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三维立体影像特征重建腰椎间孔骨性通道性别和左右侧差异的比较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腰椎间孔各孔径大小,为临床腰椎间孔周围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择2004-02/2005-03就诊于大连友谊医院的200名大连市内健康成人,男100名,女100名,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6排多层螺旋CT机进行腰椎扫描,扫描条件为120 kV,300 mA,扫描基线为L1椎体上缘,以10 mm层厚作螺旋扫描,重建层厚为1.25 mm,每圈螺旋转速为1.0 s,螺距为0.562∶1,扫描范围为30 cm.扫描结束后利用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程序软件,直接获得横断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台上用表面阴影遮盖显示重建术法进行椎间孔三维重建,用骨重建方式,重建图像可沿X,Y,Z轴360°旋转,任意切割和放大,并运用汁算机的测量功能测出椎间孔各孔径的大小.结果:①L1~5椎间孔横径平均值:男性左侧分别为(12.23±0.69),(11.81±0.48),(11.29±0.65),(10.94±0.61)和(10.23±0.60)mm,女性左侧分别为(12.03±0.58),(11.71±0.55),(11.33±0.64),(10.88±0.61)和(9.97±0.63)mm;男性右侧分别为(12.19±0.55),(11.83±0.45),(11.27±0.54),(10.96±0.62)和(10.33±0.61)mm,女性右侧分别为(12.15±0.56),(11.77±0.48),(11.29±0.55),(10.76±0.61)和(9.99±0.65)mm.②L1~5椎间孔纵径平均值:男性左侧分别为(23.89±1.18),(24.51±0.96),(24.95±1.21),(25.35±1.22)和(23.92±1.24)mm,女性左侧分别为(23.79±1.16),(24.50±1.01),(24.89±1.12),(25.26±1.22)和(23.78±1.21)mm;男性右侧分别是(23.98±1.10),(24.50±0.87),(24.93±1.09),(25.37±1.23)和(23.91±1.24)mm,女性右侧分别为(23.81±1.12),(24.47±0.95),(24.88±1.10),(25.29±1.22)和(23.66±1.21)mm.③L1~5椎间孔横径及纵径男女性和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图像立体显示腰椎间孔的三维立体结构,并测出各孔径大小.②L1~5椎间孔横径及纵径无性别差异和左右侧别差异.
-
腰椎间孔狭窄误为膝关节病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6岁,因左膝疼痛伴活动受限45 d于2017-6-19入院. 自诉4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疼痛,渐进加重, 以左膝内侧及髌骨上下缘疼痛为主, 站立行走及仰卧侧卧时均明显疼痛,但盘腿坐立疼痛明显减轻,故近1个月来患者只能坐立睡眠. 在某医院以左膝关节疾病给予激素无菌抗炎输液1周,配合针灸、拔罐及理疗治疗1个月,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痛苦不堪.遂来我院.入院查体:膝部:左膝伸直略受限,髌内侧轻度压痛,可以忍受,浮髌试验(—),旋转挤压试验(—).腰部:腰椎各项活动功能不受限,腰椎棘突旁无压痛及叩击痛, 直腿抬高试验(—),下肢肌力、感觉及反射均正常. 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左膝关节轻度骨质增生,CT显示L3-4左侧椎间孔狭窄,未见明显间盘突出.MRI显示左膝关节退行性改变,L3-4左侧椎间孔狭窄,腰椎间盘轻度退变.具体见图1.诊断:腰椎间孔狭窄症. 给予经左侧L3-4椎管内侧隐窝及黄韧带神经阻滞治疗1次(用药:生理盐水5 ml,曲安奈德25 mg, 盐酸利多卡因2 ml, 维生素B121.5 mg),1 d 后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后随访症状无复发.
-
腰椎间孔的MRI测量及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测量椎间孔相关空间数据,为临床手术入路的安全可操作范围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应用Simpleware软件和MRI三维图像数字重建技术,建立椎间孔及椎管内空间模型,测量关键点距离并观察记录.结果:获得了左侧和右侧椎间孔横纵径、椎间孔内神经根距硬膜囊近点和远点、神经根与周围组织小和大距离等测量值.结论:Simpleware软件重建图像能够较为清晰显示以MRI为原始数据的椎间孔内的主要软组织结构,不失为一种可用于测量包含软组织在内的人体结构的新方法.
-
腰椎间孔空间测量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孔测量研究对于手术方法和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椎间孔空间测量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并已成为相关临床应用与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
-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联合 CT 平扫诊断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通过研究腰椎椎间孔部受压神经根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探索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病例组为21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4~56岁,平均(39.1±3.4)岁。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普通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记录受压神经根的 SNAP,并测量其传导速度(V)及波幅(A),通过 CT 扫描图像测量椎间孔部的形态,评价下肢疼痛及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P <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椎间孔前后径分别为(11.3±3.5) mm 及(8.5 ± 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缓解,末次随访 JOA 评分对照组(22.5 ± 3.2)分,病例组(22.1±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9)。结论 SNAP 与椎间孔神经根受压相关,了解腰椎椎间孔部神经根损害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
CT引导和盲探穿刺下腰椎间孔甾体激素注射治疗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
目的 分析CT引导和盲探穿刺下腰段椎间孔神经阻滞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2 787例腰背痛患者合计3 129次腰椎间孔甾体激素注射治疗(其中CT引导1 625次,盲探穿刺1 504次)操作期间、住院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CT组3例,盲探穿刺组10例)、硬脊膜刺破(CT组0例,盲探穿刺组4例)及疼痛症状加重(CT组2例,盲探穿刺组9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面部潮红(CT组25例,盲探穿刺组3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盲探穿刺较CT引导下的穿刺风险明显增加,在无影像学引导下行腰椎间孔甾体激素注射治疗时,减少穿刺次数、适当镇静、避免高节段穿刺、局麻药试验等可能降低盲探穿刺时的风险.
-
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椎间孔神经阻滞并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对照组行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两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5/10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4%.79/97例) (P<0.05);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4/102例;90.2%,92/102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4%,76/97例;76.3%,74/97例)(P<0.01).结论 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松解,较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疗效,其远期效果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