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优质小分子团水转化医学十三年
人类对水分子簇团大小的认识,起源于核磁共振技术,以此检测和量化水分子团的大小,使科学家对于人们饮用水后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入了新阶段.上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医学会研究世界各地长寿村水,发现长寿村水分子簇团小.我国复旦大学对百岁老人比率占世界首位的广西巴马长寿村水,经核磁共振检测为66赫兹.于是,我国很多医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了探索长寿的奥秘,对磁处理水的生物效应,做了全面的基础医学研究,证实用小分子团水饲喂哺乳动物,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大幅度增加免疫细胞和生精功能,并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
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945年,F.Bloch和E.M.Purcell分别领导的两个小组几乎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现象.NMR技术初只应用于物理科学领域,但随着超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脉冲傅立叶变换波谱仪的迅速发展,今天核磁共振已成为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研究化学动力学等诸多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方法,而且其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检验分析中的应用已有多年,由于其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独特优点,即定性测定不具有破坏性、定量测定不需要标样,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和发展也越来越广泛[1].
-
基于人脑海马结构的断层影像学
目的:为与海马结构相关的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方法:采集100例经诊断无病变的成人头部磁共振图像,按照年龄16~25、26~35、36~45、46~55、56~65岁进行分组,每组男、女各10例.观测海马面积、横径、矢径和颞叶钩回间距、颞角宽度等.标准化前、后数据均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海马面积性别间与侧别间均无差异.颞叶钩回间距存在性别差,女性>男性;海马横径、颞角宽度存在侧差,右>左.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海马面积与年龄无相关性;与海马面积相关程度为密切的线性指标依次为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颞角宽度、钩回间距,其中海马面积除与钩回间距呈负相关外,其他均呈正相关.结论:海马面积在16~65岁之间无性别差异;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颞角宽度、钩回间距可以作为研究海马形态变化的线性参考指标.
-
基于人脑纹状体形态磁共振技术的测量
目的:为与纹状体形态改变有关疾病提供相关测值.方法:选取100例无病变成人头部磁共振图像,观测纹状体体积及高度、宽度、长度等线性指标,标准化前、后数据均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壳体积和尾状核高度存在性差(女性>男性);壳高度与壳横轴高度存在侧差(左侧>右侧).尾状核体积与壳体积呈正相关;与尾状核体积相关程度为密切的线性指标依次是尾状核长度、壳宽度、壳长度、尾状核高度等,与壳体积相关程度为密切的线性指标依次是壳高度、壳横轴高度、壳宽度等,均为正相关.结论:纹状体中壳体积女性大于男性;尾状核长度、壳高度等线性测量数据可作为研究纹状体的体积变化的初步筛选指标;数据标准化可有效排除个体差异的干扰.
-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视皮质功能的fMRI研究进展
传统儿童弱视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物理学等主观方面,普遍认为弱视病因为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和(或)关键期的异常视觉经验所致,对形成视觉的高级视中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视觉电生理在视中枢水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无法直观、精确地对视皮质进行深度研究.随着基于血氧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影像脑科学的高度.
-
Alzheimer's病诊断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被认为是本世纪老年人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AD是一种脑部进行性神经退变性疾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AD的诊断基于临床资料,大多为主观指标,准确度81%~88%[1],检验、电生理检查无特异性,影像学手段以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及核磁共振技术.CT由于其局限性目前已很少应用.除此之外,近期研制成功了放射免疫β-AP试剂盒,这对于AD病因的探讨及早期诊断问题给予很大的帮助.AD的临床表现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变;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语言和行为障碍为特点;病理特征为大脑皮层及脑区的纤维蛋白沉积,即细胞外间隙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和细胞内多聚Tau蛋白的沉积,两者在病理形态学上分别表现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神经纤维缠结(NFT).Aβ在AD病因研究中证实了它的神经毒性作用.
-
饮用优质小分子团水解决健康的几个难题
我本是从事建筑的高级工程师,原来没有资格去攻克上述世界医学难题。但是我因1990年患高血压而服药,担心像父辈祖辈患中风瘫痪或心梗,就梦想能根治高血压,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和遭遇同样的厄运。于是我研究医学,了解其病因、病理、病原。我检索到中国基础医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上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医学会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世界各地长寿村水,发现长寿村水分子簇团小。我国很多医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了探索长寿的奥秘,采用小分子团水和高脂餐饲喂小白鼠和兔等哺乳动物,发现试验组动物能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延缓和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并大幅度增加免疫细胞和生精功能,还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我作为工程师,觉得应当将此成果转化成医学让大众应用受益。
-
饮用优质小分子团水解决健康的几个难题
我本是从事建筑的高级工程师,原来没有资格去攻克世界医学难题。但是我因1990年患高血压而服药,担心像父辈祖辈患中风瘫痪或心梗,就梦想能根治高血压,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和遭遇同样的厄运。于是我研究医学,了解其病因、病理、病源。我检索到中国基础医学研究的优秀成果: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医学会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世界各地长寿村水,发现长寿村水分子簇团小。我国很多医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了探索长寿的奥秘,采用小分子团水和高脂餐饲喂小白鼠和兔等哺乳动物,发现试验组动物能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延缓和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并大幅度增加免疫细胞和生精功能,还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作为工程师,我觉得应当将此成果转化成医学让大众应用受益。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磁共振检查禁忌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胆道术后综合征是指胆道术后由于肝外胆管解剖与生理方面的紊乱而引起的右上腹痛、阻塞性黄疸及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包括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和胆管术后综合征,临床上常以胆总管结石、胆管良性狭窄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为多见.以往胆道术后综合征常选择ERCP来明确诊断,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近年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正逐步取代ERCP在该类疾病中的诊断地位,但对于存在MRCP检查禁忌证者行ERCP检查仍然是有效的手段.我院2005年4月至2010年11月间对98例存在MRCP检查禁忌证的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进行了ERCP诊断及对症治疗,报道如下.
