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水囊扩张后支架置入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48例体会
2001年8月~2004年,我科采用水囊扩张后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30例,女1 8例.年龄25~78岁,平均63岁.经X线钡餐检查,狭窄位于上段9例,中段29例,下段10例.良性狭窄1 9例,恶性狭窄27例.狭窄口径小于0.3cm11例,小于0.6cm 37例.病变长度4cm以下6例,4~9cm 31例,9cm以上14例.
-
2例胃肠错吻分析
例1,男性,35岁.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于1973年8月30日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取BillrothⅡ式结肠前法,术后3天开始流质饮食,腹泻3~4次/日,呈水样,误认为胃切除后胃肠道功能紊乱,采取控制饮食综合治疗,直至术后21天方改为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仍有腹泻,3~4次/日,大便呈糊状或水样.患者日渐消瘦,术后27天并发右侧渗出性胸膜炎,术后53天考虑有胃回肠错吻的可能,即行钡餐检查,发现钡剂经胃肠吻合口迅速到达回盲肠部和升结肠.再次手术证实胃与回肠下段吻合,遂切除原胃肠吻合口,端端吻合回肠,重行残胃与空肠吻合.术后加强支持治疗.于12月4日痊愈出院.共住院110天.
-
胃静脉曲张的治疗
关键内容●胃静脉曲张(GV)与食道静脉曲张(EV)同为门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约2%~100%;多出现在门脉高压病程的较晚期。肝硬化等原因引起全门静脉高压时,可发生EV和/或GV,而部分性门脉高压常因胰腺病变引起脾静脉栓塞所致,又称左侧门静脉高压症;仅有GV而无EV。●诊断GV较困难,常用方法有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脾门静脉造影或经皮经肝门静脉造影,以及超声内镜等。内镜检查虽为主要方法,但其检出率不尽如人意。● GV破裂出血时可首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加压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治疗。●双囊三腔管填塞压迫仍为有效的止血措施,但压迫时间不宜长;一般作为创造条件行介入治疗的权宜之计。
-
食管贲门同时原发双重癌一例
患者男性,工人,78岁,因"梗噎感5月余,吞咽困难半月",于2001年3月28日收入院.患者5月前因进食后有梗噎感,以进粗硬食物明显,未治疗.近半月来只进半流质饮食.曾到当地医院就诊给予钡餐检查:"食管中下段长约5cm充盈缺损狭窄,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
食管癌误诊为心绞痛一例
患者男,65岁.半年前进食后出现心前区钝痛,疼痛向左肩背部放射,持续约10~20分钟可自行缓解,无吞咽梗噎感,无心慌胸闷,来我院门诊行X线钡餐检查未见异常,EKG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右心衰竭引起的下行性食道静脉曲张X线特征表现
右心衰竭引起的下行性食道静脉曲张少见,国内报道甚少,近20年我们发现7例,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男5例,女2例,肺心病右心衰竭Ⅱ度4例,Ⅲ度1例,支扩并右心衰竭Ⅰ度2例.食道钡餐检查:全段食道粘膜增宽迂曲呈蚯蚓状改变或锯齿样但柔软,上、中、下段表现几乎一致5例,起始部位典型,重于其逐渐受累部位2例.
-
胃异位胰腺一例报道
患者:女性,28岁.以"胃体后壁息肉"入院.因上腹胀痛、反酸、嗳气1年余,曾行钡餐检查示"中度胃下垂并胃炎",服多潘立酮、雷尼替丁、端贝克无效.入院前在两家医院行纤维胃镜检查,均见胃体后壁有一约2.5 cm×2.5 cm球形肿物,表面光滑,色泽正常,诊断分别为"胃体后壁息肉"和"胃体平滑肌瘤".活检均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体检:一般情况可,心、肺(-).剑下偏右压痛,可触及一3 cm×3.5 cm肿块,活动度大,表面光滑,质中等,腹水征(-).
