好保护性的疫苗候选分子仍是目前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工作重点之一.
-
白细胞介素-12在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力中的佐剂作用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IL-12)对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DNA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方法分别构建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2-Si14FABP疫苗,鉴定构建成功后免疫小鼠.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和D等4组,分别用0.9%NaCl(对照组)、pVIVO2、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肌注免疫1次(100μg/只).免疫后30 d各组小鼠感染40±2条尾蚴,感染后45 d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经PCR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2-Sj14FABP重组质粒;C、D组免疫后分别获得24.1%和39.4%的减虫率、27.2%和32.8%的减卵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D组经ConA和SEA诱生的IL-2和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IL-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后30 d小鼠血清IgG水平无明显升高,各实验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j14FABP DNA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细胞因子IL-12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向Th1型优势分化,并增强血吸虫病DNA疫苗免疫保护性效果.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
我国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过程[1].脂质过氧化损伤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在肝纤维化中参与脂质过氧化损伤过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作为PPAR-γ配体之一,参与脂肪酸氧化过程[2-3].本研究通过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检测PPAR-γ和L-FABP的变化水平,以进一步明确肝纤维化中,脂质过氧化损伤相关因子的作用.
-
心脏彩超结合血清cTnI、Mb和FABP检测在AMI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结合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法对33例AMI患者进行了血清cTnI、Mb和FABP的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MI患者血清cTnI、Mb和FAB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血清cTnI水平与Mb、FABP水平呈正相关(r=0.5812、0.6158,P<0.01).结论:心脏彩超联合检测血清cTnI、Mb和FABP水平的变化对早期诊断AMI可提供重要的临床参数.
-
血浆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的水平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测定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A-FABP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根据其伴有的危险因素数目的 多少,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单纯脑梗死(A)、脑梗死伴1个危险因素(B)、脑梗死伴2个危险因素(C)、脑梗死伴3个或3个以上危险因素(D)亚组,分析A-FABP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脑梗死组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A-FA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5、0.01).A、B、C、D亚组的血浆A-FABP水平分别为(15.99±1.72)、(13.83±5.12)、(25.04±3.10)、(34.84±7.15)ng/mL,除A亚组与B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血浆A-FAB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脑梗死患者的A-FABP水平升高.
-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属于小分子量细胞内脂肪酸结合蛋白超家族,近年研究发现,成熟脂肪组织分泌的A-FABP在糖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与2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深入研究A-FABP的生物学意义可能对进一步研究上述代谢性疾病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通过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对139例确诊或疑似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诊断 心肌梗死 急性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情判断中的应用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已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1].本文报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FABP的检测结果,探讨其对UAP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有肠型和肝型两种.目前正广泛被应用于肠道损伤性疾病,如肠缺血的早期诊断.现就肠道FABP的特点和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肠缺血 -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DNA疫苗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重组质粒,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方法RT-PCR特异性扩增Sj14FABP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IVO2,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的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转染He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蛋白表达;并免疫BALB/c小鼠,30 d后攻击感染,感染后45天剖杀,计数检获成虫数和肝脏虫卵数.结果RT-PCR扩增出大小为440 bp的Sj14FABP片段,重组质粒经PCR和双酶切后均获得目的片段,转染细胞IFA结果显示有较强荧光.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分别获得24.1%减虫率和27.2%减卵率.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该核酸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C FABP)核酸疫苗诱导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分子(SjC FABP)核酸疫苗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性作用.方法根据SjC21.7分子基因序列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P1和P2,并使其5′端分别带有BamH1、Xho1的酶切位点序列,采用PCR方法从重组质粒SjC FABP-pUC19中扩增出特异性目的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在其翻译起始密码子处引入Kozark序列.限制性酶切后的基因片段被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质粒SjC FABP- pcDNA3.1,大量制备纯化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48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加强组.对照组每只小鼠的股四头肌注射接种100 μg质粒pcDNA3.1 DNA,实验组以同样的方式注射100 μg重组质粒SjC FABP-pcDNA3.1 DNA,加强组除注射100 μg重组质粒SjC FABP-pcDNA3.1 DNA外,同时注射P35-pcDNA3.1,P40-pcDNA重组质粒各100 μg.每隔2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第3次免疫后的第30天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45±1)条尾蚴,45 d后剖杀,计数各组小鼠肝虫卵数及成虫数.于免疫前及末次免疫后2周分别经尾静脉采血,测定抗体水平.在第2次免疫后第10天各组取2只小鼠处死,取股四头肌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实验组及加强组小鼠局部组织有特异性抗原蛋白表达.ELISA分析,免疫后实验组13只小鼠有8只出现特异性IgG抗体,而加强组14只小鼠有6只出现特异性抗体.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获得33.80%的减虫率,10.87%减卵率;加强组获得了31.76%的减虫率,29.97%的减卵率.加强组的减卵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SjC FABP核酸疫苗能诱导BLAB/c小鼠产生一定水平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作用.
-
日本血吸虫SjFABPc重组质粒裸DN A免疫小鼠的研究
目的裸DNA重组质粒pCD-SjFABPc经肌肉注射、皮内途径免疫小鼠,观察其在小鼠体内所诱生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CD SjF加强免疫1次.分别于术次免疫后的第20、50、65天共3次用MTT法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与 NK细胞活性,并用双夹心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 2、1FN-λ及IL10含量;ELISA法测定免疫鼠血清IgG抗体.结果MTT法3次动态测定NK细胞及脾淋巴细胞增殖,不同途径pCD-SjFABPc质粒免疫组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NS)及空质粒对照组(P<0.05).不同途径pCD-SjFABPc免疫组IL-2血清含量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NS与空质粒对照组(P<0.01);IFN γ的值也均显著高于NS对照组(P<0.01),但与空质粒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司途径pCD-SjFABPc免疫组IL10值与 NS及空质粒对照组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组质粒免疫后20 d、50 d检测,抗体滴度无明显增高;65 d检测,pCD SjFABPc免疫组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质粒免疫后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且能诱导产生同样类型的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