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江西省血吸虫中间宿主分布现状研究Ⅱ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分析
目的 掌握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全省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结果 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有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种类型,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区,占总孳生地面积的66.97%.现有潜在钉螺孳生环境204745.48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146548.58 hm2和58196.90 hm2,分别占71.58%和28.42%;实际有螺面积83234.50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80890.81 hm2和2343.69 hm2,分别占97.18%和2.82%;压缩有螺面积114253.30 hm2,有螺面积压缩率为57.85%,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46.51%和94.97%;Ⅰ、Ⅱ、Ⅲ类环境和Ⅳ类环境分别占总有螺面积的55.77%、25.75%、13.91%和4.57%.结论 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江西省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对各地钉螺孳生环境螺情、环境和植被情况的动态更新与追踪管理,可为螺情监测提供支撑.
-
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螺工程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全长28.6 km,历史上多有钉螺孳生,沿线有电灌站23座.1997年全部进行砼护坡,原钉螺孳生环境不复存在,但上游江滩钉螺还在继续向大运河丹阳段及其支流河道扩散[1].为防止钉螺通过电灌站向灌区扩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方式对丹阳市练湖农场七队电灌站进行了防螺改造,经5年纵向观察,获得了预期防螺效果.
-
新联村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
1 调查方法按钉螺分布示意图,对该村钉螺孳生环境全面查螺,沟渠采用5 m设1框(0.1 m2)的系统抽样方法;田查四角及出入水口,查获的钉螺分装带回,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有螺面积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规定计算.
-
应用农达防除芦苇对钉螺影响的观察
汉北河芦苇滩是当前灭螺的重点和难点.为消除河滩芦苇,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我们选择了汉北河北支河东西两侧芦滩各667 000 m2,分别为试验区用农达(通用名为草甘磷)除芦和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对比观察其芦苇生长和钉螺密度变化情况.
-
GPS技术在钉螺螺情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衢州市属于山丘型钉螺孳生环境,历史钉螺螺区面积大,螺点分布点多面广,螺情复杂.2008年10月我们将GPS技术应用于血防钉螺螺情监测工作,开展螺点地理分布定位和有螺面积核实.现将GPS技术应用于血防钉螺螺情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
歙县溪头镇小型环改灭螺25年螺情监测
歙县溪头镇于1978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3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转入巩固监测工作.由于该地区群山环绕,水系交错,水沟、石磅多,给彻底消灭钉螺造成一定的困难.从基本消灭到1985年,共查出残存螺点372处,面积50034m2.呈现点多、面积小、密度不高的状况.县水利部门从1986年到1988年每年下拨专款,当地农民投工投劳,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兴修水利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配以药物灭螺,取得较好效果.
-
安徽省林业血防工程抑螺效果的调查研究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我国半个多世纪的防治经验表明,有效控制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关键措施[1~3].安徽省自上世纪80 年代起在全国率先探索通过造林改变钉螺孳生环境,从而达到消灭钉螺的目的,即林业血防工程,并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在全省推广实施.目前,全省血防生态林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林业血防作为一项血防措施是否发挥了控制钉螺的作用,尚缺乏系统的评价.为此,本研究选择实施林业血防工程的滩地,对其控制钉螺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
-
1994~2008年安徽黄山市屯溪区血防环改工程现状调查
改变钉螺孳生的生态环境是消灭钉螺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农业水利项目对有钉螺分布的沟渠进行硬化,改变或改造钉螺孳生环境,能达到药物灭螺等方法难以达到的灭螺效果,且时间持久效果稳定,是实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手段之一,已在日本和我国部分地区得到验证.
-
武汉市综合治理垸内钉螺孳生地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2004年春季至2006年春季,武汉市对全市垸内钉螺孳生地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达到了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基本消灭垸内钉螺,减少人畜感染,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1].
-
斗门县输入性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广东省斗门县输入血吸虫病人后是否可能形成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方法对输入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周围人群进行血吸虫病感染检查及钉螺孳生情况调查.结果仅发现4例输入性病例,没有发现当地感染病例;在5个镇的15个管理区共调查水渠边长度88 330 m,调查低洼荒地374 268.48 m2,未发现钉螺的孳生.结论在斗门县等非血吸虫病疫区,只要及时治疗输入性病例,加强螺情监测,严防钉螺的输入,就不会形成血吸虫病流行.
-
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系统在钉螺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控制和消灭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准确地确定钉螺分布范围是制定灭螺规划、考核灭螺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1]。然而,由于血吸虫及钉螺分布范围广、疫区地理环境复杂,尤其是遇到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造成钉螺孳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增加了查螺的面积和查螺难度。而采用传统钉螺监测方法(人工查螺)和传统螺情数据处理方法已很难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统称“3S”,以其全新的角度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钉螺监测及其数据分析处理,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就上述方法在钉螺监测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三峡库区洪水外包线内钉螺孳生环境形成的研究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洪水外包线内钉螺孳生环境形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类比法、生态实验和现场调查,并利用三峡水库论证期间得到国家认可的洪水预测资料,取其血吸虫病研究可利用的部分,对洪水外包线内区域钉螺适宜孳生环境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结果洪水外包线内存在大面积临时淹没区,其中主要危险环境有三类:海拔175m以上的洲滩边滩环境、支流开阔河谷环境和库周凹陷台地.观察表明,这些地方的土壤、植被、耕种利用和生态特征与钉螺孳生环境非常相似.结论钉螺在这些环境孳生的可能性极大,是库区将形成的主要的潜在钉螺适宜孳生地,且环境范围较大,应加强监测,以防止钉螺在库区孳生、蔓延,防止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
-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合人畜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实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结合人、畜同步化疗控制湖沼垸内渠网型血吸虫病流行.方法采用优化种植结构,执行间作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及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及生活环境,人、畜化疗、阻断传染源等方法控制幸福村血吸虫病流行,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结果措施后钉螺面积、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8.64%、75.77%和83.87%.居民粪检阳性率下降了60.99%,急血下降了100.00%,晚血病人下降了83.33%.病牛头数下降了67.86%.同时,多种经营总产值增加3 240万元,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结论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人、畜化疗,改善了生态环境,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
广西百色地区2000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百色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属岩溶地貌,有螺环境复杂.经过长期反复斗争,1985年经考核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即转入监测阶段.2000年对原有螺区且尚未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和近10年来查到残存钉螺的区域、毗邻地段为螺情重点监测区,对低年龄组、幼畜和野生动物进行新感染观察,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
GIS在血吸虫病防治应用中的几种图象分割方法的比较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该病的流行与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其中间宿主-钉螺孳生环境受土壤、植被、水和气候区域的制约.地理信息系统(GIS)现已开始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资料的管理及分析处理.GIS在处理血防资料时把有关疾病传播的生物学数据与地理、生态环境因素结合起来,构成二维或三维图象,并对其研究,阐明其分布规律及传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