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电双频指数及颅底静脉氧饱和度对急性脑损伤患者相关性及预后研究

    作者:张胜荣

    目的 比较不同预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及颅底静脉氧饱和度(SjO2),并探讨两种指标对急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根据预后情况将4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分为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5例),比较两组BIS、SaO2、SjO2及SaO2和SjO2的差值,并分析BIS、SjO2与Glascow昏迷评分(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生存组BIS、SjO2低于死亡组相应水平,Sa-jO2高于死亡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GCS评分为(5.38±2.71)分,高于死亡组的(3.43±1.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BIS值平均为(97.31±2.28)分、SjO2平均为(67.51±4.27)分,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401/0.389,P<0.05).结论 BIS、SjO2会随着急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而明显变化,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疾病的预后.

  •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全身麻醉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探讨

    作者:宋大勇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全身麻醉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40例,根据术中调节丙泊酚输注速率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20例.A组维持SBP90~140mmHg,DBP60~89mmHg;B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与A组比较,B组于诱导前5min(T0)、气管插管后3min(T1)、手术30min后(T2)、手术60min(T3)、术毕时(T4)、拔管前(T5)、拔管后(T6)SBP、DBP、BIS值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的用量较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结论:BIS调控全身麻醉麻醉深度可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穗定、准确监测和调控全身麻醉,达到较理想的麻醉深度,并加快麻醉恢复.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吸入七氟烷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

    作者:柯富友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吸入七氟烷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由麻醉医生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来对麻醉深度进行调整,试验组患者则结合脑电双频指数对麻醉深度进行调整.结果:在喉罩拔除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方面,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全身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检测能让麻醉恢复的安全性和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 脑电双频指数在老年患者麻醉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王叶萍;宋喜林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麻醉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腹腔镜治疗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予脑电双频指数指导,观察组给予脑电双频指数指导,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Bis值及七氟烷用量、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七氟烷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s监测可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 脑电双频指数在高龄骨折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王忠三;何博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高龄骨折患者手术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65~ 75岁择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的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Ⅲ级,分为BIS监测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并行BIS监测,B组患者参照BIS监测结果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使BIS数值维持在50~60,C组由同一麻醉医生依据患者临床体征和自身临床经验调节麻醉用药.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插管时(T1)、插管后5 rmin (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数值;记录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T2、T3和T4时B组BIS值、MAP、HR明显低于C组(P<0.01或0.05).与C组比较,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B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BIS监测用于高龄患者骨折手术的麻醉,有利于调控麻醉深度,实现精确麻醉,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提高围术期麻醉安全.

  • 脑电双频指数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付仁涛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心脏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血流动力学控制麻醉深度,试验组根据脑电双频指数控制麻醉深度,比较两组麻醉药物用量、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以及清醒时间。结果:试验组手术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以及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能减少麻醉药使用剂量,促进术后康复。

  • 靶控异丙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成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作者:袁义波;刘林;冯树芹;马友田;王庆本

    目的 研究靶控异丙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成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接受的全麻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记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患者30例.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3 min、插管后10 min这4个时间点,分别对4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 插管后3 min与诱导后相比,A组、B组、C组的BIS[(60.7±1.1)、(57.1±1.8)、(54.3±1.1)]、HR[(80.5±5.8)、(73.5±4.7)、(72.8±4.4)]、MAP[(97.4±4.6)、(92.8±5.1)、(90.1±3.4)]均上升,D组HR(61.1±2.4)次/min上升(P<0.05).结论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患者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具有不同的影响.

  •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展的研究

    作者:袁利

    监测麻醉的深度是临床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遇到的重要问题.近似熵、听觉诱发电位及脑电双频指数是当前常用的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作者根据日常工作的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对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加以总结.

  • 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应用右旋美托嘧啶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的影响

    作者:陈立成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右旋美托嘧啶在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拟行此类手术的肝癌患者40例,按完全随机法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右旋美托嘧啶组(B组),每组20例.两组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使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同一水平,观察意识消失时间及寒战发生率,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及手术开始时(T2)、术中30分钟(T3)、70分钟(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血压、心率、体温、BIS和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手术结束后统计丙泊酚使用总量.结果:B组T2、T3、T4时SBP、MAP比A组降低(P<0.05);B组T2、T3、T4时HR比A组减慢(P<0.05);丙泊酚使用总量B组小于A组(P<0.05);意识消失时间B组小于A组(P<0.05).结论: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右旋美托嘧啶联合用药与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比较,不仅减少了丙泊酚的总用药量和不良反应,而且在有一定镇痛作用的同时增强了镇静效果,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有效.

