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像物理指标检测与评价的研究

    作者:王晓峰;吴毅;杜国生

    本文就北京市的CT机成像物理性能检测工作,对检测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评价分析进行了研究.经过大量实测研究取得了一些可行性结论,例如:MTF=10%时的空间分辨力与视觉模块图像分辨力相当,实测对比度与视觉可分辨孔径乘积评价扫描系统的密度分辨力是科学的可行的;CT值均匀度对模体尺寸的依赖性是用于婴幼儿扫描C T机的重要指标;50mGv剂量限值是检测评价密度分辨力的基本条件.研究结果用于北京市CT机成像物理性能检测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物理成像性能质控效果.作者还对今后的检测评价提出了新建议.

  • CT增强扫描对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

    作者:李奇欣;孙长庚

    目的:分析在增强CT上设计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时,由于CT值的变化而引起的剂量计算差别大小,保证IMRT临床计划的准确性.方法:对8个分期为N2MO鼻咽癌病人实施CT增强扫描,使用CMSXI04.2.2计划系统在增强CT上设计IMRT计划,计算出感性趣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再在先前计算好的IMRT计划中,直接勾画出颈动脉、颈静脉,对其进行密度修正、强行定义其密度为1g/cm3.保证IMRT计划保证子野数目,子野形状及输出跳数(MU)相同条件下,重新计算出感兴趣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然后和先前没有强行定义组织密度的IMRT计划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即DVH图、感兴趣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变化,用酬统计分析差别大小.结果:8个鼻咽癌IMRT计划中,比较出的DVH图、感兴趣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差别非常小,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增强CT中CT的值变化,对IMRT放射治疗剂量影响非常小,既可以直接用增强CT中设计IMRT计划.

  • 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佳儿;林建浜;江红;林顺发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22例甲状腺结节,均做CT平扫、增强及三维后处理,并对其CT值变化和后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两者吻合度有较强统计学意义( P<0.001), CT平扫值、动脉期值和静脉期值在不同性质的甲状腺结节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上,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小辐射剂量肺动脉CT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

    作者:王上东;彭文献;高思;李阳;阮海建;贾庆;陈益红

    目的 评估低管电压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技术的图像质量,以探讨该技术在CTPA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须行CTPA检查的62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80 kV)和对照组(100 kV),每组31例,两组除管电压不同外,均采用固定毫安秒,层厚、层间距、重建函数、准直器和螺距等扫描参数保持一致.应用西门子64排128层CT设备成像,使用优维显370[37 g(I)/100 ml]对比剂40 ml,小剂量团注测试法预先注射15 ml对比剂,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确定扫描延迟时间,测量两组样本肺主动脉、左、右肺动脉、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动脉、竖脊肌和脂肪的CT值和标准方差(SD),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of volume,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相应感兴趣区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由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双盲5分制评价图像质量,应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两组肺动脉内的对比剂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动脉感兴趣区的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5 mm冠状面、20 mm冠状面大密度投影(MIP)和显示肺动脉分枝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TDIvol和DL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管电压技术应用于临床CTPA检查是可行的,图像质量接近于常规管电压技术,满足影像诊断需要,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 高血压脑出血灶不同CT值对于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作者:井建东;杨晓涛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灶不同CT值对于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子长县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以CT值65为界,将其分为CT值≥65患者16例,CT值<65患者24例,组内再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穿刺引流术组,对比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CT值≥65患者中,穿刺引流术组(9例)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药物保守组(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肢体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值<65患者中,穿刺引流术组(14例)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时肢体恢复情况均优于药物保守组(10例)(P<0.05).结论 血肿CT值<65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采用穿刺引流术治疗,血肿CT值≥65的患者无论应用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都无明显差异.

  • 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

    作者:周刚;郑中义;刘波

    目的:探讨影像学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前、术后1周均进行CT扫描,收集CT表现,对比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位置CT值.结果:术前C T表现:(1)腰椎间盘向后呈半圆形、新月形、丘状凸至椎管,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表现是向后突出的高密度组织块影,CT值(43.26-66.49)亨氏单位;(2)硬脊膜移位、变形、受压;(3)神经根湮没、受压或肿胀,可向外后或者内后移位.术后CT表现:(1)椎板开窗处可见光整的边缘,部分受试者有侧隐窝扩大后遗留的咬骨痕;(2)间盘突出部位可见密度不均匀,轮廓欠规整,CT值(11.12-29.37)亨氏单位;(3)在血肿等组织的压迫下,硬膜囊呈不规则状,不再呈椭圆或圆形,神经根一般不能清晰显示.36例受试者术前椎间盘突出位置C T值(58.34±3.59)亨氏单位,高于术后的(24.69±5.41)亨氏单位(P<0.05).结论:影像学CT检查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病情评估,可考虑推广运用.