-
磁共振技术在细菌性脑脓肿诊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磁共振(MRI)对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尤其对脑脓肿与脑肿瘤坏死囊变的鉴别诊断极有意义.这些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灌注加权成像(PWI)、质子MRI波谱(1H-MRS).
-
多发性硬化脑脊液检查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时间和空间多发性.由于MS的异质性,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尽管神经影像学技术,特别是磁共振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可以通过不同序列成像,早期诊断MS,监测MS的疗效.但是脑脊液(CSF)检查,在MS临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仍是其他检查方法不可取代的,它不仅为M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而且对于监测治疗效果、探讨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也有重要的意义.现对MS CSF检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及尸检~[1].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MRA和MRI的联合检查明显提高了TOBS的诊断率.现对28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系2005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收住的TOBS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52~86岁,平均(67±10.2)岁;病程≤48h.其中有高血压病13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5例,心房纤维颤动6例.
-
功能性磁共振与神经外科学
功能性磁共振(fMRI)是一种融解剖、功能于一体的无创型神经检查.它是通过被试者完成多种不同作业任务的同时,检测血氧水平变化,利用MRI技术成像,得到脑部特定活动功能区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研究脑组织功能皮层的部位,为神经外科手术及科研提供清晰的功能解剖图像.常用的作业任务有手指运动、视觉、听觉、语言等.现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已成为癫癎、肿瘤的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手术及立体定向放疗中确定功能区位置的重要方法.但是这种确定功能区的方法也存在局限性,高场强的磁场可有利于增加信噪比,增加空间定位的可信度.
-
脑梗塞治疗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年来由于CT、MRI广泛检查使用,以及新的磁共振技术如液体稀释反向复原显象、弥散、灌注及功能性磁共振显象的出现,使人们更能准确地了解脑缺血部位、缺血程度及缺血中心区、缺血周围一半暗区的情况.国外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研究较早,已取得一定成绩.我国起步较晚,正在开展研究早期预防工作,不久将来,我国也能赶上发达国家防治水平.
-
乳腺疾病诊断新技术-MRI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乳腺癌的死亡率却是逐年稳定下降,尤其是在1995年之后,乳腺癌的死亡率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种良好的现象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乳腺钼靶摄片普查的广泛接受和开展,明显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另一方面则主要归功于乳腺癌系统性辅助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在乳腺疾病的诊断方法中,触诊、钼靶摄片和B超已得到临床医师认可并被纳入诊疗常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国外一些著名医院的影像中心开展了运用核磁共振技术(MRI)诊断乳腺疾病的研究.十几年来,这项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现在,影像学家们正试图让核磁共振乳腺成像成为乳腺疾病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
-
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起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常有特殊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障碍,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不协调,病程多迁延,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约1%,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前额叶与精神分裂症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现就磁共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的磁共振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
比较多层螺旋CT胆道造影与磁共振胆道水成像在胆道结石的应用价值
胆道结石是胆道系统发病率高的疾病.以往的诊断主要依靠经皮经肝内胆管穿刺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B超,但前两种检查创伤大,患者痛苦,且存在一定风险,而B超由于肠道内空气的影响对十二指肠乳头显示较差.随着螺旋CT与磁共振技术的成熟及三维重建软件的逐步完善,多层螺旋CT胆道造影 (multslice CT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SCTCP)和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作为一种安全、无创、无痛苦的检查方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比较本院36例MSCTCP及48例MRCP胆道结石病例,初步探讨上述两种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
溴隐亭治疗断乳后高泌乳素血症32例疗效观察
近十余年来,随着泌乳素放射免疫测定、CT、核磁共振技术以及溴隐亭的临床应用,人们对有关高泌乳素血症与垂体肿瘤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对一些功能性高催乳素血症(如停止哺乳后一年的产后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治引起了重视.现将我们应用溴隐亭治疗停止哺乳后一年的高泌乳素血症32例情况总结如下.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病毒性脑炎指病毒侵犯脑实质,引起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众多,临床表现差异明显.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分辨力,能清晰的显示病变本身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变化情况,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MRI技术不断发展,新的成像技术可以更好的显示病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具有很大帮助.本文综述了MRI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
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内脂肪成分有无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肿瘤内脂肪成分有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梯度回波化学位移MRI检测102例HCC患者肿瘤内是否含有脂肪成分,分析其与患者肿瘤进展情况及生存状态的关系.结果 102例HCC患者中含脂肪成分者44例,无脂肪成分者58例.含脂肪成分者肿瘤无进展15例、发生远处转移2例、平均肿瘤进展期(TTP) 26.1个月,无脂肪成分者分别为38例、13例、14.2个月,P均<0.05;含脂肪成分者发生血管浸润1例、邻近脏器侵犯5例、平均总生存期(OS)40.2个月,无脂肪成分者分别为2例、8例、38.7个月,P均>0.05.肿瘤内含有脂肪成分与HCC患者肿瘤进展情况、远处转移发生率、血管浸润、邻近脏器侵犯、TTP和OS均相关(r=-0.529、-0.472、-0.597、-0.353、0.496、0.493,P均<0.05).结论 肿瘤内含脂肪成分的HCC患者预后可能较无脂肪成分患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