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与进展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可形成血管移植物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血管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等领域。
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
方法:文章由第一作者于2015年9至11月期间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Medline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6月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 ,cell differentiation”,初检文章156篇,筛选后对51篇文章进行分类总结。
结果与结论:①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其中骨髓来源研究早多,但随供者年龄增大,其增殖及分化能力随之减弱;②脐带、胎盘、羊膜都是产妇自体产物且分娩后会遗弃,故获取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容易,同时对新生儿和产妇不会造成任何痛苦和心理负担,受者更易于接受,不会引起道德伦理及法律方面的纠纷;③脐血来源充足,免疫原性较弱,且受胎盘屏障保护使其成分被病毒、细菌污染的概率低;④羊水因取材方式等限制其在临床应用。 -
器官移植预后预测新指标:患者他克莫司浓度个体内的变异性
背景:他克莫司是一种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预防器官移植后的移植物排异反应及多种免疫性疾病。但如何找到他克莫司浓度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理想平衡点是目前困扰移植医生的一大难题。
目的:综述影响他克莫司浓度个体内变异性的因素,探讨该个体内变异性与移植预后相关性,为将他克莫司浓度个体内变异性监测应用于临床,优化移植长期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SpringerLink、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检索时间1996年1月至2016年6月,检索词分别为“他克莫司,个体内变异性,器官移植;预后”和“Tacrolimus,intra-patient variability,organ transplantation,outcomes”。对筛选出的3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与结论:他克莫司浓度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仅用谷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进行个体化给药,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诸多因素可影响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及他克莫司浓度个体内变异性。大量研究报道,他克莫司浓度个体内变异性是肾移植远期预后的预测因子。检测到患者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波动较大,应该尝试教育患者注意食物和非处方药物对他克莫司浓度的影响。 -
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大鼠肝细胞的影响
背景: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证明,不同的运动强度容易造成大鼠肝脏的损伤,从而导致肝细胞凋亡,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以期探讨长期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肝脏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为缓解和预防运动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有关有氧运动对肝脏细胞功能影响研究,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运动强度;肝细胞;细胞凋亡;凋亡检测"或与"exercise intensity;hepatocytes;apoptosis;apoptosis dete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大鼠肝细胞影响研究有关的文献,且同一领域选择发表于权威杂志的文献.共纳入4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急性力竭运动可使大鼠肝细胞组织结构显著受损.大强度运动因自由基的生成和消除不均衡、肌浆网摄钙能力降低,启动大鼠肝细胞的凋亡,又因负荷量难以把握,因此研究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实验来佐证.中等强度下大鼠的肝脏组织逐渐出现适应性改变,肝细胞的损伤减弱,机体趋向于恢复过程.递增强度和低氧状态下亦对大鼠肝细胞组织和功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会对大鼠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在训练过程中遵循运动训练学的原则,以此缓解运动性疲劳和预防运动性疾病.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点成为种子细胞的新来源。
目的:阐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新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 PubMed、ScienceDirect、OvidSP、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时限为2003至2015年,英文检索词为“Placenta,Mesenchymal stem cels,The 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s, Cel transplantation , Application mechanism”,中文检索词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应用机制”,从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且论据可靠的部分文献,终纳入57篇文章进行归纳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已成功分离培养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证明其具有干细胞源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目前有较多关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实验动物及临床的研究,在骨组织工程、血管再生及神经组织等修复过程中均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具体应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因在修复伤椎的同时可以降低治疗后局部及静脉骨水泥渗漏发生的风险而被逐渐用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研究发现当骨水泥混合后,在其如面团状高黏度状态时注射入椎体可明显减少骨水泥的渗漏量。目的:比较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与标准黏度骨水泥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经皮椎体成形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每组各40例,分别应用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修复椎体,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目测类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治疗后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治疗后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2组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良好,治疗后3个月组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4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30%,经皮椎体成形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P<0.05),但均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未予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果说明,在以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能显著改善患者背部疼痛症状,恢复脊柱功能,修复后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无明显差异。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受损子宫内膜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丰富,易于获取,可向成骨细胞、神经细胞及肝细胞等方向分化,临床应用不存在免疫排斥、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成体干细胞的理想来源.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情况.方法:取雌性SD大鼠,通过热损伤法建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造模后第15天,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宫腔移植组于宫腔局部注射同种异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宫腔对照组于宫腔注射等量的PBS,尾静脉移植组于尾静脉注射同种异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尾静脉对照组于尾静脉注射等量PBS.于大鼠第3个动情期时将造模雌鼠与雄鼠合笼,观察阴栓,在观察到阴栓的当天处死造模大鼠,游离出子宫组织,进行子宫内腺体计数、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腺体计数:宫腔移植组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多于其余3组(P<0.05),尾静脉移植组多于宫腔对照组、尾静脉对照组(P<0.05);②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均显示宫腔移植组整合素αVβ3强于其余3组(P<0.05),尾静脉移植组多于宫腔对照组、尾静脉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不同程度地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组织,增加子宫内膜腺体计数,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
