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血病患者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血病患者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研究组,78例)及非白血病者(对照组,8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对两组患者的相合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相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2~5次患者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相合率均高于输血≥6次的患者(P<0.05).结论 患者反复输血后交叉配血结果均会出现不相合的情况,且白血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同时输血次数越多,出现不相合例数也就越多.需引起临床重视,建议尽量减少输血次数,进而减少不相合情况的发生.
-
三次以上输血产生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反复输血产生不规则抗体的规律,以及不规则抗体对临床输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对1020例三次以上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分析输血次数与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抗体类型的关系,观察不规则抗体阳性对输血反应和交叉配血的影响.结果 1020例反复输血患者有26例(2.25%)不规则抗体阳性,而且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抗体类型也越多.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输血前交叉配血时间为35+ 3.4 min,较抗体阴性患者15 +1.7 min显著延长;2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有2例出现输血反应,占7.6%,高于阴性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的比例(0.4%).结论 三次以上输血将导致患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和抗体类型增高,抗体阳性不仅延长交叉配血时间,更会增加输血反应的产生.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和加强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是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病毒肝炎院内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
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s C virus,HCV)已经呈全球性流行,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己感染了HCV.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血液透析时频繁地体外循环和血管穿刺、反复输血和其它各种医源性因素,而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
要重视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C virus,HEV)已经呈全球性流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反复输血和其它各种医源性因素,而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透析患者感染HCV后,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是增加并发症、死亡率和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血液透析患者的HCV感染问题,下面讨论有关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防治中几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
静脉铁的临床应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tin)问世以前的年代,慢性肾脏病(CKD),尤其行血液透析患者常要定期输血来纠正贫血,因此有可能导致铁超负荷.自促红细胞生成素问世以来,其应用替代了输血治疗,导致这些患者由于反复输血造成的体内铁超负荷变为原料铁需要增多,从而导致体内铁不足.一些研究表明,口服补铁不能使接受Epoetin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维持足够的铁储备即使口服铁剂治疗能暂时改善铁不足,但大多数接受Epoetin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其丢失血液(铁)超过口服补充铁的吸收量,铁储备下降乃至不足.
-
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收入我院的老年反复输血者88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 SEPSA),检测老年反复输血但仍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输注前后对血小板进行计数,计算1小时和24小时内血小板增值( CCI)。使用SEPSA及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且输注无效者使用输注配合血小板。结果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阳性者57名,阳性比为67.77%(57/88);再次输注血小板时48名患者无效;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的CCI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老年反复输血者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关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使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可有效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输注无效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胰岛素治疗血色病性糖尿病一例报告
患者,男,59岁,橡胶工人.因头晕、乏力、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在5年内反复住院,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定型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先后用诱导药全反式维甲酸、GM-CSF、阿糖胞苷等治疗无明显缓解.反复输血100余次计2.2万ml.
-
血液病多次输血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和反应的关系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白血病和肿瘤患者,在化、放疗或用抗癌药物治疗的同时,血小板输注可作为辅助疗法以防患者出现严重出血.然而反复输血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而该抗体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导致血小板输注反应.
-
116例地中海贫血血糖检测及临床意义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是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我国的南方尤广东、广西为该病的高发区,地中海贫血患儿因慢性血管外溶血及反复输血,致铁的沉着,会导致多个器官的损害,其中会出现内分泌的改变.作者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16例地中海贫血的空腹血糖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地中海贫血患者存在血糖改变,现报告如下.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后剧烈头痛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定期高量输血是目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的输血治疗可致患儿铁负荷过重,在反复输血过程中可出现发热、皮疹等输血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而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相关的神经系统系统并发症,如头痛、惊厥甚至脑出血等,文献少有报道.在此,我们报道一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后反复剧烈头痛并将此少见的地中海贫血输血反应相关文献复习如下,以增加大家对此症的了解.