  •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

    作者:谭国芳;李振华;李国宏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静注丙泊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静注丙泊酚1.5mg/kg及瑞芬太尼1~2 μ g/kg,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C组:静注丙泊酚1mg/kg及瑞芬太尼1μ g/kg,必要时追加瑞芬太尼1~2μg/次;分别记录术中SBP、HR、RR、SPO<,2>、BIS值及镇静评分,并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按优、良、差三级进行效果评定),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结果:三组比较术中SBP、HR、RR、SPO<,2>、BIS值及镇静评分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用丙泊酚量大,呼吸抑制发生率45%,B组为10%,C组无一例出现呼吸抑制,三组苏醒时间A组长于B、C组(P<0.05),镇痛效果:三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镇痛,但以C组为优.结论: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和单用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都能为人工流产提供一个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尤以丙泊酚1mg/kg复合瑞芬太尼1μg/kg用药量少、术后苏醒快;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得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用于全身麻醉高龄患者的作用研究

    作者:王霖;李卉;邱琼英;柳欢;江磊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全身麻醉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实施全身麻醉的高龄患者中挑选40例进行研究,根据所采用麻醉监测系统不同分两组,对照组20例由传统常规医师调整,观察组20例则采用脑电双频指数,对比分析不同监测方法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麻醉用药用量、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以及并发症(低血压、心动过缓及POCD)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监测全身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控制麻醉深度,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 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于泽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1月来本院经过全身麻醉的患者150例,根据使用麻醉监测系统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使用脑电双频指数)和对照组(传统常规医师调整),实验组84例,对照组66例,对比两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平均丙泊酚用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值(POCD值),低血压率以及心动过缓率.结果:使用脑电双频指数的实验组在丙泊酚的使用量,患者低血压率,心动过缓率以及POCD值均明显低于使用常规麻醉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脑电双频指数对全身麻醉患者进行监测对丙泊酚的使用量,患者低血压发生率,心动过缓发生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均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脑电双频指数对于全身麻醉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电针对肠镜检查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和β-内啡肽的影响

    作者:倪育飞;李军;王本福;蒋松鹤;陈奕;张维峰;连庆泉

    目的:探讨电针缓解肠镜检查患者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电针组于肠镜检查前30 min选右侧足三里、上巨虚,左侧阴陵泉、三阴交以电针刺激,同时针刺双侧合谷;对照组未予任何处理.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检测患者入室后、过肝曲及肠镜检查完成时的血浆β-内啡肽含量;记录患者术中疼痛评分(VAS)和镇静评分(VSS),并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电针组患者分别在结肠镜插镜时和过脾曲时MAP和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患者肠镜操作过程中BIS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肠镜操作过程中血浆β-内啡肽均明显升高(均P<0.01),过肝曲时电针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术中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VAS和VSS,电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电针组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减轻了肠镜检查时患者的疼痛感,降低了患者的应激水平,能够有效地缓解结肠镜检查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BIS及VAS的影响

    作者:程翔;王志强;林青梅;陈美欢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的镇静和镇痛作用.方法:将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风险评估Ⅰ-Ⅱ级、拟行人流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内关、太冲,B组行宫颈阻滞麻醉,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宫颈阻滞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至术后30 min,对BIS及术中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两组BIS在经皮穴位电刺激15 min后显著下降,B组无显著变化,A、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3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B组、A组、C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不良反应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耳穴埋针对行腹外疝手术老年人靶控输注诱导时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作者:郑晓春;万丽玲;高飞;陈江湖;涂文劭

    目的:应用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技术观察耳穴埋针对行腹外疝手术老年人意识及疼痛消失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腹外疝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于术侧腹股沟、肝、皮质下、神门穴行耳穴埋针并用对压法按压,每穴按压10次,埋针持续至术毕.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于上述耳穴区贴同样规格及数量的医用胶布,不予任何刺激,术毕去除.两组均予静脉全麻,采用BIS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BIS值.麻醉诱导TCI丙泊酚血浆浓度1.5μg/L,每30 s递增0.3μg/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后TCI瑞芬太尼血浆浓度2.0μg/L,每30 s递增0.3μg/L,直至患者对疼痛刺激(压眶反射)无体动反应.记录两组患者T0(入手术室后)、T1(意识消失)及T2(疼痛消失)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及BIS值,T1时的丙泊酚血浆及效应室浓度,T2时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术毕记录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药总量及手术时间与麻醉时间.结果:T1及T2时,观察组MAP、HR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T1时,观察组丙泊酚血浆及效应室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T2时,观察组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T1及T2时,两组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用药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丙泊酚用药总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针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TCI能降低老年腹外疝手术患者诱导时丙泊酚、瑞芬太尼的血浆及效应室浓度,降低瑞芬太尼用量,具有辅助镇静、镇痛作用.