  • 输尿管结石CT值与选择性体外震波碎石(ESWL)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福明

    目的:科学的分析输尿管结石CT值与选择性体外震波碎石(ESWL)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输尿管结石患者,共90例,均测量其CT值和采用选择性ESWL治疗,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结果:CT值≥900Hu时,碎石成功率随着结石不断增大的体积而相应的降低,与组内﹤900Hu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T值≤500Hu时,碎石成功率在不同结石组之间差异不大,均比较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输尿管结石CT值得测量并将结石大小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合理的进行选择性体外震波碎石治疗,以此有助于促进治疗成功率的显著提高和大限度的避免治疗创伤,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CT值对鉴别腔隙性脑梗塞性质的价值

    作者:朱建国

    目的:通过C T值测量提高对急性、亚急性、陈旧性腔梗的诊断.方法:对61例腔梗患者,132个腔梗灶CT值测量,以磁共振(T1flair、T2 flair、T2WI、DWI、ADC序列)诊断急性、亚急性、陈旧性腔梗为参照,对各期梗塞灶CT值进行分类比较,找出各期梗塞的CT值分部规律.结果:参照磁共振诊断标准,测得陈旧性梗塞灶合计73个,亚急性梗塞灶14个,急性梗塞合计45个.陈旧性梗塞灶C T值低5H u,高18H u,平均11.6H u;亚急性梗塞灶,C T值低15H u,高22H u,平均18.5H u;急性梗塞病灶平均C T值20H u,低14H u,高29H u.通过C T值分布折线图显示急性与亚急性梗塞C T值大分部重叠,通过R O C曲线统计分析急性与亚急性腔梗临界C T值为22.5H u,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与陈旧性腔梗临界C T值为16.5H u,P<0.05有统计学意义,亚急性与陈旧性腔梗临界C T值为14.5H u,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C T值测量可对急性、亚急性与陈旧性腔梗灶作出初步判断,提示临床对急性腔梗患者进一步诊治有重要价值.

  • 钼靶、CT检查在诊断乳腺恶性肿瘤中的联合应用

    作者:周国东;殷建平

    目的:探讨钼靶X线检查和CT联合应用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并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瘤样本66例,综合分析各类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良恶性表现及影像学诊断与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其中钼靶X线表现为肿块36例,单纯细微钙化13例,结构扭曲3例,混合型表现12例,无特征性表现(假阴性)2例.CT扫描增强后恶性肿瘤强化程度明显大于其他病灶,且持续时间长,ΔCT值(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35HU 53例(80.3%),因此,ΔCT值35HU为诊断良恶性肿瘤的分界值.病理结果:①非浸润性癌13例;②浸润性特殊类型癌12例;③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7例;④其他罕见癌1例;⑤淋巴瘤3例.结论:钼靶X线与CT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 不同年龄老年人腰椎2-4骨质密度的CT值表现对老年性骨折的预测作用分析

    作者:向大明

    目的:测定不同年龄老年人腰椎2-4骨质密度的CT值,分析老年性骨折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进行腰椎CT检查的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共105例,分为三组,其中,60~69周岁35例;70~79周岁36例;80~89周岁34例.应用西门子螺旋欢星CT机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进行腰椎的L2到L4椎体扫描检查,并采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4.0读取CT值,后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结果:在同一年龄范围内,男性与女性相比均具有差异(P<0.05),且随年龄的增加,差异变小;在不同年龄范围内,女性各年龄段患者相比,显示60~69岁与70~79岁及80~89岁比较(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0~79岁与80~89岁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男性与女性一致.结论:不同年龄范围的老年人的腰椎2-4骨质密度的CT值差异显著,年龄越大,CT值越低,其患老年性骨折的可能性越大,可初步预测老年性骨折的发生.

  • 患肢屈髋位牵引治疗急性期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研究

    作者:房纬;朱晓珉;杨莹;樊炜骏;田少飞

    目的:观察患肢屈髋位牵引治疗急性期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侧神经根周围脂肪CT值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期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在给予相同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予患肢屈髋位牵引,对照组予水平位骨盆牵引.比较两组JOA评分、患侧神经根周围脂肪CT值,并分析JOA评分与CT值的相关性.结果:JOA评分,观察组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2周治疗期间,观察组改善趋势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两组改变趋势均较稳定,组间差异不明显.神经根周围脂肪CT值,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JOA评分与CT值绝对值具有较显著的的相关性(P<0.0l).结论:对于急性期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肢屈髋位牵引较水平位骨盆牵引整体疗效更好,起效更快.神经根周围脂肪CT值可以作为评价神经根炎性反应水平的客观化量化指标.

