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这不吃那不吃,为何尿酸还高?
痛风病人的饮食控制是重要的基础治疗,然而很多痛风病人在饮食上自我控制得非常严格,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后每顿饭只吃一些蔬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痛风病情仍然控制不够理想,到医院查尿酸仍然偏高.北京地坛医院骨科张强主任说,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出障碍所致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痛风石引起的慢性关节炎、泌尿系结石和肾实质病变.其原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以后者居多.
-
吃喝诱发痛风兴风作浪
吃喝是患有痛风朋友的难关,一不留神就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痛风,自己痛苦,还影响家人的情绪.在此,提醒有痛风的朋友在吃喝这个问题上多加小心.痛风症是由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和高血尿酸症.人体血尿酸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而外源性血尿酸是摄入高嘌呤食物所致.
-
结核性风湿症32例临床分析
结核性风湿症又称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也称结核性过敏性关节炎,是由结核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本病易出现于原发性肺结核患者.其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其急性型呈典型的急性风湿样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急性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
-
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诊断(附35例分析)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疾患,以骨关节损害为主,其特点为血清和体液中尿酸增高,急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和尿酸盐在软组织内的沉积.笔者现将收集的35例资料完整并经临床及线证实的通风进行分析.
-
痛风病人的健康“四基石”
痛风是一组与遗传有关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剧烈难忍,影响生活工作,治疗不及时彻底可使疾病迁延,表现为关节僵直或畸形、痛风石、肾损害、尿路结石等多种慢性症状.
-
民族医药治疗痛风概述
痛风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等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据统计,痛风的平均患病率已上升至9.4‰,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患病率则高达11.7%[1],痛风已成为当今疾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民族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现归纳如下.
-
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及其对关节局部组织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E_2的影响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探讨其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每组各6只.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EP)及前列腺素(PG)E_2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痛阈热补组均高于捻转组(P<0.05,P<0.01).模型组关节局部组织中β-EP、PGE_2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PG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针后2 h β-EP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热补组针后即时PGE_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关节局部β-EP和PGE_2 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不同无明显相关趋势.
-
电针对角叉菜胶致炎大鼠的抗炎效应及对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角叉菜胶致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电针抗急性炎症的部分机理.方法:正常Wistar大鼠分别在电针、消炎痛和罗非昔布预处理 5 d 后致角叉菜胶急性炎症模型.电针刺激"曲池"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 频率 2 Hz,强度 5 mA,时间 30 min,每天1次,连续 5 d;消炎痛和罗非昔布预处理分别以 7.5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 5 d;另一组大鼠在相同造模后进行即刻电针处理(参数同电针预处理组).以毛细管放大法检测足跖肿胀度,ELISA法检测炎症足爪PGE2、IL-1β和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足爪炎症组织IL-1β mRNA、TNF-α mRNA表达.结果:电针可有效抑制角叉菜胶致炎大鼠足跖肿胀,尤以造模后2、3 h 为显著;可降低大鼠炎症足爪组织中的PGE2水平;不同时段电针介入治疗均能下调炎症足爪组织中IL-1β和TNF-α水平,但以造模后治疗为佳;电针对足爪炎症组织IL-1β mRNA、TNF-α mRNA表达产生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结论:电针对角叉菜胶致炎大鼠急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抗炎效应,并通过抑制局部促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的生成与表达而控制炎症的发展.
-
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
痛风一病,系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日久还可累及肾脏.
-
火针加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患者多为中年男性.我科自1995~2003年用温针灸加火针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痛风32例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笔者自1997年9月~1999年3月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用中医药治疗痛风32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
从痰瘀论治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体会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1].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2].
-
痛风停胶囊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痛风35例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急性发作时以关节急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之"痹病"范畴,辨证多属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为治风湿热痹之主方,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入苗药青风藤、大血藤、肥猪苗等制成胶囊,运用于痛风急性关节炎期,并配合外敷金黄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
冰冻绿豆冷疗在骨关节病康复病人的应用
骨关节病病人在康复治疗中,会采用运动疗法,关节松动术等治疗,而治疗后进行冷疗可使血管收缩,降低局部新陈代谢,压抑神经的兴奋及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故适用于急性关节炎或肌肉、骨关节外伤、骨关节康复运动治疗后有疼痛、肿胀的病人.我科室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降温方法,用冰冻绿豆来代替冰袋,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
饮食巧治痛风
糖尿病患者中约2%~50%伴有高尿酸血症,由高尿酸血症引起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形成以及关节和肾脏改变时,称作痛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向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方向转变,精神压力增加,体力活动较少,使糖尿病与痛风患者逐年增加,两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故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富贵病、文明病.
-
间歇应用消炎止痛药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
目的 探讨小剂量、间歇及联合应用消炎止痛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方法.方法 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患者50例,分为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观察治疗后各组疗效及副作用情况变化.结果 常规剂量组显效率为90%,消化道副作用发生率为80%,小剂量组显效率为87%,消化道副作用发生率为6.7%.结论 小剂量、间歇及联合应用消炎止痛药,与常规剂量联合应用消炎止痛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相比,疗效相同,但患者耐受性好,安全、不良反应小.
-
生活习惯与痛风
痛风(gout)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整个过程表现有:(1)血清尿酸浓度增高;(2)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在关节滑囊液白细胞中有尿酸钠盐水化物结晶;(3)尿酸钠盐水化物痛风石在四肢关节和关节周围聚积沉淀,有时导致关节严重丧失活动能力、畸形;(4)痛风性肾实质疾病侵犯至间质和血管;(5)尿酸性肾结石.上述表现可单独或联合存在.
-
痛风患者的饮食指导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而引起的一种代谢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疼、痛风石形成.其诱因为三高饮食(高蛋白、高血脂、高糖),特别是含嘌呤高的食物,高胆固醇、酒精、冬季寒冷也是直接诱因.
-
加味四妙散内服配合新癀片外敷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临床观察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清尿酸含量增高,伴有结缔组织内尿酸结晶沉着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和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肾尿酸结石或痛风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食物摄入量的增加,痛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近5年来,我们以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
戴芬缓释胶囊不良反应2例报告
戴芬缓释胶囊是双氯芬酸钠新型口服剂,具有吸收快,维持作用时间长的优点,用于治疗急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病痛,临床取得明显效果,但也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