-
铁螯合剂在地中海贫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珠蛋白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受抑制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各省,其中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海南是高发区.高量输血联合去铁治疗是重型β-地贫的基本治疗措施,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包括骨髓、外周血、脐血)是目前根治本病的唯一方法.由于每输注1单位浓缩红细胞将会带入200 ~250 mg的铁,长期反复输血、骨髓红系细胞造血过盛、肠道吸收铁增加等导致地贫患者体内铁负荷过重.当患者体内的铁累计达到20 g以上时,即可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过多的铁沉积于心肌、肝、脑等器官,可引起血色病,患者会出现面色铁青、心力衰竭、肝硬化、生长发育障碍、糖尿病等表现,其中心脏病变是输血依赖性地贫患者主要的死因[1].故应给予铁螯合剂祛铁治疗,铁螯合剂与体内铁离子结合可有效提高铁的排泄,从而降低体内铁水平并减少其在各器官的病理性沉积.
-
去铁胺治疗血色病1例
血色病是铁蛋白代谢异常导致体内铁存积过多引起肝硬化、心肌病、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皮肤色素沉着、关节炎等多系统表现的疾病,发病率在1/4000~1/10000.血色病的分类:①遗传性血色病.②继发性铁过载.红细胞生成障碍的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由于吸收和输注的铁过多联合作用,会很快造成铁负荷增加,造成继发性血色病,必须应用强有力的铁螯合剂-去铁胺,这种治疗应该在决定对患者实行长期输血时即开始进行[1].白城中心医院1例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患者因贫血反复输血至继发性血色病患者,经应用去铁铵取得显著疗效,但期间因经验不足,而停药后化验指标再次升高,加用去铁铵后仍可获得疗效,具体情况如下.
-
输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防止输血反应一例报告
白细胞抗体是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白细胞滤器是有效减少该类反应的重要方法.我们收治1例重度贫血患儿曾多次反复输血,发生输血反应,经采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后,有效防止了输血反应的发生,报告如下.
-
抗-c,E抗体和抗-Jka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报告
患者,女,47岁.因肝硬化大出血于2011年3月3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近5-6年多次因消化道出血而反复输血,末次输血在1年前.2010年12月患者再次因消化道出血入院,在当地交叉配血不相和而无法输血,患者被紧急转往我院.
-
洗涤红细胞对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反复输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7例.对照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研究组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悬液,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输血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Hb及RBC水平均较输血前提高(P<0.05),研究组输血后Hb及RB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b及WBC提高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后WBC及PLT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有效率为98.5%,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洗涤红细胞能够改善反复输血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效果,提高输血有效率.
-
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方法回顾142例患者的资料。结果同型机采血小板,经不同的输注次数,患者间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方式无显著效果者,应做好早期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工作。针对存在血小板抗体患者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的输注疗效,防止反复输血,构成不必要的浪费。
-
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反复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72例,并选择同期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69例,统计不同输血次数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计算在血小板输注后1h和输血后24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结果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者,其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比率显著高于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其血小板增加指数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对于既往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
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分析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160例具有三次及三次以上输血史的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测出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后对已检测出阳性率的患者,给予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方法进行比对疗效,评比标准以1小时及24小时后所检测出的血小板计数增高后指数为参考,比对患者的血小板输注疗效和利用交叉配合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经交叉配合法后输注的有效率改善明显。结论对于输血次数达到三次及三次以上的患者和血小板输注法不起作用的患者应提前检测血小板抗体,对存在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行交叉配型,从而提高输注的疗效,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儿脾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患儿,男性,6岁,体重16 kg,出生后即出现新生儿溶血,需反复输血,红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活性明显降低,确诊为PK缺乏症.2年前发现脾肿大,多次输血治疗.无特殊家族史.查体:神清、贫血貌、轻度黄疸,心肺功能未见异常,肝肋下3 cm,脾肋下平脐,质偏硬.
-
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观察组阴性率为55.3%(47/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输注1h后、24h后的CCI以及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