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化系恶性肿瘤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
应用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银染技术对手术前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进行分析,旨在观察其手术前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肿瘤的术后随访有无临床意义.
-
消化系恶性肿瘤80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分析
[目的]观察外周血 T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无临床价值, 探讨其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全部经病理证实的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 80例, 以 122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对照,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 72小时后制片, 计算机分析细胞核的银染核仁积分面积/ 细胞核积分面积(I.S), 银染核仁积分光密度/ 细胞核积分光密度(I.O.D). [结果 ]非肿瘤组: I.S:(9.01± 2.34)%, I.O.D:(8.05± 2.03)%; 肿瘤组: I.S:(5.98± 1.82)%, I.O.D:(4.56± 1.95)%, 差异显著(P < 0.01). 非肿瘤组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颗粒大, 数目多, 染色深, 大部分超过 5个/ 核. 而肿瘤组颗粒较小染色浅, 在 1~ 3个/ 核, 差异较大.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恶性肿瘤组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 NOR)的嗜银强度明显低于非肿瘤患者, 说明消化系恶性肿瘤 rDNA转录活性明显低于非肿瘤患者. 因此, 检测外周血 T淋巴细胞 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的一项指标.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T淋巴细胞 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 转录活性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
rDNA转录活性图像分析诊断早期肿瘤的制片方法
应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判断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大小,可以较为灵敏地反映人体内癌症进展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互关系[1].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与良好制片质量是供临床诊断癌症及动态监测肿瘤预后的一种辅助手段.现就我们的工作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试剂配制:专用培养基由北京医科大学生物中心提供;A液:取1ml甲酸蒸馏水加至100ml,再加明胶2g(室温保存);B液:硝酸银50g加蒸馏水100ml(棕色瓶内)室温保存.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在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意义,通过细胞培养及银染方法,应用CMIAS-008图像分析系统,对59例大肠癌、20例大肠炎性疾病患者及9例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以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强度来表达).结果:大肠癌患者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而在大肠炎性疾病组明显升高,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大肠癌手术及化疗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则逐渐升高并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3年内肿瘤复发者该指标则又逐渐下降.结论: 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与大肠炎性疾病的鉴别指标,同时可作为疗效及监测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 转录活性 嗜银蛋白 图像分析 大肠癌 -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转录活性的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对肿瘤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CLAS-1000型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相关的细胞培养、银染等技术,分析了20例健康人和177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结果以细胞核仁积分面积/细胞核积分面积(I.S%)、细胞核仁积分光密度/细胞核积分光密度(L.O.D%)来表示.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rDNA转录活性分析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能否作为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监测指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