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电图在循环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现代化节奏的不断加快致使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中循环系统疾病发生概率明显提高,其中以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利用心电图对此类疾病进行初期检查,以早发现患者病情并为治疗和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成为我们需要讨论的方向之一.本文以呼吸系统中的肺栓患者心电图及脑血管障碍心电图患者为例展开探讨,希望能为专业人员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重要的疾病.人口快速老龄化及伴随的多种危险因素.势必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井喷"现象.如果不加干预,我们每3个人中将有1人罹患脑卒中和(或)痴呆.虽然,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证明,血管性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等)及血管病(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病等)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在内的重要认知障碍及痴呆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认知障碍及痴呆的发生.但是我国目前对此重视明显不足.相反,由于概念和定义模糊、诊断不规范、治疗缺乏证据支持,导致大量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同时接受了大量不规范的治疗、消耗了大量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此,我国目前尤其需要加强对老年伴血管性危险因素或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处理.
-
中年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血压与脑血管功能变化的关系
目的:分析中年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BMI)、血压与脑血管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以现况研究设计,整群抽取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南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山东电力医院、解放军180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体检者中45~64岁中年人群,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并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按年龄、BMI、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依次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脑血流动力学积分值的差异,描述其分布特征,进而评估卒中风险。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总共17258人,脑血管功能积分值的异常率(<75分)占20.9%。按BMI值分组,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脑血管功能积分值(分)分别为91.0±15.4、83.3±21.3、70.3±26.5,且各年龄层不同BMI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120、120~139、140~159、≥160 mmHg(1 mmHg=0.133 kPa)的体检者,其脑血管功能积分值(分)分别为93.9±12.9、86.5±18.9、72.1±23.5、56.2±25.7,且各年龄层不同血压水平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张压<80、80~89、90~99、≥100 mmHg的体检者,其脑血管功能积分值(分)分别为91.0±16.1、85.5±20.2、75.4±23.6、62.7±25.0,且各年龄层不同血压水平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分组间脑血管功能积分值的异常率也呈现相应的变化规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年体检人群脑血管功能异常、卒中风险增高者的比例约占21%,超重、肥胖和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升高均对脑血管功能造成损害,损害程度随着BMI和血压水平升高而加重。
-
江苏省昆山市1993-2016年脑血管病死亡率趋势及率差分解分析
目的 了解1993—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人口因素对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历年江苏省昆山市分性别和年龄分组脑血管病死亡病例,计算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依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简称"标化死亡率").使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评价脑血管病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采用率差分解分析人口因素对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93—2013年,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年度百分比在男女合计(APC=-4.9%,95% CI :-5.5%~-4.3%)、男性(APC=-4.8%,95% CI :-5.5%~-4.1%)和女性(APC=-5.5%,95% CI :-5.7%~-4.3%)人群显著下降. 2013—2016年,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在男女合计(APC=7.5%,95% CI :3.8%~11.2%)和男性(APC=10.2%,95% CI :4.3%~16.1%)人群明显上升,而女性人群无明显趋势变化(APC=4.3%,95% CI :-1.2%~9.8%).昆山市总人群脑血管病死亡率的下降是非人口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男性、女性及总人群中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分别为238.78%、241.09%和245.89%.结论 江苏省昆山市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上大幅下降,这种下降受到人口因素的阻碍;探索脑血管病防控的具体措施从而降低其所致疾病负担异常迫切.
-
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人口资料和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凋查了142 660 482人年.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标化死亡率的计算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结果 2004-2005年调查地区脑血管病死亡个案共计有194 932例,其中男性108 414例,女性86 518例;城市63 397例,农村131 535例.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1/10万.男性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8.6/10万,女性为124.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44.2/10万和98.2/10万.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2.4/10万,农村为138.8/10万;标化率分别为107.3/10万和127.6/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的粗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35~岁人群为10.6/10万(1352/12 712 639),55~岁人群为177.6/10万(10 599/5 967 274),85岁以上组高,为4051.4/10万(25 430/627 688).其中脑内出血死亡占比重大,为98 324例,占脑血管病死亡的50.4%;脑梗死其次,为48 305例,占24.8%.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未分型卒中死亡个案分别为167 147、105 766、48 305、13 076例,粗死亡率为分别为117.2/10万、74.7/10万、33.9/10万和11.3/10万.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造成的YPLL为535.5人年/10万.结论 2004-2005年我国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快速升高的趋势;脑内出血是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
药物可加重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由于动脉硬化、脑血管障碍或梗塞等所导致的脑组织萎缩而发生的慢性退行性大脑功能失调.要提醒的是,因老年人体弱多病需经常服药,但有些药物也可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的症状,以下几种药物尤其要注意:
-
调好饮食远离老年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由老年人脑部萎缩引起的精神疾患.究其原因是由于动脉硬化、脑血管障碍或梗塞,使脑组织萎缩而发生慢性退行性大脑功能失调所致.脑部萎缩后,脑功能会明显减退,于是会出现许多精神症状,初期可发生性格变化,如自私、主观、急躁、固执、吵闹、发怒以及记忆力减退等.另外此阶段症状易与脑血管硬化性精神病相混,需引起注意.老年性痴呆的后期表现为麻木、迟钝、记忆力丧失、语言障碍、动作失常,大小便失禁等,至此痴呆症状已较明显,一般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
332半夏厚朴汤对伴有脑血管障碍的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
25味珍珠丸综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脑血管障碍引起的痴呆,是老年期痴呆中主要的类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直线上升,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中血管性痴呆居首位[1],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
-
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
-
不同鼠龄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弹力纤维退行性变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分叉处内弹力膜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为临床防治老年性脑血管(多发)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4只Wistar大鼠,按月龄分为青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每组8只,快速分离各年龄组Wistar大鼠的颈总动脉分叉,热碱消化提纯内弹力膜,运用扫描电镜结合图像分析仪测量内弹力膜的窗孔数目和窗孔面积.结果 内弹力膜窗孔总数成年组(964.00±4.13)大于青年(710.00±1.22)和老年组(624.00±2.54),P<0.01,老年和青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窗孔数老年组(105.20±8.78)大于青年(13.00±1.10)和成年组(52.40±2.79),P<0.01,成年组大于青年组(P<0.01);窗孔面积百分比老年组(39.86±3.51)大于青年(15.52±1.70)和成年组(23.58±2.12),P<0.01,成年与青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增龄颈总动脉分叉处弹性减少、窗孔变大,内膜对大分子物质的屏障性降低,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瘤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重要原因.