-
结肠冗长症一例报告
患者: 男, 31岁, 下腹坠胀伴大便干结3年。于3年前无原因出现下腹部坠胀, 并伴有大便干结。无腹痛, 食欲减退明显。大便由每日一次延长到3日一次。体重明显下降。曾多次使用胃肠道动力类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入院查体: T 37.2℃, P 72次/分, R 18次/分, BP 128/75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青年男性, 营养较差。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 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膨隆, 于中腹部可见肠型,触之柔软,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下腹部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 肝浊音界正常, 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 无气过水声。全消化道钡餐透视示: 食管及胃, 十二指肠无异常, 空肠、回肠及结肠胀气明显, 横结肠呈“M”型, 各段肠粘膜无异常发现, 无阻钡影像, 钡剂排空时间延长。为进一步查明病因, 给予患者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 共切片40张, 其中于35张切片中发现了神经节细胞, 且神经纤维无增生。诊断: 结肠冗长症。经常规肠道准备后, 施行横结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 横结肠长约80 cm, 管径正常, 其盘旋屈曲于腹腔内, 蠕动较弱。其它脏器及肠管经探查未发现异常。于距横结肠肝曲约25 cm处向左侧游离横结肠系膜, 切除横结肠约35 cm, 而后行横结肠端端吻合。置腹腔引流管, 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关闭腹腔。术后给予抗生素及营养支持治疗, 患者住院16天, 治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 已无腹部坠胀, 大便已恢复正常, 营养状况良好, 体重增长约11.5 kg。 讨论: 结长冗长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该病主要影响患者营养的吸收。本病与巨结肠症、结肠肿瘤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难度, 三者的治疗方法又大不相同。为避免误诊, 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 详细询问病史。巨结肠症是由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而造成其运动功能障碍, 为先天性疾病, 患者自出生后即有长期腹胀及便秘等临床表现。而结肠肿瘤虽也可有腹胀及便秘, 但在病程中多有腹泻或血便史。结肠冗长症均无上述症状。(2) 体格检查:主要是结肠冗长症与结肠肿瘤的鉴别。腹部触诊在这二种疾病上多可触及包块, 结肠冗长症可因肠内粪块积聚而腹部触及较硬的包块时很可能被误认为肿瘤。鉴别方法可于2~3天内多次腹部触诊, 如包块的位置、大小无大的改变, 则为肿瘤的可能性大, 反之则为肠腔内积存的粪块。(3) X线钡餐检查及直肠粘膜吸引活检。X线钡餐检查在这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上有着重要意义, 它可直接发现肠道粘膜是否发生异常, 是否有肿瘤存在。当钡餐检查发现结肠的长度及管径有异常时,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 此检查特异性较高。方法: 将取来的直肠粘膜组织切成30~40张组织切片, 置于高倍镜下观察, 如果绝大多数无神经节细胞, 而且有大量的神经纤维增生, 则可确诊为巨结肠症, 反之则为结肠冗长症。 一旦确诊为结肠冗长症, 应行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 使其剩余部分结肠长度与正常的结肠长度相似, 便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胃结核误诊一例
患者:男, 45岁,农民.1994年6月,因上腹部胀痛、反酸、嗳气、黑便1月余,在我院行X线钡餐检查,发现胃窦部巨大肿块,疑为胃癌,后在外院胃镜检查并取活检,诊断为"胃癌".患者拒绝任何治疗.3个月后,上述症状由减轻致消失,并逐渐恢复劳动力.
-
胸腔镜下切除巨大食管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男,49岁,因体检发现食管占位1个月入院。进食无梗阻。超声胃镜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起源于肌层,考虑巨大间质瘤)。食管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管腔扩张,腔内充盈缺损,黏膜完整(图1)。术前临床诊断:食管中段平滑肌瘤可能。胸部 CT 检查示食管中段肿瘤,与主动脉及周围组织间隙存在(图2)。患者于2013年11月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取左侧俯卧位,右腋中线第7肋间切口作为腔镜观察孔,腋中线第4肋间及肩胛下角线第9肋间切口作为操作孔。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上缘至奇静脉弓下水平,以电钩切开肿瘤表面食管肌层至肿瘤包膜,沿该间隙予剥离子钝性分离结合剪刀锐性分离,完整剥除肿瘤,术中予胃镜检查黏膜的完整性。因肿瘤较大,食管肌层及纵隔胸膜予间断缝合。术中切除肿瘤大小约7.5 cm ×4.0 cm ×2.5 cm,色黄,包膜完整,形态不规则(图3)。患者术后6 d 行食管钡餐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食管狭窄及食管憩室形成,进食流质,术后9 d 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示:瘤细胞梭形,未见异型,核分裂未见,呈束状分布,间质胶原化明显(图4)。免疫组化:Desmin(+)、SMA(+)、Ki67(<2%+)、CD117(±)、CD34(±)、Dog-1(-)、S-100(-)。考虑:平滑肌瘤。
-
右侧食管裂孔疝并短食管术后胃瘫一例
患者,女,33岁.因体检发现右侧胸腔囊性病变3年入院.患者3年前于外院行胸部CT检查示右侧胸腔囊肿,考虑右下肺囊肿可能.一直未治疗,期间无特殊不适.入院体检: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啰音.HR 105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入院后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心缘旁病变性质待查;食管X线钡餐检查示膈疝可能(图1);胸部CT检查提示胃疝入右侧胸腔(图2).其他检查均未见异常.患者于全麻下行经胸膈疝修补术.
