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视屈光度为-8.50D~-32.00D的22例(40眼)高度近视行有晶状体眼前房角支撑袢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连续观察1年.结果 40眼均成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裸眼视力术前数指/20 cm~0.08,术后12月0.2~1.2;佳矫正视力术前0.2~1.0,术后0.2~1.2.术后12月时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术后不同频段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都较术前改善.结论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疗效好,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
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及内界膜撕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及环黄斑内界膜撕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住院的高度近视黄斑劈裂12例(12只眼),进行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及环黄斑内界膜撕除,全氟丙烷(C3Fs)填充.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眼轴及黄斑厚度的变化.结果 佳矫正视力(log Mar):术前0.74±0.32,术后0.53 ±0.37;眼轴术前(28.24 ±0.75) mm,术后(27.97±0.95) mm;屈光度:术前(-14.51±3.04)D,术后(-14.05 ±2.87)D;黄斑厚度:术前(437.92±25.69) μm,术后(256.54±40.70) μm;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及环黄斑内界膜撕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手术安全有效.
-
不同合并症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短期角膜内皮的改变
目的 观察不同并发症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出术后短期内角膜内皮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吸出术178例(201眼).分成4组:A组为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B组为合并糖尿病组,C组为合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D组为合并高度近视组.比较4组术前,术后ld、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的改变.结果 相对于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青光眼及高度近视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角膜内皮更易受损,其中合并糖尿病者表现为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不稳定和延迟修复,合并高度近视和青光眼者表现为角膜内皮细胞储备能力的下降.结论 有并发症的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易遭受不同类型的损伤.
-
LASIK术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意义
目的旨在讨论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FFA),判断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预后的价值.方法 44例(88眼)近视度数>15D者,双眼散瞳后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造影的荧光像能提示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部位及程度.结论 FFA对于极高度近视掌握LASIK手术的适应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透明晶状体置换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8例(60眼)高度近视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或等于术前好矫正视力,术前好矫正视力≥0.5者28眼(46.67%);术后裸眼视力≥0.5者40眼(66.67%).术中除1例发生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外,其余均植入囊袋内.术后观察6~18月无角膜水肿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远期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是1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屈光状态稳定,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可靠的优点.
关键词: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 晶状体 人工 透明晶状体 高度近视 -
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29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行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在本中心接受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9例(54眼).术前矫正屈光度数为-10.00~-23.00D,佳矫正远视力0.1~0.8.术中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瞳孔形态及角膜内皮计数,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年裸眼视力为0.2~1.0,佳矫正远视力为0.3~1.2,和术前佳矫正远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例诉有眩光,3眼瞳孔轻度变形,2眼术后2d切口渗漏,无视网膜脱离、晶状体脱落或眼内炎等.结论 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
高度近视LASIK术后眼压值的变化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眼压变化与角膜切削量的关系.方法 427例高度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分成A组(-6.0D至-10.00D)和B组(-10.0至-21.0D),施行LASIK术前后用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眼压,并分析其与角膜切削量的关系.结果 两组眼压术后明显下降.A组为12.21±3.22 mmHg;B组为10.48±2.76mmHg(P<0.001).角膜切削量占术前角膜中央厚度A组为12.4~18.9 %;B组为19.0~34.7 %(P<0.01).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NCT眼压值下降与角膜中央厚度变薄和抗压强度减弱有关.
-
透明晶状体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1例(37眼)高度近视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术后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2月.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低于0.2者1眼,0.2~0.5者3眼,0.5~0.9者32眼,≥1.0者1眼,矫正视力0.2~0.5者2眼,0.5~0.9者28眼,≥1.0者7眼,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4眼出现后囊轻度浑浊,未见黄斑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通过仔细的术前检查,并掌握娴熟的手术技巧,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作为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
单眼高度近视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单眼高度近视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的意义.方法 单眼高度近视16例(16眼).年龄43~55岁,平均46.95岁.等效球镜度-10.25~-18.00D,平均-14.86D.另一眼屈光度+0.50~-4.00D,平均-2.25D.植入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屈光状态.结果 术中均未发生后囊破裂.术后3例一过性眼压升高.术后1年,4眼后囊浑浊.另一眼屈光度为+0.50~-1.00D者,术眼术后屈光度为-2.25~-3.00D;另一眼为-1.25~-4.00D者,术眼术后屈光度为+0.75~-1.50D.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术前.结论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出治疗单眼高度近视安全有效.
-
单眼视(monovision)原理应用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的研究
目的 研究单眼视(monovision,MV)原理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伴白内障54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单眼视原理,使术后主导眼(优势眼)形成正视,非主导眼保留-1.0D以上的近视,按屈光参差的程度分为3组,检查术后3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近视力、立体视及对比敏感度,并进行人为加镜形成双眼平衡全矫状态加以对照.后进行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问卷及满意率调查.结果 远视力及立体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力比较3组单眼视矫正患者均明显优于完全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对比度明视白背景下,第3组患者(屈光参差≥2.75D)单眼视矫正视力低于完全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暗视时,红蓝背景下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问卷及满意率调查,3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眼视原理应用于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患者的屈光矫正,可有效提高患者远、近视力,非主导眼宜保留-1.5D以上的近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而定.屈光参差≥2.75D的患者术后需注意夜间眩光现象.