-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从而有效的预防跌倒的发生.方法 对12个月内有跌倒史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02例进行调查.结果 男性患者跌倒发生率为42.16%,女性患者为6.86%;独居患者跌倒发生率为37.25%,同住患者为16.67%;平衡能力正常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22.55%,异常患者为3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95,8.45,5.13;P <0.05或P<0.01);不同年龄、是否服药、不同夜尿情况、视力、智力及伴有不同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跌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护理重在预防,正确评估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12月手术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1-12月手术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比较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护理漏项、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1夜睡眠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2,P=0.001),术后当晚睡眠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3,P=0.013);护理措施漏项发生率由13.2%下降至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5.1%下降至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0%,对照组为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4,P=0.004).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心脑血管疾病科普基地建设与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民众医学科普知识亟待提高,医学科普基地因为其特殊的优势在科学普及中发挥重要地位。本研究介绍了心脑血管基地的概况,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特点设立了6个展区,同时增加科普活动,利用网络推广科普知识以及加强科普人才培养,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医学科普发展,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
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36例分析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 36例患者中,28例经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经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
CT灌注成像评价单侧颈动脉闭塞脑血流动力学与侧支代偿方式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闭塞(CAO)患者侧支代偿方式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的价值.方法根据DSA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不同侧支代偿方式分为两组:单纯初级侧支代偿组(n=14,Ⅰ组)和次级侧支代偿或初级和次级侧支共同代偿组(n=24,Ⅱ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CTP参数的均值(CBF、CBV、TTP)和相对比值(rCBF、rCBV、rTTP).比较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及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第Ⅰ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相比仅TTP值延长(t=7.54,P<0.01);第Ⅱ组患者闭塞侧CBV和TTP值较对侧增大(t=5.49、10.70,P均<0.01).两组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P=0.494),rCBV与r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4.50,P均<0.05).结论 CTP联合DSA可全面评价CA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以及不同侧支代偿方式脑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常见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MRI资料,与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各种脑血管性疾病在SWI上的影像学表现,评价SWI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中的优势.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8例,常规MRI检出病灶11处,SWI共发现病灶37处,病灶在SWI图上以低信号为主,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状高信号;动静脉畸形2例,SWI对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能够清晰显示,但对其供血动脉显示欠佳;静脉畸形3例,常规MRI仅显示较粗大的流空血管,SWI清晰显示周围小畸形血管.脑梗死10例,SWI显示2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微小出血灶,常规MRI无异常发现.脑血管淀粉样变性3例,SWI对其引起的微小出血灶及血肿能清晰显示.结论 SWI能够清晰显示低血流量畸形血管及微小出血灶,为MRI诊断脑血管疾病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信息.
-
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合并静脉畸形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开窗畸形(FIA)合并颅内静脉畸形(IVM)的CT血管成像(CTA)特点,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868例患者的头颅CTA资料,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容积重组图像和大密度投影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3868例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中,FIA合并IVM11例,检出率为0.28%,FIA共12处,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椎基底动脉开窗3处,大脑前动脉开窗l处,大脑中动脉开窗1处,大脑后动脉开窗1处;裂隙型开窗9处,凸透镜型开窗3处.11例患者中,10例IVM位于幕上,其中颞叶3例,枕叶3例,额叶2例,基底节1例,顶叶l例;仅l例IVM位于幕下,其中7例CT平扫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结论 FIA可以伴发静脉畸形的发生,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CTA对于FIA合并IVM这一变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
-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CT、MRI表现(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CT、MRI表现.方法:通过分析2例确诊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结合有关文献归纳总结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结果: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CT平扫呈条索征及高密度三角征;CT增强呈空三角征.MR平扫脑静脉系统血栓处流空信号消失,呈等、稍高或高信号;MRV示病变血管充盈缺损或不显影.间接征象:所属静脉引流区脑水肿、脑梗死或梗死与出血并存;替代引流静脉扩张.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征性,常规脑CT、MRI和脑MRV技术的结合是早期诊断本病理想的检查方法.
-
E-Tracking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参数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研究
目的:通过超声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检测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并探讨其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我院住院患者,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经CT或MRI扫描证实均患脑血管病,并行HCY浓度检测和颈动脉弹性参数的检测.结果:随着脑血管病患者HCY浓度升高,超声检测颈动脉弹性参数: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大指数(AI)、顺应性(AC)、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病组HCY浓度与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AI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PWVβ、AI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结论:E-Tracking技术可以较早、间接地反映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脑血管病组HCY浓度与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AC的相关性比颈动脉IMT的相关性更好;颈动脉弹性参数可以反映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