-
小儿食管间质瘤一例
患儿:男,12岁.吞咽困难3个月伴消瘦.体检无明显异常.食管钡餐检查于食管中段见一长约6 cm的充盈缺损,管腔稍增宽,钡剂通过时见分流现象(图1).术前诊断为食管良性肿瘤.2003年9月5日在全麻下手术.经右侧开胸探查见肿块呈卵圆形,长径达6cm,位于奇静脉弓平面,质地较韧,突入管腔内生长,术中快速冰冻报告提示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纵形切开食管肌层见该肿块与食管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广泛紧密粘连,基底部宽广,无法剥离肿瘤.遂作食管次全切除,开腹游离胃体,行食管胃右胸顶端侧吻合术.术后第6d始进流质,12 d痊愈出院.
-
全内脏转位合并十二指肠前门静脉胆总管致肠梗阻一例
患儿: 男,4岁.因反复呕吐3年入院.1岁开始间歇性呕吐,多在下午或晚上发作,吐出物无胆汁,有吐隔夜食物史.体检:消瘦,发育差,双肺(-), 心脏位置偏右侧胸,肝浊音界在左上腹,胃泡在右上腹,胃界扩大,振水声不明显.钡餐检查发现:全内脏转位,胃扩大,幽门通过正常,十二指肠降段上分不完全梗阻、近段扩大.临床诊断为全内脏转位、十二指肠梗阻(隔膜?),行剖腹术.左上腹横切口入腹,探查发现:肝、十二指肠、胰头、胃、脾在相反的位置上.胆总管、门静脉从左上斜向下跨越十二指肠降段起始部,进入胰头后方,导致此处肠管有深压迹、近端肠扩大.胆总管、门静脉均较细小(胆总管约3mm,门静脉5mm,被腹膜及结缔组织包裹),具有张力,游离后向外侧只能推移约2cm,放开牵引带后便自行回位1cm,向内牵引更难.将胆总管、门静脉向外侧牵引后,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作一近半周径的横切口约3cm,距蔡氏韧带20cm处切断空肠,远端空肠经结肠后与十二指肠切口作双层间断缝合,完成"双轨式”肠吻合术(或称十二指肠空肠Y形旁路术).术后顺利, 出院后渐进普通饮食,未发生梗阻症状,生长发育改善.2年后复查:患儿生长发育中等,无上消化道梗阻症状体征.钡餐检查:胃形正常,排空良好,钡剂迅速经吻合口进入空肠,吻合口约1.8cm大小.钡剂进入第二组小肠时,可见少量钡剂进入十二指肠远端,排空良好,未见梗阻.
-
小儿子宫阴道积脓(附8例报告)
小儿手宫阴道积脓较少见,1970~1985年我院外科共收治8例该疯患儿,致果满意,小年龄29天,大年龄13岁,其中以3~4月多见.临床表现为腹痛、下腹包块、发热.超声波和钡餐检查及局部穿刺有重要诊断价值.白细胞计数均在10000/mm3以上.文中还就诊断和治疗的一些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
-
~(131)碘-玫瑰红扫描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附7例临床分析)
过去,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采用钡餐检查、静脉胆囊造影、腹部平片和超声波检查,诊断率较低.本组7例病儿采用131碘一玫瑰红扫描,术前均获得正确诊断.临床资料我科自1976年至1981年共收治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病儿,女性6例,男性1例.1~3岁者2例,4~8岁者4例,9岁以上者1例.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6例可触及包块,6例有黄疸,5例有发烧.
-
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症X线诊断探讨(附46例手术后的X线征象分析)
我院自1962年~1978年术前经钡餐检查,术后证实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症者46例,本文着重描述有关的X线特征.
-
腹部联体双胎分离术一例
患儿:联婴,女,面相对,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3cm腹部联体,范围约18×12cm,联婴共一个脐带,总体重6000g,际联体部,外观发育完整.X线钡餐检查示两婴各有独立的消化道.
-
儿童胃肠道巨大毛发结石一例报告
患儿女,12岁.因呕吐伴上腹肿块收入我院.该患儿半年来频繁呕吐,每次发作于晚餐后1~2小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多,无胆汁.发作时伴轻度上腹饱胀感,无疼痛.呕吐后即感舒适.经胃镜及钡餐检查,提示胃内巨大异物.
-
儿童胃癌1例报告
病儿:男性,9岁.因上腹部隐痛伴恶心2月,于1979年11月13日来院就诊.2月前开始有上腹部无规律性隐痛,疼痛与进食无关,经常伴有恶心.钡餐检查为慢性胃炎,疑有胃良性肿瘤,经内科治疗无效而转来本院.
-
幼儿期幽门梗阻
我院1987~1993年,共治疗幼儿期幽门梗阻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4岁.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幽门隔膜3例,胃粘膜脱垂3例,幽门炎性瘢痕狭窄3例.9例均有病程长短不一的呕吐,呕吐物无胆汁,其中发病前误食烧碱和食用碱各1例,另1例不明原因发热1月后出现呕吐.9例钡餐检查均为幽门梗阻、胃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