  • 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数据准确性对放射治疗剂量影响

    作者:张晓华;周元波;贾元浩

    目的:探讨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数据准确性对放射治疗剂量影响.方法:对SIEMENS Sensation 16 层CT 更换球管(同一型号DURA_5321),同一扫描条件下重新校准CT- 组织密度曲线,与之前相比;运用Pinnacle 计划系统在水模体(均匀密度组织)、肺组织(低密度组织)、颅底(高密度组织)各自同一位置分别计算单野射线中心轴等中心点吸收剂量,选用前后不同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数据计算剂量之误差对比;对10 例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用前后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数据分别剂量计算,等剂量分布、单方向野参考点剂量对比,且通过Matrixx 实测剂量验证,探讨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数据准确性对放射治疗剂量影响.结果:同一扫描条件下重新校准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曲线,与之前相比,低密度材料CT 值大偏差达5%,高密度材料CT 值偏差达2-3%,但绝对数值变化大;不同密度组织同一位置分别计算单野射线中心轴等中心点吸收剂量,前后剂量之误差均小于1%;对10 例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用前后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数据分别剂量计算,等剂量分布有改变,总处方剂量均有改变,单方向野参考点剂量大偏差2%,出现剂量偏差大为小子野小MU 射野叠加和组织不均匀处.结论:CT 模拟定位机的球管变换对图象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曲线有较大影响,对普通放射治疗吸收剂量分布有相应影响,对调强放射治疗有确定影响,我们应保持对CT 值-组织密度转换数据准确性足够重视.

  • 左额叶CT值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锋;徐英进;李冰;王旭光;魏巍

    目的:探讨左额叶CT值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偏执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20例作为观察组,取120例正常的头部CT患者作为正常组,测量其脑部CT图像上大脑左侧额叶CT值,分析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大脑左侧额叶CT值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左额叶CT值低于正常组(t=17.286,P<0.05),PANSS评分阴性症状的CT值与阳性症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758),不同的教育程度和是否具有职业的患者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额叶CT值与PANSS评分呈负相关(r=-0.455,P=0.024),左额叶CT值与病程时间分评分呈负相关(r=-0.406,P=0.035).结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额叶CT值显著降低,与精神分裂症状的程度和病程时间呈负相关,左侧额叶CT值降低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影像依据.

  • 卒中后早期CT值与预后抑郁指数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张锋;徐英进;李冰;辛伟凡;魏巍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CT值预后抑郁指数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因缺血性脑卒中于我院住院的患者共89例,根据预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PSD)和非抑郁组,记录所有患者卒中部位的CT值,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SPSS 24.0对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PSD组和非PSD组患者病变部位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组患者卒中后2w、1m和3m的抑郁指数显著高于非PSD组(t=7.083,10.369,13.866;P<0.05),PSD组患者在卒中后1m和3m的HAMD评分显著高于非PSD组(t=7.758,11.027;P<0.05),其中PSD组的平均CT值为(23.4±2.5)HU,非PSD组的CT值为(28.4±2.8)HU,PSD组显著低于非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17,P<0.05),卒中后3个月PSD组的NIHSS显著高于非PSD组(t=5.262,P<0.05)而ADL分低于非PSD组(t=-7.330,P<0.05),缺血性脑卒中早期CT值和抑郁指数显著的负相关(r=-0.477,P=0.016),与HAMD评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26,P=0.004),与NIHSS评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87,P=0.001),与ADL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03,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CT值与抑郁指数和神经功能呈负相关,对卒中后PS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百草枯致肺纤维化病变区域分布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伟;宋祖军;丁红;段小红;孟焕成;种剑

    目的 利用MicroCT系统对百草枯(paraquat,PQ)所致肺纤维化大鼠的影像学表现和CT值变化,分析病变区域在肺脏中的主要分布部位.方法 15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百草枯染毒组.染毒组以4 mg/mL质量浓度的百草枯稀释溶液按14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对照组代以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染毒后第3,7,14,28天利用MicroCT行大鼠活体肺组织扫描,根据扫描图像所获得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组间比较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纤维化征象的显示率差异,以及在所给测定区域(称感兴趣区ROI)的平均CT值变化情况.结果 大鼠百草枯染毒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征像,且大部分征像出现时间优势地分布于染毒1周后,病变区域优势地分布于肺脏的中下部偏外区域;ROI的CT值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肺的密度逐渐增加,且统计分析可见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在左右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肺脏不同的部位间纤维化程度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肺纤维化时各征像出现的时间不同,优势地分布于1周后;肺组织的密度随肺纤维化发展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其病变区域主要集中于肺脏的中下叶偏外围部分.