  • 电针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作者:刘育勇;李雅兰;蔡明雪;邹鹏;来勇;胡冬华

    目的 研究电针刺激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加颈丛阻滞组30例)和对照组(颈丛阻滞组30例).观察组于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有"得气"感后接上电刺激仪连续高频密波刺激,5 min之后行双侧颈丛阻滞;对照组单行颈丛阻滞,方法同观察组.围术期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患者术中疼痛强度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镇静与紧张程度评分(verbal stress scale,VSS),并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术中MAP明显升高,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两组HR都明显加快,但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术中BIS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追加芬太尼[分别为(59.5±15.5)μg、(106.7±37.1)μg]和利多卡因的剂量[分别为(23.8±22.7)mg、(62.7±38.2)mg],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中VAS和VSS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电针刺激可加强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次全术中的麻醉效果,明显降低BIS值.

  • 脑电双频指数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评价

    作者:丰新民;李进;吴昱;毕好生

    目的 探讨BIS监测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评价.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行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针麻组,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予以针刺连续刺激,频率30~100 Hz;咪达唑仑加针麻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和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连续针刺刺激.监测3组患者围手术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3组患者的BIS值与麻醉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但在切皮时针麻组BIS值高(P<0.05),咪达唑仑加针麻组BIS值低(P<0.05),填塞纱布时,针麻组BIS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咪达唑仑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8 h、24 h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BIS值可以作为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针麻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能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

  • 意识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比较

    作者:辛鑫;赵晶;黄宇光

    目的 探讨意识指数(IO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相比,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用于监测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行基本外科或妇产科手术的患者30例,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期间,同时监测IOC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AA/S)由5分逐级降低至1分时,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IOC及BIS值,以及相应点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 与基线值比较,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1时,BIS与IOC值均降低,BIS值之间或IOC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C用于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的镇静深度监测,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

    作者:赵子良;叶靖;董庆龙;欧阳葆怡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并探讨氟马西尼的合理用量.方法 ASA Ⅰ或Ⅱ级成年手术患者48例,椎管内联合麻醉效果确切.手术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保持BIS值在50~55.手术结束时按停止输注咪达唑仑后的处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Ⅰ组不用氟马西尼;Ⅱ、Ⅲ、Ⅳ组分别静脉注射氟马西尼首量0.1、0.2、0.3mg,根据OAA/S评分结果每隔1min追加氟马西尼0.1mg,直至OAA/S评分达4分.记录应用氟马西尼首量后1、2、3、5、10、15和20 min时的BIS值和OAA/S评分.结果手术结束停止输注咪达唑仑时四组患者的BIS值保持在50~55之间,所有患者OAA/S评分均为1分.Ⅰ组停用咪达唑仑后15~20min BIS值上升到60以上,OAA/S评估达到3分.Ⅱ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min时,BIS均值上升到58,OAA/S评估已达到3分.Ⅲ组和Ⅳ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2min时,BIS均值已超过65,OAA/S评估达到4分,恢复速度比Ⅱ组明显快(p<0.05).Ⅱ组75%的患者需追加两次氟马西尼后,BIS值和OAA/S评分才迅速恢复.结论氟马西尼能有效地拮抗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首量0.3mg能获得迅速和完善的镇静拮抗效果.

  • 目标温度管理时心动过缓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预后的评估

    作者:徐鹏;何飞;范国峰;王军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在目标温度管理期间出现心动过缓与中枢神经系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昏迷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目标温度管理,目标温度32~34℃,根据目标温度管理期间患者低心率,分成心动过缓组(<50次/min)和对照组(≥50次/min),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h0)、入院后24 h(h24)、48 h(h48)、72 h(h72)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观察其3个月预后,进行大脑功能评分(cerebral-performance category,CPC).结果 目标温度管理期间,心动过缓组患者h0、h48、h72的BIS水平高于对照组, [h0心动过缓组(73.0±12.3),对照组(58.0±18.6),P<0.01]、[h48心动过缓组(71.4±21.2),对照组(46.3±18.9),P<0.01]、[h72心动过缓组(78.6±24.6),对照组(51.8±24.1),P=0.01];NSE水平在第3日(h72)心动过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动过缓组(118.8±118.8)ng/mL,对照组(248.3±191.9) ng/mL,P=0.02];心动过缓组患者3个月后CP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6).结论 目标温度管理期间出现心动过缓的患者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可为患者预后和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731 条记录 1/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