关键词: 单眼视(monovision) 高度近视 屈光参差 视力 -
高度近视白内障囊上法超声乳化手术分析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应用晶状体囊上法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技巧.方法109例(132眼)采用将晶状体核从囊袋内托出,在虹膜平面行超声乳化,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矫正视力大于0.5者57眼占43.2%.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角膜水肿,未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或玻璃体溢出现象.结论该手术方法适合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在高度近视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56例(70眼).手术中构建改良的辅助切口,并经辅助切口完成撕囊、水分离和分层、辅助劈核、皮质注吸等操作,前房密闭稳定.联合黏弹剂的运用,在低灌注和黏弹剂保护下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结果 眼轴<30 mm的58眼中,术后1月矫正视力≥0.5者45眼(80.36%);眼轴≥30.00 mm的12眼中,术后1月矫正视力≥0.3者7眼(58.33%).手术后角膜曲率稳定.无后囊破裂,无悬韧带、虹膜、角膜损伤等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使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更为安全和有效.
-
高度近视性外伤性白内障手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外伤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方法观察29例29眼,随访时间长为7年,短为半年.为了分析疗效,随机抽查了10例10眼单纯做外伤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高度近视患者做为对照.结果发现联合后巩膜加固术的接受白内障手术者术后视网膜并发症如网膜水肿出血、网脱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联合手术是降低高度近视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视网膜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度的有效方法.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774例(883眼),年龄18 ~40岁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 术后2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74.6%;术后30 ~36个月时占8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屈光度改变均在±1.0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术后24h内高眼压16眼,3月后发生眼底黄斑出血4眼.主诉夜间眩光症状者5例.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
高度近视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高度轴性近视的白内障摘出及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6例(56眼)施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轴性近视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的56眼,眼轴平均长(28.42±1.64)mm(27.0~33.1mm).术后矫正视力≥0.5者为47.92%,脱残率为75.00%,脱盲率为91.67%.结论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眼轴过长(>29mm)者视力恢复较差.视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所致的眼底病变.
-
磁共振三维成像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手术前后的应用
目的 观察磁共振三维成像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PSR)的应用和作用.方法 19例(20只眼)高度近视行PSR.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磁共振三维成像序列检查,术前测量上下角膜缘通过后巩膜葡萄肿的弧长、后巩膜葡萄肿的水平弧长、后巩膜葡萄肿的垂直弧长、视神经颞侧缘至后巩膜葡萄肿颞侧缘的弧长,术后重建手术条带的影像.结果 磁共振三维成像可以获得与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的三维测量值.PSR条带显示清晰.条带恰好加固于葡萄肿的有14只眼,条带偏离葡萄肿的有6只眼,其中5只眼条带偏向颞侧,1只眼条带紧邻视神经,经二次手术后条带位置适中.结论 磁共振三维成像有助于PSR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高度近视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
目的 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在超声乳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可能具有的特异性.方法 将51例(79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与63例(77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资料对照比较,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结果 两组术后玻璃体、眼底改变及视力差异显著,高度近视组均不如对照组.结论 超声乳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样适合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但术者操作技巧娴熟可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 观察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治疗小组收治的22例(22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均行23 G玻璃体切除术及内界膜填塞,并进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6只眼,C3F8气体或空气填充16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黄斑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中1只眼未成功剥离内界膜,1只眼未成功填塞内界膜.术后19只眼黄斑孔闭合并且视网膜复位,治愈率86.36% (19/22);3只眼视网膜复位,但黄斑孔未闭,占13.64% (3/22).结论 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良好,并且大多不必填充硅油.
-
可植入胶原聚合透镜植入术后早期眼前段观察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可植入胶原聚合透镜(ICL)植入术后早期的眼前段形态.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37例(65只眼),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前房深度、前房角、前房容积、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前房深度、前房角和前房容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小,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眼压较术前稍有降低,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个月和6个月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分别降低4.75%和6.87%;术后1个月和6个月ICL拱高分别为(412.61±192.94)m和(365.69±179.75)m,与晶状体无接触.结论 ICL植入术后早期眼前段形态发生显著改变,但随访期内各指标稳定,未引起前房角关闭或眼压升高.仍需对其进行更为长期的临床观察.
-
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植入有晶状体眼植入可植入接触镜(ICL)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于虹膜后、晶状体前特殊材质的第四代ICL,缩瞳、做周边虹膜切除.结果 5例(10只眼)均顺利植入,患者术后视力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为-0.25 D~-0.75 D,散光度无增加.术后终随访视力,6眼为1.0,2眼为0.8,2眼为0.5.结论 应用ICL矫治高度近视,安全、稳定,可获得预期佳视力,达到或超过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