经伤椎和跨伤椎螺钉置入固定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柱稳定性长期随访
背景: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用的修复方式之一,其固定方式又包括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及经伤椎固定等多种方式。其中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尚未明确。目的:比较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固定组(n=21)和跨伤椎固定组(n=25)。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卧床时间,以及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和目测类比评分进行长期随访评价。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修复治疗过程中,跨伤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中输血方面要优于经伤椎组(P <0.05-0.01),经伤椎组在卧床时间上优于跨伤椎组(P <0.01)。②Cobb 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方面,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和及修复纠正方面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而经伤椎组在末次随访和随访丢失方面要优于跨伤椎组(P <0.05-0.01)。③在目测类比评分方面,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经伤椎组在末次随访时要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④提示经长期随访两种方式均能获得较满意的修复效果,与跨伤椎组相比经伤椎组在维持脊柱的高度和曲度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可更加有效的重建脊柱生理序列并恢复其稳定性,修复后腰背痛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微创与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背景:肱骨骨折保守治疗难以达到很好的复位,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当前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不太明确。
目的:对比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肱骨近端骨折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6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治疗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记录;治疗后第8周拍摄 X 射线片判定患者复位情况并进行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治疗后8周内,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81%, P<0.05),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与内旋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8周内的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血管损伤、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相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创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近端骨折对机体的影响小,能促进骨折复位,并发症少,从而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
兔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原代改良提取法
背景:目前血管内皮细胞原代获取方法中,使用较多的就是大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微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传统多采用酶消化法及组织贴壁法,所获得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纯度已经不能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目的:探讨兔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的改良提取及鉴定方法。
方法:切取一段兔主动脉,甲组采用改良提取法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显微器械剥离出血管内层,再用酶消化法获得单个原代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乙组采用组织贴壁法生长,整个血管内面贴于培养皿中,同时于体积分数5%CO2,37℃温箱中孵育1 h。分别获得2组细胞沉淀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Ⅷ因子及Vimentin蛋白进行血管内皮细胞鉴定,并与组织贴壁生长法培养对比。
结果与结论:采用改良提取法得出的内皮细胞纯度比组织贴壁生长高,数量更多。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CD31(+),Ⅷ因子(+),Vimentin蛋白(-)。结果表明此法可以更容易获得纯度较高,数量更多的血管内皮细胞,可操作性及实用性较强。 -
单核细胞CD36表达与强直性脊柱炎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涉及到慢性全身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升高,而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可以抑制CD36在单核细胞的表达。目的:分析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方法:纳入84例初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和111例健康对照人群,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人群单核细胞 CD36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两组的生物化学、免疫学、血液常规以及相关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单核细胞 CD36荧光强度低于健康对照人群(P <0.01)。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水平与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负相关。另外,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水平与BASDAI评分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以及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果提示,强直性脊柱炎释放的炎症因子可以下调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单核细胞CD36低表达与在强直性脊柱炎存在联系。在临床上,检测单核细胞 CD36的表达可能可以作为判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和疾病活动性有效的指标。
-
早期不同负荷运动对后期2型糖尿病大鼠成模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背景:糖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早期不同负荷运动对后期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究不同负荷运动对高糖高脂膳食联合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购自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小强度运动干预组、中等强度运动干预组和大强度运动干预组5组,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糖尿病对照组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均笼中自由活动;小、中、大强度运动干预组高糖高脂喂养,期间分别进行8周不同强度的跑台运动.运动第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和空腹血糖,然后隔夜禁食不禁水12 h,安静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其余4组一次性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溶液.注射链脲佐菌素第7天再次检测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不同强度运动干预组的体质量、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糖曲线下面积均较糖尿病对照组有所改善,中等、大强度运动干预可更有效地调节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改善糖耐量,而大强度运动干预对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更为有效.
