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DIC、BLB与ITI系统在口腔种植应用中的比较与评价
目的:评估CDIC 、BLB 与ITI 三种系统在口腔种植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接受口腔种植的1 182 例患者随机均分三组,每组394 例,分别使用CDIC 、BLB 与ITI 三种系统完成种植操作,共植入种植体2 694 颗.随访3年后统计并比较种植成功率、种植成功患者的满意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DIC 组、BLB 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7% 、96.8%,略高于ITI 组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种植成功的患者中三组满意率均在80% 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种系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且差距不大.结论:CDIC 、BLB 种植系统种植成功率略高于ITI 系统,对于一般性口腔种植手术,值得推广.
-
非埋藏式种植体支持的单个牙种植体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非埋藏式种植体(ITI)在单个牙缺失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65例共104颗单个牙缺失病例,采用ITI种植体种植修复,并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结果种植后愈合期无1例种植体脱落,1a成功率为100%,5a成功率为99.1%.修复并发症主要是固位螺丝松动和八角基台折断.结论非埋藏式种植体在单个牙缺失的种植修复中有很高的成功率.
-
垂直平台转换联合主动水平转换对种植体周骨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ITIФ6.5 mm平台种植体配对常规颈基台与配对宽颈基台用于单牙缺失修复后的边缘骨吸收量.方法:选择50例单牙缺失患者,缺失牙槽嵴解剖条件满足植入宽颈Ф6.5(种植体平台)ITI种植体手术适应症,均行非潜入式种植手术,术后3~6月制取印模,随机采用宽颈或常规颈基台各25例,常规完成金钯合金烤瓷冠修复,并随访18个月,通过X线检查骨的吸收情况. 结果:全冠修复后,两组植体及修复体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宽颈基台组在修复后3、6、12、18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29±0.08)mm、(0.36±0.07)mm、(0.43±0.10)mm、(0.61±0.09)mm,常规颈基台组在修复后3、6、12、18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28±0.11)mm、(0.34±0.12)mm、(0.42±0.14)mm、(0.57±0.16) mm.两组骨吸收量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数排列为:宽颈组(0.42 mm)>常规颈组(0.40 mm).结论:在具有垂直平台转换设计的ITIФ6.5宽颈种植体上应用常规颈基台,形成主动水平平台转换后,种植体颈周骨吸收量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BLB及ITI系统种植体对口腔正畸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水平及软组织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讨BLB及ITI系统种植体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及软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口腔科接受牙体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60例,共计植入系统种植体85枚,依据选取的系统种植体不同将其分为ITI组(n=44枚)和BLB组(n=41枚),另选取种植体同颌对侧的天然牙50枚作为对照组.检测植入3、6、9、12个月时骨吸收量水平和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以及植入3、6、9个月时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结果 BLB组和ITI组骨吸收量水平比较,植入3、9、12个月时,BLB组显著高于ITI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6个月时,两组吸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BI指数比较,植入6个月时,BLB组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植入9、12个月时BLB组和ITI组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且BLB组指数较同时间点ITI组指数显著升高;AST水平比较,在植入6个月及以后,BLB组AST水平较对照组和ITI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ITI组和对照组比较,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I系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水平及软组织的稳定性优于BLB系统种植体,两种系统种植体在植入1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数枚折断种植体取出后同期植入新种植体1例
数个种植体颈部同时折断的病例较为少见。报道1例上后牙区种植体因负荷过大、夜磨牙、种植体周围炎等因素导致数枚种植体折断,取出后同期植入新种植体的病例。术后当天、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的全景片均显示骨结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