  • CT平扫及增强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磊

    目的 探讨螺旋CT平扫及增强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56例甲状腺结节病例,按照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其中33例为良性,23例为恶性,对两组患者均测量平扫CT值、增强20 s CT值、增强60 s CT值、增强20 s CT相对强化值(REV)和增强60 s CT相对强化值(REV).分析平扫及增强时CT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良性组平扫CT值、增强20 s CT值和增强60s C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增强20 sCT相对强化值(REV)和增强60 s CT相对强化值(REV)均略高于恶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平扫及增强对甲状腺疾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肺动脉血栓CT值的测量对于诊断及鉴别急性肺栓塞的意义

    作者:秦乃姗;唐光健;孙红霞;蒋学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和鉴别急性肺栓塞时,肺动脉血栓CT值的测量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临床诊断急、慢性肺栓塞患者56例(全部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其中女23例,男33例.平均年龄(62.9±15.3)岁.CT扫描机为GE 16层螺旋CT,1.25 mm探测器.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阅读CT图像,评价血栓形态,并对血栓的CT值进行测量.结果 56例肺栓塞中急性37例,慢性19例.急性血栓CT值为15.9~70 Hu,平均值(36.35±17.61) Hu;慢性肺栓塞肺动脉血栓CT值为33~169 Hu,平均值为(71.94±37.95) Hu.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结论对肺动脉血栓CT值进行测量,可以帮助诊断急性肺栓塞.

  • 16-bit CT图像读取金属植入物CT值的应用

    作者:高留刚;金莲;倪昕晔

    目的 探讨16-bit CT图像在读取金属植入物CT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模体中间分别插入—圆柱形铝棒、钛合金棒和不锈钢棒,对模体进行CT扫描,对图像重建获得12-bit和16-bit CT图像.分析并比较3种金属棒的12-bit和16-bit图像及其CT值.结果 对于同种金属棒,12-bit图像和16-bit图像显示效果基本相同.铝棒周围未显示出伪影;钛合金棒周围有较明显的放射状伪影;不锈钢棒周围有严重伪影.3种金属棒内部的显示无明显差异.12-bit和16-bit图像中,铝棒的大CT值分别为2 159 HU和2 150 HU,平均CT值分别为2026 HU、2021 HU;钛合金棒的大CT值分别为3 071 HU和6 950 HU,平均CT值分别为3071 HU、5957 HU;不锈钢棒的大CT值分别为3071 HU和12060 HU,平均CT值分别为3 071 HU、9 397 HU.结论 16-bit的CT图像能够显示体内金属植入物的CT值分布,分辨出铝、钛合金或不锈钢的金属植入物.

  • 影响淋巴瘤能谱CT单能CT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迟永堃;王之龙;李晓婷;孙应实;张晓鹏

    目的 通过观察淋巴瘤能谱CT参数特征,探讨能谱CT在淋巴瘤影像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GE能谱CT对22例初诊淋巴瘤患者[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例]进行扫描,测量大病灶的能谱曲线,记录40~140 keV对应的CT值,观察同一病灶不同keV条件下CT值的变化规律.依据淋巴瘤部位、分期、病理类型、病灶大小、B症状、Ki-67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淋巴瘤病灶在不同keY条件下CT值的差异.结果 对于每个病灶的单能曲线,随着keV降低,曲线斜率逐渐变大,对应的CT值逐渐递增.在各临床病理因素中,仅病灶位置与单能CT值相关(P<0.05).而对于14例胸部患者,HD的平均CT值在低能区段(40~70 keV)与N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线性模型结果也显示,不同部位及病理类型淋巴瘤的单能CT值与低能keV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淋巴瘤能谱CT单能曲线具有相似的形态.不同部位淋巴瘤的单能CT值存在差异.同为胸部淋巴瘤,HD与NHL的单能CT值在低能量区段存在差异.

  • CT值不均匀度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作者:林燕;杨学东;马占姝;王蕊;林志勇;王霄英

    目的 探讨CT值不均匀度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患者的CT图像,纳入169个肿瘤,分为透明细胞癌组(n=152)和乏血供肾细胞癌组(n=17).测量CT值的标准差,同时测量皮髓质期和实质期肿瘤的CT值,及同层面正常肾脏皮质和腹主动脉的CT值并获得CT值比值参数:皮髓质期肿瘤CT值/正常肾脏皮质CT值(TCOCM),皮髓质期肿瘤CT值/腹主动脉CT值(TAOCM),以及实质期肿瘤CT值/正常肾脏皮质CT值(TCON)、实质期肿瘤CT值/腹主动脉CT值(TAON).对两组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髓质期透明细胞癌组的CT值标准差(29.60士9.57)高于乏血供肾细胞癌组(18.85±8.10;t=-4.46,P<0.001).平扫和实质期两组肿瘤CT值标准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髓质期的CT值标准差与透明细胞癌的Fuhrman分级存在弱相关(r=-0.16,P=0.049).透明细胞癌组的TCOCM、TAOCM、TCON、TAON均高于乏血供肾细胞癌(P均<0.05).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皮髓质期的CT值标准差高,且CT值标准差可能与Fuhrman分级相关.CT值标准差可作为反映透明细胞癌皮髓质期不均匀强化的定量指标.

214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