-
京尼平苷干预体外培养大鼠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栀子可能具有活化软骨细胞的功能,而京尼平苷是栀子中重要成分之一。目的:观察京尼平苷对体外培养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分别应用25,50及100 mmol/L京尼平苷干预,并设置正常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京尼平苷对各组细胞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5,50及100 mmol/L京尼平苷干预可以明显促进Ⅱ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P <0.01)。结果证实,京尼平苷可以促进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
细胞凋亡和丙二醛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模型大鼠骨骼肌中的表达
背景:骨骼肌细胞凋亡会导致多种骨骼肌疾病的出现,常规疗法效果都不太理想.目的:分析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骨骼肌形态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可以起到预防骨骼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一般有氧运动组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组.安静对照组不进行游泳运动,运动组运用游泳运动制备动物模型,运动组的训练周期都为10周,10周后对大鼠全部实施麻醉后取腓肠肌,用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骼肌形态和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骨骼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做丙二醛与积分吸光度的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骨骼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组肌纤维排列紊乱、结构模糊;②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与安静对照组相比,一般有氧运动组、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组的丙二醛增加,一般有氧运动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有显著性增加(P < 0.05),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组与有氧组相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性减少(P < 0.05);③TUNEL检测结果: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组细胞凋亡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高于一般有氧运动组和安静对照组(P < 0.01);④相关分析:丙二醛与积分吸光度值之间显著相关,呈正相关关系;⑤结果说明,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组骨骼肌组织中的长丙二醛增多,机体疲劳程度更为严重.有氧运动使机体骨骼肌逐渐有适应性,而由于过度运动负荷较大,对骨骼肌形态结构有一定损伤,使得细胞凋亡增加.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导致丙二醛生成增加而清除相对不足,细胞凋亡积分吸光度值增大.
-
腰椎椎体间植入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后的初始稳定性
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用于组织修复的报道开始出现,但鲜见将其用于脊柱稳定性的报道.目的:探究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重建脊柱节段初始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将36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自体骨组在椎间植入自体骨,实验组植入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对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植入后12周,采用X射线观察手术节段融合情况,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组织学观察手术部位植骨融合情况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观察:自体骨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1,7,2只符合融合标准;②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前屈及后伸脊柱活动度明显低于自体骨组和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观察:自体骨组髂骨和周边组织分界处可见骨性连接,新骨周边可见大量骨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内部见编织骨;实验组材料部分降解,其周边可见纤维组织,内部有新生编织骨,陷窝细胞和骨细胞散在分布;对照组材料周边可见血管增生,材料内部有大量巨噬细胞;④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短期内重建了兔脊柱节段初始稳定性.
-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性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性引发炎症及感染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影响尚无文献报道。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性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每组12只。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处理组于再灌注前腹腔注射1 mL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4抑制剂(100μmol/L),分别采集缺血再灌注后1,2,4,6 h的皮瓣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取缺血再灌注后1 h的皮瓣组织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的蛋白表达量,并于术后7d计算皮瓣存活比例。结果与结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程度明显改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的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术后7d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皮瓣存活比例为(51.70±7.62)%,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皮瓣存活比例高达(86.56±12.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化提高移植皮瓣的成活率。
-
新型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富集骨髓细胞的效果
背景: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是目前研究热点,制备并筛选一种新型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对于组织工程学发展及临床应用至关重要。目的:制备并筛选一种骨组织工程新型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应用选择性细胞滞留技术观察其富集骨髓细胞的效果。方法:用预先制备的人脱钙骨基质与不同体积分数(0.01%,0.05%,0.1%,0.5%,1%)的多聚左旋赖氨酸复合制备多聚左旋赖氨酸-脱钙骨基质材料,应用选择性细胞滞留技术富集骨髓干细胞进行实验。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鉴定材料成分;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富集材料孔径、孔隙率、表面及横断面超微结构;对富集前后骨髓有核细胞、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进行计数分析。结果与结论:多聚左旋赖氨酸-脱钙骨基质富集材料孔隙率高,孔隙内部有大量孔隙相互连通,材料内外表面有乳白色均匀致密的多聚左旋赖氨酸涂层覆盖,并在天然孔隙内形成更小、孔径较均匀的网孔结构。体积分数0.1%多聚左旋赖氨酸制备的富集材料对人骨髓有核细胞、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的浓度富集倍数分别为(3.18±0.31)、(5.25±1.40)和(3.88±0.68)倍,相应的黏附率分别达(53±12)%,(73±13)%和(34±10)%,对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选择率为1.41±0.34。结果证实,实验制备并筛选的经多聚左旋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具有天然骨海绵状支架网孔结构,对骨髓细胞的选择性滞留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
-
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韧带
背景:有关于应用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局部注射修复韧带部分损伤的报道,少有提及应用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韧带的研究报道。
目的:评价将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韧带的可行性。
方法:构建丝素纤维/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支架后,骨髓种植组将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复合支架上;细胞种植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复合支架上;以未接种任何物质的复合支架作为空白对照,检测各组细胞黏附密度、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将骨髓种植组复合物植入兔前交叉韧带横断处,12周后取材评价骨髓种植组材料体内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骨髓种植组孵育4 h后的细胞黏附密度、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细胞种植组(P<0.05)。骨髓种植组及细胞种植组Ⅰ型、Ⅲ型胶原分泌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骨髓种植组及细胞种植组两组间Ⅰ型、Ⅲ型胶原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髓种植组材料植入兔体内未引起致死性免疫排斥反应及严重炎症反应,未见明显韧带再生及血管化。说明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支架可构建组织工程韧带,并且体内短期生物相容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